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更新時間:2024/9/11 下午 04:56:32
學系特色
本系師資多元,來自國內外知名大學。課程分基礎與進階兩類,特色涵蓋東亞近現代史、世界史、醫療史、宗教史、社會史、藝術史等領域。設有「近代社會的身體與性別」跨領域學分學程,訂有「五年一貫修讀學、碩士學位作業辦法」,希望培養歷史教育、研究人才與文化工作者,使學生成為具公民責任感與國際視野的未來領導人。
學科意涵
歷史學強調「鑑往知來」,除了探究「我從哪裡來?」、「我往哪裡去?」及「我是如何成為今日之我?」等問題,也希望透過獨立思辨與清晰論述的訓練豐富人文素養與自我認知,並應用於不同領域,提升未來面對挑戰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習方法

多元認知
圖解:與東京大學南開大學中國人民大等校師生交流
版權: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版權所有

邏輯思辨
圖解:師生參與大師講座腦力激盪場景
版權: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版權所有

解讀文獻
圖解:系圖書室文獻資料典藏與學生運用情形
版權: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版權所有

整合各領域知識的能力
圖解:文物修復產業的現況與實作研習
版權: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版權所有
高中階段可以準備的學習方法或方向
多元認知:廣泛閱讀不同領域、題材、形式,具問題性的長篇人文或社會科學文本。
邏輯思辯:經常就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現象或刻板印象思考其是否合理。
解讀文獻:除了讀懂特定文獻的文意,又追究它們的來源和它們為什麼受到書寫的目的。
整合各領域知識的能力:針對不同年齡、性別、族群背景的人提出準確的文字說明。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本系強調歷史閱讀、書寫與思辨的訓練,希望精進學生蒐集整理、歸納分析、解釋反思資料與資訊的能力。與文學、傳播或其他社會科學科系相較,本系的訓練兼具微觀與宏觀視野,除了注重文本解讀及觀察不同時代、地域的社會現象,更強調留意其歷史脈絡並提出具歷史縱深的深度解釋。既可與其他科系互補,又有所區別。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歷史系的出路不限於文史領域,本系自創系以來培育的人才遍佈社會各層面,包括大、中、小學教師、學者、編輯、記者、作家、公務員、企業家、行銷人、檔案總管、藝術總監、博物館、多元媒體工作者等各領域。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歷史學常被誤會只會背誦或說故事,事實上,歷史學更重視多元整合、分析思辨能力之培養。我們不僅鼓勵學生在「臺灣聯合大學系統」中進行多元與跨領域學習,更建議學生參與國際交換,遠赴他國開拓眼界、豐富經驗。
補充提醒與說明
關於本系教師的專業領域以及學生的學習動態,請定期查看本系官方網頁,或追蹤本系粉絲專頁,另可參看相關的招生影片,以獲得最即時的資訊。
核心課程地圖
-
大一必修
- 歷史思惟與方法(3學分)
- 歷史閱讀與書寫(3學分)
- 台灣、東亞與世界文明(一)(3學分)
- 台灣、東亞與世界文明(二)(3學分)
-
大二必修
- 台灣、東亞與世界文明(三)(3學分)
-
大三必修
- 史學多元實踐
專業選修課程
-
基礎課程(15學分)
- 基礎課程開設於大一、大二,其目的在使學生獲得廣而通的歷史知識。課程包含:歷史思惟與方法、歷史閱讀與書寫、台灣、東亞與世界文明(一)、台灣、東亞與世界文明(二)、台灣、東亞與世界文明(三)。
-
進階課程─專史領域(24學分)
- 專史開設於大二以上,能引導學生根據個人興趣與能力,選擇特定領域深入學習,以啟發其研究潛能。相關課程如:中國政治制度史、中國古代醫療史、元明清繪畫史、近代中國婦女史、臺灣國際關係史、日本史、德國史、海洋東南亞史、中世紀基督宗教史、近代東亞農業史、中古地中海歷史、口述歷史,等等。
-
進階課程─專題領域(9學分)
- 專題課程開設於大三以上,著重訓練學生蒐集資料、組織問題、參與討論和撰寫報告等基本研究能力。相關課程如:明清日常生活史專題、士人、鄉里與國家專題、歷史與記憶專題、希臘化文化專題、中日關係史專題、德國史學與歷史知識專題、清代海洋貿易史專題、史蹟與文化資產專題、美術與近代中國專題、全球宗教改革專題,等等。
-
綜整課程(3學分)
- 「史學多元實踐」,展現學生在本系的學習成果與應用,開設於大三以上,每學期開課。
特色課程

明清日常生活史專題
本課程探究明清時期(1368-1911)的文化史與生活史,透過士庶階層的食、衣、住、行、育、樂、宗教、禮俗、婚姻、情感等議題,思考物質文化、集體心態與思想信仰之關係,期能激發學生對於歷史情境的深刻認識與豐富想像力。
版權:課堂拍攝,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版權所有

性別與近代西方世界的形成
本課程旨在帶領學生對近代西方世界的兩性關係、家庭、婚姻、社會與文化有進一步的認識,期以此拓寬學生對於自身生活經驗與歷史發展的更切身交流,並促進學生對歷史的寬廣有更深的體會。
版權:課堂拍攝,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版權所有
近代東亞農業史
本課程探討農業、社會與秩序、近代農業起源、農業與經濟、戰爭與農業、綠色革命與藍色革命、生態農業、農業技術與外交等主題,闡明農業與人類文明秩序的關聯性,時代變遷下的農業意義,以及農業史研究取向的轉變。
版權:課堂拍攝,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版權所有

元明清繪畫史
本課程以元代至清代的繪畫作品為例,介紹重要的畫史議題、畫家風格、與贊助情境,並安排兩次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參訪活動,期能培養學生實際面對畫作的看畫能力,進而熟悉中國繪畫主要的表現模式。
版權:教師拍攝
適合從事工作
-
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
-
凡具有大專院校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的身分,從事大專院校教學、研究與推廣的工作。
-
-
哲學/歷史/政治相關研究人員
-
從事歷史有關的知識領域研究,並將其應用在相關工作上。
-
-
中學教師
-
具有中等教師身分,擔任各國民中學、普通中學學校教師人員。依教學科目擬定各種課程的教材,進行課堂教學,並視學生學習情況給予支援。
-
-
公家機關相關人員
-
1.接受人民委託,管理公共事務的人員。2.依法於受有俸給之文武職公務員,及其他公營事業機關服務人員。
-
-
其他傳媒相關工作人員
-
在傳播媒體、文化出版、新傳媒等領域負責企劃執行、編輯採訪、翻譯、劇本寫作及其相關事務的協調溝通等工作。
-
系友生涯發展
版權:系友林果顯提供
林果顯/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副教授
從大學部開始,在本系完整學習歷史學知識,並至不同的學校旁聽課程。在學時積極與學長姐籌組讀書會,涉獵歷史學內外的名著,博士班階段利用所上的國際交流機會,磨練外語發表能力,並獲得獎助至日本東京大學參與課程。這些學習的美好經驗,不僅成為日後學術研究的基礎,在教學上也成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憑藉。
進入學院從事教職時,正逢大學評鑑制度指標化的時期,因此在限期升等、教學發展,以及對學術社群和社會的服務上,同時面臨各種量化要求。林果顯努力將學術上的發現與國外交流的新知,融合於課堂教學,使得課程內容得以不斷更新,同時在大學通識課程中,將生硬的學術語言化為不同學科背景亦能思索玩味的議題。

版權:系友聶文娟提供
聶文娟/中國輸出入銀行政風室主任
進入政治大學歷史系就讀後,我學習各種類別的歷史,如斷代史、通史、編年史、國別史、專史以及歷史學方法論等,橫看成嶺側成峰,多元的觀看或是詮釋角度讓我得以深入瞭解我所感興趣的一段歷史、人物以及發展演變,感謝博學多聞的老師耐心引導,但是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最終支持我持續成長的是不間斷的學習興趣與熱忱。
政大歷史系畢業後,我參加國家考試進入政府機關廉政體系工作,發現學校所學是奠定如何學習的基礎,工作上所需則是從「做中學」,剛開始是困難的,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瞭解適應,慢慢熟能生巧,進而將每件工作或任務做好,重要的是要學習融入團隊,扮演好角色與發揮應有的功能,我很喜愛從事廉政工作,從中獲得很高的成就感。

版權:系友徐万晴提供
徐万晴/國立中央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歷史教師
大學生涯除了在通史、專史、專題中訓練文字分析能力,我也在民族系與社會系不同面貌的課程中,訓練自己跨領域的思辯與討論。在圖書館盡情遨遊(偶而昏睡),貪吃般地多方面閱讀小說、觀看電影與表演,讓我在雜食中瞭解自己。這些在不同領域中探索的資源,讓我在備課中能有更多樣化的角度,跟學生討論其中的知識與經驗。
在歷史教學中,讓我學會了更多設計課程與提問的能力。在導師生涯中,陪伴學生叩問人生。最困難的,也許是在親子跟師生問題產生衝突時,自己身為局外人,仍要盡力幫學生尋求資源或解答、一起面對衝突。在學校行政中,保持溝通的能量,共同尋求對教學或行政都能兼顧的方法。持續不斷進修跟維持好奇心,是我維持教學之路的初心。

版權:系友葉乃菁提供
葉乃菁/編劇
2007年,政大歷史系畢業。就學期間曾利用學分抵免機制,赴北藝大戲劇系修課。2008年,考入台藝大電影所。
打字人專職編劇。以歷史學系背景,完成紀錄長片《光計畫》、《阿罩霧風雲》上下集劇本。其他編劇作品包括電影《只要一分鐘》、《罪後真相》。

版權:系友馮奕達提供
馮奕達/專職譯者
成功中學畢。高一莫名加入英語會話社,但對劇場興趣遠高於會話。為了解戲劇,養成一下課就窩在誠品看書的習慣。大學時世界史閱讀資料多為英文,別人愈喊難我就愈想讀懂,結果開始做世界史。碩論以熱愛的足球為題,寫運動興起與輿論形象的關係。歷任英國史、史學理論、世界通史助教,故對各時期世界史主要議題都有基本認識。
碩班畢業,硬頸不想做打卡上下班的工作。隔年1月接到第一本書的譯案,再隔年1月才動手譯第二本書。青黃不接時做過兼任文編、審書、捷運告示牌翻譯,此後案與案間的空隙愈來愈短,終至無縫接軌,不時翻譯學術論文。題材以世界史為主,碰過帝國、殖民、全球史、現代性、飲食文化、科學史、社會研究、二戰戰後問題等題材。
多元能力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性格特質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圖表來源為該校系之重視百分比,加總為100%;百分比越高,代表越重視。
- 熱門比較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