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更新時間:2023/10/27 下午 05:11:50
學系特色
本系以臺灣及區域文化研究及應用為核心,旨在培養地方文史、社區發展、地方創生與文化創意產業等跨領域專業人才。教學方式多元,結合數位人文,重視田野調查的技能,並獲教育部認定為「中等學校社會領域地理專長」及「語文領域本土語文閩南語文專長」之師資培育科系。招生對象主要為第一類組,對社會科領域,尤其是對地理及歷史較有興趣的學生。
學科意涵
臺灣文化學系的學習重點在於掌握地方學及區域研究的核心理論與方法,以臺灣研究的內涵為基礎,擴及對鄰近地區的理解。發展重點著重:(一)臺灣學與區域研究的結合。(二)田野調查工作與文獻材料解讀的搭配能力。(三)具備數位資訊運用能力的本土文化推廣及跨領域研究。
學習方法
區域研究法 : 從地理學空間的角度,探討特定範圍內各種自然與人文的現象,並藉由比較其他地區去建構出屬於它的獨特性。
圖解:本系教學特色
版權:臺灣系
數位人文方法 : 以地圖學的知識作為基礎,透過GIS等數位工具,對地方進行空間概念的探索與討論,並利用此技術將人文歷史故事數位化,使其價值能更進一步的提升。
圖解:本系教學特色
版權:臺灣系
田野實察 : 以不同的課程主題,帶領學生實際走訪各個場域進行觀察與訪問,使學生可以更加有技巧的深入認識並了解地方。
圖解:本系教學特色
版權:臺灣系
文獻蒐集分析 : 讓學生知道取得文獻的管道與方法,並了解如何更進一步的分析其內容並運用到自己的專題報告。
圖解:本系教學特色
版權:臺灣系
高中階段可以準備的學習方法或方向
對自己生活周遭鄉土的人文、史地有更多的觀察,進行相關的踏訪與探索。可透過學校的課程、社團活動,撰寫小論文或地理實察報告;也鼓勵參加國內給高中生的地理實察、小論文或相關競賽活動。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1.與中文系、華文系的差異
本系並非文學或語文為主之科系,主要以臺灣及區域文化的研究為核心,著重於人文地理及文化研究的方法。
2.與歷史系的差異
本系同時具備歷史與地理的教學、研究優勢,並從區域文化的角度來進行研究與教學設計。在中等教育師資培育的面向著重在地理科的人才培訓。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1.不是只有當中學老師這選項,可以有各類公職、文化推廣的可能性
2.課程的學習主要是學科基本能力的培養,可以有多元的視野與發展
3.出路跟科系不是等號,強調跨領域的學習與發展,可以修輔系、雙主修,發展不同的出路
4.文史工作有很多創新提案跟接案的可能性,不是單純當導覽解說員。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人文地理學不只是高中地理的「人經交聚政」,更強調從空間、地方與尺度的地理視野來探究社會。課程學習藉文獻解讀梳理脈絡,且透過田野調查探索現象,並涵蓋數位人文與專案發想,以發展出具人文素養的專業融用。
補充提醒與說明
1. 本系同時具備兩個師資培育的優勢,包括「中等學校社會領域地理專長」及「語文領域本土語文閩南語文專長」。
2. 本系是國內文史科系中少數結合數位人文科技與文史研究專長的科系。
3. 本系在原教育大學體系轉型的科系中,具備較完整的人文地理專業師資,並與東臺灣研究有緊密的區域連結。
核心課程地圖
-
大一必修
- 地理資訊系統
- 經濟地理學
-
大二必修
- 文化資產概論
- 臺灣地理
- 臺灣文獻概論
- 社會地理學
- 文化研究概論
-
大三必修
- 地理學研究法
- 臺灣文化專題設計
- 臺灣文化產業實習
專業選修課程
-
人文地理專業學程
- 本系人文地理專業學程,提供三大訓練:區域研究傳統、文化研究傳統與地理技術應用;另配合跨系整合走向,著重以區域的面向,整合族群、歷史與空間等社會學門的知識建構,發展跨系整合的專業課程。
-
本土文化專業學程
- 本系本土文化專業學程,提供地方文史、東台灣群族與歷史文化、民俗與宗教等主題課程,另外配合本系的閩南語師資人才培育,外聘台語專業兼任師資,是本土文化教育師資培育的搖籃。
特色課程
鬼魅地理學
鬼魅,在各種人類歷史都扮演重要角色;即便進入現代社會,逐漸興盛的文本與都市傳說,仍看到鬼魅對當代社會的影響。本課程多採密集授課,除閱讀文本,並以不同媒介與授課方式讓學生了解鬼魅課題,例如桌遊、電影、小說、或田野調查。讓學生透過不同的角度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直接感受鬼魅在人文社會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圖解:中國泉州靈山聖墓調查
版權:授課教師-林潤華老師授權
田野調查
田野調查被視為地理學的「啟蒙儀式」,是知識生產的重要方法,因此田野經驗的累積關係到地理學專業能力的發展。本課程透過實作學習與專題發展,並規劃多天期的田野實察活動,讓學生親臨田野 ,將課室內所教授的地理學概念與現實世界的經驗案例相串連,以厚植田野調查的基礎技術與知能。
圖解:參訪台北市聖多福天主堂
版權:本系修課學生-曾子睿同學授權
文化資產概論
文化資產概論課程除了法規所規範的文化資產,更擴及現地文資考察的技巧、線上文史資料的整合運用。隨著數位化技術與網路科技的發展,文化資產的保存與活化運用也與數位技術密切的結合,本課程也從數位人文的角度,運用ARCGIS故事地圖平台,引導同學撰寫具新媒體特色的文資深度報導。
圖解:檢察長宿舍參訪
版權:本系教師-郭俊麟老師授權
臺灣社會與風俗
臺灣社會與風俗為一門和在地宗教文化,有著濃厚關聯的課程,由在臺灣宗教領域研究多年的李世偉教授開班授課,帶領學生前往花蓮各地廟宇,親身體驗廟會爬刀梯、觀落陰等民俗活動,擺脫傳統對宗教文化的想像,實際走出校園教室讓學生感受最真實的臺灣宗教文化。
圖解:臺灣風俗踏查
版權:本系教師-李世偉老師授權
東臺灣歷史文化
傳統臺灣的歷史,可以說是以漢人為中心的西部、北部開拓史;東臺灣的歷史,長期以來一直被放在邊陲的位置而受到忽視。藉由對東臺灣歷史文化的瞭解與還原,將可以補足以西部臺灣為主軸研究的「臺灣開發史」之缺憾,並從過去東臺灣篳路藍縷的開發歷史中,緬懷各族群先祖開發的艱辛,進而珍惜今天,展望未來。
圖解:日治時期吉野移民村真言宗布教所遺蹟
版權:本系教師-潘繼道老師授權
適合從事工作
-
中學教師
-
具有中等教師身分,擔任各國民中學、普通中學學校教師人員。依教學科目擬定各種課程的教材,進行課堂教學,並視學生學習情況給予支援。
-
-
編輯
-
規劃書籍、技術期刊、貿易雜誌及其他一般刊物等的內容,負責素材之選用、複查及編輯書籍與文章的草稿、提供意見改善等工作。
-
-
行政人員
-
協助主管及專業人員處理一般行政業務工作。
-
-
導覽解說員
-
在展覽場所或參觀場所中負責解說導覽工作,並提供旅客服務。
-
-
其他專案管理師
-
負責專案事件的統籌、分配、追蹤,並與客戶溝通協調。
-
系友生涯發展
圖解:以認知為基礎!
版權:游淑梅
游淑梅(梅子老師)
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
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碩士
第22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2015)
行政院東部聯合服務中心意象教學主持人(2015起)
台灣越南海外語言教學講師主持人(2015起)
中央客家委員會客語復興會議與談人(2017)
深根語言文化領域十六年,一路勇闖國際化的文化領域。2015年榮獲「第22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是本獎項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受獎者。「語言是族群文化的祖譜!」發揚語言文化是責任,也讓我體會了海外的人情之愛。從多元化的自我學習,多方探討自我挑戰及嘗試,謙虛地保持做中學、學中做的思維,經營自己的教學使命式。
圖解:以鄉土教育為使命
版權:邱宏凱
邱宏凱
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碩士畢業
宜蘭縣無尾港文教促進會理事
宜蘭縣丟丟銅青年協會監事
宜蘭綠色博覽會-專案計畫人員(2016)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營運推廣組專案人員
宜蘭縣史館專案人員
宜蘭縣蘇澳鎮大坑罟社區發展協會社區規劃師
以推廣鄉土文化為志向,研究所畢業後先回到故鄉擔任無尾港無尾港文教促進會理事,並於2016年擔任宜蘭綠色博覽會-專案計畫人員負責規劃體驗活動,後擔任宜蘭縣蘇澳鎮大坑罟社區發展協會社區規劃師,協助社區營造及文化推廣。目前擔任宜蘭縣史館專案人員,藉學以致用、發揮所長,繼續發揚鄉土文化。
圖解:阿榮師與762書庫
版權:黃家榮
黃家榮
2006年因撰寫網路部落格因而踏入文史圈,在學校老師的鼓勵下報考臺灣文化學系。多年來持續推廣花蓮在地人文走讀課程,常受邀至地方政府單位開辦相關講座及走讀課程。人文古蹟教育及推廣向下扎根是未來的目標,期盼將臺灣文化的重要性向下扎根,讓更多青年學子能提早認識家鄉之美。
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研究所畢業後,參與地方政府多項文史調查、出版之計畫,也是花蓮相當具代表性的走讀解說老師。目前成立文史工作室,深耕在地文化,現為花蓮鐵道文化園區762書庫的負責人。
圖解:花蓮縣青年發展協會理事長
版權:曾俊喬
曾俊喬
大學就讀鄉土文化學系,開啟了對東臺灣人文史地的興趣與視野。出社會後進入觀光業,並取得導遊領隊證照;2017轉至博物館單位,客源多為本國旅客,深度旅遊也成為本國的觀光趨勢;雖然身在觀光業,卻意外的學以致用,且深感在地文化才是觀光的核心以及永續的力量。
國立東華大學鄉土文化學系畢業
光隆石之屋業務(2014-2016)
光隆海洋生技業務(2017)
光隆博物館業務副理(2017-2020)
光隆博物館經理(2020起)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107年度推動中小企業城鄉創生轉型輔導計畫-北花蓮城鄉價值整合平台分項負責人(2018-2020)
花蓮縣青年發展協會理事長(2020起)
圖解:葉湘雯
版權:葉湘雯
葉湘雯
高中對地理感興趣,嚮往旅遊,藉踏查應證課本內容,因此大學選擇地理相關科系就讀。大學課程與實作學習中,均關於對現象、問題與人的觀察、反思、理解,也培養學生合作溝通、行政事務處理等的能力。目前,擔任美編與行政,包含平面設計、社群小編、行政業務處理等,均實際應用大學時的學經歷程,讓工作更得心應手。
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學士、碩士畢業
國家科學及科技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專任研究助理|(2021~)
Dharti Mata Sustainable Workshop棉樂悅事工坊台灣區員工、本立自然良品職員|(2017)
科技部研究計畫「無用之用:花蓮縣壽豐鄉豐山村五位屋布工坊跨界實踐」研究計畫助理、課程助教|(2012-2016)
多元能力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性格特質
樂群敬業:總是表現活潑、傳遞熱情,主動參與活動,熱衷於與夥伴一同完成任務。
圖表來源為該校系之重視百分比,加總為100%;百分比越高,代表越重視。
- 熱門比較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