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學系 |
亞洲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家庭與司法保護社工組) |
慈濟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 |
|---|---|---|
| 所屬學群 |
社會心理學群
社會工作學類 |
社會心理學群
社會工作學類 |
| 所在校區 |
校本部 413台中市霧峰區柳豐路500號 |
介仁校區 970花蓮市介仁街67號 |
| 學系特色 |
1學程分組:「家庭與司法保護社工組」與「醫務與心衛社工組」,呼應社會安全網與長照需求 |
1.本系著重多元教學與實務訓練,強調培養學生實際專業服務能力。 |
| 學科意涵 |
社會工作是一種助人的專業,是尊重人類價值的行業 ,它的特殊點在於發現人們生命的價值,在這個快速變遷浪潮不斷的時代,它是保障自己與社會穩定與發展的基礎。以預防服務對象的社會功能失調,發掘個人及家庭社會資源及潛能,恢復個人及家庭的社會功能。本組培育兼具家庭、兒少與司法保護之社會工作人才,以利學生未來在兒少保護、家暴防治、司法體系、學校就業。 |
社會工作(Social Work)是一門助人的專業,其焦點在於人類與環境的互動,目的在協助個人、家庭、團體、社區能適應所在的社會環境脈絡,增強或恢復其社會功能的能量,及創造有利於達成目標的社會條件的一種專業活動,以預防或舒緩社會問題。 |
| 學習方法 |
運用翻轉教學,善用媒材,引導學生思考助人價值與自身優勢能力,思維在成為專業助人者可以有哪些特質與能力的長成,實踐翻轉教育的精神。 圖解:社會工作概論課程教師善用媒材引導學生思考
實習(做中學):課堂講授並實務操作,進入機構或社區,進行方案設計執行評估管理。 圖解:方案實習進行團體督導
多元教學策略:結合PBL教學、個案教學法、遠距教學、合作學習、服務學習、反思寫作、體驗式教學。 圖解:本系三門遠距課程通過教育部認證 運用社會個案學習方法,運用個案研究、案例分享。 圖解:在團體工作教室進行團體工作演練 各課程重視業師協同教學,邀請業師或系友分享與探索職涯與專業發展歷程 圖解:實務經驗豐富的業師分享職涯與專業發展 |
實習-透過實習的學習,讓學生更貼近社會工作實務運作,並將社會工作理論與知識落實於社工實務中,增進學生社會工作實踐能力。 圖解:實習發表會,社工系學生以戲劇方式呈現。 版權:慈濟社工系
實作課程-本系對實際演練操作極重視,個案、團體、社區三大工作方法都需進行實務練習。也還有各式實做取向課程,如:團體動力 體驗教育、表達性藝術治療、會談技巧…。 圖解:社區工作實務運用課程 版權:慈濟社工系 國際志工服務-本系積極培養學生國際觀,透過海外服務學習,提供學生與不同文化和族群進行交流與互動,以讓學生擴展國際視野、多元文化議題關注以及語言能力提升。本系國際服務隊積極參與馬來西亞服務工作,積極參與當地難民學校、痲瘋社區、慈濟基金會、身障等機構。 圖解:國際志工 版權:慈濟社工系
多元教學-本系課程不是老師講大家抄的死板生硬教學,校外踏查、田野調查、街頭訪談、機構服務、機構參觀、角色扮演…等。讓你眼到手到心到,收穫滿滿。 圖解:學生於會談室觀察廊觀察演練 版權:慈濟社工系 |
| 高中階段可以準備的學習方法或方向 |
多參與學校社團活動、社會關懷服務的參與,藉由參與各項活動,增加人群服務接觸機會,探索了解自己對人群服務的喜好。
|
1.關心社會議題:探詢社會問題相關資料,從中思考問題原因與解決方法,可以專題、紀錄等方式呈現。 |
|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
諮商輔導學系、心理系與社工系都關心人的心理健康與福祉,但焦點與訓練方向不同。諮商輔導學系著重於助人技巧與輔導實務,培養學生進行心理輔導、職涯諮商的能力。心理系則以研究人類行為與心理歷程為核心,強調理論、實驗與科學方法,畢業後可從事研究、臨床或應用心理相關工作。社工系則以社會福利制度與資源運用為重,關注弱勢群體與社會正義,訓練學生在家庭、司法保護、醫療心衛與社區中介入與協助。三者皆以「助人」為目標。
|
不同於社會系:社工系強調專業實作服務,社會學強調的是理論學習與批判。 |
|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
最容易被高中生誤解之處是本系畢業學生只能從事慈善事業工作,但本系畢業生是以從事社會福利事業社會工作、學校社會工作、心理與社會個案管理、醫務社會工作以及長期照顧社會工作為主。社會工作者不但不是志工外,還是國家社會行政高普考和專門技術人員高等考試社會工作師級的一員。 |
社工常被人認為是志工、慈善服務、不能領取薪水。事實上,社工是專業服務者,政府與民間部門都會有社工職缺。社工也有像律師、會計師一樣的證照考試制度,若取得社工師證照,薪資可達40K以上。 |
|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
學習內容或學習方法方面最容易被高中生誤解之處是對於社會工作的服務被界定為慈善服務,其學習方法與內容都是如何捐款與募款。但事實上本系是以學習如何整合社會資源,激勵個案、團體、和社區的能力為教學重心。 |
會談技巧往往會被誤以為只是在聊天,但其實是透過有目的的談話,與服務對象或其重要他人互動,藉以收集相關資料,並提供適切的協助 |
| 學習資源或補充說明 |
(1)在學習資源方面,本系長期深耕海外學習與交流計畫,提供學生多元的國際視野與學習經驗;同時配合本校推動的AI與跨域課程,強調跨領域應用與創新思維,培育學生能將AI技術整合至實際生活與專業場域中,解決複雜問題。(2)本系重視學生的社會關懷精神與團隊合作能力,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溝通協作、組織規劃、問題解決與自我反思等核心素養,並在專業知能上不斷精進成長。(3)此外,本系師生互動良好,形成亦師亦友的關係,畢業後仍維持密切聯繫。系友之間透過系學會、系隊與社團所建立的緊密系友網絡,在職場上互相支援與交流,展現出對系上的高度向心力與認同感,並獲得業界的肯定。 |
除在系網站可以得到本系資訊外,歡迎來電或來信,我們將立即回覆您,感謝! |
| 我的學系 |
亞洲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家庭與司法保護社工組) |
慈濟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 |
|---|---|---|
| 核心課程地圖 |
|
|
| 專業選修課程 |
|
|
| 特色課程 |
方案設計與管理
1.認知面:了解方案問題的定義、處遇策略以及資源的開發,進而發展出具邏輯性及有效性的服務方案。 圖解:本系學生獲南山人壽菁英夢想金完善方案實習
社會個案工作
1.認知面:本課程主要教導學生具備個案工作應有之態度與知識,了解個案工作之重要理論及學習基本工作技巧。 圖解:學生透過個案和團體工作陪伴花東新村孩童
社會團體工作
1.認知面:了解團體不同發展階段之任務及學習各團體學派之理論架構及多元文化下的應用重要性。 圖解:學生至機構帶領團體活動
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
1.認知面:使學生能理解、應用、分析社區工作之基本理論與概念。 圖解:印度國際志工團,學生至社區進行服務。
諮商與輔導
1.認知面:使學生能理解與應用諮商與輔導各學派的理論與概念。 圖解:系友榮獲衛福部績優社工表揚 |
國際援助與社會工作「國際援助與社會工作」課程也是本系一大特色,從課堂所學到參與國際性服務,服務所及有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地,朝在地紮根長期服務努力。 圖解:慈濟大學社工系馬來西亞志工服務隊 版權:本系
團體動力本課程主要在提供學生認識團體動力與親身體驗團體動力的機會,期待透過課堂講授與團體實務演練,建立學生對團體動力的敏感度,並提供一個自我探索與自我覺察的機會,以奠定日後修習社會團體工作與擔任團體領導者的基礎。 圖解:同學在進行團體演練 版權:本系
社會個案工作模擬實作本課程邀請實務經驗社會工作者扮演案主,透過案例演練學習處理當下所遇的情境。社會工作實務工作者也於演練後立即給予學生回饋,並接受學生的提問,這個過程讓同學更清楚實務領域運作的方式。 圖解:學生與實務工作者進行案例演練 版權:本系 |
| 完整課程地圖 |
| 我的學系 |
亞洲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家庭與司法保護社工組) |
慈濟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 |
|---|---|---|
| 適合從事工作 |
|
|
| 系友生涯 |
蘇尚庭113保護專線社工督導 具多年第一線社會工作與危機處遇經驗,現任113保護專線社工督導,負責個案評估、危機介入、跨單位協調與人員督導,專長於家庭暴力、性侵害與兒少保護案件之處理與服務品質提升。
蔡教仁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社會工作室副主任 具豐富醫務社會工作經驗,現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社會工作室副主任。負責整合臨床社工服務、提供病患與家屬的心理社會支持、協調醫療與社會資源、協助經濟援助及處理出院後續事宜等,並進行跨專業團隊協作與社工人員督導,致力提升病患整體照護品質。
陳巧禎台灣原住民族社會工作學會/社工督導;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兼任講師 具豐富實務與教育經驗,從事減少傷害服務、藥癮青少年與成人及其家庭輔導,並推動愛滋與性傳染病防治教育與個案處遇;同時致力於性別與多元性別教育推廣,以及助人專業人員之培訓與督導工作。
黃凱威新北市瑞芳社福中心社工督導 具多年社會福利與個案管理實務經驗,現任新北市瑞芳社福中心督導。負責社工專業督導、資源整合與跨網絡協調,專長於弱勢家庭支持、兒少保護及社區福利服務推展,致力提升在地社福服務效能。
吳政杰嘉義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社會工作師、嘉南藥理大學社會工作系兼任講師 畢業至今從事學校社會工作與輔導實務經驗,資深學校社工師,現任嘉義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社會工作師。負責學生個案輔導、危機介入與家庭支持服務,並推動校園心理健康與多元輔導方案,協助學生適應學習與生活挑戰。 |
圖解:本校頒發傑出人才獎 版權:本校
姚淑文大學時期就讀實踐專科社會工作科,碩士班就讀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博士班就讀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 曾任現代婦女基金會執行長,目前擔任台北市社會局長。此外,亦擔任衛生福利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推動小組委員會委員、多個部會性騷擾防治委員會委員。近三年榮獲的獎項與肯定包括104年第二屆紫絲帶教育人員獎、105年教育部推動生命教育績優人員、107年教育部友善校園特殊貢獻人員。
圖解:王穎柔校友 版權:王穎柔
王穎柔大學時就讀慈濟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就讀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並於2017年獲碩博士論文獎。 職業經驗:曾任花蓮縣新象社區交流協會、現代婦女基金會花蓮地院家暴服務處督導一職,並於地檢署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擔任心輔人員、花蓮縣生命線協會擔任外聘督導,現經營暖社社會工作師聯合事務所。另擔任花蓮社工師公會、花蓮社工職業工會理監事,期望致力於改善社會工作制度與勞動現場,創造更友善職場環境。 曾任花蓮縣新象社區交流協會、現代婦女基金會花蓮地院家暴服務處督導一職,並於地檢署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擔任心輔人員、花蓮縣生命線協會擔任外聘督導,現經營暖社社會工作師聯合事務所。另擔任花蓮社工師公會、花蓮社工職業工會理監事,期望致力於改善社會工作制度與勞動現場,創造更友善職場環境。
圖解:陳珮琪校友 版權:本系
陳珮琪大學時期就讀慈濟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在學期間領取三次書卷獎、106年9月獲得科技部大專生研究計畫補助,隔年應屆畢業考上社工師證照。考量學校給予優厚的升學管道,故而決定直升研究所。 慈濟大學的社工系不只課程具備多樣性且結合實務操作,更給予許多海外服務學習的機會,106-108年參加泰北志工服務隊,及108年的暑假至馬來西亞實習六週,這些機會開闊自己的眼界並再再反芻固有學習的知識。奠基於這些經驗之上,在111年申請並錄取於至慈濟基金會新加坡分會工作。
圖解:敏伶參加謝師宴的獨照 版權:敏伶提供
鄭敏伶敏伶是畢業於台東女中的卑南族學生,對於助人工作有高度熱忱,因此選讀本校社工系。熱愛音樂、活潑開朗的個性,大學期間非常活躍,不僅擔任本系的系學會幹部,同時積極投入志願服務。應屆畢業後同年旋即考上社工師國家執照,曾經在臺北榮民總醫院玉里分院擔任精神科臨床社工師,目前正在精神醫療領域貢獻所學。 敏伶曾在臺北榮民總醫院玉里分院工作,主要收治來自全國各地的精障病人,透過發展獨特的「玉里模式」協助精神障礙者重返社區,甚至回到原生家庭生活。面對醫院龐大的病患與家屬,社工師一方面協助病患適應醫院的復健訓練及生活,同時讓病患與家屬保持良好的關係,以提供病患情感慰藉,是目前工作上的一大挑戰。 |
我的學系 |
亞洲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家庭與司法保護社工組) |
慈濟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 |
|---|---|---|
多元能力 |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15%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15%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15%
專注力:投入心力在特定訊息及排除外部干擾。
15%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15%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10%
說服協商:提出觀點與他人商議或說服他人同意,以積極的態度引導他人,達成共識、目標,或解決困難。
5%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5%
自省促進:收集、評估自己或他人的表現,提出可改善及調整的方法或採取行動。
5%
|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15%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15%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15%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15%
快速知覺與總結:能從散落的資訊中,快速分辨與覺察具有意義的訊息,且能歸納出要點、關聯、架構等概念。
10%
說服協商:提出觀點與他人商議或說服他人同意,以積極的態度引導他人,達成共識、目標,或解決困難。
5%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5%
自省促進:收集、評估自己或他人的表現,提出可改善及調整的方法或採取行動。
5%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5%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5%
記憶詮釋:能識別、儲存、喚起多項資訊、數字、知識內容,且能以多種方式組合這些訊息間的差異與關聯。
5%
|
性格特質 |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20%
開朗活潑:總是正向樂觀的看待事物的發展,即使事件發展不如預期,也能保持接納、能看見正向價值,常常表現自在、不膽怯。
20%
親和接納:總是願意關懷他人情緒與感受,樂於接納與照顧他人困擾與情緒,表現和藹友善、易於親近。
20%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20%
堅毅負責:常常長時間專注投入於特定事物,排除干擾訊息,會對所承諾的事物,會負起責任目標、執行到底,享受追求成就。
10%
探究冒險:常常樂於探索未知事物、能夠容忍陌生情境,樂於把困難視為一種挑戰,在探索、挑戰未知中偏好看見自己的成長。
10%
|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15%
樂群敬業:總是表現活潑、傳遞熱情,主動參與活動,熱衷於與夥伴一同完成任務。
15%
自信肯定:總是相信自己能達成目標,會肯定自身的優勢、長處,面對挫敗能較好的調整情緒。
15%
開朗活潑:總是正向樂觀的看待事物的發展,即使事件發展不如預期,也能保持接納、能看見正向價值,常常表現自在、不膽怯。
15%
親和接納:總是願意關懷他人情緒與感受,樂於接納與照顧他人困擾與情緒,表現和藹友善、易於親近。
15%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15%
探究冒險:常常樂於探索未知事物、能夠容忍陌生情境,樂於把困難視為一種挑戰,在探索、挑戰未知中偏好看見自己的成長。
10%
|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