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學系 |
國立清華大學 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學院學士班 |
|---|---|---|
| 所屬學群 |
文史哲學群
跨
管理學群
文化產業學類 |
教育學群
教育學類 |
| 所在校區 |
校本部 新竹市光復路二段101號 |
和平校區II 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29號 |
| 學系特色 |
本系強調環境生態永續、社會文化永續、經濟資源永續、政策治理永續等四面向,運用核心理論,建立分析、規劃、管理、治理之專業知識,結合空間資訊科技,提供學生在環境與文化資源統整知識的學習,以培養新世代綠領人才。 |
在以人為本、適性化、多元發展的三大主軸下,本班於2018年成立,協助學生在瞭解自身志向、適性選擇後,回流至各專長領域深造,然本班深感「先跨域,後整合」的重要性,期望能提供學生整合跨域思維、實踐與創新的全方位培育。因而於2025年起,本班以培育國際教育領導人才為目標,採四全英語授課,課程規劃以「國際教育領導創新人才」為主專長,結合數位與文教創新、健康與樂活、人力資源與職涯規劃3項次專長進行專業培育。 |
| 學科意涵 |
本系為思考未來永續發展需求,課程特將環境、社會、文化、 經濟及法治多樣性列入考量,強調此五大領域與永續發展相關的核心素養與知能,同時重視跨界統整,探索各種環境文化與永續資源等議題,藉由整合性的思考與策略,解決當代永續發展面對的相關問題。 |
本班為教育學院不分系,發展主軸為「跨領域X跨地域」,為全英語授課,以培育國際教育領導創新人才為目標,同時兼具3領域之第二專長培養:數位與文教創新、健康與樂活以及人力資源與職涯規劃。學生在學期間,除具修習國際教育領導創新人才之專長領域,應選擇1個或以上之第二領域專長。 |
| 學習方法 |
任務導向學習法(Project-based learning):教師給予學生學習任務,讓學生在透過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學習並運用新技巧去完成某件事或解決一項問題的開放式教學活動。 圖解:美國Timothy教授之任務導向學習 版權:由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教師提供
探究學習法(Inquiry-based learning): 以學生為主體,經由學生自己通過閲讀、觀察、實驗、思考、討論、聽講等途徑去主動探究,自行發現並掌握相應的原理和結論,以建立自身的認知模型和學習方法架構。 圖解:以社區參與調查讓學生主動探索在地產業變遷 版權:由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教師提供
問題導向學習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以問題來刺激學習者之思考,提供學習者主動參與議題討論之機會,並透過教學者之回饋與協助建構知識脈絡。在課堂上會由學生提出問題,經由與教師及同儕資料蒐集、研究、討論,加強學生思考及解決問題能力。 圖解:至同欣電子永續辦公室參訪與實務教學 版權:由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教師提供
田野調查實作:課程涵蓋環境與文化田野調查,進行資訊搜集與分析研判的施作能力。 圖解:達德能源環教中心了解離岸風力發電機現況 版權:由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教師提供
體驗學習:經由學生親自參與及體驗、實作,了解課程概念與實際運作的關係,藉由問題的解決、反思等達到學習的目標。 圖解:課程安排至原住民農場體驗學習 版權:由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教師提供 |
未上傳圖片 在學士班的學習上,重視學生跨域探索與整合能力,課堂中實務個案分析討論讓學生以分組模式進行討論,培養分析解決問題、溝通協調的能力。 圖解:學士班學生以分組模式進行議題討論與分享 版權:由學士班拍攝 未上傳圖片 課堂中除以講授法為學生奠基與鞏固基礎知識學理外,進行透過課堂中的團隊學習讓同學有多次的分組合作機會,進而學習團隊分工合作與資訊整合的能力。 圖解:針對討論議題進行意見整合,組織小組各成員 版權:由學士班拍攝 未上傳圖片 學士班深感「先跨域,後整合」的重要性,在多元跨域的探索之後,期望能提供學生整合跨域思維、實踐與創新的全方位培育,因而透過專題總整課程,整合大學期間所學知識,也協助學生透過專題總整,具備互相學習、互相交流、互相啟發、共同進步以及獨當一面且負責的能力。 圖解:跨域學習專題發表 版權:由學士班拍攝 |
| 高中階段可以準備的學習方法或方向 |
本系期待學生具有主動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尤其是對永續發展議題上的問題體察和實踐。因此鼓勵學生擅用高中課程線上或線下自主學習的機會,洞察環境與文化發展上的相關問題,提出問題解決與資源運用的能力;可利用小論文或任何課程計畫及成果、或非修課紀錄之個人作品,展現實作或研究動機、探索與實證設計、結果反思與操作歷程等成就,以展現個人能力特質。 |
本班為全英語授課,以英語為工具,進行跨領域的探索與學習,期望本班同學能具勇於探索、挑戰自我的能力,對本班有興趣的同學,建議高中時期能進行跨領域學習與整合,多方參與各式活動,培育多元的專業或興趣,為大學學習培力。 |
|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
本系著重於永續發展實踐,在修課上提供較大的彈性,以使學生較其他相關科系有更多的機會跨領域學習。 |
本班為全英授課跨領域學士班,植基於本校對雙語專業人才培育的重視,以及教育學院豐沛的教學與研究能量,定位學士班發展主軸為「國際教育領導創新人才」(International Leadership and Innovation),同時結合「數位與文教創新」、「健康與樂活」、「人力資源與職涯規劃」等3領域專長,提供學生完整四年的全方位養成教育。 |
|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
永續發展是為當前世界重要的新興議題,未來將可擔任與永續發展的各種相關工作職場服務對象包含各類企業,在地民眾,社區與民間組織,公部門等,協助各式能包容環境與文化的永續發展相關的議題。 |
本班全名為「教育學院學士班」,常被誤認為教育學系,然透過四年全方位養成教育,重視學生跨域學習、探索與整合的能力,本班畢業生具備跨域整合以及領導與創新之能力,可從事教育新創事業、教育研究,或服務於教育界、產業界或各公私立部門,擔任領導管理、顧問、數位創作、健康管理、人力 訓練與職涯規劃師等職。 |
|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
永續發展議題只能有利於理工學科人才的天下? |
自2025年起,本班全面改制為全英語授課專長模組,取消原有大二分流之規劃。全英授課專長模組之專業培育共分為主專長─國際教育領導創新人才,以及3次專長:數位與文教創新、健康與樂活,以及人力資源與職涯規劃。學生需修畢主專長以及一個或以上之次專長課程。 |
| 學習資源或補充說明 |
本系為培育學生具有跨領域學習能力,透過專題研究(論文寫作)、實習(產業、公部門)、交換、移地課程,培養學生具備社會所需的能力,各課程將圍繞於環境與文化議題的相關主軸,且結合於每學年固定辦理「田野躍進」此一代表性活動。俾使學生以畢業128學分修習,具備跨領域實踐能力。 |
1. 本班學生可報考本校中等教程甄選特殊組別,取得中等教程師資生資格,唯欲修習之領域專長須經由相關課程培育學系所同意後始得申請。 |
| 我的學系 |
國立清華大學 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學院學士班 |
|---|---|---|
| 核心課程地圖 |
|
|
| 專業選修課程 |
|
|
| 特色課程 |
未上傳圖片 經濟治理永續課程經濟治理永續課程內容聚焦於探討氣候變遷、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環境政策、綠色治理等全球永續發展議題,並深入分析政府如何透過政策工具與治理措施促進環境與經濟的協同發展。課程以專題研究為核心,學生透過小組形式進行案例分析,深入探討各國如何管理自然資源、自然資本與實現環境政策目標。 未上傳圖片 社會文化永續課程為達永續目標,縮短社會差異,努力推動企業回饋社會,建構大眾尊重同理思維,包括國際人權、性別、社會正義、經濟轉型與社會包容性等議題,聚焦於當代 ESG 浪潮中的 Social;也需透過不斷的反饋修正,來向文化永續的目標,舉凡文化影響評估、文化遺產影響評估、以及社會投資報酬率等評估方法皆是需認識的工具。 版權:由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提供
永續發展專題本課程由學生依據專長取向選定指導教授,於大三起修習3個學期,並於第三學期期末進行公開成果發表。永續發展專題,可以畢業專題、實習或國內外學校交換呈現成果報告。 圖解:大四畢業專題發表 版權:由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提供 |
未上傳圖片 大學入門本課程主要在協助學生得以銜接高中至大學之學習環境,課程安排上除了為大一新生引薦學校資源外,對於大學新鮮人的情感面、學習面以及人際互動面皆有所關注,課堂並邀請不同學術專長之學者專家專題演講以及安排學生至相關機構參訪,增加課程的廣度與深度。 未上傳圖片 跨域學習導論本課程旨在培養學生跨域思考與科際整合的知識觀,促進其獨立思考、團隊合作以及解決問的能力,進而致力培養經營斜槓生涯的特質。 未上傳圖片 跨文化溝通與全球公民素養本課程以「全球化時代的跨文化溝通」為主題,聚焦於與不同文化背景人士互動時所需的理論與實務。課程的主要目標在於培養學生對跨文化溝通中「文化差異」的覺察、反思與敏感度,並提供必要的知識與技巧。 |
| 完整課程地圖 |
| 我的學系 |
國立清華大學 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學院學士班 |
|---|---|---|
| 適合從事工作 |
|
|
| 系友生涯 |
未上傳圖片
董O瑜環文系提供了多元的修課選擇,讓每位學生都能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專業方向。我在大學時主修環境經濟,並修習都市計畫、GIS、行政學等課程,奠定我在環境資源管理的基礎。同時,透過撰寫畢業專題並在國內外研討會上發表,我進一步擴展了自己的視野,也深化了對ESG領域的理解。 在大四一整年的職涯探索中,我發現自己對ESG領域充滿熱忱。畢業後,我積極考取企業永續管理師證照,致力於協助企業推動永續發展。同時,我也運用環境資源管理的專業知識,協助企業進行能源管理與溫室氣體管理,期望在ESG領域做出更多貢獻。
版權:系友提供
林O雅來到國立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這個強調跨領域整合的科系,讓我有機會將「永續發展」這個宏觀而抽象的概念,透過實際學習與實作,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方案與專業能力。在這裡,我不只是學習環境保護,更深入理解了如何從經濟、文化與社會角度,全面分析並解決環境問題。 學系提供自由而開放的學習環境,教授們總是耐心指導,並鼓勵我們依據自己的興趣打造學習路徑。這樣的彈性讓我能將對經濟與環境議題的關注結合起來,並積極將所學應用於實務場域,在實作中深化專業、拓展視野。 透過大學這段歷程,我不僅建立起系統性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更清晰地認識了自己的興趣與未來方向。這裡不只是學習的地方,更是發現自己、打造影響力的起點。 未上傳圖片
張O綺大學時期,我知道我自身對社會公益的相關事務很有熱忱,因此,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公共行政作為我環文系的主修。同時,環文系大量的實務田野課程,搭配上地方人文、環境永續的議題,抑或是與社會時事的結合,這些訓練扎扎實實的帶給我獨到的角度,學習分析並解決我眼前所遇到的問題。如果剛好又是投身社會永續相關的工作,環文系的課程能夠從頭地去理解永續的重要性跟發展邏輯,在未來10年的永續浪潮下,真的相當受用。 畢業後我任職於聯合報所支持的願景工程基金會,擔任品牌企劃一職,負責永續專案的規劃與執行。基金會主要關心的是社會公眾的議題,其中包括環境面、社會面,在工作中時常接觸社會議題,因為環文系過去的人文訓練,給予我相當大的助力,一來對於環境議題有很大的掌握,二來是在對外的互動上,豐富的田野經驗,讓我不會害怕與陌生人互動。這些都蠻類似環文系實務課程所帶給我的專案訓練,在職場上有一定程度的幫助。
叢O蘭比起單純的理論探討,環文系的課程強調實務與理論的結合,透過一次次的田野調查,培養了我在訪談、組織以及企劃撰寫上的能力。此外,課堂報告與作業的呈現方式十分自由,讓我能結合對媒體創作的興趣,在〈永續旅遊與資源規劃〉課中,以紀錄片拍攝探討坪林茶產業的興衰;在〈景觀建築概論〉中,透過海報設計展現如何運用生態工法與景觀規劃來改造基地;在〈島嶼研究〉課程中,更隨老師走訪澎湖、訪問當地人,以歌曲描寫島嶼的宿命。 在這四年的學習下,建立起我對於環境永續的意識和人文關懷視野,我認為這是各行各業都非常重視的核心素養。畢業後,我到不同的媒體公司實習,致力於用影像推廣臺灣傳統文化。環文系的訓練讓我在創作時能以更寬廣而深刻的視角去反映現實。而後我也申請了國外的媒體傳播碩士,目前正在就讀中,希望能以媒體的力量推動文化多元的真實呈現。 未上傳圖片
郭O宏大一的「環境、文化資源分析」對職涯規劃與專業發展都是助益良多,「GIS課程」、「研究方法」以及「統計學」等學術導向課程,幫助我們訓練邏輯思維與資料分析能力,在「觀光資源概論」、「文化與地方產業」、「城鄉環境分析」及「社區服務與氛圍」等課程帶走出教室,深入社區。理論轉化為實際行動,並在矛盾或衝突中找到平衡,思考永續發展的創新解決方案。 系上課程的核心價值與教育部108課綱強調的素養能力(自主行動、互動互動、社會參與)高度契合。因此從大三開始,我加修了國小師資培育課程,以期在教學中導入地方創生、永續發展的觀點,利用所學帶給下一代的孩子正向影響。成為正式教師後,我不斷將學到的反思、 |
未上傳圖片
本系尚無畢業生本系尚無畢業生 本系尚無畢業生 |
我的學系 |
國立清華大學 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學院學士班 |
|---|---|---|
多元能力 |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10%
運作分析:分析特定需求並規劃合適的運作流程,運用技術調整、組裝、設定設備,讓設備及系統正常運作。
10%
程式設計:了解程式語法以及邏輯架構,撰寫、修改程式,開發並設計系統。
5%
系統運作:評估與分析系統的運作方式、效能,考慮運作成本與效益,制定系統運作可改善或調整的方式。
5%
資源管理:分配及運用可支配的資源,調配人力、物力、資源運作的合理性、平衡性,發揮預期效益。
5%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5%
自省促進:收集、評估自己或他人的表現,提出可改善及調整的方法或採取行動。
5%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5%
說服協商:提出觀點與他人商議或說服他人同意,以積極的態度引導他人,達成共識、目標,或解決困難。
5%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5%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5%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5%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5%
數理科學:能選擇適當的科學、數理知識或邏輯來思考問題,依據科學規律正確地推演出答案或排列資訊。
5%
記憶詮釋:能識別、儲存、喚起多項資訊、數字、知識內容,且能以多種方式組合這些訊息間的差異與關聯。
5%
快速知覺與總結:能從散落的資訊中,快速分辨與覺察具有意義的訊息,且能歸納出要點、關聯、架構等概念。
5%
空間定向:能覺察環境、物體與自己的相對位置,辨別出方向、維度,想像物體在移動或重新排列後的外觀。
5%
專注力:投入心力在特定訊息及排除外部干擾。
5%
|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40%
自省促進:收集、評估自己或他人的表現,提出可改善及調整的方法或採取行動。
10%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10%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10%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10%
專注力:投入心力在特定訊息及排除外部干擾。
10%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10%
|
性格特質 |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20%
開朗活潑:總是正向樂觀的看待事物的發展,即使事件發展不如預期,也能保持接納、能看見正向價值,常常表現自在、不膽怯。
20%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20%
深思力行:常常追求事物的條理秩序,審慎確認事物的彼此關係,行事仔細考量後果。
20%
變通開創:常常對多種事物,表達熱情興趣,對於既有事物,進行拆解、重組,給予新的理解與觀點,並且喜愛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事物。
20%
|
探究冒險:常常樂於探索未知事物、能夠容忍陌生情境,樂於把困難視為一種挑戰,在探索、挑戰未知中偏好看見自己的成長。
20%
變通開創:常常對多種事物,表達熱情興趣,對於既有事物,進行拆解、重組,給予新的理解與觀點,並且喜愛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事物。
20%
堅毅負責:常常長時間專注投入於特定事物,排除干擾訊息,會對所承諾的事物,會負起責任目標、執行到底,享受追求成就。
15%
自信肯定:總是相信自己能達成目標,會肯定自身的優勢、長處,面對挫敗能較好的調整情緒。
15%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10%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10%
樂群敬業:總是表現活潑、傳遞熱情,主動參與活動,熱衷於與夥伴一同完成任務。
10%
|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