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更新時間:2024/10/21 下午 03:33:50
學系特色
教學課程涵蓋多元專業領域,透過課程的規劃,進階出水墨、繪畫、複合媒體、雕塑、版印媒體、視覺研究等專業。強化學生藝術創作實作及創作媒材的掌握能力,依個人學習需求規劃兼習藝術史學、理論與評論,孕育人文藝術思維,藝術展演能力的藝術創作專才。
學科意涵
美術在現代主義時代更直接與視覺藝術成為互通之類型用詞,隨視覺藝術形式的擴展,更涵括行為表演、概念、聲音等非傳統藝術脈絡之藝術表現,本美術系所指涉學科應該在既有視覺藝術脈絡延伸出之藝術相關樣貌、議題、表現之研究。
學習方法
1.術科的操作與應用能力:熟捻各項藝術創作媒材與技術,並善用媒材特性作出藝術表現,進而深耕未來藝術應用整合能力,以適應當代多元化藝術創作及應用要求,在藝術創作方法與技術的歷史脈絡與聯結能有充分學習與體認。
版權:版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
2.理論課程分析或研討:藝術史、藝術理論與論述、藝術研究方法等基礎學理之理解與整合思辨能力。
開發學生之創作力及藝術之潛能,以適應現代多元化藝術創作及應用要求
版權:版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
3.作品創作概念與論述能力之培養與當代跨域性質的參與和訓練。
版權:版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
4.專業整合的實踐能力:藝術應用、藝術專案、藝術教育、藝術治療領域皆有職場實習課程,深化臨場的實踐能力。
版權:版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
5.自主學習:學習過程除了老師教學引導,亦仰賴學生自主尋找資源。注重個人的 自主探索能力。
版權:版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
高中階段可以準備的學習方法或方向
可以利用課餘之暇多看展覽或藝術相關書籍,增進藝術涵養開拓想像與視野。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本系之創作立基於由純藝術創作,概念出發延伸之藝術表現類型為研究學習範圍。重於培養創意能力與個人創作風格,有水墨、繪畫、複合媒材、版印媒體、雕塑、視覺研究等學群。在課程上雖與其他藝術相關科系有所重疊,但本組在各類創作的課程上安排上,具有更佳的深度與廣度。藝術研究組,課程涵蓋藝術史、藝術評論、策展,有別於人文社會學系或藝術史學系。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雖然是本系以培育,培育優秀創作與理論兼修人才為主,但未來出路及發展仍具多樣性。
可從事藝術創作、展覽策展、承接個案創作、自行成立工作室、教學,及其它藝術相關之工作,並非以設計人才為主。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本系以培養藝術家、發展視覺藝術相關理論為主要教學目標,較不適合以設計工作為職志的學生就讀。
補充提醒與說明
本系所聘任專、兼任老師多達40位,師資經驗豐富、理論實務兼備,全方位指導教學,均為學術界之專家。
核心課程地圖
-
大一必修
- 中國美術史
- 西洋美術史
- 素描A、B、C、D
- 筆墨造型基礎
- 水墨傳統技法(主修水墨)
- 重彩(主修水墨)
- 東西繪畫基礎(主修水墨)
- 東西繪畫比較(主修水墨)
- 繪畫基礎(主修繪畫)
- 圖像的擴延(主修繪畫)
- 繪畫材料與實踐(主修繪畫)
- 繪畫中的身體與時間(主修繪畫)
- 物件媒材(主修複媒)
- 造形藝術(主修複媒)
- 影像、聲音、文字與藝術實踐(主修複媒)
- 活動影像與計畫執行(主修複媒)
- 塑造(主修雕塑)
- 木材質(主修雕塑)
- 造形藝術(主修雕塑)
- 凸版畫(主修版印媒體)
- 凹版畫(主修版印媒體)
-
大二必修
- 造形基礎
- 當代藝術導讀
- 書畫表現(主修水墨)
- 水墨材質與創作(主修水墨)
- 非具象繪畫(主修繪畫)
- 繪畫綜合媒材(主修繪畫)
- 跨領域創作基礎(主修複媒)
- 計劃型創作(主修複媒)
- 金屬造型-焊接(主修雕塑)
- 石雕(主修雕塑)
- 孔版畫(主修版印媒體)
- 平版畫(主修版印媒體)
- 複製圖像(主修版印媒體)
- 書畫論(主修水墨)
- 繪畫論(主修繪畫)
- 影像思維(主修複媒)
- 雕塑論(主修雕塑)
- 版畫藝術(主修版印媒體)
-
大三必修
- 創作論述寫作
- 藝術理論
- 水墨創作(主修水墨)
- 繪畫創作(主修繪畫)
- 複合媒體創作(主修複媒)
- 雕塑創作(主修雕塑)
- 版畫創作(主修版印媒體)
-
大四必修
- 畢業製作
專業選修課程
-
藝術史與視覺文化
- 宋元書法史 明清書法史 清代金石書畫 臺灣美術史 臺灣美術專題 藝術及其全球史 展覽史 藝術寫作與詮釋
-
藝術理論與實踐
- 藝術批評 視覺語言 媒體造形研習 視覺文化導論Ⅰ、Ⅱ 論文寫作基礎 展演實踐 現代與當代藝術專題 現代女性藝術家群像 當代女性藝術家群像 當代藝術思潮 台灣當代藝術展覽觀察Ⅰ、Ⅱ
-
影像媒體創作
- 動畫原理與創作Ⅰ、Ⅱ 藝術創作影像編輯 數位網路藝術平臺 暗房基礎 數位攝影 另類攝影技法 大型相機攝影 編導攝影進階 攝影與親密生活 影像技術實踐
-
材質工作室選修
- 鑄造 塑造進階創作 陶塑 赤燒 石材與造形 繪畫作為保存術 裝置藝術 造形創作與身體 觀念雕塑 立體造形 水墨裱褙 鑲嵌藝術 書法 書法研究 篆刻 篆刻的史論與應用 素材研習 油畫修復 敘事漫畫 當代版印策略與創作脈絡 版畫應用 藝術家的書
特色課程
繪畫作為保存術I、Ⅱ
課程中練習如何使用流傳百年的古老配方和成分最簡單的催化劑將色素萃取出來製成顏料,但由於自然色素的採集量極其有限,許多色彩的色素量其實不足製成顏料。所以我們製作後即刻使用,以作畫的形式將這來自自然的顏色保存下來。
版權:版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
造形基礎
從創作者身體行為的自我觀察與造形產生的連接性為出發點,擬定造形計畫,建構將造形概念、生產改造、呈現方式與個人身體、技術、行動的結構性關係。 經由操作練習構成方法與基本元素間的關係,訓練造型認知與運用的思辨能力。
版權:版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
抽象素描
1.了解如何欣賞抽象藝術?
2.抽象與具象之形式演變的關聯。
3.如何從各種植物之觀察?拍照,做為線條表現之學習。
4.傳統?非傳統工具之開發及各類紙的材質?機能。開發及其藝術表現之意義
5.如何應用課程所學,應用在創作之表現
版權:版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
適合從事工作
-
藝術家
-
藝術家
-
-
中學教師
-
具有中等教師身分,擔任各國民中學、普通中學學校教師人員。依教學科目擬定各種課程的教材,進行課堂教學,並視學生學習情況給予支援。
-
-
美術老師
-
負責教授學生使用各式的繪畫工具及指導繪畫技巧,並設計及開發相關課程。
-
系友生涯發展
彭康隆
1988年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水墨組畢業。以創新形式水墨見長,為台灣當代水墨先鋒畫家。彭康隆以傳統水墨為體,復以新媒材、新技法為用,開創深具個人風格的新水墨畫美學。
精選展覽:
1998年「石魂水墨個展」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2005年 一票人票畫空間個展
2008年「眾山皆響」水墨個展,一票人票畫空間
2012年 「碑碑遢山水」,一票人票書畫空間
2014年「花木述石─彭康隆當代水墨個展」,易雅居當代空間館
姚瑞中
1994年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藝術家、藝評家兼策展人,擅以世代問題與時空轉換為題,忠實地表現社會諷諭與生活縮影。作品涉獵層面廣泛,主要探討人類荒謬處境。
曾兼任並客座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實踐大學。目前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兼任副教授,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幻影堂負責人。
賴九岑
1994年 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第八屆畢業
2002年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美術創作碩士班第二屆畢業
賴九岑一向只畫他看見的事物,或許看得到的對象物,對他來說才是真實且永不褪流行的創作方式。
近期展覽:
2018年【賴九岑 泡泡株式会社】 大未來林舍畫廊台北市台灣
2017年【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Art Taipei 2017】展位H01 大未來林舍畫廊台北市台灣
2017年【溢界 × 邊線 Borders and Beyond】 大未來林舍畫廊台北市台灣
多元能力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性格特質
探究冒險:常常樂於探索未知事物、能夠容忍陌生情境,樂於把困難視為一種挑戰,在探索、挑戰未知中偏好看見自己的成長。
圖表來源為該校系之重視百分比,加總為100%;百分比越高,代表越重視。
- 熱門比較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