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學系 |
國立臺北大學 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 |
佛光大學 公共行政與國際事務學系 |
---|---|---|
所屬學群 |
法政學群
跨
管理學群
行政管理學類 |
法政學群
跨
管理學群
行政管理學類 |
所在校區 |
三峽校區 23741新北市三峽區大學路151號 |
校本部 26247宜蘭縣礁溪鄉林尾路160號 |
學系特色 |
本系成立宗旨在建立有跨領域能力的教學與研究機構,且創造一個能與實務界交流的平臺。本系設有五大學制:學士班、進修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和碩士在職專班。本系教學目標為提供公部門管理的基本智能,並修習科際整合之運作理念與策略。鼓勵學生參與公共行政與政策理論與實務之學習研究,並藉由各項課內與課外活動,參與政府、民間與國際交流活動,擴大學習視野。 |
本系包括「行政管理組」、「國際與兩岸事務組」、「科技應用與地方創生組」和「宗教事務組」。特規劃「公共行政與永續領導」與「國際事務與智慧行銷」等二個專業學程,結合公共行政、國際與兩岸事務、永續領導、人工智慧與行銷⋯⋯等相關領域為主要教學特色。致力於培養學生成為政府、企業、非營利及宗教組織的行政管理人才;和嫻熟電子商務與行銷、國際與兩岸事務的涉外關係人才。 |
學科意涵 |
公共行政與公共政策是一門探討如何有效治理國家與政府體系的專業學科,涵蓋了政治體制的運作邏輯、政府與文官體系的管理策略,以及回應並解決公共問題的政策工具和制度設計。近年來專業觸角更延伸至非營利組織的經營,及如何透過與企業或非營利組織結盟,並運用社會創新的手法來解決公共問題。 |
公共行政與國際事務學系,包含公共行政與國際事務兩大領域。為因應全球化、永續發展,以及人工智慧時代的來臨,在公共行政與國際事務傳統的知識領域之外,尚須結合地方創生、大數據、永續發展與人工智慧、宗教與非政府組織管理、品牌管理與影音行銷...等新興知識與技能。才能成為新時代的全方位人才。 |
學習方法 |
![]() 個案研討:以實際的政府管理、公共政策案例進行研討,培養資料分析、診斷與歸納問題的能力。 版權:本系提供 方案規劃:整合應用各種質性與數字資料之分析與管理策略技巧,針對公共問題提出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 版權:本系提供 ![]() 議題思辨:針對當前社會議題或政策,就不同的立場與觀點進行辯論,訓練邏輯思考、傾聽與溝通說服能力。 版權:本系提供 ![]() 資料分析:運用各種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分析,並將分析結果轉化成視覺化圖表,以達清楚呈現、理解的效果,並進行具有證據基礎的說理。 |
![]() 佛光大學公共行政與國際事務學系,強調學生主動學習方式,配合學習金字塔理論,期望增進學生學習效果,及實務問題的解決能力。 ![]() 1.聆聽教師課堂講授內容,並閱讀相關書籍教材,佐以考試以評定學習效果(此為被動的學習方式) 圖解:上課聽講 版權:公共事務學系 ![]() 2.研討會視聽會議廳聆聽專專題演講,促進問題思考與鑑別能力 (此為被動的學習方式) 圖解:研討會專題演講 版權:公共事務學系 ![]() 3.參與各種培育計畫,深入了解地方事務(此為主動的學習方式) 圖解:國發青年陪力工作站在地青農及學校環境教育 版權:公共事務學系 ![]() 4.行萬里路、踏出台灣海外交換,擴增視野、培養進取心及實務能力(此為主動的學習方式) 圖解:美國西來大學交換(洛杉磯郡立美術館一遊) 版權:李琪瑄同學 |
高中階段可以準備的學習方法或方向 |
本系重視學生對議題的探究、思辨、分析與問題解決能力;而四種學習方法即在訓練學生具備這些能力。在高中時可透過「探究與實作」、「自主學習」等與議題探索、公共事務參與相關之課程、社團或校內外活動,培養對公共事務的興趣,以及對公共議題的反思能力。從課程、社團或校內外活動針對公共議題的反思,就是個案研討的起點。若能針對個別議題探討問題的背景、成因,並思考可能的解決辦法,即是進入方案規劃階段;過程當中可能會有不同價值的衝突、解決方案的選擇等議題思辨的過程;過程中通常會搭配資料分析,才能在實證資料的支持下,做出於理有據的判斷。學生若能持續針對公共議題進行探索,必能在高中階段奠定就讀本系所需相關能力的基礎。 |
1.平日養成寫筆記的習慣。 |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
本系著重在公共行政與政策科學的理論與實務,針對政府部門的管理稱為公共行政,至於政策科學領域則是著重政府所提政策方案的設計、執行與評估。本系的特色在於兼具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和政治學理論與實務人才的養成,相對於其他法政科系,將更與政府管理實務連結,甚至可以應用所學內容到企業、非營利組織與企業永續治理的管理工作上。 |
本系屬於法政學群的行政管理學類與政治學類,但不同於這些大學的相關科系,本系在四組架構下,共推出兩個專業學程提供學生選修:「公共行政與永續領導學程」、「國際事務與智慧行銷學程」。這兩個學程讓學生未來可選擇的生涯出路更為寬廣,不僅可在政府部門服務,也能成為民間企業、非營利及宗教組織的涉外事務或公共關係專業人員,甚至成為政治公關、電子商務與行銷管理人才。
|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
外界常誤以為本系畢業生只能當公務人員,但本系常見的出路還包括人力資源管理者、智庫研究員、非營利組織經理人、企業永續治理執行者等。由於各行業都需與政府互動,了解政府的運作模式,才能降低經營風險,這也是本系畢業生的優勢所在。
|
本系透過系專業學程與院跨領域特色學程,積極鼓勵學生開發廣泛的生涯就業機會。國內外許多大學公共行政領域的畢業生出路很多,學生就業並不侷限在政府部門。私人企業、非營利組織、宗教組織⋯⋯等的各類管理職務、國際事務、電子商務、公關企劃與行銷人才、教育訓練和軍事單位,也是本系畢業生可一展長才的工作機會。 |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
外界常以為公共行政相關科系學生都在背書,其實不然。除了知識面的學習外,本系更重視思辨與實務問題解決能力的養成,因此個案研討、議題辯論、場域實習、公共問題資料分析與診斷等,均是本系學生常見的學習方式。
|
本系雖歸屬於「法政學群」的「行政管理」學類,但在「公共行政與永續領導」、「國際事務與智慧行銷」兩個學程當中,也包含了永續領導與智慧行銷領域課程,學習內容多元且貼近世界趨勢。其次,雖有法律制度等相關課程,但以實務專題取向來學習,教學方式亦十分活潑。目的在建立深度思考、全方位理解及自主學習的能力。 |
補充提醒與說明 |
對本系師生而言,「公共行政/政策」不只是學術名詞,更是社會影響力與行動力的展現。因此,本系積極推動學生在靜態知識外的「實際行動」,包含各類職場的實習、公共服務行動(例如北大文創城公共問題研究、參與式預算推廣等)、或是協助政府部門進行公共問題的「解題」活動等,以培養畢業生的職場競爭力以及對社會的關懷。 |
本系十分重視師生間的互動學習,充分體現佛光大學所強調的書院精神。推動海外交換生與實習也是本系強項。本系學士班學生就業之路十分廣泛,公職之外更多從事人力資源、社造文創、私企行政管理、教育機構、公關企劃、民意調查⋯⋯等,甚至成為創業成功的青年企業家。碩士班畢業系友則多從事軍公教職,也有許多擔任民選公職(縣長、鄉鎮市長、縣議員、鄉鎮市民代表...等),成為地方上公共事務的中堅力量。 |
我的學系 |
國立臺北大學 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 |
佛光大學 公共行政與國際事務學系 |
---|---|---|
核心課程地圖 |
|
|
專業選修課程 |
|
|
特色課程 |
![]() 公法類課程國家在行使公權力時,必然會對人民造成影響,因此必須以「公法」來規範國家與人民之間的權利義務關係。本系的特色之一,便是提供多個公法課程(例如憲法、行政法、行政法各論、行政救濟法等)供學生選修。 版權:本系提供 非營利組織管理非營利組織是政府政策執行的重要夥伴,近年也有非營利組織轉型為「社會企業」,成為同時具備社會關懷與獲利能力的組織,是未來富有潛力的就業市場。此相關課程針對非營利組織管理的重要面向進行討論,像是課責、志工管理、募款、行銷等,並結合非營利組織的實務運作現況做介紹,對同學非常有幫助。 版權:本系提供 民意調查與分析不論是政府或企業的管理者,了解民眾(顧客)的想法、態度非常重要,而此課程介紹民意(顧客)調查所需要的抽樣設計、資料除錯、加權、資料分析、以及調查報告撰寫等工作,並透過實務CATI系統操作,讓學生具備實務工作技巧,對於未來有志從事市場調查或民意調查工作的學生而言,是熱門搶手的選修課程。 版權:本系提供 ![]() 公共管理實習本課程安排學生至政府單位(如國稅局、區公所)、智庫(如資策會)、政黨黨部或議員服務處進行實習,讓學生有機會將所學知識與實務結合,一方面增加對未來職場的認識,另一方面也提升職場經驗與競爭力。 版權:本系提供 |
未上傳圖片 行政學本課程介紹行政學的基本理論與實務,探討政府部門的組織運作與管理、人事行政與預算制度、以及政府部門所面對的改革挑戰與創新。學生通過理論基礎與案例分析,理解如何應對現代公共事務的各種問題,並提升解決公共問題的能力。本課程有助於學生建立對公共行政運作的全面認識。 未上傳圖片 國際關係課程主要目的在學習國際關係理論與分析架構,再加上國際法與國際組織相關學理,說明與解析當前國際互動關係及相關現象、事務。本課程也能增進學生對於國際局勢現況與發展、重要議題與影響,以及國家對外政策與作為之認識和瞭解。本課程也培養學生國際觀與國際視野,並深入認識全球化過程、現象及衍生議題與影響。 未上傳圖片 大數據與問卷調查分析本課程結合統計學、數據分析技術及問卷設計方法,有效收集、分析並解釋大規模數據,從中挖掘有價值的洞察。學生也會學習如何設計有效的問卷,確保收集到高質量的數據。此類課程涵蓋數據處理工具、數據清理與預處理技巧、統計分析方法,以及如何使用問卷調查來進行市場研究、社會科學研究或顧客滿意度分析。 未上傳圖片 地方創生理論與實踐本課程旨在介紹地方創生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方法,探討如何透過經濟、文化、社會及環境策略來促進地方繁榮發展。學生將學習如何應用地方創生的概念與工具,並分析全球和本地成功的案例。通過實務操作和現場調查,學生將深入理解如何將理論轉化為具體的地方振興計畫,並在地方發展中發揮創新與合作的能力。 未上傳圖片 宗教與非政府組織管理
本課程旨在探討台灣宗教發展,促進學生瞭解台灣各地的宗教領袖、非政府組織以及宗教社會服務團體,促進宗教自由發展。同時促進對宗教型非政府組織運作、行銷及公共關係、績效評價之認識,進一步分析宗教型組織與非政府組織間互動、角色及功能。 |
我的學系 |
國立臺北大學 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 |
佛光大學 公共行政與國際事務學系 |
---|---|---|
適合從事工作 |
|
|
系友生涯 |
![]() 圖解:錢念群學姊 版權:錢念群學姊提供
錢念群/ 前 新北市政府青年局局長學習經驗:臺北大學公共行政系及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畢業,從大學到研究所都主修政治,學生時期即關注人權、性別議題,課餘時間參與許多人權相關社群活動,也與相關網路媒體合作,撰寫性別議題相關專文。後獲得獎學金,到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進修,因此對多元文化議題產生興趣,並陸續累積政策專業、媒體及公關經驗。 工作經驗:曾於舊金山市議會擔任市參事法案助理並參與連任競選團隊志工,返台後投入媒體工作,擔任財經線與政治線文字記者,後投入公共事務,創辦議題製作所,專營線上數位行銷與線下空間策展活動。2022年1月任新北市政府青年局局長,與青年團體或協會合作共同推動青年公共參與、職涯發展及創業就業等,8月推出全國首創「青年,好險有你」計畫,提供青年畢業後到就業前的保險保障,並接軌市府相關青年服務,讓青年安心築夢。 ![]() 圖解:張智堯學長 版權:張智堯學長提供
張智堯 / 意藍資訊公司行銷分析師學習經驗:大學修課期間,除了公共行政領域的專業知識外,也學習到量化研究與政治經濟等相關課程,讓視野更加開闊,並且能夠以更多元深入的角度去思考並解決問題。就讀研究所期間,有機會擔任民意與選舉研究中心的研究助理,曾主責過十項調查研究案,並開始對民調、數據分析產生了興趣,畢業後便加入大數據公司團隊工作。 職場經驗:目前在意藍資訊公司擔任行銷分析師,主要業務是分析社群口碑內容並推銷公司產品。客戶橫跨各產業,包括金融、媒代、公部門等。在工作中,深感團隊合作與溝通協調能力的重要,因為在職場上與他人互動相當頻繁,與同事或客戶都需建立彼此的信賴關係以利業務的推展,而團隊合作與溝通能力則是經營此關係的重要基石。 ![]() 圖解:蔡欣晏學姊 版權:蔡欣晏學姊提供
蔡欣晏 / 審計部新北市審計處審計員學習經驗:在大學修習階段,除了接觸公共行政、公共政策、政治學等基礎課程之外,系上也提供了人力資源管理、經濟學、量化研究等多元領域課程,從中累積跨領域及邏輯思考能力;研究所就讀期間,最大的收穫便是透過論文實際寫作的過程,培養「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公共行政領域的紮實訓練,不單單能運用於公部門,更能將邏輯能力、多元跨領域思考等「隱性知識」廣泛運用於工作及生活。 職業經驗:考取106年公務人員高等考試三級績效審計類科,目前任職於審計部新北市審計處。審計工作內容龐雜,從例行性的政府財務審核,乃至政策計劃的執行效益評估,都是政府審計的範疇;工作階段,更需具備發掘問題、解決問題並提出具體建議的能力。在系上六年完整的紮實訓練與培育,讓我能游刃有餘的應對及處理工作上的各種挑戰。 ![]() 圖解:蔡昀庭學長 版權:蔡昀庭學長提供
蔡昀庭 / PIXNET行銷企劃主任學習經驗:我畢業於台北市立永春高中,由於在高中期間很喜愛社會、人文領域知識及公共議題,所以曾擔任青年社主編,常用文字與行動關心校園及社會。爾後在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獲得充分地培育,老師們也願意提供豐富且多元的實務機會,培養我思考能力,幫助我有機會在公益團體及企業間跨領域服務。 職業經驗:2013起,我便在公益團體及電子商務領域服務,目前於PIXNET擔任行銷企劃主任,負責社群商務及參與城邦CSR。工作歷程中發現系上所訓練「跨界思考」及「問題分析」之能力,深深影響工作轉換過程,使我得以將公益團體與企業所需的知能互相運用。我認為本系所學所用之多元,讓學子的未來發展有無限可能! ![]() 圖解:林于茜學姊 版權:林于茜學姊提供
林于茜 / 新加坡漢民科技公司產品經理學習經驗:於2009年進入本系碩士班就讀,主修政治與選舉行為。在臺北大學求學的日子,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求學經驗。研究所期間訓練的不只是學術和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去發現問題?在發現問題之後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中尋找解決方案?這些都可以透過學校多元的教育與課程充分學習! 職業經驗:目前於漢民科技新加坡分公司,擔任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一職,雖然目前從事的工作與所學較無相關,但在臺北大學研究所時期所培育「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之能力,能夠幫助我在研擬業務策略時進行更深層的思考。在就學期間亦擔任教學助理,更能培養除了學習之外,做事情和溝通表達的能力。 |
![]() 圖解:擔任佛光大學校園形象大使 版權:蔡雅涵
蔡雅涵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學士班學士(100學年入學~103學年畢業) 佛光大學公事系系學會會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學生事務組碩士(104學年入學~106學年上學期畢業) 107學年元月碩士班畢業,107年3月開始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事務處,擔任專責導師迄今。 蔡雅涵同學大學四中年,兼顧課業之餘,更是熱衷課外活動與公共事務,無論校際或系上參與,皆讓她發揮和磨練許多,並走向國際學術開闊視野。107年1月,蔡雅涵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學生事務組碩士班,107年3月開始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事務處專責導師室上班。 這是蔡雅涵正式踏入社會新鮮人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她成家立業、培育下一代的穩定基礎。 ![]() 圖解:張凱智返校演講照片 版權:公事系丁念慈
張凱智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學士(105~108學年) 宜蘭大學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108~109學年) 校園內的創業經歷:大二時透過研發處創業吧競賽榮獲第一名,取得佛大德香樓中庭的校園創業場域,營運成功。張凱智也運用校園資源與管道,培養出跨域的各項知識與能力,陸續參與創立了佛大康樂性質社團「旅人」、服務性質社團「知心服務隊」、佛光大學啦啦隊…等;同時也積極參加教務處自主學習活動各項競賽,屢獲佳績。 就讀公事系期間,張凱智注意到長照領域,開始深入了解相關政策與法規。在郭冠廷老師引導與啟發下。大三又選了輔修外系學程,前往衛生局長照所實習,在大四畢業那年的9月1日,申請了設立了第一間長照機構。迄今已創辦七家長照及日照機構。可謂充分運用公事系專業知識與佛光校園資源,打造自己成為青年企業家。 ![]() 圖解:張阜康回校分享創業過程 版權:公事系陳尚懋教授
張阜康佛光大學政治學系(今公共事務學系國際與兩岸事務組)學士 張阜康在校期間,擅長舞蹈、主持與親善大使等活動,建立優良表演與社交能力。 學士班畢業時,因機緣在親友邀約下,親赴緬甸創業經營火鍋店。數年間奮鬥有成。並深諳緬甸語與東南亞多元文化。如今張張阜康結合原先舞蹈與主持之長才,轉型從事藝人經紀人以及街舞活動主辦人。 張阜康在本系所學,如國際關係、區域研究、跨國文化⋯⋯等學科,為張阜康打下國際化視野的基礎,跨出台灣、立足世界。 ![]() 圖解:簡佳敏遊學韓國 版權:簡佳敏
簡佳敏佛光大學政治學系(今公共事務學系國際與兩岸事務組)學士(2007~2012) 韓國金剛大學交換生(2009-2010,佛光大學交換生) 韓國圓光大學交換生(2011-2012,教育部獎學金) 本系就讀期間,簡佳敏運用佛光大學海外交換生機會,前往韓國金剛大學交換生一年。留韓期間深獲老師肯定,帶他參加韓國各種傳統典禮、慶典,並給予工讀機會,充分體會國文化。回台後,簡佳敏獲教育部獎學金,大五再度前往韓國圓光大學交換生。兩年韓國留學經驗,簡佳敏韓文流利。畢業後順利進入外商公司,擔任韓文秘書。之後回故鄉烏石港觀光漁港,從事賞鯨船海外業務推廣。遠嫁韓國後,致力於台韓文化交流,常於二地間往來 。 ![]() 圖解:沈泓羽在社區發展協會工作身影 版權:沈泓羽本人
沈泓羽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105學年入學) 台北大學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研究所(109學年入學) 佛光在校期間,即積極參與社區營造、農村再造相關計畫競賽,並屢獲佳績。長期積極參與社區發展、社區關懷據點、地方並曾參與台東史前博物館考古遺址出土及典藏計畫工作。 佛光公事系畢業後,沈同學考入台北大學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就讀。同步歷任台東豐田社區、都蘭社區、新興社區發展協會多屆理事長,業務包含:社區評鑑、社區關懷據點、日托站相關業務、弱勢歸懷訪視⋯⋯等。宗教事務方面,曾任台東市安南宮執行秘書、佛光山中華傳統宗教總會青年部全國總幹事。目前職務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高屏澎東分署業務輔導員,以及台東新生社區發展協會秘書。可說學以致用。 |
我的學系 |
國立臺北大學 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 |
佛光大學 公共行政與國際事務學系 |
---|---|---|
多元能力 |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15%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15%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15%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15%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10%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10%
快速知覺與總結:能從散落的資訊中,快速分辨與覺察具有意義的訊息,且能歸納出要點、關聯、架構等概念。
10%
說服協商:提出觀點與他人商議或說服他人同意,以積極的態度引導他人,達成共識、目標,或解決困難。
10%
|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15%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15%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15%
說服協商:提出觀點與他人商議或說服他人同意,以積極的態度引導他人,達成共識、目標,或解決困難。
15%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10%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10%
自省促進:收集、評估自己或他人的表現,提出可改善及調整的方法或採取行動。
5%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5%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5%
快速知覺與總結:能從散落的資訊中,快速分辨與覺察具有意義的訊息,且能歸納出要點、關聯、架構等概念。
5%
|
性格特質 |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20%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20%
深思力行:常常追求事物的條理秩序,審慎確認事物的彼此關係,行事仔細考量後果。
20%
探究冒險:常常樂於探索未知事物、能夠容忍陌生情境,樂於把困難視為一種挑戰,在探索、挑戰未知中偏好看見自己的成長。
20%
變通開創:常常對多種事物,表達熱情興趣,對於既有事物,進行拆解、重組,給予新的理解與觀點,並且喜愛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事物。
20%
|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50%
樂群敬業:總是表現活潑、傳遞熱情,主動參與活動,熱衷於與夥伴一同完成任務。
50%
|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