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更新時間:2024/11/20 下午 04:48:52
學系特色
本系強調環境生態永續、社會文化永續、經濟資源永續、政策治理永續等四面向,運用核心理論,建立分析、規劃、管理、治理之專業知識,結合空間資訊科技,提供學生在環境與文化資源統整知識的學習,以培養新世代綠領人才。
學科意涵
本系為思考未來永續發展需求,課程特將環境、社會、文化、 經濟及法治多樣性列入考量,強調此五大領域與永續發展相關的核心素養與知能,同時重視跨界統整,探索各種環境文化與永續資源等議題,藉由整合性的思考與策略,解決當代永續發展面對的相關問題。
學習方法

任務導向學習法(Project-based learning):教師給予學生學習任務,讓學生在透過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學習並運用新技巧去完成某件事或解決一項問題的開放式教學活動。
圖解:美國Timothy教授之任務導向學習
版權:由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教師提供

探究學習法(Inquiry-based learning): 以學生為主體,經由學生自己通過閲讀、觀察、實驗、思考、討論、聽講等途徑去主動探究,自行發現並掌握相應的原理和結論,以建立自身的認知模型和學習方法架構。
圖解:以社區參與調查讓學生主動探索在地產業變遷
版權:由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教師提供

問題導向學習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以問題來刺激學習者之思考,提供學習者主動參與議題討論之機會,並透過教學者之回饋與協助建構知識脈絡。在課堂上會由學生提出問題,經由與教師及同儕資料蒐集、研究、討論,加強學生思考及解決問題能力。
圖解:至同欣電子永續辦公室參訪與實務教學
版權:由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教師提供

田野調查實作:課程涵蓋環境與文化田野調查,進行資訊搜集與分析研判的施作能力。
圖解:達德能源環教中心了解離岸風力發電機現況
版權:由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教師提供

體驗學習:經由學生親自參與及體驗、實作,了解課程概念與實際運作的關係,藉由問題的解決、反思等達到學習的目標。
圖解:課程安排至原住民農場體驗學習
版權:由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教師提供
高中階段可以準備的學習方法或方向
本系期待學生具有主動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尤其是對永續發展議題上的問題體察和實踐。因此鼓勵學生擅用高中課程線上或線下自主學習的機會,洞察環境與文化發展上的相關問題,提出問題解決與資源運用的能力;可利用小論文或任何課程計畫及成果、或非修課紀錄之個人作品,展現實作或研究動機、探索與實證設計、結果反思與操作歷程等成就,以展現個人能力特質。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本系著重於永續發展實踐,在修課上提供較大的彈性,以使學生較其他相關科系有更多的機會跨領域學習。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永續發展是為當前世界重要的新興議題,未來將可擔任與永續發展的各種相關工作職場服務對象包含各類企業,在地民眾,社區與民間組織,公部門等,協助各式能包容環境與文化的永續發展相關的議題。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永續發展議題只能有利於理工學科人才的天下?
未來永續發展亟需社會面向人才,舉凡制度設計、公眾溝通、跨域領合作等,都需要不同特性人才的加入,才能彼此合作,共同解決人類世代發展的問題。
學習資源或補充說明
本系為培育學生具有跨領域學習能力,透過專題研究(論文寫作)、實習(產業、公部門)、交換、移地課程,培養學生具備社會所需的能力,各課程將圍繞於環境與文化議題的相關主軸,且結合於每學年固定辦理「田野躍進」此一代表性活動。俾使學生以畢業128學分修習,具備跨領域實踐能力。
核心課程地圖
-
大一必修
- 永續發展導論(基礎必修)
- 統計學(基礎必修)
- 環境資源分析概論(核心必修)
- 綠色經濟與企業ESG(核心必修)
- 文化遺產與永續發展(核心必修)
- 環境心理學(核心必修)
-
大二必修
- 環境生態永續(基礎必修)
- 經濟治理永續(基礎必修)
- 社會文化永續(基礎必修)
- 環境與自然資源法(核心必修)
- 研究方法(核心必修)
- 城鄉環境分析(核心必修)
- 公共政策與永續發展(核心必修)
-
大三必修
- 永續發展專題(核心必修,大三至大四上)
專業選修課程
-
環境生態永續面向
- 環境生態永續課程將結合環境變遷與世代發展議題,透過實地考察、專題設計和科技應用,讓學生探索並提出解決策略。課程強調全球視野與在地行動,並引入科技與環境規劃概念,提出重要解方,為建構環境永續,貢獻心力。
-
社會文化永續面向
- 教導學生為縮短社會差異與差距,努力推動企業回饋社會,建構大眾尊重同理等思維,並致力文化資產與空間再造、文化經濟與文化科技傳播等作法,冀望創造社會共好、共生、共榮的生活目標,讓文化可以世世代代永續經營。
-
經濟治理永續面向
- 經濟治理永續面向旨在培養學生對自然資源經濟、環境經濟及政策治理的深刻理解,並學習如何以永續觀點制定與實踐環境政策。課程內容聚焦於探討全球永續發展議題,並深入分析政策工具與治理措施促進環境經濟協同發展。
特色課程
未上傳圖片
經濟治理永續課程
經濟治理永續課程內容聚焦於探討氣候變遷、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環境政策、綠色治理等全球永續發展議題,並深入分析政府如何透過政策工具與治理措施促進環境與經濟的協同發展。課程以專題研究為核心,學生透過小組形式進行案例分析,深入探討各國如何管理自然資源、自然資本與實現環境政策目標。
未上傳圖片
社會文化永續課程
為達永續目標,縮短社會差異,努力推動企業回饋社會,建構大眾尊重同理思維,包括國際人權、性別、社會正義、經濟轉型與社會包容性等議題,聚焦於當代 ESG 浪潮中的 Social;也需透過不斷的反饋修正,來向文化永續的目標,舉凡文化影響評估、文化遺產影響評估、以及社會投資報酬率等評估方法皆是需認識的工具。
版權:由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提供

永續發展專題
本課程由學生依據專長取向選定指導教授,於大三起修習3個學期,並於第三學期期末進行公開成果發表。永續發展專題,可以畢業專題、實習或國內外學校交換呈現成果報告。
圖解:大四畢業專題發表
版權:由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提供
適合從事工作
-
環境及文化資源相關人員
-
環境教育講師、區域及社區高階事業經理人、文化產業經理及高階管理人員、文史工作者、文化行政主管人員、文化資産詮釋與教育人員、環境經營高階管理經理人、環境規劃師、產業分析師、環境成本效益分析師。
-
-
永續發展規劃相關人員
-
企業永續ESG資訊揭露的關鍵角色,需要通盤瞭解最新的永續相關準則與政策,協助企業達成永續發展與淨零轉型之目標。包括:永續策略管理師, ESG 永續規劃師, 氣候變遷/減碳因應管理師, 淨零碳排規劃師等綠領人才相關工作。
-
-
各級教師:
-
可規劃修習完成相關教育學程,通過教師資格檢定考試成為合格教師,擔任學校教師人員。依教學科目擬定各種課程的教材,進行課堂教學,並視學生學習情況給予支援。
-
-
整合性教育服務人員
-
諸如跨領域整合工作,如在學校或教育主管單位從事行政管理工作,含課程規劃、學生事務、預算分配等需要組織協調能力等工作內容。如企業人才培訓,在企業、機構等擔任企業培訓師、人力資源管理等職務,負責人才的在職培訓與發展。抑或從事教學資源開發編輯或教育產品研發工作,適合對文字及編輯有興趣的人。
-
系友生涯發展

董O瑜
環文系提供了多元的修課選擇,讓每位學生都能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專業方向。我在大學時主修環境經濟,並修習都市計畫、GIS、行政學等課程,奠定我在環境資源管理的基礎。同時,透過撰寫畢業專題並在國內外研討會上發表,我進一步擴展了自己的視野,也深化了對ESG領域的理解。
在大四一整年的職涯探索中,我發現自己對ESG領域充滿熱忱。畢業後,我積極考取企業永續管理師證照,致力於協助企業推動永續發展。同時,我也運用環境資源管理的專業知識,協助企業進行能源管理與溫室氣體管理,期望在ESG領域做出更多貢獻。

版權:系友提供
林O雅
來到國立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這個強調跨領域整合的科系,讓我有機會將「永續發展」這個宏觀而抽象的概念,透過實際學習與實作,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方案與專業能力。在這裡,我不只是學習環境保護,更深入理解了如何從經濟、文化與社會角度,全面分析並解決環境問題。
學系提供自由而開放的學習環境,教授們總是耐心指導,並鼓勵我們依據自己的興趣打造學習路徑。這樣的彈性讓我能將對經濟與環境議題的關注結合起來,並積極將所學應用於實務場域,在實作中深化專業、拓展視野。
透過大學這段歷程,我不僅建立起系統性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更清晰地認識了自己的興趣與未來方向。這裡不只是學習的地方,更是發現自己、打造影響力的起點。

張O綺
大學時期,我知道我自身對社會公益的相關事務很有熱忱,因此,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公共行政作為我環文系的主修。同時,環文系大量的實務田野課程,搭配上地方人文、環境永續的議題,抑或是與社會時事的結合,這些訓練扎扎實實的帶給我獨到的角度,學習分析並解決我眼前所遇到的問題。如果剛好又是投身社會永續相關的工作,環文系的課程能夠從頭地去理解永續的重要性跟發展邏輯,在未來10年的永續浪潮下,真的相當受用。
畢業後我任職於聯合報所支持的願景工程基金會,擔任品牌企劃一職,負責永續專案的規劃與執行。基金會主要關心的是社會公眾的議題,其中包括環境面、社會面,在工作中時常接觸社會議題,因為環文系過去的人文訓練,給予我相當大的助力,一來對於環境議題有很大的掌握,二來是在對外的互動上,豐富的田野經驗,讓我不會害怕與陌生人互動。這些都蠻類似環文系實務課程所帶給我的專案訓練,在職場上有一定程度的幫助。

叢O蘭
比起單純的理論探討,環文系的課程強調實務與理論的結合,透過一次次的田野調查,培養了我在訪談、組織以及企劃撰寫上的能力。此外,課堂報告與作業的呈現方式十分自由,讓我能結合對媒體創作的興趣,在〈永續旅遊與資源規劃〉課中,以紀錄片拍攝探討坪林茶產業的興衰;在〈景觀建築概論〉中,透過海報設計展現如何運用生態工法與景觀規劃來改造基地;在〈島嶼研究〉課程中,更隨老師走訪澎湖、訪問當地人,以歌曲描寫島嶼的宿命。
在這四年的學習下,建立起我對於環境永續的意識和人文關懷視野,我認為這是各行各業都非常重視的核心素養。畢業後,我到不同的媒體公司實習,致力於用影像推廣臺灣傳統文化。環文系的訓練讓我在創作時能以更寬廣而深刻的視角去反映現實。而後我也申請了國外的媒體傳播碩士,目前正在就讀中,希望能以媒體的力量推動文化多元的真實呈現。

郭O宏
大一的「環境、文化資源分析」對職涯規劃與專業發展都是助益良多,「GIS課程」、「研究方法」以及「統計學」等學術導向課程,幫助我們訓練邏輯思維與資料分析能力,在「觀光資源概論」、「文化與地方產業」、「城鄉環境分析」及「社區服務與氛圍」等課程帶走出教室,深入社區。理論轉化為實際行動,並在矛盾或衝突中找到平衡,思考永續發展的創新解決方案。
系上課程的核心價值與教育部108課綱強調的素養能力(自主行動、互動互動、社會參與)高度契合。因此從大三開始,我加修了國小師資培育課程,以期在教學中導入地方創生、永續發展的觀點,利用所學帶給下一代的孩子正向影響。成為正式教師後,我不斷將學到的反思、
多元能力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性格特質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圖表來源為該校系之重視百分比,加總為100%;百分比越高,代表越重視。
- 熱門比較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