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Go! 大學選才與高中育才輔助系統
科技教育 學類 加入比較清單
工程學群教育學群

資料更新時間:2023/3/3 下午 02:48:05

這個學類學什麼?

科技教育是為了解決日常生活問題或滿足需求,運用科技工具、材料、資源,以進行設計思考與動手實作等的教育行動與思維。主要為培育中學生活科技教師、科技產業人力教育訓練專業人才、以及科技產業專業領域人才。
學習主要強調培育學生的設計思考、動手實作及跨學科整合能力,如科技與科學、工程、數學及藝術等學科知識的整合運用。順應現代生活中可運用到的科技技術,再配合不同科技領域之特色,學習內容十分多元,包括設計思考、機械製造、機電整合與控制、多媒體設計、資訊科技、材料加工(含新興科技應用)、人力培訓等課程。
如果你學習科技教育,你可以學到生活中各種需要的科技專業(含科技專業知識與教學專業知識)、技能(含操作一般機具與新興科技機具的能力),並應用於教育或者相關領域中。

相似學類比一比

科技教育學類為中學科技師資及企業人力教育兩個面向的整合,其核心專業知能聚焦在科技產業與教育實務的整合。中學科技師資面向除了科技專業知識與科技教學知識的強化,對於科技的創新與其在教育領域的突破尤其投入,期待學生開發創新的科技教育教學模組,以培養中學生的科技素養;此外,透過科技相關技術的實務展延,以縮小將來投入職場的產學落差,培育理論與實務兼備之高級技術與研發人才。人力資源的面向以教育科技及人力教育發展為主軸,讓學生能夠具備剖析科技產業人力教育訓練與發展的需求之專業能力,以及能夠據此開發科技產業人力教育培訓課程或數位教材的專業能力,藉此培育學生在社會快速變遷下能夠發揮跨領域整合的能力,並協助科技產業人力教育訓練能夠符應企業的發展。
無易混淆之學類。

就要你這款

就要你喜歡發揮天馬行空的創新與創造力,喜歡動手修理或設計、製作產品,且喜歡將所學專業知能和科技產業實務結合。具有掌握細節、謹慎思考且有系統做事的特質,能夠接受新的及未知的挑戰、情境或學習內容。如果你想要讓自己或是他人變得更好,看見教育帶來的改變,而有成就的價值感受,那麼你會非常適合科技教育學類。

你所不知道的大學生活


●學習成績常採口頭報告、書面報告及專題作品呈現
●必修以動手實作為主的課程,在課堂上學習操作機具、工具完成作品
●大多數的課程需要上臺進行分組或個別報告,訓練表達能力
●參訪學校及課堂教學、科技產業人力培訓現況、以及科技相關展覽(如設計展、建築材料展、教育科技展等),並透過反思以回饋你的觀察心得
●高年級教學實習課程時,需設計教案及製作教具,並在老師及同學面前進行教學演示
●欲成為學校教師,則在畢業後需到國中或高中進行教育實習,包含行政、導師(級務)以及教學等實習課程
●畢業前通常需要修畢「專題製作」,通常以小組形式合作完成專題研究,且需舉辦專題成果展以進行對外發表

不可不知的知識領域


設計 教育訓練 資訊電子 機械

必修或核心課程?


●教育訓練:工業科技教育概論、人力資源發展概論、教材教法、教學實習
●設計思考:圖學、電腦輔助製圖、基本設計、產品設計、工程設計
●科技教育:機構學、結構學、能源與動力、電子電路、機電整合實務、專題製作
●人力教育:程式語言、資料結構、多媒體教材設計與製作、電腦動畫、訓練需求與成效評估

有哪些可能的誤解?

畢業只能當老師 !?


學類培育跨領域整合專業人才,除了擔任中學科技領域教師、科技產業e化人力資源專員之外,亦可依據不同科技領域的興趣進行專攻,成為資訊工程師、電機工程師、工業設計師、工程師傅(如家具木工等)、以及創業家(如教具設計與開發公司等)等多元發展。

上課一定要動手實作 !?


透過理論與實作的整合運用,便是科技教育的特點。為了培育科技產業所需要的人才,自己學習進行設計思考與動手實作,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訓練,唯有透過實際操作經驗的累積,才能活化專業知能的學習,並實際將專業知能應用於科技與人力教育或科技產業中。

畢業即可成為正式教師 !?


108年學年起,需先取得師資生資格,修畢師資職前教育課程,並在大學期間通過教育部所辦教師資格檢定考試,而畢業後則必須申請前往國中或高中進行半年的教育實習,且實習成績及格之後,才能夠取得合格教師資格(中學科技領域生活科技專長教師證)。但若要成為學校正式教師,必須持教師資格証書參加全國、各縣市或各校辦理的教師甄試,甄試合格才能成為正式教師。

學類內之各系選才指標仍有差異,若想了解特定科系資料,請點選至【對應校系】頁面進一步查詢。

適合從事工作


核心素養


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
16.00% Complete
16.00%
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
14.00% Complete
14.00%
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13.00% Complete
13.00%
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
13.00% Complete
13.00%
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
10.00% Complete
10.00%
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
10.00% Complete
10.00%
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9.00% Complete
9.00%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8.00% Complete
8.00%
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7.00% Complete
7.00%
more...


高中課程領域


生活科技
35.00% Complete
35.00%
資訊科技
13.00% Complete
13.00%
英語文
12.00% Complete
12.00%
數學
10.00% Complete
10.00%
國語文
6.00% Complete
6.00%
生涯規劃
6.00% Complete
6.00%
more...


加深加廣課程


語文表達與傳播應用
33.00% Complete
33.00%
數學甲
16.00% Complete
16.00%
工程設計專題
11.00% Complete
11.00%
未來想像與生涯進路
8.00% Complete
8.00%
進階程式設計
5.00% Complete
5.00%
more...


圖表來源為學類內各校系之重視百分比的平均值,加總為100%;百分比越高,代表越重視。

多元能力


操作能力:用手或手指完成精細的任務,例如抓取、操作、雕琢或組合物品。
15.00% Complete
15.00%
機械推理:了解生活中常見的機械與電子設備的運作原理或方式,且能組裝、調整或修理。
12.00% Complete
12.00%
組織能力:能掌握細節、依規則有系統地安排事務或完成任務。
8.00% Complete
8.00%
空間理解:能以視覺察覺特定的空間方位,想像物體在不同方位下的旋轉樣貌。
7.00% Complete
7.00%
計算能力:能熟練地運用基礎的加減乘除運算,並快速且正確地推算與導出答案。
7.00% Complete
7.00%
外語能力:外國語文聽說讀寫能力。
6.00% Complete
6.00%
數學推理:了解數學概念、公式與推導邏輯,用以解決問題。
6.00% Complete
6.00%
領導協調:能帶領大家執行任務或為相同目標而共同努力。
6.00% Complete
6.00%
科學能力:了解科學的原理原則及操作科學事務的能力。
5.00% Complete
5.00%
圖形推理:各種抽象的圖形或符號線索變化的推斷能力。
5.00% Complete
5.00%
more...


個人特質


探究性:願意突破現狀,接受新的及未知的挑戰、情境或學習內容
15.00% Complete
15.00%
合作性:與人合作,共同完成事情;能包容,勉力求全,願意妥協
12.00% Complete
12.00%
堅毅性:專注投入,竭盡全力,有始有終,堅持到底,使命必達
11.00% Complete
11.00%
自信心:自信自重,肯定自我,喜愛自我;有較高的能力感、勝任感及控制感,不易受他人表現影響
9.00% Complete
9.00%
情緒性:心平氣和情緒穩定,溫和自在,面對現實意志堅定,心情不易動搖
7.00% Complete
7.00%
客觀性:多元客觀,易於參考接納外部意見,願意接納意見並有彈性
7.00% Complete
7.00%
活動性:動作迅速敏捷,積極主動,容易付出行動,喜歡動態活動
7.00% Complete
7.00%
社交性:活潑熱情、健談多言、善於交際、樂於與人群互動、人際層面廣泛
7.00% Complete
7.00%
深思性:思考深入,審慎嚴謹,考慮周詳。要收集完整資訊再做決定,盡力面面俱到。考量若不周詳寧可延遲
7.00% Complete
7.00%
主導性:喜歡影響及領導他人、主導事物,樂於擔任指揮或帶頭角色
5.00% Complete
5.00%
more...


圖表來源為學類內各校系之重視百分比的平均值,加總為100%;百分比越高,代表越重視。

這個學類會不會是你很棒的選擇呢?投入體驗與這個學類有關的活動,會讓你更了解這個學類是否適合你喔!

這是一種從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體驗活動,你可以選擇自己有興趣的活動去體驗, 再想想看這些體驗活動會帶給你什麼心得與想法呢?


直接動手製作有興趣的作品:要完成一件作品,需要耐心、細心以及不害怕失敗的勇氣。透過實作過程中所可能面臨的困難與挑戰,將更能夠深化不同學科知識領域的學習。此外,在設計與製作的過程,能思考自己的喜好與興趣所在,激發創意,將自己的想法化為現實。


訪問教學現場的教師:訪問一下現職的科技老師(含生活科技與資訊科技),了解實際教學狀況,並且問問他們的心得體會與專業建議。


關注一些教育改革政策帶來的影響:教育政策或趨勢可能會影響教學現場的變動,透過網路或閱讀相關雜誌,試著了解國內外最新教育有關資訊。


培養口語表達能力與耐心聆聽的習慣:清楚地表達是需要長時間的培養,試著訓練自己表達自己的意見或觀點。在日常生活中向同學、老師、家長討論最近熱門的議題,試著清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並且有耐心地聆聽對方的看法。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