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更新時間:2024/10/24 下午 06:23:59
學系特色
本系以前瞻觀念及創新做法,培育「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專業人才,所提供的課程涵蓋多個面向,學生不僅能奠定紮實的學識基礎,以便繼續深造,也有機會多方探索,進入「植物醫學與健康管理」或「應用微生物學」等領域,畢業後的發展極為寬廣,系友遍佈農業部各單位以及國內外研究機構與產業界等,表現備受倚重。此外,本系也非常重視國際化發展,提供學生出國當交換學生或取得雙聯學位的機會,以助拓展國際視野。
學科意涵
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主要在教導學生認識微生物(包括真菌、細菌、線蟲、病毒等)、瞭解其如何危害植物、熟習植物病害診斷與防治技術,及開發微生物應用資源等。另為強化學生的基礎學識,也特別著重在分子遺傳、細胞學和生物資訊的教學。
學習方法
未上傳圖片
除了介紹真菌、細菌、病毒及線蟲的分類及生物特性外,本系教學也著重自分子遺傳及基因體學層次深入探討微生物導致植物生病的原因、植物抗病的成因、微生物資源之開發與應用、微生物群相與淨零環境永續發展,並培養邏輯思辨、創意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系提供許多實驗課程,同學們在顯微鏡操作、微生物分離、無菌培養、菌種保存、基礎分生技術等都能獲得紮實的訓練;此外,也培養了敏銳的觀察力及撰寫報告的能力,具備進入微生物專業職場及生技產業領域的競爭力。
要瞭解植物生病的原因,不僅得自形態外觀及分生技術鑑定病原種類,還需以人工接種方式驗證柯霍式法則,後續才能對症下藥,運用生物防治、化學藥劑、抗病育種等技術降低病害的發生,這些都是本系積極培育的專業能力。
顯微鏡是本系學生經常使用的工具,光學顯微鏡可用於觀察真菌、細菌及線蟲,電子顯微鏡則用來觀察病毒及細胞內的胞器,搭配不同的染色技術及螢光蛋白基因轉殖,可進一步探討植物與病原菌之間的交互作用。
生物技術已廣泛運用於植物病理及微生物學領域,例如:以核酸及抗體技術偵測鑑定微生物種類;以基因編輯技術探討病原菌致病及植物抗病機制;運用高通量定序技術,瞭解微生物基因表現、族群組成對植物健康的影響。
高中階段可以準備的學習方法或方向
多多參與大學及學術研究機構相關活動、研討會或暑期可加入研究室研究行列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植微系涵蓋「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兩大領域,除了培養一般生命科學所需基礎知識,例如植物學、生物化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外,特別著重於介紹真菌、細菌、病毒及線蟲等微生物的分類及生物特性;此外,還加強教授植物病理學、植病防治學、應用微生物學,以培養同學們在「植物醫學與防檢疫」及「微生物多樣性資源與應用」的專業知能。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本系課程針對「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兩大領域提供多元、紮實的訓練,學生的發展面向極廣,不論在農委會各級試驗研究單位、國內外學術研究機構/大學、有機農業或生物技術產業都有一展長才的機會,學生表現也相當出色。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本系課程設計主要在協助同學認知微生物的特性、植物病原微生物的種類、植物病害診斷與防治技術、微生物資源的開發與應用等,並安排許多實驗課程,讓同學們不僅能處理植物健康問題,也學習許多微生物相關知識及實驗技能,具高度專業特色。
補充提醒與說明
本系是國內少數以微生物為基礎,漸次延伸至植物病理、植病防治、微生物應用等領域的學系,課程設計強調學理與實驗並重,所提供的紮實訓練讓學生不論在學術研究或植物保護/微生物資源應用等領域都具備十足競爭力。
核心課程地圖
-
大一必修
- 微生物學
- 微生物學實驗
- 普通植物學
- 普通植物學實驗
- 普通化學
- 普通化學實驗
- 有機化學
- 有機化學實驗
-
大二必修
- 真菌學
- 真菌學實驗
- 線蟲學與實驗
- 植物病毒學與實驗
- 遺傳學
- 植物生理學
- 植物生理學實驗
- 統計學
- 生物化學
- 生物化學實驗
-
大三必修
- 植病研究法
- 植病研究法實驗
- 植物病理學
- 植物病理學實驗
- 應用微生物學
- 植病防治學
- 分子生物學
專業選修課程
-
植物病理學領域
微生物學領域
- 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導論
-
植物病理學領域
- 農業藥劑
- 植物檢疫
- 果樹病害
- 植物病害與診斷
- 花卉病理學
- 分子植物病理學
- 非傳染性病害
- 分子植物病毒學
- 種子病理學
- 森林病理學概論
- 農用生物製劑
- 植物病害遺傳學
-
微生物學領域
- 微生物研究法
- 微生物遺傳學
- 植物細菌學
- 微生物生理學
- 真菌採集與鑑定
- 真菌分類、類緣及演化
- 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導論
- 線蟲學研究法
-
生物科技領域
- 細胞生物學
- 菇類的生態與應用
- 分生技術與原理一
-
綜合課程
- 當代植物病理學講座一
- 校外實習
- 有機農業
- 書報討論
- 專題研究
特色課程
微生物學與實驗
本課程為大一必修,希望同學對細菌、真菌、線蟲及病毒等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相關學術領域有所認識,上課時除了探索微生物的細胞構造、生長代謝、分類學、基因體學等核心知識外,也介紹相關研究技術,並安排豐富紮實的實驗課程。
植物病理學與實驗
植物病害發生的原因多且複雜,本課程介紹重要植物病原、病原致病力、病徵表現、植物免疫、植物抗病性、病害遺傳及流行病學等植物病理相關知識,是本系重要核心課程,另還規劃實驗課以培養學生從事植物病理研究及執行植物防疫檢疫工作的基本能力。
未上傳圖片
分子生物學
本課程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分子生物學重要概念,包括核酸特性與基因體結構、基因表現與調控、RNA剪輯、DNA複製及重組等,協助同學熟悉分子生物學基本概念 ;此外,也引介研究最新發展情形,以助建立分子生物學相關思考邏輯 。
未上傳圖片
應用微生物學
微生物在人類的生活扮演重要角色,本課程的目標在協助同學認知微生物資源的多樣性及研究發展現況,授課主題涵蓋微生物在多個領域的應用現況及未來發展潛能,包括製藥、發酵、食品、工業、農業、環保復育及其他近代生物科技。
適合從事工作
-
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
-
凡具有大專院校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的身分,從事大專院校教學、研究與推廣的工作。
-
-
中學教師
-
具有中等教師身分,擔任各國民中學、普通中學學校教師人員。依教學科目擬定各種課程的教材,進行課堂教學,並視學生學習情況給予支援。
-
-
實驗化驗人員
-
應用化學知識,從事科學試驗、檢驗、分析、化驗儀器操作等工作。
-
系友生涯發展
圖解:樹醫活動
版權:吳孟玲 提供
吳孟玲
國立台灣大學植物病蟲害學系 學士、博士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業試驗所 副所長
第36屆全國十大傑出農業專家
民國98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模範公務人員
國際樹藝協會(ISA) 認證樹藝師及樹木風險評估師證照
高中時念的是第三類組,同班同學中許多人現在醫院當醫生。她也是醫生,不過,卻是守護台灣樹木的醫生,三不五時就要像小說《哪啊哪啊神去村》裡面的主角一樣,把自己吊高到離地好幾層樓高的大樹上面,穿過濃密的枝枒去看她的「病人」。選擇一條人煙稀少的道路,雖然略為寂寞,但只要堅持下去,最終將能得到無比成就感。
圖解:建立植物病毒研究系統。
版權:葉信宏提供
葉信宏
國立台灣大學 植病系 學士、碩士
美國加州大學 植物病理學系 博士
南台科技大學 化工系 助理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 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 助理教授、副教授
中央研究院 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 副研究員
在每一職位上,依照各單位的成立綜旨及目標,盡力把角色扮演好。在研究上取材於台灣具優勢的作物,解決面臨的困難,期待在學術與應用當中取得平衡。在教學上,嘗試引導學生思索科學背後之哲理,看出科學背後哲學思維的脈絡,以求融會貫通,養成學生討論及批判之能力。
圖解:張家華博士
版權:張家華提供
張家華
台灣大學植病系 學士
美國康乃爾大學微生物學 博士
美國能源部研究員
美國 Osel Biopharmaceutical Inc. 資深研究員
美國 Polygenetics Inc. 研發處長
美國 Protevo Inc. 創辦人及總裁
台灣金昇化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及董事長
張家華博士目前為金昇化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兼總經理,為專業的化學合成研發及生產代工公司,客戶以醫藥生技和電子業為主,包括美國的默沙東藥廠、諾華藥廠,台灣的浩鼎生技、中裕生技及友達電子等知名企業。張博士有超過20年生技製藥領域的經驗,歷經研發、生產、行銷、企業經營管理等不同職務的訓練,也有在美台兩地新創公司工作及創業的經驗。
圖解:於WTO/SPS研討會進行專題演講
版權:陳子偉提供
陳子偉
國立臺灣大學植物病蟲害學研究所 碩士(1996)、植物病蟲害學系 學士 (1994)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植物檢疫組技士、技正、科長、副組長、基隆分局副分局長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植物檢疫組組長
陳子偉於1999年起在防檢局服務,負責的業務主要包括我國植物檢疫相關政策方案及研究計畫之策劃、執行與督導、植物有害生物風險分析、WTO/SPS相關業務對策以及雙邊及多邊植物檢疫諮商等涉外事務。工作期間除成功拓展我國蘭花成功突破美、紐、澳等國檢疫障礙外,亦為首位在WTO/SPS委員會舉辦之正式研討會獲邀進行專題演講之我國代表。
曾敏南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園生產技術系 學士
台灣大學植物病理學系 碩士
台灣大學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 博士
農業委員會高雄區農業改良場 副研究員兼作物環境課課長 (2014~ 迄今 )
農業委員會高雄區農業改良場 副研究員兼作物環境課課長
多元能力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性格特質
深思力行:常常追求事物的條理秩序,審慎確認事物的彼此關係,行事仔細考量後果。
圖表來源為該校系之重視百分比,加總為100%;百分比越高,代表越重視。
- 熱門比較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