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雕塑學系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古蹟藝術修護學系 |
|
---|---|---|
所屬學群 |
藝術學群
美術學類 |
建築設計學群
跨
藝術學群
工藝學類 |
所在校區 |
校本部 220新北市22058板橋區大觀路一段59號 |
校本部 220新北市22058板橋區大觀路一段59號 |
學系特色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雕塑學系創始於民國56年,本系以培養雕塑家為目標。著重發揚與傳承雕塑藝術精神及內涵、以學科理論教育的思想啟發和紮實的術科為基礎,以塑造、石雕、木雕、金屬、複合媒材等雕塑素材培養學生藝術創作能力。以雕塑年度展、袖珍雕塑展、畢業展等展出來檢視學生學習成果,鼓勵學生參加各項雕塑競賽,並積極媒合學生與業界合作,使其作品在各種雕塑相關競賽及畫廊或藝術博覽會等有展出機會。 |
臺灣傳統古建築多為過去傳統工藝、民間習俗及歷史脈絡等多項範疇長年累積下的產物──因此,具備臺灣文化底蘊及傳統工藝美學也是設立修護培訓管道的重要核心素養。考量臺灣各高教體系之藝術院所之現況,未見有設立古建築裝飾藝術傳統工藝之學系,及配合災後古建築修護之需求,故教育部接受立法院提議籌設古建築維護系所專門科系一案,於89學年度由本校增設系所,以因應臺灣社會對於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修復、維護及保存之所需。 |
學科意涵 |
雕塑系是純藝術的立體創作系所,主要培育能夠獨立思考及創作的雕塑藝術家。 |
古蹟藝術修護系主要為了傳承傳統工藝技藝、古建修護、藝術保存,擔負研究、調查之重責。系上核心素養課程包含傳統建築工藝之木雕、交趾陶、剪黏、彩繪等,及歷史沿革、圖像和吉語典徵,與民間習俗在古建築文化上的應用等族繁不及備載。 |
學習方法 |
1、一年級-打下基礎:基礎素描、基礎塑造、寫實雕塑、藝用解剖學、雕塑史。 版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雕塑學系 2、二年級-材質體驗:金屬造型、木雕、石雕、人體塑造、複合媒材。 版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雕塑學系 3、三、四年級工坊制教學:探索雕塑,深化專業,縱向傳承,同儕砥礪。 版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雕塑學系 4、成果檢視:雕塑年度展、國際袖珍雕塑展、畢業展、校外徵件展等。 版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雕塑學系 5、專題創作「期中講評」採答辯式的雕塑對話,術科「期末總審」全系教師共同檢視學習成果。 |
【田調紀錄法】學生由老師帶領至各實際場域進行建物調查報告書之前置或後置作業,包含修護檢視登錄、紅紫外線拍攝紀錄、歷史文獻分析、訪談等。 圖解:青山宮田野調查 【理論分析法】學生從本系課程之「吉祥圖案」、「民俗學」、「建築繪圖」、「棟架結構」、「修護理論」、「建築史」、「資料編輯」……等課程中習得本領域之相關理論,並應用於分組調查或個案研究報告中。 【實際演練法】本系籌設目的以發展、保存、修護及研究古建築裝飾藝術為主,除由國內過去已有傳藝教學經驗為依據外,各項傳統藝術專業課程,均由國家藝師、薪傳重要匠師參與教學,是全國傳統工藝教學體系中,最龐大之陣容;另在保存、修護及研究等領域,皆擁有專業學經歷背景之師資,進行各專業項目實作演練。 【修護實習訓練】由本校老師推薦實習機會,提供學生產學合作機會,實習內容包含本系各科專業課程,使學生與業界正式接軌前,具有基礎職能概念。 |
高中階段可以準備的學習方法或方向 |
雕塑藝術創作是思辨力及表現力的結合,高中時期除了美術課程必須多加用心外,一般課程皆可能成為個人雕塑創作的特質所以無需刻意取捨,主要素描課程的學習以寫實描繪實物及人物的觀察再現為主,塑造或立體類創作亦可嘗試,雕塑系的課程設計完整順暢,足以培育同學成為一位優秀雕塑家。 |
建議同學可以進行田野調查,參訪各大古蹟、廟宇、民宅等等,可嘗試探究其裝飾藝術的題材故事及寓意,也可多方了解其施作匠師及文化背景。 |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
1.全國唯一的雕塑系。 |
本系教學主要以歷史典故、稿作復圖、粉本搜集、資料登錄等項目,作系統化保存,再加上傳統技藝的傳承,不僅能復興傳統工藝技藝,更能在典徵、稿圖、吉語諧音運用上,保存臺灣區域各個派別之差異性。 |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
1.「升學」是指輔導畢業生進入國內外藝術大學碩士班就學。 |
古蹟藝術修護學系畢業後的出路,除了投入古蹟修復工程現場之外,國內外進修保存科學等領域、報考國家考試成為文化部門的管理人員,或是任職建築師事務所、國中小學鄉土教育師資、文化部門約僱人員、文創產品設計員、藝術創作等,均是適當的選項。 |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
1.雕塑系乃以培養雕塑家為目標的純藝術系所。 |
本系課程主要培育傳統工藝技藝之人才,以「仿作」為課程教學重要核心,藉仿作傳統匠師之工法、精湛的技術以融會貫通傳統古法之精隨,進而將其發揚光大。在修護課程上以理論教學,並聘請業界教師來實際操作,更能使學生能快速與修護市場接軌,增加未來的競爭力。 |
補充提醒與說明 |
雕塑系以材質為本,跨足當代展望未來。以泥塑、石雕、木雕、金屬造形、複合媒材等五個工坊為教學架構,讓學生能對單一材質作深入的探討,也可作跨材質的挑戰。雕塑家、交換留學、教育學程等發展選項。學習過程必須集體長時間操作各種機具進行創作,適合喜歡動手做、具辨色力及聽覺還有具溝通及自我情緒控制能力者就讀。 |
本系培養學生美術設計能力、空間概念、東方美學概念、描摹概念等全方位特質與能力。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雕塑學系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古蹟藝術修護學系 |
|
---|---|---|
核心課程地圖 |
|
|
專業選修課程 |
|
|
特色課程 |
基礎能力課程安排在一年級的基礎塑造,基礎素描、立體構成、寫實塑造等實作課程,是為了重新磨練同學的觀察力與表現力,並在2D與3D之間可以順利串聯,為接下來的課程做好準備。 雕塑專業理論本系所開「中、西雕塑史」、「臺灣現代雕塑發展」、「現代雕塑史」、「藝術評論」、「雕塑解讀」…等課程皆是為了提升同學在專業領域的知識與感性所開,讓同學理論與實技並重。 版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雕塑學系 基礎構成、雕刻、人體塑造二年級的材質體驗課程裡構成包含複合媒材與金屬造形,雕刻包含石雕與木雕各1次,人體塑造2次是本系同學正式接觸材質的課程,採取6週一個循環密集上課,效率高效果佳。 藝用解剖學藝用解剖學課程先由人體的比例、造形規律、動勢開始,再進入體表變化與內部解剖結構的解析,每一階段階以實際人物、藝術名作做印證。再搭配專題研究作業指導,使學生由學理延伸至創作應用。 金屬、 木雕、石雕、泥塑、複媒專題創作
三年級開始學生開始進入工坊進行創作學習到畢業,雖然工方是以材質分類,但是同學可以在工坊間進行交流,或跨材質創作。固定的老師、空間與機具,以及縱向的經驗傳承與橫向的同儕砥礪,同學可以做更深入的創作研究,以探索自己的創作方向。 圖解:學生作品 |
臺灣建築史居住在臺灣的人們對歷史有延續傳承之責任,只有透過對不同時程傳統建築的認識,才能永續保有民族的自尊,且作為研究臺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結構、教育、藝術等之佐證。 集瑞雕刻及修護吉祥語在民間與生活結合特性,是代表了文化與生活融合之現象。如何善用簡單的「吉祥語」,甚至與「成語」、「典徵」的結合,是在民間信仰或寺廟雕刻的裝飾上,佔有極重大的教化意義,因此了解文化在生活中的用法,諧音轉作、借諭譬物、引介假辭的一音所轉,在立意創題上,是集瑞教學的重點。博古雕刻造樣、技巧、方法。 寺廟彩繪寺廟裝修,除因用漆斷絕溼氣外,如何藉由彩繪裝飾繪畫,將建物表現裝修華麗是其目的,其訓練過程由基礎傳統標準作法學起外,對圖稿設計,典故出處,運色調配,規則限制均實地操作,並對廟宇彩繪工地實地了解,對此技藝學習保留必有一定助益。 剪黏臺灣裝飾藝術屋脊、規帶、排頭,及水車堵等部位,除水車堵多為交阯裝飾外,屋頂多做剪黏,二者互為表裡,一般以剪黏變化較大,不受燒窯限制,多置於屋外,另一原因是製作費用較低,但立名、技巧均須受過多年訓練始得競其功。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雕塑學系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古蹟藝術修護學系 |
|
---|---|---|
適合從事工作 |
|
|
系友生涯 |
劉玗1985年生於臺灣,現居於台東,為視覺藝術家。2007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2012年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近期主要群展包括:植物遠征,長征空間 (北京,2024),The Brooklyn Rail Industry City(紐約,2023);「Aqua Paradiso」,ACC(光州,2022);「亞洲雙年展 未至之城」,國立臺灣美術館(臺中,2021) 獲獎:2021台新藝術獎入圍,台新文化藝術基金會。2019 參加「FID Campus馬賽影展培訓工作坊;《高雄獎》優選 高雄市立美術館。2016獲補助國家藝術基金會洛杉磯18街駐村。2015台新藝術獎第14屆第一季提名,台新文化藝術基金會。2012《台灣美術雙年展》入選,台灣美術館。 2012 美術類創作 補助審查通過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12台北美術獎》優選獎 台北美術館。
洪詩慧1984年出生於臺北,2006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2007年畢業於荷蘭皇家藝術學院研究所Sandberg Instituut取得碩士學位。 在擔任美術助理期間接觸了廣告、MV影片美術場景、道具設計與製作,以及影片剪輯。曾參與張學友MV藝術指導、周興哲專輯製作與概念發想。並執導與拍攝Selfkill MV 你往何處去,榮獲Vimeo Staff Pick。 作品包含影像創作、以及商業空間、展覽空間設計。過去也曾擔任自由時報娛樂版影視藝文線攝影記者。
馮志銘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2009 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研究所 2016 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 2019- 在雕塑系研究所期間,以聲音雕塑概念討論聽覺的雕塑性,現為獨立音樂製作人,聲音設計師,時常參與台灣當代音像藝術家作品聲音的製作。 2023參與臺灣聲響實驗室與法國IRCAM合作聲響工作坊。 獲獎獎項:盧彥中《鹽埕區長》42屆金穗最佳紀錄片。張徐展《熱帶複眼》59屆金馬最佳動畫、45屆金穗大獎、45屆金穗最佳配樂音效獎。李亦凡《難忘的形狀》46屆金穗大獎。22屆 台新藝術獎入圍:邱子晏個展《「」》聲音設計;李承亮、蔡咅璟《永福製品》音樂與聲音設計
康雅筑2000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畢業。複合媒材跨領域藝術家,她的藝術研究是以紡織文化史和當代社會行為表象為基礎,探討工藝技能與體力勞動、生活狀態與移民可能性、經濟貿易與社會結構之間的關係。擅長以編織技藝和自然材質相互運用,透過各種纖維材質與紡織技術的探討與延伸,研究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之間的相異與連結,思考生命循環與再利用的方式推進永續發展的可能,傳遞關於環境和人體、生命和死亡。 曾獲美國佛蒙特工作室中心2007年弗里曼全額獎助金、2008年亞洲文化協會獎助金、龍應台文化基金會2014年文化類獎助計畫、2018年台南新藝獎,以及多項藝術駐地創作計畫而得以於多個國家進行文化調查。亦參與藝術教育和社區合作計畫,著有《織物地圖1、2、3》。
豪華朗機工(張氏兄弟)張耿豪與張耿華為一對攣生兄弟藝術家,1980年出生於台北。張耿豪於2003年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並於2007年取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碩士學位。 豪華朗機工是由4位新銳藝術家陳志建、林昆穎、張耿豪及張耿華所組成的新媒體藝術團隊,作品結合科技與人文,將「音樂、視覺、裝置、文本」共陳,也跨界戲劇、電影、舞蹈、建築、流行音樂、經濟行為等。最受注目的作品為世大運聖火台的聖火機械裝置設計 |
黃拓維2010年畢業於臺藝大古蹟系,為通過文化部認證之傳統匠師,目前在淡水創立了黃拓維剪黏泥塑工作室。 「確定大方向後積極地去實踐,累積經驗,保持專精。」
黃希宸2012年畢業於臺藝大古蹟系碩士班,現於台藝大古蹟系教授花鳥雕刻及修護。 「希望每位學生可以對於職場的接軌能更多,獲得許多實務經驗,在未來就業又更多選擇與機會。」
周孟勳2005年畢業於臺藝大古蹟系碩士班,現在自己開設工作室。 「希望系上可以多辦建築藝術工地參觀,讓學生可以更了解業界概況。」
李品誼2011年畢業於古蹟藝術修護學系 2015年東京藝術大學文化財保存專攻雕刻研究室碩士畢業。畢業後於同一研究室任職,參與多項文物修復和普查計畫。 2021年作為美術學院博士生總代表取得博士學位。 畢業後取得日本高度人才的工作簽證,在合同会社藤白彫刻研究所進行雕刻修復工作,現為東京藝術大學專門研究員。 「潮流轉變快速,資訊爆炸的現在,各行各業都有其困難和挑戰。但人生沒有正確解答,希望學弟妹們不要畏懼未來,盡力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不管是成功或失敗,這些經驗都會帶引你走向適合你的道路。」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雕塑學系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古蹟藝術修護學系 |
|
---|---|---|
多元能力 |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10%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10%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10%
專注力:投入心力在特定訊息及排除外部干擾。
10%
手工操作:能依據物體變化(如移動速度),快速地調整出肢體反應,或以運用手部與手指進行精細動作。
10%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10%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10%
機械操作:能監控設備或系統,按程序運行、排除故障,且能進行修繕、更換零件,檢測產製成果的品質。
5%
說服協商:提出觀點與他人商議或說服他人同意,以積極的態度引導他人,達成共識、目標,或解決困難。
5%
遠觀細察:能在遠、近距離中能分辨、比較色彩差異,在不同光線強度下能觀察物體大小、距離、移動變化。
5%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5%
記憶詮釋:能識別、儲存、喚起多項資訊、數字、知識內容,且能以多種方式組合這些訊息間的差異與關聯。
5%
空間定向:能覺察環境、物體與自己的相對位置,辨別出方向、維度,想像物體在移動或重新排列後的外觀。
5%
|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25%
手工操作:能依據物體變化(如移動速度),快速地調整出肢體反應,或以運用手部與手指進行精細動作。
25%
空間定向:能覺察環境、物體與自己的相對位置,辨別出方向、維度,想像物體在移動或重新排列後的外觀。
10%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10%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10%
運作分析:分析特定需求並規劃合適的運作流程,運用技術調整、組裝、設定設備,讓設備及系統正常運作。
5%
資源管理:分配及運用可支配的資源,調配人力、物力、資源運作的合理性、平衡性,發揮預期效益。
5%
專注力:投入心力在特定訊息及排除外部干擾。
5%
遠觀細察:能在遠、近距離中能分辨、比較色彩差異,在不同光線強度下能觀察物體大小、距離、移動變化。
5%
|
性格特質 |
自信肯定:總是相信自己能達成目標,會肯定自身的優勢、長處,面對挫敗能較好的調整情緒。
15%
深思力行:常常追求事物的條理秩序,審慎確認事物的彼此關係,行事仔細考量後果。
15%
親和接納:總是願意關懷他人情緒與感受,樂於接納與照顧他人困擾與情緒,表現和藹友善、易於親近。
10%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10%
堅毅負責:常常長時間專注投入於特定事物,排除干擾訊息,會對所承諾的事物,會負起責任目標、執行到底,享受追求成就。
10%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10%
樂群敬業:總是表現活潑、傳遞熱情,主動參與活動,熱衷於與夥伴一同完成任務。
10%
變通開創:常常對多種事物,表達熱情興趣,對於既有事物,進行拆解、重組,給予新的理解與觀點,並且喜愛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事物。
10%
開朗活潑:總是正向樂觀的看待事物的發展,即使事件發展不如預期,也能保持接納、能看見正向價值,常常表現自在、不膽怯。
5%
探究冒險:常常樂於探索未知事物、能夠容忍陌生情境,樂於把困難視為一種挑戰,在探索、挑戰未知中偏好看見自己的成長。
5%
|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25%
堅毅負責:常常長時間專注投入於特定事物,排除干擾訊息,會對所承諾的事物,會負起責任目標、執行到底,享受追求成就。
25%
樂群敬業:總是表現活潑、傳遞熱情,主動參與活動,熱衷於與夥伴一同完成任務。
20%
開朗活潑:總是正向樂觀的看待事物的發展,即使事件發展不如預期,也能保持接納、能看見正向價值,常常表現自在、不膽怯。
20%
探究冒險:常常樂於探索未知事物、能夠容忍陌生情境,樂於把困難視為一種挑戰,在探索、挑戰未知中偏好看見自己的成長。
10%
|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