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比較清單
資料更新時間:2025/10/31 下午 05:29:37
學系特色
本系前身是創始於民國52年的大氣科學系,及民國59年的地質學系,並於民國114年合併成為大氣與地質科學系。已培育國內外眾多大氣及地質人才,畢業生服務於政府部門、國內外研究機構和各行各業,也是國內地科高等教育的搖籃。本系課程涵蓋大氣與地質專業課程,並重視數理基礎,及程式、AI及無人機等科技之應用。學生可參與本系老師之研究團隊,進行天氣觀測實驗、野外地質調查、勘災等,或是在實驗室利用電腦進行模擬。
學科意涵
大氣科學是研究大氣的組成、物理現象、運動規律,以觀測和數值模擬解析大氣運動系統發展過程的規律機制,藉以改善天氣預報、季節預報、年代際預報以及人為擾動對全球氣候變遷的作用。地質科學是以精密儀器探測地質結構,利用顯微鏡瞭解岩石結構,掌握我們腳下每一個岩層的結構,以瞭解從古到今地質結構的演變,進一步透過地球物理方法探討地球板塊與地震之關連性。
學習方法
課堂講授:講述大氣與地質科學相關基礎理論。
圖解:專業課程上課情形
版權:中國文化大學大氣與地質科學系版權所有
野外觀測與野外聯合考察:結合課堂知識進行實際操作,每年均有安排跨校或跨國的大氣觀測實驗及野外地質調查,活動最後會進行調查資料的分析,以及深度交流討論。
圖解:與日本琉球大學師生於沖繩進行野外聯合考察
版權:中國文化大學大氣與地質科學系版權所有
天氣與氣候診斷分析、電腦上機實作。
圖解:數值實驗設計
版權:中國文化大學大氣與地質科學系版權所有
畢業論文專題:培養團隊合作、獨立思考、研究專業能力。
圖解:畢業研討會學生報告情形
版權:中國文化大學大氣與地質科學系版權所有
校外參訪:認識相關單位的業務及工作內容,瞭解各項儀器的操作原理。
圖解:參觀新屋TEAM-R雷達站
版權:中國文化大學大氣與地質科學系版權所有
高中階段可以準備的學習方法或方向
大氣與地質科學是探究地球環境變化的學科。因此隨時保持敏銳的觀察力及好奇心,感知環境的變化並且對它有興趣是首要的條件,且能夠透過不斷的問「為什麼」來發覺其中的奧妙。因此建議如下:
1.培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找尋影響自己生活中有關天氣現象、岩石岩層等之觀察能力。
2.對自然現象的觀察、記錄與重點陳述的思考方式。
3.蒐集或參與相關研習課程或社群,提升科學解釋能力。
4.嘗試問題的探究並說出自己的觀點。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大氣科學與天文學的研究有時會讓人困擾,因為早期的人類,把天上的現象或物體都當作天文的一部分,太陽、月亮、星星和天上的雲、閃電、彩虹都被歸類為天文學。近代,科學家把大氣層內的區域劃分為大氣科學和氣象學,而天文學所研究的範圍則通常是指我們太陽系以外的區域,包括了恆星、星系和整個宇宙。所以雲、彩虹,這些大氣層內的現象,屬於大氣科學,但有時當看到彩虹、日暈、幻日等現象時,我們也會請教天文學家。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大氣與地質科學學習內容涵蓋理論、考察、資料處理分析(大數據分析),因此不僅能在政府單位(氣象署、民航局、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研究機構)發展外,所學的程式撰寫、資料處理能力在資訊相關領域也具有競爭力,未來更會因應氣候變遷衍生的氣候調適問題,在防震減災應用、綠能(太陽能、風能、地熱)產業的需求增加。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在電視上當我們看著預報員或氣象主播以優雅、專業的口吻,用幾張天氣圖就告訴我們未來的天氣演變,很容易吧!但真的如此?事實上,那是經非常多繁重訊息的前置研究、分析、研判後,以最單純、易懂方式呈現的結果。光鮮亮麗的背後均是辛苦付出的成果。
學習資源或補充說明
本系於114學年度更名為大氣與地質科學系,其中大氣部分涵蓋各種大氣現象、環境污染、氣候變遷、AI應用、海洋物理與大氣交互作用。地質部分涵蓋地球岩石、岩層、地質構造、地質邊坡穩定、地震、地熱能源等。本系領域非常廣,跨領域面向非常多元。
核心課程地圖
-
大一必修
- 地球系統科學概論
- 微積分
- 普通物理學
- 普通化學
- 科學閱讀與寫作
- 程式設計(1)
- 程式設計(2)
- 大氣科學概論
- 大氣測計學
- 普通地質學(一)
- 普通地質學(二)
-
大二必修
- 應用數學(1)
- 應用數學(2)
- 流體力學
- 遙測科學概論
- 地球環境資料分析與應用(1)
- 大氣學群-大氣物理學(1)
- 大氣學群-大氣物理學(2)
- 地質學群-礦物學
- 地質學群-岩石學
- 地質學群-岩礦實習
-
大三必修
- 地球環境資料分析與應用(2)
- 大氣學群-大氣動力學(1)
- 大氣學群-大氣動力學(2)
- 大氣學群-天氣學(1)
- 大氣學群-天氣學(2)
- 地質學群-構造地質學
- 地質學群-構造地質學實習
- 地質學群-野外地質學
- 地質學群-地層學
- 地質學群-地球物理學
特色課程
氣象觀測與資料分析
此門課程先介紹陽明山地區可觀測到的天氣系統(如:鋒面過境、彩虹、浪雲等)特性,再將學生分為地面組、測風氣球組、探空組、雨滴粒徑組等,針對天氣現象設計小型的觀測實驗計畫,各組將蒐集到的資料利用電腦程式進行處理及繪圖,最後綜合各組的結果進行報告及討論,將過去所學的理論、實作及應用合而為一。
圖解:測風經緯儀高空風觀測實作
版權:中國文化大學大氣與地質科學系版權所有
氣象傳播學
此門課程會安排業師介紹氣象主播的工作環境、擔任氣象主播需具備的條件及播報技巧等,讓學生瞭解氣象播報整體流程後,安排學生分組製播天氣預報影片,由業師針對作品進行指導及檢討,讓學生可為進入相關職場先做準備。
圖解:業師林嘉愷先生指導同學播報氣象的儀態
版權:中國文化大學大氣與地質科學系版權所有
天氣分析與預報學
此門課程透過實際天氣個案的分析與預報,引領學生進入天氣預報的領域。學期中將以每週實際的天氣預報,介紹預報過程及所參考引用的資訊,同時分享分析與預報天氣的經驗,並簡述相關天氣系統的特徵,幫助學生在上完本課程後,能學會如何簡單地預報天氣及解讀天氣預報訊息。
圖解:陳怡良老師介紹即時氣象資料自動接收系統
版權:中國文化大學大氣與地質科學系版權所有
構造地質學實習
此門課程為「構造地質學」之實作訓練,著重於幾何與圖解技術的應用。學生將學習如何精確地記錄、分析與繪製地質構造的形態與方位,包括斷層、褶皺、劈理與線構造等,亦探討不同尺度構造(從岩石薄片到區域構造)的圖解與解析方式,培養學生空間思維能力與實作技能,為日後進階結構分析與野外實習奠定基礎。
圖解:至北關海潮公園瞭解海潮侵蝕形成的地形
版權:中國文化大學大氣與地質科學系版權所有
旅遊地質學
此門課程是進階的野外地質學,並透過5天的野外教學,認識當地岩層結構、地形、生痕化石形成的環境等,訓練學生可以獨立在野外工作,以及有能力判釋在野外看到的露頭。
圖解:於阿塱壹古道紀錄岩層特徵
版權:中國文化大學大氣與地質科學系版權所有
適合從事工作
-
氣象預報員
-
氣象預報員
-
-
地質調查人員
-
地質調查人員
-
-
資訊處理分析師
-
資訊處理分析師
-
-
再生能源工程師
-
再生能源工程師
-
-
再生能源氣候金融分析師
-
再生能源氣候金融分析師
-
系友生涯發展
程家平
1977年就讀中國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在校期間即對當時才興起的電腦科技十分投入,奠定未來結合電腦程式運算與大氣科學理論,完成大量資料處理的程序,縮短天氣預報時程、提升準確度的基礎。
1986年考取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研究所,同年進入中央氣象局資訊中心工作,1988年取得碩士學位。歷任中央氣象局資訊中心技正、副主任、氣象科技中心主任、資訊中心主任、副局長、中央氣象署署長。
從氣象出發結合電腦科技,在氣象領域持續奮鬥、努力,期望能以自己所學經由改進氣象預報精準度貢獻社會。
王永壯
1979年進入中國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1987年取得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研究所碩士,同年直攻博士學位,1994年獲得博士學位。
1987年研究所畢業後,至中央氣象局服務,歷任課長、台北氣象站主任、專門委員。
1994年轉任民航局技正。
1997年至國科會服務,任職科長、處長、中區科學園區管理局局長。現職為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局長。
是以大氣科學專長進入職場,隨著各種不同屬性職務性質轉換,逐步由科學人轉型為科學管理,甚至高科技產業管理專才的典範。
林嘉愷
1986年進入中國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就讀。
1990年畢業後即進入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中心擔任預報員,期間也繼續在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攻讀碩士(1994年畢業)。
1999年進入民視公司擔任氣象主播,以國、台語雙聲帶配合豐富手勢,以及有如隔壁大哥哥的親民現象,將艱澀不易懂的預報內容轉化為易知、易懂、易執行的語言,成為專業氣象主播的代表性人物。
多元能力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性格特質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圖表來源為該校系之重視百分比,加總為100%;百分比越高,代表越重視。
- 熱門比較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