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比較清單
資料更新時間:2025/10/17 下午 04:41:49
學系特色
本系所是國內最早成立的地球物理教研單位,兼具了陸域及海域的固態地球基礎研究及實務應用。主要特色涵蓋地震、地質、地球物理探勘、地球化學等學科領域,致力於培養永續防災與綠能開發等項目人才。
學科意涵
本系系名所指涉的學科定義為研究地球固態實體特性之科學,包括地球內部的組成、結構及分佈規律暨地表自然作用及其發展變化等,以地震、地球物理探勘及地質三大類為主軸,並加強遙測、大地工程及地理資訊系統相關知識傳授。
學習方法
培養同學的專業知識及實驗觀測,透過親自實作瞭解課程內容及培養技能。
圖解:野外實地勘查
版權:中央大學地科系自有照片
強調學生直接進到未來職場環境,應用其所學與現職工作者經驗交流,達到建構自我知識、興趣與務實兼顧之目標。
圖解:開設實務課程與業界結盟(如:地調所)
版權:中央大學地科系自有照片
學習如何針對特定的主題或問題,藉由觀察、發覺(形成)問題、假設並尋求解決方案,發展解決問題的方法等過程,繼而完成計畫的執行。
圖解:專題製作
版權:中央大學地科系自有照片
如何透過儀器的量測及數據得知其數據所具含的意義。
圖解:地球物理探勘實習
版權:中央大學地科系自有照片
高中階段可以準備的學習方法或方向
培養數學、物理、地科基礎知識與能力。
加強邏輯推理與解決問題能力。
多參與跨域合作。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本系師資專長聚焦在地震、地球物理、地球物理探勘、地質等面向,也在近年新增了地球化學領域。與國內其他地科相關之大學系所不同處:
台大地質系:以地質相關之師資為主,地球物理方面較少
師大地科系:師資平均分布在高中地球科學教科書之各面向,較無聚焦。
成大地科系:著重礦物學、地球化學、自然資源,地球物理方面較少。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地科系畢業不僅能當地科老師,在求學期間也與中油、氣象署、中興工程、工研院、地礦中心、科博館等單位合作,提供學生大量的實習機會。畢業後,可至學術單位繼續研究,或到國營機構、私人企業、顧問公司工作,地科工作影響的層面非常大,舉凡土石流、地震、土壤液化,其實都跟地科相關。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本系主要特色在陸海域方面的固態地球科學,不含高中地科教材中的天文與大氣。
地科系畢業學生的工作層面十分寬廣,不僅是當地科老師。
地科雖非熱門科系,但據勞動部統計,其起薪及薪資成長幅度均高居各學門前段班。尤其政府大力推動的淨零碳排及綠能政策,以及對永續防災的重視,都需要地科方面的專業人才。
學習資源或補充說明
其實地科相關產業一直都很蓬勃。因為災害不斷發生,科技也一直在進步,石油枯竭的問題使我們轉做地熱,而地熱基本上和地球物理探勘是有關係的。另外一個二氧化碳的問題,如何封存、減少二氧化碳製造,其實是與地質有密切關係,所以整個產業是在持續擴大的。所以預計未來幾年,會有越來越多工作機會開放。
核心課程地圖
-
大一必修
- 微積分
- 普通物理A
- 普通地質學
- 地球科學通論
- 程式語言與應用
- 地球科學的挑戰與機會
- 地球系統科學概論
-
大二必修
- 應用數學
- 礦物學
- 地質材料力學
- 岩石學
- 沉積地質學
-
大三必修
- 地震學
- 地球物理探勘學
- 地球物理探勘學實習
- 構造地質學
- 地球物理學
專業選修課程
-
地球系統科學
- 台灣地質、地球科學專題I、地球科學專題II
-
分析數學與物理
- 時序分析、數值分析、統計學、地球科學資料處理、力學、電磁學
-
水文與海洋
- 海洋學概論;地球水循環、流體力學概論、水文學
-
地球科學資訊學程
- 遙測科學導論、地理資訊系統導論、地球系統科學概論、數學類、程式語言類、地球科學資料處理與應用類,選修15學分以上會加註"修畢地球科學資訊學分學程"
-
氣候變遷調適學程
- 氣候變遷與地球災害概論、地球系統科學概論、全球環境變遷、地球系統科學類、氣候變遷衝擊與調適類、氣候變遷減緩與永續發展類,選修18學分以上會加註"修畢氣候變遷調適學分學程"
-
地質
- 野外地質學、地形學、層序地層學、工程地質學、地下水及土壤汙染控制、基礎大地工程學、水文地質學
特色課程
野外地質考察
介紹台灣地區(包括海域)自中生代至現代的大地構造演變與其所紀錄的各種地質現象、台灣的岩石、地層、岩石圈與地殼結構、台灣造山帶的運動機制、第四紀地質與活動構造。藉由六天的野外實習課程,環島一圈,介紹台灣中央山脈、海岸山脈、恆春半島、西部麓山帶之地質與地形。
圖解:台灣地質
版權:中央大學地科系自有照片
地球科學實務
開設「地球科學實務」課程,實習單位包括: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中央氣象署、工業技術研究院、中興工程顧問社、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等,藉由校外實習課程,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認識業界工作內容,此課程不僅讓學生能提早接觸職場,亦可培養出自己的實作能力,提早確立自己的目標。
圖解:地球科學實務
版權:中央大學地科系自有照片
野外地質學實習
藉由野外地質現象的觀察與記錄,了解地區的地質狀態,包括出露岩層的岩石種類、岩層的排列方式等。期中的周末分別前往東北角(萊萊-龍洞)、明德水庫、台中大坑等地量測地質構造、製作地質路線圖與地層柱狀圖。另以5天的時間,赴嘉義曾文水庫一帶,分組從事地質調查與測繪。
圖解:野外地質學實習
版權:中央大學地科系自有照片
地球科學的挑戰與機會
主要目標在提供大一學生對本系的專業領域與現今國家相關重點產業間的連結,並透過業界專家演講與同儕討論,認識身為地科人在未來可能接受的全球環境與資源挑戰與其所帶出的跨領域就業機會與市場。
未上傳圖片
地球系統科學概論
讓學生由認識地球與太空環境,了解我們日常生活與地球系統和日地太空環境之間密切的關係。藉由瞭解,學生可學會保護自己,避免因無知,造成生命財產的損失。也藉由瞭解,學生們將學會如何為環境保護盡一份心力。 地球物理和地震部分:增進對地球的認識,並提供最好的保護方法。
適合從事工作
-
中高職教師
-
具有高中職學校教師身分,擔任各高級中學、職業學校、綜合高中的教師。
-
-
地質及地球科學研究人員
-
從事地球物理及地殼年代性質之研究。
-
-
公家機關相關人員
-
1.接受人民委託,管理公共事務的人員。2.依法於受有俸給之文武職公務員,及其他公營事業機關服務人員。
-
系友生涯發展
馬國鳳
1985年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系(今地球科學系)畢業,
1987年取得國立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地球物理組碩士,
1993年取得加州理工學院的地質與行星科學系博士學位。
曾任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國立中央大學教授,地球科學研究推動中心主任。
現任職於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中央大學地震災害練風險評估管理與研究中心主任、台灣地震科學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
2000:中華民國十大傑出女青年。2001:國科會傑出研究。2004:首次觀測到大型地震斷層的滑移帶厚度,將生成地震的能量量化。2007:教育部學術獎。2011: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2012:發表「均向地震」研究。2013:第17屆國家講座。2015:參與「臺灣地震模型」團隊發表「未來30年臺灣孕震構造之發震機率圖」。2018:成立地震災害鏈風險評估及管理研究中心。2019:美國地球物理學會會士
辛在勤
國立中央大學物理學系地球物理學組學士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
美國聖路易大學地震研究所博士
曾任國立中央大學地物所副教授,1987至中央氣象局,1991-1994年為地震測報中心主任,1994.12任副局長,2009.06.03接任局長。
1990年辛博士擔任地震測報中心主任,更新全台地震觀測儀器進入數位年代,地震觀測網由17站擴充至75站,完成嚴密全島地震監測系統,更成立600多站全島強地動觀測網。1999年九二一地震發生,全島地震觀測網詳細記錄該地震的發生細節,成為全球首次大地震的完整記錄,2000年獲頒交通部專業獎章。
黃國聰
台灣智能機器人科技股份公司總經理,國立中央大學應地所碩 士。過去曾任職於華寶通訊、仁寶電腦。台灣智能機器人成立於2008年, 2014 年底開始營運,專注在服務型機器人B2B 領域。
2009年參與華寶通訊負責機器人自動化開發,2014年與新光保全及中新科技等團隊,一起集資成立《台灣智能機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致力於機器人客制化系統整合,以博彩、醫療或生技醫療器材、觀光餐旅、保全及巡檢為主。
多元能力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性格特質
深思力行:常常追求事物的條理秩序,審慎確認事物的彼此關係,行事仔細考量後果。
圖表來源為該校系之重視百分比,加總為100%;百分比越高,代表越重視。
- 熱門比較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