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比較清單
資料更新時間:2025/10/20 上午 11:46:05
學系特色
因應全球變遷、海洋暖化等議題,海洋環境日益重要。本系為鼓勵優秀同學專心向學,設有「師長獎學金」、「許長煇獎學金」、「胡世棻教育基金會獎學金」及各項研究工讀金。本系訂有「碩士學位先修學程」(學生最快可於五年內取得學士及碩士學位)及大學部學生逕讀博士班辦法。本系有開授海洋觀測實習課程,參與研究船實習航次,讓學生實際體驗海洋現場實驗之規劃與進行,並實際接觸及操作海洋探測儀器。。
學科意涵
本系成立之目的,在為國家培育海洋科學、環境監測、資訊處理的科技人才。本系教學研究的方向,主要以監測或偵測海洋環境中的各種現象、資源為主。主要研究對象為海洋物理、海洋化學及海洋環境監測。本系教學及研究重點並專注在海洋環境污染的因子之探討及監測,且強化各種資訊處理方法的整合運用。
學習方法
課堂講解。
圖解:課堂講解物理海洋儀器ADCP海流儀的使用
版權:海洋環境資訊系
實作及校外教學參訪(例如前往氣象署參訪)
圖解:課程教師率學生赴業界校外教學參訪
版權:海洋環境資訊系
課後輔導與教學助理補強教學
圖解:示範光學遙測儀器操作
版權:海洋環境資訊系
海洋觀測與實習課程
圖解:安排修課同學搭乘研究船出海實習
版權:海洋環境資訊系
產學交流與業界實習
圖解:授課教師訪視參加暑期實習同學
版權:海洋環境資訊系
高中階段可以準備的學習方法或方向
本系對基礎理論與觀測實務同樣重視,可以透過參加科學專題來加強海洋科學、環境科學及資料科學的實作分析能力。未來透過專業的課程內容,讓同學們具備多種程式語法及電腦軟體之應用與分析能力。同時也循序式、導向式的培養邏輯思考能力,以期未來可活用於日常生活、資訊發展或科學研究,成為海洋科學、環境監測、資訊處理等多面向的科技人才。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本系以海洋(大洋、大尺度、離陸地較遠之海洋)科學或近岸海洋環境監測為主,與河海或水利(小尺度、近岸之河、海、港灣)工程相關科系之研究主題與應用範圍不同。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台灣四面環海,政府常宣示以海洋立國,海洋之重要性不言可喻,目前雖無海洋科學直接相關之產業別,但行政院海洋事務委員會已經成立,以本系三大專業研究領域,包括海洋災害、海洋環境變遷與監測及海洋能源等三大特色。將可使本系同學畢業後,可根據其主修如海洋科學或環境資訊等領域專長,找到相關合宜之工作。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本系屬於理工相關學科,很多專業課程必須具備物理、化學基礎知識,並運用數學方法及電腦程式語言與軟體工具,而專業教材更須英文具有一定基本能力以利研讀學習,高中同學易以高中地球科學有渉及海洋的部分,誤解本系為地質或海洋生物相關學科.。實際上本系稱以海洋物理和海洋化學為主要研究領域。
學習資源或補充說明
本系教學概括「海洋環境」與「環境資訊」兩大領域。「海洋環境」領域課程保留原來海洋科學的特色,著重於近岸物理、化學環境的探討,以及全球環境變遷對台灣鄰近海域之影響;「環境資訊」則著重在資訊相關課程,強調各類海洋數據(如現場觀測、衛星遙測及數值模擬等資料)的整合及呈現,強化學生電腦資訊處理分析能力,以增加就業機會競爭力。
特色課程
海洋學
介紹海洋物理、海洋化學及海洋環境。海洋物理學是研究海水運動過程如海浪、洋流及潮汐、以及其他海洋環境中的各種物理現象。海洋化學是研究海水及其中生物和海底沈積物之化學反應,以及所含成分元素之化學分析。
圖解:參訪美國研究船ROGER REVELLE
版權:海洋環境資訊系
環境分析化學
物質的數量分佈和化學物種變化,是環境科學上所注重的課題。而要了解這些課題之前,分析方法的建立、分析儀器的選擇和分析數據的處理是必要的基礎步驟。因此,本課程將介紹環境分析上的基本概念、分析儀器原理和環境數據的處理等三大部分。
圖解:師生參訪SGS臺灣檢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海洋環境資訊系
海洋氣象
介紹氣象學的基本理論與觀測實務,並進而了解一般天氣與海象預報的作業。
圖解:參訪氣象局儀器檢校中心
版權:海洋環境資訊系
水質分析
本課程將提供修課學生規劃、採樣和化學分析,並且讓學生了解最新的分析實驗室技術和數據分析。課堂口授教學為主,並搭配實驗室操作
圖解:校外教學參訪SGS公司
版權:海洋環境資訊系
遙感探測學
介紹遙感探測基本原理並講解各種感應器的特性及其應用
圖解:校外教學參訪中央大學太遙中心
版權:海洋環境資訊系
適合從事工作
-
環境工程人員
-
規劃及設計給水、排水、廢物處理系統、空氣污染防治、噪音防治等環境工程設施及其設備,並計畫及監督此等設施之構造、操作、維護及修繕等工作。
-
-
MIS程式設計師
-
規劃MIS系統運作之架構,決定系統引用之主要技術,確定系統之規格要求。設定系統發展條件、發展方式及分工協調原則,並撰寫系統設計使用說明規範、設計測試資料及驗收程式。
-
-
電腦硬體工程師
-
從事電腦硬體之研究、設計、開發、測試、偵錯等工作,並負責監督該設備及其零組件之製造與安裝工作。
-
-
其他資訊專業人員
-
從事各方面的資訊專業工作。
-
系友生涯發展
白書禎
1971.9~1975.7 臺灣省立海洋學院海洋學系畢業
1977.9~1978.7 利物浦大學海洋學系碩士預科
1978.7~1981.7 利物浦大學海洋學系哲學博士
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化學組教授
教育部中山學術獎
81年 國家科學委員會傑出研究獎
84年 國家科學委員會傑出研究獎
94年 教育部設置學術獎
95年 教育部第9屆國家講座暨第49屆學術獎
孟培傑
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博士
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碩士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科學系 學士
2025.05 中央研究院關鍵議題研究中心 研究員(合聘)
2024.02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 合聘教授
2023.08 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 主任
2023.08 中華民國海洋學會 常務理事
2018.08 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理事
2013.02 台灣海域保護及監測協會 委員
2012.08 國立東華
版權:蔡世豪攝影
吳逸民
1991.06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1999.01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
2004.02 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研究員
2006.07 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助理教授
2010.07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副教授
2010.08迄今 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教授
2021年以享譽世界的「地震P波警報器」獲得教育部「數學及自然科學」類科第六十四屆學術獎。吳逸民教授在大學時期秉持著對於海洋的嚮往來到了基隆的海洋大學就讀海洋學系。大學時期的他興趣廣泛,對很多東西都很有興趣,尤其喜歡看山、看海,也好奇背後的物理現象。或許是這樣的人格特質使吳逸民教授成為日後成為一名地球科學家。
多元能力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性格特質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圖表來源為該校系之重視百分比,加總為100%;百分比越高,代表越重視。
- 熱門比較學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