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學系 |
馬偕醫學院 視光學系 |
臺北醫學大學 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 |
---|---|---|
所屬學群 |
醫藥衛生學群
視光學類 |
醫藥衛生學群
醫學檢驗學類 |
所在校區 |
校本部 252新北市三芝區中正路3段46號 |
雙和校區 新北市中和區圓通路301號 |
學系特色 |
本學系的設立理念與目標是培育具備臨床實務、產業專長及跨域學習能力的專業視光人才。以醫學院為主體,結合基礎科學、基礎醫學、臨床視光及跨領域學習,培育具備視光醫學專業、研究創新能力,並兼具人工智慧、醫療工程及光學設計等跨領域專長的驗光師。 |
醫檢生技是「臨床醫療的前哨,生物科技的先鋒」!本學系主要培育醫學檢驗專業人才、生物技術產業人才以及生醫科技研發人才。培育學生具備〔醫學檢驗臨床專業能力、醫學生物技術實作能力、生物技術產業服務能力、醫學研究發展能力、社會責任感與國際觀〕之核心素養。畢業生可報考國家「醫事檢驗師」高考取得證照,也可往生技產業發展或進入生醫相關研究機構服務或進修,具多元且優勢之生涯發展方向。 |
學科意涵 |
驗光師是專門提供眼睛健康和視力照護的專業人員,守護眼睛的第一道防線。驗光師利用醫學知識和先進的儀器對眼睛進行全面檢查與評估視覺狀況,搭配光學矯正與低視力輔具結合視覺訓練,提升與改善眼疾患的視覺品質。 |
本系原名為「醫事技術學系」,簡稱「醫技系」,也有「醫學實驗技術」的意涵。醫技的發展非常廣泛,包括在臨床方面的「醫學檢驗」,在產業方面的「生物技術」,以及在學術方面的「生醫研究」等。為了更適切的呈現本系的特質,自九十五學年起,本系更名為「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亦簡稱為醫技系。 |
學習方法 |
![]() 課堂講授:在課堂上由教授帶領同學探討眼球解剖學、視光學、隱形眼鏡學,配鏡學等專業原理,搭配實驗課程培育學生成為全方位視機能檢測及屈光矯正的視光專業人員。 圖解:教師帶領同學討論人體頭骨解剖構造。 ![]() 臨床實作教學:透過實際實驗操作,包括物理光學實驗、臨床視光實驗、配鏡及磨片實驗、隱形眼鏡實驗、低視力實驗、視覺科學實驗......等,讓同學具備視光臨床與實務操作之能力。 圖解:教師指導學生進行視光臨床技能的操作練習。 Virtual Reality視光實務教學:VR創新教學將視光實務技能融入虛擬操作,提供逼真的臨床體驗,提升學生學習成效及專業技能。 圖解:學生在虛擬環境中模擬臨床視光操作情境。 ![]() 臨床實務課程:提供學生實操機會,學習視力檢查、屈光檢測及隱形眼鏡配戴技巧。課程也強調病人管理與溝通,幫助學生提高實務技能,為未來職業發展奠定基礎。 圖解:學生進行臨床操作,強調技能和患者互動。 |
![]() 本系課程設計,著重「課堂講演」與「實驗操作」並重,並導入虛擬實驗VR學習、問題導向PBL學習、客觀結構式臨床技能測驗OSCE,並融入社會服務USR學習。 圖解:醫技系專業課程 ![]() 以科學的視角培養醫學專業技術人員 圖解:臨床血液學教學現場 ![]() 問題導向式教學(Problem base learning;PBL) ![]() 客觀結構式臨床技能測驗(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 ![]() 醫技系教學著重臨床醫學檢驗專業能力 圖解:臨床生理學教學現場 |
高中階段可以準備的學習方法或方向 |
視光學系的專業能力並不只在台灣適用,未來課程也會進入社區做關懷與衛教服務,因此在高中階段除了培養自身的外語能力,也可多參與社會服務增加社會性 |
鼓勵高中生可以積極參與學校實驗課程、小組討論、團隊競賽和服務學習活動等 |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
視光學系在醫藥衛生學群中的專業性質著重於眼視覺健康,結合理論、臨床視光學、眼科醫學及基礎科學知識,著重於視覺功能的診斷與矯正,學生在畢業後可依據驗光人員法報考國家證照,成為合法的醫事人員。 |
相較於生物科技相關科系,醫技學系除了教授生物和化學所衍生的基礎醫學外,更著重於臨床檢驗醫學的理論與實作。就業範圍除了生技產業和學術機構外,還有醫療院所。因為有「醫學實驗室」的訓練和實作經驗,更是生技產業發展的最佳人才來源。 |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
在課程規畫培養學生第二專長能力,開創視光醫學與光學相關材料之研發與醫學研究的人才培育,除了驗光師的職業選擇外,未來在鏡片之研發、設計與製造將扮演重要角色,亦可於校內、外研究所攻讀學位,從事視覺科學研究或擔任教職,也可申請至國外視光學院進修,通過考試可於當地從事視光臨床領域執業相關工作。 |
本系畢業生只能在醫院工作? |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
視光學與衛生保健密切相關,是專業的醫療行為,遠超一般對驗光簡單測量的印象。視光學系涵蓋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礎醫學,並包括光學原理、眼健康評估及疾病預防課程,讓學生具備豐富理論知識。同時,透過臨床實習,學生掌握檢查技巧與與患者溝通的能力。這些專業訓練確保驗光師在視力保健方面能為民眾提供專業的健康保障。 |
除了課堂講演之外,就是實驗課程? |
補充提醒與說明 |
1. 課程銜接新興生醫產業趨勢,培育跨領域的視光專業人才。 |
無 |
我的學系 |
馬偕醫學院 視光學系 |
臺北醫學大學 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 |
---|---|---|
核心課程地圖 |
|
|
專業選修課程 |
|
|
特色課程 |
![]() 臨床視光學視光專業能力的主幹,目的為增加臨床視光相關領域的認識,課程兼具理論與臨床實際案例的應用,培養學生具備視覺功能評估與篩檢,行使提升視覺品質之能力。 ![]() 基礎科學課程
應用物理學、幾何光學、微積分及生物化學等,為現代視光科學不可或缺之基礎,為厚植本系同學基礎實力特開設此類課程,於部份課程搭配實驗課以為驗證,如: 眼鏡光學及配鏡學。 ![]() 隱形眼鏡學使學生學習各種隱形眼鏡的製程與材料等,並熟悉驗配的流程及護理,讓同學具備評估眼前部健康與專業驗配操作。 ![]() 基礎醫學課程視光學為醫學專業,視光人員之養成,有賴於基礎醫學能力之建立,故開設解剖學、生理學及藥理學等課程,做為視光學學理基礎之後盾。 |
![]() 臨床實習臨床實習系列課程 圖解:實習生訪視 版權:林詠峯老師 ![]() 精準醫學與檢驗系列精準醫療 (Precision Medicine) ,以個體化醫療為導向,隨著基因定序技術快速發展,以及大數據資訊的交叉應用,能區別不同個體或族群的體質差異,而發展起來的新型醫學概念與醫療模式。 專題研究系列培養並鼓勵具有研究潛力及興趣之醫技系學生從事專題研究課程,發展學生基礎研究能力,爭取國科會大專生專題研究計畫或校外機構醫療相關研究計畫,進而進修碩博士等研究所學程,為醫學專業培養厚實及具兼顧基礎之轉譯人才。 PBL融入課程以學習者為中心並利用真實的問題來引發學習者討論,藉由小組的架構培養學習者的思考、討論、批判與問題解決能力。並進行目標問題的知識建構、分享與整合。 AI+X系列課程培養學生建構檢驗數據分析與程式設計應用能力 |
我的學系 |
馬偕醫學院 視光學系 |
臺北醫學大學 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 |
---|---|---|
適合從事工作 |
|
|
系友生涯 |
未上傳圖片
本系尚無畢業生本系尚無畢業生 本系尚無畢業生 |
![]()
吳和生國防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 博士 86/09/01~92/12/31 美國加州舊金山州立大學醫事技術研究所 碩士 83/09/01~84/08/30 臺北醫學大學醫事技術學系 學士 70/09/01~72/06/30 臺灣血液基金會新竹捐血中心技術組組長 105年1月~迄今 臺灣血液基金會新竹捐血中心品保組組長 104.10-105.01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研究檢驗及疫苗研製中心主任兼國家流感中心主任 102.07-104.10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研究檢驗中心主任兼國家流感中心主任 94.10-102.07 ![]()
黃嘯谷1985 Ph.D., Biology/Immunology, The University of Vermont, U.S.A. 1985 Postdoctoral Fellow,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U.S.A.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副院長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教授 國家衛生研究究環境衛生與職業醫學研究組特聘研究員 ![]()
童本福馬利蘭大學微生物學博士 美國BD 研發長 BD大中華區生物科學和診斷系統研發總監 未上傳圖片
簡承盈臺北醫學大學醫事技術學系 保吉系列企業,包括「新隆檢驗所」、「吉蔚精準檢驗」、「創茂生技」、「健康吉美診所」創辦人 「扶輪社」代表、「惜食台灣行動協會」理事長 多家醫院健檢中心、檢驗科營運公司 榮獲第18屆國家品牌玉山獎「傑出企業領導人」首獎 |
我的學系 |
馬偕醫學院 視光學系 |
臺北醫學大學 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 |
---|---|---|
多元能力 |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10%
快速知覺與總結:能從散落的資訊中,快速分辨與覺察具有意義的訊息,且能歸納出要點、關聯、架構等概念。
10%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10%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10%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10%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10%
資源管理:分配及運用可支配的資源,調配人力、物力、資源運作的合理性、平衡性,發揮預期效益。
5%
說服協商:提出觀點與他人商議或說服他人同意,以積極的態度引導他人,達成共識、目標,或解決困難。
5%
自省促進:收集、評估自己或他人的表現,提出可改善及調整的方法或採取行動。
5%
專注力:投入心力在特定訊息及排除外部干擾。
5%
遠觀細察:能在遠、近距離中能分辨、比較色彩差異,在不同光線強度下能觀察物體大小、距離、移動變化。
5%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5%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5%
數理科學:能選擇適當的科學、數理知識或邏輯來思考問題,依據科學規律正確地推演出答案或排列資訊。
5%
|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10%
數理科學:能選擇適當的科學、數理知識或邏輯來思考問題,依據科學規律正確地推演出答案或排列資訊。
10%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10%
遠觀細察:能在遠、近距離中能分辨、比較色彩差異,在不同光線強度下能觀察物體大小、距離、移動變化。
10%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10%
自省促進:收集、評估自己或他人的表現,提出可改善及調整的方法或採取行動。
5%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5%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5%
運作分析:分析特定需求並規劃合適的運作流程,運用技術調整、組裝、設定設備,讓設備及系統正常運作。
5%
系統運作:評估與分析系統的運作方式、效能,考慮運作成本與效益,制定系統運作可改善或調整的方式。
5%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5%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5%
記憶詮釋:能識別、儲存、喚起多項資訊、數字、知識內容,且能以多種方式組合這些訊息間的差異與關聯。
5%
快速知覺與總結:能從散落的資訊中,快速分辨與覺察具有意義的訊息,且能歸納出要點、關聯、架構等概念。
5%
專注力:投入心力在特定訊息及排除外部干擾。
5%
|
性格特質 |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20%
開朗活潑:總是正向樂觀的看待事物的發展,即使事件發展不如預期,也能保持接納、能看見正向價值,常常表現自在、不膽怯。
20%
親和接納:總是願意關懷他人情緒與感受,樂於接納與照顧他人困擾與情緒,表現和藹友善、易於親近。
20%
深思力行:常常追求事物的條理秩序,審慎確認事物的彼此關係,行事仔細考量後果。
20%
探究冒險:常常樂於探索未知事物、能夠容忍陌生情境,樂於把困難視為一種挑戰,在探索、挑戰未知中偏好看見自己的成長。
20%
|
樂群敬業:總是表現活潑、傳遞熱情,主動參與活動,熱衷於與夥伴一同完成任務。
15%
堅毅負責:常常長時間專注投入於特定事物,排除干擾訊息,會對所承諾的事物,會負起責任目標、執行到底,享受追求成就。
15%
深思力行:常常追求事物的條理秩序,審慎確認事物的彼此關係,行事仔細考量後果。
15%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10%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10%
開朗活潑:總是正向樂觀的看待事物的發展,即使事件發展不如預期,也能保持接納、能看見正向價值,常常表現自在、不膽怯。
10%
變通開創:常常對多種事物,表達熱情興趣,對於既有事物,進行拆解、重組,給予新的理解與觀點,並且喜愛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事物。
10%
親和接納:總是願意關懷他人情緒與感受,樂於接納與照顧他人困擾與情緒,表現和藹友善、易於親近。
5%
自信肯定:總是相信自己能達成目標,會肯定自身的優勢、長處,面對挫敗能較好的調整情緒。
5%
探究冒險:常常樂於探索未知事物、能夠容忍陌生情境,樂於把困難視為一種挑戰,在探索、挑戰未知中偏好看見自己的成長。
5%
|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