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更新時間:2021/8/2 下午 01:36:12
學系特色
本系涵蓋領域完整,利於因應未來產業技術潮流之變動:半導體、光電、IC製程及設計、醫學電子、控制、電力電子、能源發電、電子材料、通訊、資訊及電腦。本系大一大二不分組,大三依個人興趣與志願,才決定未來想走的領域及方向自行選組。建立五年一貫預研生制度,大三即可進入研究室參與專題研究,碩一修畢後便可以提前畢業進入職場或是選擇再進修。
學科意涵
本系,並非電子加機械的合稱,而是學習將電力應用機械動力改善人類生活的科學。廣義的電機系,包含計算機、通訊、控制,半導體、電力、積體電路設計、微機電/機電系統整合等方向。未來電機系較熱門的趨勢,應該是電信通訊、人工智慧、奈米電子、綠能、物聯網、智能設備或機具等方向。
學習方法

數據分析與軟體操作:讓學生使用的電機理論技巧,並設計程式撰寫運用在各種工程上,能夠解決各種工程問題、運用電機知識擷取資料庫資料進行分析並建構人工智慧雛形或開發一個網路平台應用。
圖解:電機知識
版權:電機系

實驗與合作學習:設計並執行實驗,計畫管理、有效溝通與團隊合作,以及分析與解釋數據的能力。
圖解:電路實習
版權:電機系

專題實作與成果展示或競賽: 讓學生在大四時組織團隊,整合運用四年所學,進行規劃設計,學習計畫管理,結果製作成一完整之作品發表會或參與國內外競賽: 如微軟潛能創意盃、教育部或科技公司所辦競賽等。
圖解:微軟潛能創意盃
版權:電機系
暫無圖片
理論與實習課程:工程數學、線性代數、控制工程與實習、電子學與實習、計算機概論、邏輯系統與實習、電機概論與實習、訊號與系統、電磁學、機率與統計、半導體元件、電力電子學、作業系統、資料結構緒論、訊號與系統等電機基礎知識、熟悉電子儀器操作與訓練電子電路實作能力。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電機系和電子系很接近,但通常電機會加入一些《馬達、控制、電力》的課程,而且會比較著重《電磁學》的部分。
電子系的重點是硬體電路,課表通常有電子學、電路學、類比電路、半導體、數位電路、機器人、組合語言、微處理機、訊號處理、射頻電路等。
機械系的課程和電機系有很大的不同,像是熱力學、材料力學、電工學、機械設計製造、流體力學、氣液壓學、機構學、精密量測、熱處理、動力學、模具設計等。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講到從電機畢業學生只會想到南科、中科、竹科當工程師、台電、中鋼或民營科技公司工廠擔任電場或電力工程師。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電機系常被誤解為只懂硬體,不懂軟體程式。本系透過課程安排及基礎電機實驗訓練,使學生具有軟體與硬體兼顧實力,涵蓋資訊、控制、電力、電子、通訊之整合培育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發揮所長至人工智慧、大數據、雲端、機器人、積體電路設計、工業設備自動化、生醫工程、無線通訊、物聯網、奈米電子等重要產業。
補充提醒與說明
本系課程設計為大一不分類組,在大二至大四時學生依據興趣選擇三大學群(1.電路與系統、2.電子與材料、3.電腦與通訊)中一個學群作為主修領域,並選修學群所規劃專業課程,發展個人獨特之競爭優勢。同時開放選擇其他學群專業課程視為個人第二專長或第二學程;若學習狀況不佳時則改換其他學群專業課程作為適合自己能力所需專長,有助學生探索職涯性向,適性發展,並發揮個人潛能及團隊合作精神,強化在未來科技的競爭力。
核心課程地圖
-
大一必修
- 計算機概論、線性代數、邏輯系統與實驗
-
大二必修
- 電子學、工程數學、專題討論
- 電機概論、電路學
-
大三必修
- 儀表學與實驗、控制工程與實驗、電磁學
- 電子學與實驗、電機概論實驗
專業選修課程
-
電路與系統學群
- 控制、電力、VLSI/CAD、儀器系統與晶片組等課程
-
電子與材料學群
- 微電子、材料等課程
-
電腦與通訊學群
- 資訊與系統、通訊與網路等課程
特色課程

計算機概論(一)、(二)
1.基礎理論講解 2.程式練習示範
圖解:計算機概論
版權:電機系

網際網路程式設計
從理論、技術及實作三方面協助學生學習製作一個網路平台的開發。
圖解:網際網路程式設計
版權:電機系

專題討論
邀請專家、學者及業界等作專題演講、各所組簡介。
圖解:專題討論
版權:電機系

電子電路實驗(一)、(二)
1. 熟悉基礎電子儀器及電路實驗操作。 2. 培養分析與解釋實驗結果之能力。
圖解:電子電路實驗
版權:電機系

邏輯系統實驗
實作與設計邏輯系統並學習數位系統設計工具之使用。
圖解:邏輯系統實驗
版權:電機系
適合從事工作
-
通訊軟體設計研發工程師
-
發展、創造及修改一般電腦應用軟體或專業化實用程式。分析客戶需求與開發軟體解決方案,進行軟體的分析、設計、程式撰寫與維護,並為客戶設計或訂製運作效能最佳的軟體。
-
-
半導體製程工程師
-
從事半導體製程實驗分析、測試等工作,以改善工廠製程穩定與效率,並且提升產品良率。
-
-
IC設計工程師
-
以RTL、HDL、Verilog等軟體設計積體電路,然而除了設計能力,工程師更需有成本概念,在動手設計前就須做好評估,如何放進最多的功能,選擇最合效益的生產技術,中間反覆偵錯、除錯等工作。
-
-
電場或電力工程師
-
電力系統(高低壓電力、電力監控、發電機、消防、弱電等)之系統規劃、設計、改善、維護及運轉。
-
-
電信/通訊系統工程師
-
通訊系統與線路工程之規劃、設計、整合與監督,並支援團隊工作。測試產品規格,並執行除錯及法規認證。編寫程式、除錯、追蹤與與修改程式碼以改善軟體執行效率。
-
系友生涯發展

劉炯朗
劉學長於(1956)畢業成功大學電機系,並於2000年時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歷經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伊利諾大學任教、擔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及現任集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國際知名之計算機科學家,對於即時系統、電腦輔助設計、VLSI布局、組合最佳化、離散數學等領域均有傑出貢獻,並且在2011年獲得有「EDA界的諾貝爾獎」之稱的卡夫曼獎。

陳良基
陳學長分別於1979年畢業成功大學電機系、於1981年獲本系碩士學位及於1986年獲本系博士學位;並於2001年獲 IEEE Fellow,歷經台大電子所所長、工業技術研究院電子工業研究所所長、台大電機系特聘教授、國家實驗研究院 院長及現任科技部 部長。
推動數位信號處理系統設計、超大型積體電路設計及視訊編碼系統設計等積體電路晶片設計運用PC、平板、穿戴裝置、手機智慧車用、智慧醫療等相關產品。

陳瑞聰
陳學長於1949年畢業成功大學電機系,曾任金寶電子執行副總經理,現任仁寶電腦總經理。
除NB、PC、平板、穿戴裝置、手機相關產品,也推動在車用業務方面: 車用相關中控系統、CPU管控、無人駕駛等;在醫療部分:醫材、醫療雲、智慧醫療相關領域都有投入,現在正從週邊往核心涉入,雖然營業額不像PC成長那麼快,但根紮的越深,對獲利貢獻越高。

吳敏求
吳學長於,於1970年畢業成功大學電機系,於1989年創辦旺宏電子,於2005年三月起擔任旺宏電子董事長迄今,現任旺宏電子董事長暨執行長。
帶領數十位專業人才共同返國創業,扭轉當時高科技人才多數流向海外的風氣,尤其,為協助國內高科技產業擁有更足夠的資源進行產品及技術研發,他更推動成立以高科技產業為投資標的之「第三類股」。1995年,旺宏電子成為第一家以第三類股在台灣上市的標竿企業,進而促成海外資金大幅提高投資台灣的比例。

吳炳昇
吳學長分別於1980年畢業成功大學電機系、於1982年獲本系碩士學位及於1986年獲本系博士學位;經歷奇景光電董事長、奇美電子執行副總、奇美電子技術副總、工研院電子所研究員、 中山大學電機系副教授,現任奇景光電董事長。
到電子所從一名研究員做起,投入當時還很冷門的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TFT-LCD)技術,十分少見。TFT-LCD一做就是二十年,硬是從冷門搞到現在的當紅。這就是吳炳昇看得比別人遠、馬步蹲得比別人久、又能沉得住氣的地方。電子所老同事這樣形容。開始他TFT-LCD產業研究的第一步,也成為日後對台灣TFT-LCD產業貢獻良多的功臣。
多元能力
數學推理:了解數學概念、公式與推導邏輯,用以解決問題。
個人特質
自信心:自信自重,肯定自我,喜愛自我;有較高的能力感、勝任感及控制感,不易受他人表現影響
圖表來源為該校系之重視百分比,加總為100%;百分比越高,代表越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