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學系 |
國立中央大學 中國文學系 |
東吳大學 中國文學系 |
---|---|---|
所屬學群 |
文史哲學群
中國語文學類 |
文史哲學群
中國語文學類 |
所在校區 |
校本部 320桃園市中壢區中大路300號 |
雙溪校區 111台北市士林區臨溪路70號 |
學系特色 |
本系教學與研究兼顧經典義理、語言文字、古今文學、實務應用等方向,著重經典閱讀與詮釋、語文能力之深化、創作能力之養成,使學生對語文、思想、文學作品能有深入、專精的學識,並培育厚實的文化涵養。 |
本系以培養學生創作及研究中國文學作品為主,古典與現代兼顧,閱讀與習作並重,理論與實務同步。 |
學科意涵 |
本系名為中國文學系,但「文學」採廣義的文學,本系教育目標為發揚中華文化、傳授經學、小學、諸子、文學等專業知識,培養學生對於學術思想、文學、語言文字的認識及研究能力。 下載詳細資料 |
中國文學系,主要以培養學生閱讀、欣賞、創作中國文學的能力,及研究中國文學作品與理論為主,教學範疇完整,包涵傳統國學、現代文學、實用中文三大學群。 |
學習方法 |
未上傳圖片 文本解讀與詮釋:循序閱讀各類文本,充分理解,並闡釋涵義。 未上傳圖片 資料蒐集與分析:善用圖書與各類電子資料庫,掌握資料,並加整理與分析。 未上傳圖片 觀念釐清與思辨:客觀掌握各學科基本觀念,謹慎思索,辨析觀點同異。 未上傳圖片 同儕討論與合作:鼓勵同儕自主學習與研討,學會溝通交流及團隊合作。 未上傳圖片 準確表達與創發:強化語文、應用能力,準確表達個人見解,並勇於提出創意與創見。 |
![]() 整體課程架構包括「傳統國學」、「現代文學」、「應用實務」三大學群,落實學生基礎國學的專業知識,並強調「古典與現代兼顧、閱讀與習作並重、理論與實務同步」。 ![]() 由文學的定義、起源、特質、價值等課題的探討,並由實際作品的閱讀、討論,深入了解文學的真正意涵,進而能夠鑑賞詮釋文學作品。 ![]() 中國歷代的各種學術思潮,解說各代哲學思想的產生、發展、和流變,使學生能宏觀認識中國哲學思想發展的脈絡,並微觀了解中國著名思想家其精闢的思想論點,品味各思想家其精彩紛呈的人生智慧,藉此思維的激盪,以增益學生的思考能力,進而開啟自我人生的生活智慧。 ![]() 中國文史古籍資料,兼涉四部,門類繁多,包羅廣泛,以最經濟之時間,擷取資料,深入甄辨及閱讀運用,掌握要點,以期獲得論文研究所需之材料,實有賴正確嚴謹之治學方法。本課程之教學目標,旨在指引有志研治國學之同學,如何於從事科學研究過程中,正確使用研究方法,並進而引導同學獲得正確之治學途徑。 |
高中階段可以準備的學習方法或方向 |
我們建議對於中文系有興趣的同學,可在高中時期累積以下各種經驗,從中培養相關基本能力。 |
建議在高中時除了多接觸經典名著外,也廣泛閱讀不同種類的文學作品與書籍,培養閱讀的習慣。同時,練習歸納分析文本內容,嘗試用不同的觀點進行解讀,在養成文字閱讀與賞析能力之餘,亦讓自己擁有理性思考與邏輯思維。 |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
本系兼重古典與現代、理論與應用、本土與多元,期望達到:涵養古典、接軌現代,重視人文、關懷社會,獨立思考、多元學習,學以致用、開創新境。 |
中國文學系容易與中國語文應用或華語應用科系混淆,中國文學系著重對於文學作品,文學思想的分析與鑑賞,深入理解國學、小學及相關文獻的學問涵養。華語應用則著重於華語文學與世界的關係以及華語教學等相關實際的運用。 |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
對於中文系的認識有幾點是容易被誤解的 |
中文系學生畢業在各行各業中均卓然有成,其中多數投身教育界,以文化傳承為職志;亦有獻身學術,致力於研究;或從事文藝創作、報刊雜誌編輯;甚至跨行資訊傳播、中醫藥理、商業實務等,皆貢獻卓著,甚受肯定。 |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
對於中文系的認識有幾點是容易被誤解的 |
中文系課程落實學生基礎國學的專業知識,並強調「古典與現代兼顧、閱讀與習作並重、理論與實務同步」。強化學用合一,在「閱讀與習作並重」的方針下,本系尤重習作,在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各種體裁的習作課之外,每年尚舉辦古典詩、詞、曲、文四項競試、雙溪現代文學獎以及書法比賽,涵養古典,掌握現代。 |
補充提醒與說明 |
本系強調培養學生培養深厚的人文素養及寬廣識見,訓練獨立思考的能力,並具有研讀理解經典的能力及卓越的語文表達力。藉由本系提供的中文專業課程及實務課程,尋找未來發展方向,培養卓越的專業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
無。 |
我的學系 |
國立中央大學 中國文學系 |
東吳大學 中國文學系 |
---|---|---|
核心課程地圖 |
|
|
專業選修課程 |
|
|
特色課程 |
未上傳圖片 詩三百本課程將《詩經》作品分成以下主題:男女間的追求、約會、吵架,以及待嫁、結婚、歸寧、思婦、征夫、死別、棄婦等主題。此外也有政治美刺、生活、親朋、燕饗、祝福、征戰、田獵,透過《詩經》中的作品,進一步探知周代社會概況,以及種種文化現象。 未上傳圖片 明清傳奇與崑曲
戲曲研究為本校特色之一,崑曲博物館藏品豐富。 未上傳圖片 宋明理學
本系素來為當代新儒學研究重鎮,名師備出。 未上傳圖片 出土文獻中的禮俗與文化本課程透過出土文獻與文物,修正、補充了傳世文獻,並提供我們第一手的材料,讓我們可以直接面對古代,進而瞭解古代。課程內容包括:日書墓葬相關文獻、墓室建築與畫像石、百戲等。藉由這些出土文獻與文物,對研究古代社會文化、思潮乃至禮俗,都提供很大的幫助。 未上傳圖片 華語電影與文學
本課程介紹文學與電影的轉換,透過細讀精解,期對文字和影像產生更深入的理解,進行多重思辯。 |
![]() 文學與電影
認識文學與電影兩種藝術形式的基本特質,培養欣賞能力。 ![]() 曲選及習作本課程講授曲學理論和曲作分析。教學目標在為中文系學生建立欣賞元明清三代散曲、劇曲名作之完整觀念,希望培養學生閱讀、欣賞、評論散曲、劇曲的能力。習作部分散曲以小令為主;劇曲則期望學生以古典文學為沃壤,涵養、發揮創意,轉化為現代戲劇舞台劇本創作的能力。 ![]() 中國思想史
本課程將藉由介紹中國歷代的各種學術思潮,解說各代哲學思想的產生、發展、和流變,使學生能宏觀認識中國哲學思想發展的脈絡,並微觀了解中國著名思想家其精闢的思想論點,品味各思想家其精彩紛呈的人生智慧,藉此思維的激盪,以增益學生的思考能力,進而開啟自我人生的生活智慧。 |
我的學系 |
國立中央大學 中國文學系 |
東吳大學 中國文學系 |
---|---|---|
適合從事工作 |
|
|
系友生涯 |
未上傳圖片
葉怡蘭為本系80級系友,目前是飲食生活作家、《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站主、 《PEKOE食品雜貨鋪》店主、怡然生活創意出版部總編輯。曾任樺榯文化總編輯、壹週刊美食旅遊家居組主任、明日報美食旅遊中心主任、Vogue雜誌主編、室內雜誌編輯主任、雅砌雜誌採訪編輯。 近年著有《紅茶經》、《家的模樣》、《旅人之窗》、《食‧本味》、《好日好旅行》、《終於嚐到真滋味》、《隱居‧在旅館》、《極致之味》等書。曾獲得《講義雜誌》「2004年度最佳旅遊作家」及全球威士忌界最高榮譽:蘇格蘭The Keepers of The Quaich的肯定。 未上傳圖片
吳明益為本系第一位由碩班逕讀博士的傑出系友,2003年取得博士學位。曾任中興大學人社中心研究員,目前是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生態關懷者協會常務理事、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董事。他的創作以小說、散文為主。 其長篇小說《複眼人》已售出十餘國版權,開創臺灣小說首次由國外主流文學出版社買下版權的先例,另一長篇小說《單車失竊記》則於2018年入圍布克國際獎,為首位入圍此獎項的臺灣作家。其他得獎榮譽,2018年《天橋上的魔術師》入圍法國愛彌爾·吉美亞洲文學獎決審書單,《睡眠的航線》獲評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好書,2016年獲第三屆聯合報文學大獎,2018年入選《鹽分地帶文學》「當代臺灣十大散文家」。 未上傳圖片
陳雪為本系80級系友,是知名的小說家。1995年出版第一本小說《惡女書》,成為華文女同志小說的經典。之後陸續出版短篇小說《蝴蝶》、《鬼手》、《她睡著時他最愛她》與長篇小說《惡魔的女兒》、《愛情酒店》、《橋上的孩子》、《陳春天》、《無人知曉的我》,以及散文《天使熱愛的生活》。 最新著作為2017年出版的《像我這樣的一個拉子》。《蝴蝶》一書中〈蝴蝶的記號〉一篇由香港導演麥婉欣改編拍攝成電影《蝴蝶》。長篇小說《橋上的孩子》獲得2004年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獎。長篇小說《附魔者》入圍2009年臺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入圍2010年臺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類年度之書,並入圍第34屆金鼎獎。長篇小說《橋上的孩子》2011年發行日文版。 未上傳圖片
張育華為博士97級系友,目前為國光劇團團長。多年來致力戲曲藝術教育課程籌劃、戲曲傳播行銷推展、以及戲曲表演學理論研究等工作。 學術專文〈論戲曲「口傳心授」之傳習內涵〉獲2008年第四屆中國「海寧杯」王國維戲曲論文獎(中國大陸權威性戲曲理論學術獎)。 |
![]()
陳建嘉高中畢業後,家人鼓勵進入政戰學校就讀,但他發現自己難以承受軍校的訓練因而轉學,進入東吳大學中文系就讀。入學後,他活躍於學校社團,一年級下學期即成為文藝研究社社長,並主辦轟動全校的「五月天阿信-校園演講」、第27屆「雙溪文學獎」,在中文系學生會亦擔任活動部部長一職,協助舉辦中文之夜及戲劇營等活動。 大學時期以高點閱率的網路影評竄紅,曾受東風衛視之邀擔任2008金馬獎最年輕影評人,並跨足音樂界擔任台北之音樂評。他希望人生能有不同體驗,畢業後參與「大學生了沒」、「挑戰101」、「全能估價王」、「娛樂百分百」等綜藝節目。對他而言,人生中最美好的事情就是電影,他是個愛聽故事的人,希望能帶領讀者被這些故事所感動。 ![]()
王浩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北京大學博士,歷任《中華日報》、TVBS、東森新聞記者,後轉戰政治界,擔任台北市議員與台北市社會局局長。 身為媒體界「教父」的王浩學長,投身媒體領域數十載,創立TVBS 及東森電視台,之後轉往政壇發展,曾任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局長,目前擔任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講師及第8-11屆台北市議員。 ![]()
張曼娟自小聰明,五歲半便就讀小學,天生愛説故事給大家聽。小時説童話,長大了就説世間事。喜歡閱讀,最愛看瓊瑤作品。畢業於私立世界新聞專科學校(今世新大學)五專部報業行政科、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學士、碩士、博士。 曾任教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專任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香港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亦是電視節目與飛碟電台、幸福號列車廣播節目主持人。日前當選2017 金石堂年度風雲人物,目前為臺灣、美國、香港以及東南亞各華人地區最具知名度與最受歡迎的華文暢銷女作家。 ![]()
陳慧玲看似微不足道卻極其受用。第一,要遇到自己的恩師;第二,要擁有一個和自己性格截然不同的益友;第三,要有一群可以一起做瘋狂而健康的事的朋友;第四,要學會一個人旅行,學會和自己獨處,學會愛自己。 資深電視製作人,成立群之噰傳播,在業界深耕多年,屢獲電視金鐘獎肯定,有「影后推手」之稱,締造出多位金鐘影后影帝。2017年以電影「阿莉芙」入圍金馬獎最佳編劇獎,該片更獲選東京影展新導演競賽片。代表作品有「四重奏」「草山春暉」「芳草碧連天」、「雨後驕陽」及「我的婆婆怎麼那麼可愛」等作品。 |
我的學系 |
國立中央大學 中國文學系 |
東吳大學 中國文學系 |
---|---|---|
多元能力 |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25%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25%
記憶詮釋:能識別、儲存、喚起多項資訊、數字、知識內容,且能以多種方式組合這些訊息間的差異與關聯。
15%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15%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10%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5%
自省促進:收集、評估自己或他人的表現,提出可改善及調整的方法或採取行動。
5%
|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15%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15%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10%
快速知覺與總結:能從散落的資訊中,快速分辨與覺察具有意義的訊息,且能歸納出要點、關聯、架構等概念。
10%
空間定向:能覺察環境、物體與自己的相對位置,辨別出方向、維度,想像物體在移動或重新排列後的外觀。
5%
專注力:投入心力在特定訊息及排除外部干擾。
5%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5%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5%
自省促進:收集、評估自己或他人的表現,提出可改善及調整的方法或採取行動。
5%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5%
說服協商:提出觀點與他人商議或說服他人同意,以積極的態度引導他人,達成共識、目標,或解決困難。
5%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5%
數理科學:能選擇適當的科學、數理知識或邏輯來思考問題,依據科學規律正確地推演出答案或排列資訊。
5%
記憶詮釋:能識別、儲存、喚起多項資訊、數字、知識內容,且能以多種方式組合這些訊息間的差異與關聯。
5%
|
性格特質 |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20%
開朗活潑:總是正向樂觀的看待事物的發展,即使事件發展不如預期,也能保持接納、能看見正向價值,常常表現自在、不膽怯。
20%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20%
堅毅負責:常常長時間專注投入於特定事物,排除干擾訊息,會對所承諾的事物,會負起責任目標、執行到底,享受追求成就。
20%
變通開創:常常對多種事物,表達熱情興趣,對於既有事物,進行拆解、重組,給予新的理解與觀點,並且喜愛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事物。
20%
|
樂群敬業:總是表現活潑、傳遞熱情,主動參與活動,熱衷於與夥伴一同完成任務。
20%
自信肯定:總是相信自己能達成目標,會肯定自身的優勢、長處,面對挫敗能較好的調整情緒。
20%
開朗活潑:總是正向樂觀的看待事物的發展,即使事件發展不如預期,也能保持接納、能看見正向價值,常常表現自在、不膽怯。
20%
深思力行:常常追求事物的條理秩序,審慎確認事物的彼此關係,行事仔細考量後果。
20%
變通開創:常常對多種事物,表達熱情興趣,對於既有事物,進行拆解、重組,給予新的理解與觀點,並且喜愛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事物。
20%
|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