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大學 人類學系 |
國立臺灣大學 戲劇學系 |
|
---|---|---|
所屬學群 |
社會心理學群
人類民族學類 |
藝術學群
表演藝術學類 |
所在校區 |
水源校區 100台北市中正區思源街18號 |
校本部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
學系特色 |
為全國最早設立的人類學教學研究機構,累積了豐厚的研究資料與學術能量。涵蓋人類學四分支與博物館學,理論和田野訓練並重,兼具學士班至博士班課程,又具博物館與學刊發行,提供了完整之教學與研究訓練系統;不僅持續臺灣考古學、南島語族原住民文化及漢人社會等傳統的研究領域,更把田野工作地延伸到東北東南亞、大洋洲、非洲與南美洲等,新角度的親屬、族群、性別、社會記憶、與物質文化等主題探索亦陸續開展,是本系獨特的優勢 |
在厚實的人文教育架構下,提供全面、均衡的戲劇教育,讓學生能藉由戲劇透視人性與人生,促進認知、情意與肢體技能之全面成長,提昇肢體與語言溝通表達能力與團隊合作精神。 |
學科意涵 |
本系強調整合性之人類學研究取向,學士班階段規劃人類學四大分科考古學、文化人類學、體質人類學、語言學的基礎教學,碩、博士班階段則以考古學、文化社會人類學為主;民國82年更加入博物館學相關領域課程。對於臺灣人類學專業人才的培育、知識傳承及學術發展,承擔重責大任。 |
戲劇是一門綜合的藝術,涵蓋層面極廣,舉凡歷史、理論、編創、表導演、設計(舞台/燈光/服裝/影像)、技術(舞台/燈光/服裝/影像)等無不包羅。 |
學習方法 |
人類學基礎知識、跨文化視野:一方面透過基礎理論課程、區域民族誌與專題等課程,期許學生具備理解人類社會文化發展歷程的能力,另一方面與英國牛津大學考古學院、南安普敦大學、美國哈佛大學、夏威夷大學進行教授與碩、博士班學生之交換合作計畫,近年來與荷蘭萊頓大學簽署雙聯學位合約,鼓勵跨文化學習環境。 邏輯思考能力、獨立思考及批判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邏輯思考和表達溝通能力的訓練,期冀培訓具探究進階學問的能力或具實務工作的能力,做為進一步從事學術研究或參與推廣各層級文化發展政策的基礎。 生活中實踐人類學知識的能力,理解文化多元性、包容差異並能關懷、反省當代社會問題的素養。除提供系上學生豐富的跨文化思辨的訓練外,亦提供於通識課程,並於95學年度起陸續加入文學院「經典人文學程」、「臺灣研究學程」、「領導學程」。以此,期望更多的學生接觸人類學的課程,擴展系外學生多元文化的視野。 |
由做中學,自主學習,獨立思考。 圖解:2019燈光與舞台設計工作坊 版權:本系自行拍攝。 團隊合作,解決問題。 圖解:2019畢業製作《皮爾·金特》演後檢討 版權:本系自行拍攝。 善用時間,合理作息。 圖解:學生課後於佈景工廠製作道具 版權:本系自行拍攝。 |
高中階段可以準備的學習方法或方向 |
實踐、參與、觀察 |
建議多參與戲劇相關之藝文活動,培養設計或手做的興趣,從事藝文創作(文字、影像、表演或設計繪畫皆可),並訓練表達能力(文字、口說、圖像或肢體等形式皆可)及團隊合作、溝通之能力。 |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
人類學系正式創系已六十多年,為臺灣歷史最悠久、涵蓋領域最豐富、教學體系最為完備的人類學教學、研究機構,也為臺灣培育了眾多的人類學專才。承繼日治以來豐厚的民族學與考古學材料、臺灣歷史與原住民的研究成果,致力於承先啟後的職責,不斷自我檢視與調整方向,同時藉由評鑑機制,透過不同的內、外在視角,期盼能獲得更深濬、更客觀的檢視與建議。 |
本系課程兼顧理論與實務、美學與技法、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本系大學部學生入學後不分組,學生經過大一、大二的學習,對戲劇的各個層面如歷史、理論、編創、表導演、設計、技術等逐漸認識後,依個人興趣與才能自行選擇進階專業課程。 |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
本系教學與研究發展目標強調三個特色:(1)跨文化視野;(2)縱時間深度;(3)究社會實踐。積極與國際及校內相關單位合作,試圖發展跨領域議題的研究基礎,加強邏輯思考和表達溝通能力的訓練,期冀培訓具探究進階學問的能力或具實務工作的能力,做為進一步從事學術研究或參與推廣各層級文化發展政策的基礎。 |
本系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名副其實的「大學生」;而不是培養「藝人」;本系的教育宗旨不只是訓練狹義的「劇場工作者」,而是一群能觸類旁通的「創作者」。 |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
相關常見迷思可以到人類學系杜鵑花節網站查詢 |
本系課程設計上理論與實務、美學與技法、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並重。本系開設多項領域專長,包含戲劇構作、戲劇史、傳統劇場表演藝術、劇本編創、導演實務與研究、表演實務、舞臺設計、劇場技術、服裝設計、劇場管理、劇場影像與多媒體設計、劇場燈光設計,以及藝術設計學分學程、學士榮譽學程。 |
補充提醒與說明 |
歡迎到本系網頁查詢更多資訊:https://anthro.ntu.edu.tw/ |
本系網頁:http://theatre.ntu.edu.tw/ |
國立臺灣大學 人類學系 |
國立臺灣大學 戲劇學系 |
|
---|---|---|
核心課程地圖 |
|
|
專業選修課程 |
|
|
特色課程 |
人類學人類學透過比較的視野與具體的民族誌調查,提供人們理解世界不同時空與社會文化下,人與環境、人與人、人與超自然之間的互動與關係。從基本分析概念的解讀,文化與社會知識誕生的背景與條件談起。然後分別進入人類學不同探究領域,包括親屬家庭、性別認同、宗教儀式、族群與國族、全球化與資本主義等等。 考古學概論
本課程為考古學之最基礎教育,主要內容包括現代考古學學門之輪廓簡介、理論潮流、基礎概念、遺物辨別等,最後並介紹台灣考古學之過去、現在與未來,並重學術領域的介紹以及考古工作的說明。 考古田野實習與方法田野工作是考古學研究中重要與基礎的階段,考古學的研究都須奠基在一個紮實的田野工作基礎上。因此課程規劃從實際研究策略、田野調查技術、遺址發掘、標本整理、資料分析、報告撰寫等面向的原則、方法與技術進行討論與實作。期待學生能藉實際的田野經驗,更加認識何謂考古學與其研究、知識的建置。 文化田野實習與方法本課程分上下學期,上學期課程重點為田野研究方法之研讀與練習,第二學期則為田野資料的整理、分析、與書寫。修課同學在上學期透過文本閱讀及一系列的小型田野實作,熟悉基本的田野技法如觀察能力、訪談技巧、與書寫田野筆記的功夫。我們希望一整年兼具理論與實作的田野課程,能讓同學體會文化人類學之核心--田野工作。 |
即興表演:角色創造本課程訓練演員的聲音、肢體及排演技巧,適合對表演具高度興趣的學生選修。學生可從課程中開發自己的(1)即興能力及創造力(2)創造角色目標的策略與方法(3)合作能力(4)肢體興聲音的可塑性。 圖解:「即興表演:角色創造」課堂呈現 版權:系所自行拍攝。 表導演專題:寫實戲劇本課程將介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訓練方法,這也是第一個以人類經驗創造寫實表演的系統方法;學生除了體驗該系統的表演訓練外,也練習桑福德·邁斯納著名的重複練習的表演訓練。 圖解:「表導演專題:寫實戲劇」上課一景 版權:系所自行拍攝。 劇本創作一本課程為基礎編劇課程,以戲劇(曲)為主要載體,藉由各種形式的書寫和習作,探討並體驗舞台劇劇的本體為何,建立寫劇本的基本觀念和能力。 本課程目標在培養閱讀和評析劇作的能力、訓練在創作中搜索吸收資料的能力,以及團隊互助能力。 圖解:「劇本創作一」上課一景 版權:系所自行拍攝。 戲劇構作方法與實踐「戲劇構作」(dramaturgy)作為一門探討戲劇敘事的學問,有其方法學,除了文意解讀和文化論述外,更著重在劇作書寫和展演本身,談的是文本、敘事、策略、結構、脈絡,及其他與劇作直接相關的要點,將戲劇回歸戲劇的探討,就戲論戲。如何說好一個故事,更是編劇、導演、設計,甚至劇評,都該具有的基本能力。 圖解:「戲劇構作方法與實踐」上課一景 版權:授課教師提供。 |
國立臺灣大學 人類學系 |
國立臺灣大學 戲劇學系 |
|
---|---|---|
適合從事工作 |
|
|
系友生涯 |
張光直就讀台北市建國中學,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畢業後留學美國,於哈佛大學師從戈登·藍道夫·威利,取得人類學博士學位。取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後張光直於耶魯大學人類學系任教長達16年,1977年回到母校哈佛人類學系任教,曾任該系系主任一職。 在聚落考古學(settlement archaeology)有卓著的貢獻。將當代文化人類學及考古學的理論以及方法應用在中國考古學與臺灣考古學,並促成兩者與當代考古學發展的接軌。其代表作《古代中國考古》(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a) 曾修訂多次,其中最後一版提出中國文化的多元起源論,迄今仍然是中國考古學最主要的指導理論。
李亦園李亦園考入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後來又轉入該校人類學系。1958年,他前往哈佛大學人類學系就讀。 1968年至1983年,他在國立臺灣大學擔任合聘副教授、教授,後又被該校聘任為講座教授;其間,他教導出如莊英章、徐正光、黃應貴、黃樹民、陳中民、吳燕和、許木柱、餘光弘、臧振華、胡台麗等知名人文社會學科學者。1984年,他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當時,有報紙以標題「冷門學科出狀元」報導此一新聞。 未上傳圖片
陳其南臺灣人類學家,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畢業、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碩士、美國耶魯大學文化人類學博士 1976年提出有關清代台灣漢人移民社會的「土著化」理論,開啟台灣史研究的新典範。 1981年以人類學的觀點提出長久以來被過度宣揚的「吳鳳神話」之質疑和批判,影響了後來的原住民覺醒運動。 1984年提出漢人傳統家族制度的「房系」模式,建立本土人類學研究的基礎理念。 |
版權:系友本人提供。
黃致凱填大學志願時本想念中文系,心想如果創作不能當飯吃,至少還能當老師。但後來被戲劇系簡章吸引,填了第一志願。臺大資源很多,我修很多外系通識課,來充實自己,但身為第一屆,大三時還是會徬徨,畢竟前無古人,所幸那年李國修老師來系上開課,課程結束後,我毛遂自薦去屏風表演班見習,學習劇場實務,從助理一路做到導演。 黃致凱,劇場編導,現任故事工廠藝術總監。從事舞台劇的原創、改編與跨界嘗試,近年著重於類型戲劇的開發,作品常以喜劇元素探討社會現象。近期編導作品有故事工廠《暫時停止青春》、《我們與惡的距離》全民公投劇場版、《明晚,空中見》、《莊子兵法》等,並著有《二十分鐘的江湖夢》、《李國修編導演教室》及6部劇本書。 版權:系友本人提供。
廖惠麗高一時,只想著玩樂,熱衷打排球跟樂旗隊,並不在意成績。直到高二在英文話劇比賽擔任副導演及美術,從表演藝術中看見無限可能,開始認真思考未來,重新檢視自己的興趣是什麼?能變成工作嗎?很幸運高二就決定要念戲劇系,在臺大的四年中,獲得舞台設計的啟蒙,奠定未來電影美術設計的基礎,並找到自己想要走一輩子的路。 廖惠麗,電影美術指導,專長為將劇本的文字空間化,建構視覺的世界觀。劇場出身的背景,多次與好萊塢、歐洲、中國以及香港等跨國合作經驗,得以在不同類型的電影中,展現其以『空間說故事』的能力。2021年以電影《緝魂》榮獲第58屆金馬獎最佳美術設計,其他得獎作品包括《西遊伏妖篇》、《少年Pi的奇幻漂流》等。 版權:系友本人提供。
陳和榆從小就對戲劇有興趣,高中時開始玩DV攝影、用家用軟體剪輯影片,立志朝電影導演發展。考大學時受李安導演的經歷啟發,想先在劇場學習,考了臺大戲劇系,後來證明是很棒的決定,不只奠定我在影像上紮實的敘事基礎與對表演的sense,更學會了「真誠」,真誠地認識、表達自己,並分享給世界,我想這是人生最珍貴的禮物。 陳和榆,電影編導,2013年以短片《神算》入圍第50屆金馬獎最佳創作短片,並獲得第36屆金穗獎學生作品類首獎、第48屆金鐘獎最佳剪輯獎、第16屆台北電影節最佳短片,此片也代表公視參加2014年世界公共電視大展。之後,獲公視推薦與HBO合作拍攝《通靈少女》,並於2017年獲得第52屆金鐘獎迷你劇集獎。 版權:系友本人提供。
黃小珊從小就喜歡做模型、剪紙、畫素描,高中時上網查到臺大戲劇系有很多設計相關課程,就提出申請。大學如願修了很多設計課,學會從劇本故事的角度去思考設計,也當老師的設計助理,參與劇場製作,偶然在大四的畢業製作嘗試影像設計,就決定要找相關的研究所。綜合大學與研究所所學的,這些後來都是我在動畫領域創作上的基礎。 黃小珊,動畫導演,臺灣大學戲劇系學士、紐約大學動畫碩士。其編導之動畫短片代表作《大冒險鐵路》入圍多個知名影展,包括東京短片節、金馬獎,並獲得台北電影節最佳動畫、金穗獎最佳動畫、台灣國際女性影展銀獎等獎項。 版權:系友本人提供。
蔡嘉茵從小就不太知道要幹嘛,直到小學迷上籃球,又陰錯陽差進到籃球隊、體育班,一路打球直到保送到臺大戲劇系;在戲劇系還是不太知道要幹嘛,所以我一邊打工,一邊把課上完,製作課也都修滿,最後以音響技術這個職位畢業;突然有一天醒來,迷上演戲,於是就把系上可以修的表演課都修了,開始以演員為工作維生,走跳在這個世界。 蔡嘉茵,劇場與影視演員,2019年以首部主演電影《大餓》入圍第56屆金馬獎最佳新演員,並榮獲第21屆台北電影獎最佳新演員、第1屆台灣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演員、第7屆桃園電影節未來之星;《客家尋味劇場-女孩上場》入圍第56屆金鐘獎戲劇節目女主角。劇場作品:《十二碗菜歌》《菲林的映畫光年》《枕頭人》等。 |
國立臺灣大學 人類學系 |
國立臺灣大學 戲劇學系 |
|
---|---|---|
多元能力 |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10%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10%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10%
專注力:投入心力在特定訊息及排除外部干擾。
10%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10%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10%
自省促進:收集、評估自己或他人的表現,提出可改善及調整的方法或採取行動。
10%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10%
說服協商:提出觀點與他人商議或說服他人同意,以積極的態度引導他人,達成共識、目標,或解決困難。
10%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10%
|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5%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5%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5%
數理科學:能選擇適當的科學、數理知識或邏輯來思考問題,依據科學規律正確地推演出答案或排列資訊。
5%
記憶詮釋:能識別、儲存、喚起多項資訊、數字、知識內容,且能以多種方式組合這些訊息間的差異與關聯。
5%
快速知覺與總結:能從散落的資訊中,快速分辨與覺察具有意義的訊息,且能歸納出要點、關聯、架構等概念。
5%
同時多工:能同時接收多個訊息,切換心力在不同的訊息組合。
5%
專注力:投入心力在特定訊息及排除外部干擾。
5%
手工操作:能依據物體變化(如移動速度),快速地調整出肢體反應,或以運用手部與手指進行精細動作。
5%
肢體力量與協調:能使肢體快速連續彎曲、伸展或扭轉,呈現力量與平衡,做出跳躍、衝刺、投擲動作。
5%
遠觀細察:能在遠、近距離中能分辨、比較色彩差異,在不同光線強度下能觀察物體大小、距離、移動變化。
5%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5%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5%
自省促進:收集、評估自己或他人的表現,提出可改善及調整的方法或採取行動。
5%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5%
說服協商:提出觀點與他人商議或說服他人同意,以積極的態度引導他人,達成共識、目標,或解決困難。
5%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5%
程式設計:了解程式語法以及邏輯架構,撰寫、修改程式,開發並設計系統。
5%
機械操作:能監控設備或系統,按程序運行、排除故障,且能進行修繕、更換零件,檢測產製成果的品質。
5%
資源管理:分配及運用可支配的資源,調配人力、物力、資源運作的合理性、平衡性,發揮預期效益。
5%
|
性格特質 |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10%
樂群敬業:總是表現活潑、傳遞熱情,主動參與活動,熱衷於與夥伴一同完成任務。
10%
自信肯定:總是相信自己能達成目標,會肯定自身的優勢、長處,面對挫敗能較好的調整情緒。
10%
開朗活潑:總是正向樂觀的看待事物的發展,即使事件發展不如預期,也能保持接納、能看見正向價值,常常表現自在、不膽怯。
10%
親和接納:總是願意關懷他人情緒與感受,樂於接納與照顧他人困擾與情緒,表現和藹友善、易於親近。
10%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10%
堅毅負責:常常長時間專注投入於特定事物,排除干擾訊息,會對所承諾的事物,會負起責任目標、執行到底,享受追求成就。
10%
深思力行:常常追求事物的條理秩序,審慎確認事物的彼此關係,行事仔細考量後果。
10%
探究冒險:常常樂於探索未知事物、能夠容忍陌生情境,樂於把困難視為一種挑戰,在探索、挑戰未知中偏好看見自己的成長。
10%
變通開創:常常對多種事物,表達熱情興趣,對於既有事物,進行拆解、重組,給予新的理解與觀點,並且喜愛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事物。
10%
|
堅毅負責:常常長時間專注投入於特定事物,排除干擾訊息,會對所承諾的事物,會負起責任目標、執行到底,享受追求成就。
15%
深思力行:常常追求事物的條理秩序,審慎確認事物的彼此關係,行事仔細考量後果。
15%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10%
變通開創:常常對多種事物,表達熱情興趣,對於既有事物,進行拆解、重組,給予新的理解與觀點,並且喜愛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事物。
10%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10%
樂群敬業:總是表現活潑、傳遞熱情,主動參與活動,熱衷於與夥伴一同完成任務。
10%
自信肯定:總是相信自己能達成目標,會肯定自身的優勢、長處,面對挫敗能較好的調整情緒。
10%
開朗活潑:總是正向樂觀的看待事物的發展,即使事件發展不如預期,也能保持接納、能看見正向價值,常常表現自在、不膽怯。
10%
親和接納:總是願意關懷他人情緒與感受,樂於接納與照顧他人困擾與情緒,表現和藹友善、易於親近。
5%
探究冒險:常常樂於探索未知事物、能夠容忍陌生情境,樂於把困難視為一種挑戰,在探索、挑戰未知中偏好看見自己的成長。
5%
|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