
資料更新時間:2022/11/7 下午 04:34:39
學系特色
本系成立於1999年,以追求培養卓越新聞人才為宗旨,結合理論與實務以培養具數位匯流、媒體整合與全球視野的新聞與新媒體人才。本系培養學生目標有三:一、培訓新聞傳播人才,文字、影音與新媒體技能兼具快手;二、培養數位匯流、媒體整合企畫人才,策畫與行銷高手;三、培養具國際視野的新聞人才,能跨國溝通與策展能手。
學科意涵
新聞已從傳統大眾傳播產製轉換成分眾傳播,面對行動時代的閱讀習慣改變,本系秉持新舊體融合立場,採網路辦媒體並翻轉內容產製課程。在數位匯流下,訓練學生最新的說故事能力、編採實務,結合社群媒體強化內容行銷。
學習方法

本系新舊體融合訓練學生,基本課程設計與實務操作方向如下:
(1)傳統新聞編採理念與原則、案例與法規;
(2)新舊媒體數位匯流的理論與操作基礎、案例與法規;
(3)內容產製最新理論與實務;
(4)創意與內容行銷。
圖解:銘傳新聞新舊媒體融合教學
版權:銘傳新聞系辦提供

新舊媒體數位匯流最關鍵的是平台建置,本系從2018年元月起實習媒體全面改版,形成最新的網路體,學生編採作品、專訪與人物報導還有影音等創作,悉數在《銘報MOL》平台上露出,與業界新媒體產製過程相似,供學生學習。
圖解:MOL平台上數位編採操作
版權:銘傳新聞系辦提供

強化內容行銷,結合社群媒體與大數據的圖表新聞製作,讓學生不但深入了解未來媒體發展趨勢,更可以經由數據的蒐集、整理與分析而產生可視覺化圖表,做為報導的依據,同時也了解社群媒體上互動聲量與事件發展關係。
圖解:融合新媒體強化內容與行銷
版權:銘傳新聞系辦提供
高中階段可以準備的學習方法或方向
(1)本系強調新舊體融合,所以在使用手機攝影、錄製影音還有進行剪輯做為重點訓練。高中生可在平時的手機操作上就多練習具體事實的呈現(影音/文字可以並進)
(2)更重要的是在說故事與採訪真相,所以說故事能力與現場採訪也是專業訓練的重點。高中同學可從校園生活與活動做現場直播練習,並訪問活動主持或設計者(校方或社團負責人)練習從對話中找到新聞重點。
(3)事實報導要有實證,練習追查證據與真相,對高中同學來說也可平常就練習提問與檢查所呈現出來的證據是否可靠。多問多查,養成習慣。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本系與傳播相關科系共同核心就是「傳播」,最大的差異就是新聞內容的產製,不論新舊媒體,新聞報導本身就是反映真實與真相,因此無論是文字、影音、廣播或新媒體、融媒體的創作,一定要求查證,確實無誤才會發送。因應新世代強調互動,更重視內容的整合與行銷。因此,新聞系比其他傳播科系更強調:真實與公義,查證與負責。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1)對於新聞系出路認為只有擔任記者/編輯,紙媒已漸式微,所以最好去學廣電拍電影等,……較難理解新聞專業可做內容策畫與深度報導。
(2)對於新聞業轉型與創新了解較少,較難理解新聞可發展的深度與廣度和影響力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1)對於新聞系認識易陷入一般刻板印象,以為記者都不念書,壓力大,薪水低,工時長。
(2)對於傳播的認識,常以主播為目標,忽略自己的興趣與能力。
(3)對於新媒體常在用但卻不知道可以發展出更有趣與更有系統的內容行銷。
補充提醒與說明
(1)傳播實務的參訪有助於讓高中生更進一步了解新聞的發展與未來趨勢。
(2)網路/社群媒體的介紹,讓高中生可以更清楚什是新聞,如何產製?如何行銷?……
學系聯絡方式
電話:(02)2882-4564 分機 2355
信箱:chialee@mail.mcu.edu.tw
核心課程地圖
-
大一必修
- 內容產製
- 新聞採寫
- 視覺傳播
- 多媒體應用
-
大二必修
- 影音新聞
- 社群媒體
- 資料素養
- 跨媒介敘事
-
大三必修
- 傳播實務
- 大數據分析
- 英文新聞
- 數位編採
-
大四必修
- 媒體實習
- 網路媒體企劃與製作
- 新聞道德與法律
專業選修課程
-
社會學科領域
- 新聞內容產製以社會為背景,因此除了新聞專業的理論與學習之外,更重要的還是社會領域相關學術的探索。本系開設了: 社會學、 心理學、 經濟學、 國際關係、 政治學
-
人文學科領域
- 人文素養的培育從通識的廣博一直到傳播領域的媒體素養和傳播修詞等更重要的還是跨文化與文化的研究提供同學更多元的視野與更深入的思考方向。本系開設了: 文化研究、 媒體素養、 傳播修詞、 通識課程、 英文新聞
-
資訊與數位學科領域
- 自媒體與融媒體的來臨,資訊素養與大數據探勘和分析已成為內容產製的新技術,從資訊基礎 到進階,融合體的編採探討成為重要的新聞採訪工具。本系開設有: 資訊課程與進階運用、 多媒體企劃與製作、 數位編採
-
外語領域
- 外語特別是英文是未來學生跨跨領域採訪的重要工具,本校從大一起至大四英文課程設計採網路修習與實務課程並進。本系還有英語新聞課程提供給同學做為基礎 與未來新聞專業能力的培養。
特色課程

影音製作
在大一內容產製與新聞採訪基礎訓練下,影音新聞的產製與專題製作就是培養同學在新媒體與社群媒體最受歡迎的內容產製能力。在內容為王的時代,培養學生成為一人多工的專才,進而具有創作能力,在業界找到自己的天空。
圖解:VR360環視教學與實作
版權:銘傳新聞系辦提供

大數據分析
數據整理與流量和情緒指數的分析,對於未來新聞的產製與專題製作有非常重要的幫助,本系從大數據的基礎理論一直到模式的建構、數據探勘與雲端運算和數據分析,結合新聞事件與案例,訓練同學掌握未來內容行銷的利器。
圖解:數據分析與圖表新聞製作
版權:銘傳新聞系辦提供

傳播實務
分組編採,定期發行紙媒網路版、電子書、電子報與影音新聞和專題,加上VR360環視訓練,培養學生在《銘報MOL》平台上多元產製,訓練小編與粉絲經營,具體實踐網路互動與內容行銷策略,強化同學跨媒體報導與創作能力。
圖解:媒體實務分組教學與實作
版權:銘傳新聞系辦提供

粉絲團經營
1.實際操作粉專案例與互相分享,有效進精與學習使用社群平台的媒體模式。
2.粉專的操作是無時無刻的,指導學生如何企劃與創立社群、新增社團,經營與回覆技巧增加觸及率。
圖解:傳播實務指導學生操作粉絲團經營
版權:銘傳新聞系辦提供
適合從事工作
-
新聞採訪記者
-
以調查採訪、專訪、完整報導等方式蒐集查證事件訊息,並將採訪資訊加以整理撰寫,提供報紙、雜誌、廣播或電視臺報導。
-
-
節目製作人員
-
執行與節目相關之各項錄影及行政業務。
-
-
影片製作專業人員
-
運用畫面剪輯、文字排版、影像處理、混音處理等技術,製作出節目帶。
-
系友生涯發展

圖解:台北市議員、前TVBS新聞主播柳采葳
版權:銘傳新聞系辦提供
柳采葳
銘傳大學新聞系學士、臺大政研所碩士班
台北市議員
TVBS新聞主播、主持人
TVBS 政治記者
認為「新聞無界線 人生不受限」就學期間即擔任TVBS編輯台工讀生,新聞學習的是看世界看社會的方式、是學溝通、是學累積人脈、學會強大心智、是學會任何專長,具備好奇心強大、愛第一現場、想認識別人接觸不到的人、想先知道別人不知道的訊息、想去別人無法去的地方等特點,相信「懂新聞 人生通行無阻」。

圖解:現任平面模特兒劉晏妤
版權:銘傳新聞系辦提供
劉晏妤
銘傳大學新聞學士
政治大學傳播研究所
現任平面模特兒
融媒體意外懷孕後傾聽她們的告白- 入圍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
海峽導報- 於兩岸交流處負責新媒體運營
四川日報-拍攝實習Vlog12 支影片
公共電視台-熟練台文字體,能以台語錄製新聞
大學期間,在系上扎實的傳播技能訓練,對未來有了清楚的方向,就感興趣的新聞與兩岸發展做進一步的研究,透過所學,產製出專業客觀見解,並持續經營個人視頻網站,希望利用自媒體的優勢,消弭隔閡與刻板印象。

圖解:新加坡聯合早報駐台北記者繆宗翰
版權:銘傳新聞系辦提供
繆宗翰
銘傳大學新聞學士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
現任新加坡聯合早報駐台北記者
中央社駐北京特派員
中央社國際暨兩岸中心記者
曾獲第35屆吳舜文新聞獎文字類兩岸報導獎
有位業界前輩曾說「新聞就是新聞,不是情懷。」身為記者,能夠做到「正反並存」是件重要的事情,感謝在銘傳新聞系四年所培養出的實務能力。尤其是在兩岸新聞的採訪裡,如果把自身情感放進新聞中,會讓自己變得盲目。所以如何妥善的採訪、查證、撰寫新聞,正是我們需要去學習的課題。

圖解:客家電視台主播、主持人吳詩禹
版權:銘傳新聞系辦提供
吳詩禹
銘傳大學新聞學士
客家電視新聞主播
新聞部村民大會 節目主持人
客家電視暗夜新聞主播
幾次受邀擔任「金銘獎全國主播大賽」的評審,覺得現在的學生們都很強。現在網路平台或新聞台普遍情況下,台風和咬字表現不會有太大問題,反而臨場經驗和現場的感受才考驗著媒體的現場反應,希望新聞工作者不要去秀太多太誇大自己厲害擅長的地方,在媒體工作上反而可使用比較生活化、熟悉的方式,扎實的學習基本功,樸實更能勝過於花俏。
多元能力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性格特質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圖表來源為該校系之重視百分比,加總為100%;百分比越高,代表越重視。
- 熱門比較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