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學系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視覺傳達設計學系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工藝設計學系 |
|---|---|---|
| 所屬學群 |
建築設計學群
跨
藝術學群
藝術設計學類 |
建築設計學群
跨
藝術學群
工藝學類 |
| 所在校區 |
校本部 220新北市22058板橋區大觀路一段59號 |
校本部 220新北市22058板橋區大觀路一段59號 |
| 學系特色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是國內最早設立的大專院校專業設計系所,以整合視覺、設計與科技為核心,迎合新時代趨勢,突破既有視覺傳達設計框架。強調數位化、互動性的應用,UI/UX的體驗整合,致力培養跨領域整合能力的設計人才。課程結合多元設計領域,邀請業界及國際師資參與教學,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產業經驗及國際視野,培養具備創新思維及國際競爭力的專業設計師,應對快速變遷的未來挑戰。 |
全國唯一工藝結合設計的特色型科系,沿襲歐洲包浩斯現代藝術與設計教育精神之工作室課程制度(入學後均可申請加入與興趣、專長相符之五大工作室「陶瓷、金工、木藝、生活文化與數位製造」),課程結合工藝手作與設計思維,應用媒材與美感經驗,引導學生進行自發性探索,將創意轉化為日常生活中的器物設計,培養創新實作力,打造兼具美感與專業的設計人才 |
| 學科意涵 |
視覺傳達設計以傳達資訊或情報為目標,透過視覺元素如文字、符號、造形和色彩,創造具美感與功能性的設計,來有效傳遞資訊與意念。在數位時代,設計不僅重視美感,更強調UI、UX與互動設計的整合,以達到更高效率的溝通與資訊傳遞,確保視傳設計在各種數位平台中具有高適應性與影響力。 |
1. 基礎能力:精湛材質應用、掌握工法與技術操作能力 |
| 學習方法 |
理論與實務並重: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將設計理論與實際應用結合,提升學生的設計能力。 圖解:110級畢製
專題實作:主題式設計訓練,培養跨域設計專案的能力,讓學生在實作中學習。 圖解:110級畢製「潛臺詞」
邏輯推理:透過實驗性教學發掘新媒材,強化創新思考與推理思辨能力。 圖解:110級畢製「Bidens鬼針草」
創意思考:融合人文、數位、科技與美學的設計創作方法,激發學生多元創意與設計思維。 圖解:109級畢製「瞬間讀懂世界名著」
團隊學習:強調同儕間的互動與合作,促進集體創作和互相啟發的過程。 圖解:108級畢製 |
「精湛的工藝手藝」強化實作與材質應用能力
「敏銳的設計思維」培養設計思維與生活觀察力
「有效的溝通與行銷能力」注重表達、協作與自我行銷 |
| 高中階段可以準備的學習方法或方向 |
1.參加知識性活動:透過不同環境學習,了解時下流行趨勢與社會發展,觀察並提升溝通表達能力。 |
1. 強化術科基礎與創意表達 |
|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在課程設計上與其他相關系所相比,展現出明顯的差異與優勢。首先,本系因應數位設計與AI生成設計的快速發展,積極融入UI與UX設計、互動設計等前瞻課程,讓學生具備跨領域的設計能力。而國內其他相關系所,如視覺設計學系、商業設計學系、藝術與設計學系、圖文傳播藝術學系等,則較少專注於這些領域。本系這些課程更能夠讓學生走在設計潮流前端,迎接未來數位設計的挑戰。 |
1.用精湛的手藝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來創造出有溫度、有靈魂的生活器物和產品 |
|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
許多學生認為,畢業後僅能從事平面設計工作,實際上就業選擇非常多元。畢業生可在國內外科技公司、企業或設計公司擔任創意總監、UI/UX設計師、視覺設計師、廣告企劃或成立個人工作室,亦可將設計創新應用於跨領域產業。此外,還可考取本校師培資格成為國高中美術教師,或選擇進修研究所、出國深造,拓展職涯發展。 |
誤解一:傳統工藝逐漸式微,相關設計人才的需求會減少 |
|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
許多學生認為專攻視覺藝術不需理工知識,但臺藝大視覺傳達設計學系打破此觀念,精心規劃多元的實驗性教學課程結合設計與科技,鼓勵學生探索新興媒材。透過跨領域的整合與創新,讓學生不僅在視覺設計中創造突破性作品,還能發展前瞻性的設計思維,進而掌握數位化與科技驅動的設計趨勢。 |
誤解一:工藝設計就是「純藝術」或「傳統工藝」 |
| 學習資源或補充說明 |
1.臺藝大視傳系是國內最早設立的大專院校專業設計系所,也是引領學生走在設計潮流尖端的先進系所。 |
1.本系最獨特的五大專業工作室制度,學生能在大二後依志向進入專精領域,透過工作室制度獲得深度指導 |
| 我的學系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視覺傳達設計學系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工藝設計學系 |
|---|---|---|
| 核心課程地圖 |
|
|
| 專業選修課程 |
|
|
| 特色課程 |
包裝設計本課程透過包裝設計概論講授、名家作品賞析與包裝設計實務的操作,訓練同學對於包裝設計由最基本的認識,到可以獨當一面完成包裝設計作品的能力。 圖解:107級畢製「TOFU」
企業識別系統設計先探討企業識別系統設計(CIS)的相關架構與程序,掌握設計方法與步驟後,再以專案設計的實務操作方式,分組進行實例設計,培養學生專案的企劃力與執行力。著重引導學生由整體性的視野切入問題、思考問題,強化解決相關設計問題的能力。 圖解:107級企業識別課程「模擬設計工作室」
視覺整合設計本課程主旨在於藉由專題製作的型態,落實本系教育目標,提升學生在因應畢業專題製作前的實習與準備。目標在於讓學生藉由專題製作實作的過程,將設計知識與技能整合應用,從設計展開的過程中獲得學習經驗。在內容上應整合設計企劃、造形、數位輔助、與設計製作等視覺傳達設計項目,期能提升同學在進入大四畢業製作前的完整概 圖解:106級畢製「Going Down」
紙材結構
1.紙材的各種加工技術發揮與成效驗證 圖解:106級畢製「包果自造」
印刷理論與設計透過課程教學、案例介紹與實地參觀,使學生習得平面印刷的基本知識,例如基本印刷型式 、加工與裝訂 、特殊印刷 、估價與計算、印刷廠與印刷實務流程,以及印前所需的理論和設計 圖解:106級畢製「違章卷」 |
陶瓷工藝以陶瓷為主要創作媒材,結合技術操作、藝術表現與設計思維的專業學習課程,涵蓋陶瓷材料的特性認識、成形技法(如手塑、拉坯、模具翻製)、上釉與燒製工藝,並延伸至現代陶藝的創新應用與跨域設計實踐。透過陶瓷媒材培養學生其技術、創意、美感與設計整合能力。
金屬工藝以金屬材料為核心媒介,結合工藝技術、設計思維與藝術表現的專業課程,涵蓋金屬材料特性之認識與應用、金屬加工與成形技術(如鍛敲、焊接、鑄造、鑲嵌、表面處理),並延伸至當代金工創作與跨領域設計實踐。培養學生兼具精緻工藝技能,進而發展功能性器物、首飾設計作品,並理解金屬工藝在文化、產業及當代生活中的價值。
木材工藝以木材為主要創作媒材,結合工藝技術、設計思維與藝術表現的專業課程,涵蓋木材特性認識、木材加工技術(如鑿刻、鋸削、拼接、膠合、表面處理)、機具操作安全與創作實踐,並延伸至生活器物設計、家具設計及藝術創作。培養學生掌握木工技能、發展美學與創意能力,並理解木材工藝在文化傳承、產業應用及現代設計中的價值。
產品設計以工藝材料與技術為基礎,結合產品設計思維、創意發想與使用者經驗的專業課程,涵蓋設計概念開發、材料與工藝特性運用、造型與功能設計、原型製作、使用者體驗分析及產品呈現方法。培養學生將工藝美學、創意設計與實用功能結合,設計出兼具美學價值與實用性的產品,並理解產品設計在文化、生活與市場中的意義與應用。
參數模型與數位製造結合數位設計思維、計算機輔助建模技術與先進製造方法的專業課程,涵蓋參數化建模、算法設計、3D列印、數位雕刻、雷射切割、CNC加工等數位製造技術,並強調設計與製作流程的整合。培養學生利用數位工具與技術進行創新設計、快速原型製作與跨材料實驗,提升設計精準度,並理解數位製造在現代工藝與設計產業中的應用價值 |
| 完整課程地圖 |
| 我的學系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視覺傳達設計學系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工藝設計學系 |
|---|---|---|
| 適合從事工作 |
|
|
| 系友生涯 |
版權:http://ntuaalu.ntua.edu.tw/ct.asp?xItem=
陳志成-廣告公司總經理曾任教於實踐專科學校;任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理事長;兩屆任職遠東百貨公司協理及總經理特別助理、顧問;擔任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國家劇院及國家音樂廳院徽設計召集人;入選教育部技職教育名人。 1963年創辦全國第一本設計雜誌(設計人)、1978年作品榮獲第一屆時報廣告金像獎第四名、1980年作品榮獲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大展第三名並兩次入選中華民國企業名人。 版權:http://ntuaalu.ntua.edu.tw/ct.asp?xItem=
李敦朗-亞洲藝文中心創辦人【主要經歷】 亞洲藝術中心 董事長 南山人壽保險公司營業處經理 東盟家具公司成衣場 廠長 國華廣告公司 美術設計 獲獎: 台灣藝術大學50週年校慶「傑出楷模校友」當選人 李敦朗1943年出生台灣藝術大學(前台灣藝術專科學校) 美術工藝系畢業於1982年創立亞洲藝術中心(asia Art Center),期間曾出版發行“藝術貴族” 藝術雜誌(Art Noble),及發起組織“傳家藝術拍賣公司” (Heritage Auction)。主要經歷:亞洲藝術中心 董事長南山人壽保險公司 營業處經理東盟家具公司成衣場 廠長國華廣告公司
版權:https://design.ntnu.edu.tw/%E6%96%BD%E4%
施令虹-平面設計師、教授【學歷】 美國波士頓大學畢業與耶魯大學專業研究結業 【現任】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系專任教授 對海報設計、視覺符號學與城市文化有特殊的研究與探討,活躍於國內外展覽及設計活動,並擔任多項重要競賽:中國國際海報雙年展、中國白金創意設計獎、韓國亞洲國際視覺設計三年展、澳門國際設計雙年展、上海亞洲平面設計雙年展、台北設計獎、台灣金典獎、金穗獎、金蝶獎、台灣國際平面設計展⋯等,專案評審、策展人及計畫(如:WDC世界設計之都專案研究、台北設計能量)主持人,參展無數。
王行恭-平面設計師1970國立台灣藝專美術工藝科畢業、1975-77西班牙馬德里國立高等藝術學院繪畫研究所、1977-78美國紐約PRATT設計學院視覺傳播研究所 【現職】 王行恭設計事務所 負責人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客座專家(副教授) 【主要經歷】 1972臺灣廣告公司美術設計 1974-75國華廣告公司藝術指導兼平面設計組長(CAD) 1981成立王行恭設計事務所 1981飛霓穎異事業有限公司藝術指導暨企劃顧問 1983-87國立故宮博物院美術指導暨執行編輯
版權:http://vcd.ntua.edu.tw/full
許杏蓉-包裝設計師、教授長年著力於包裝與品牌設計的研究,綜合三十年來教授「包裝設計」的經驗,實踐理論與實務並重的觀念,融入包裝造形、結構、材質等方面的專業思考,開拓台灣現代商業包裝設計的新思維,藉由個人創作與理論研究之成果發表,拋磚引玉提供包裝業界與國內從事包裝設計創作或理論者參考,拓展國內包裝設計的發展。 【學經歷】 統一企業 講座講師 台灣松下(Panasonic) 講座講師 聯華食品 講座講師 學歷:日本國立筑波大學 視覺傳達設計學系畢業 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 視覺傳達設計碩士畢業 【現職】 視覺傳達設計學系所 專任教授 台灣包裝設計協會 顧問 中華民國基礎造形學會 理事 |
闕承慧 —『小盛號金工』負責人曾榮獲新北市工藝設計青年獎優勝首獎,並於2013~2024年多次發表個人的個展與受邀國、內外公辦及藝廊單位展出,也分別擔任浮洲日常-台灣工藝家聯展、返始日日-工藝日常器物展等展覽策展人,同時也持續不斷創作及從事金工教學、講座、工作營等教育推廣工作。以鍛敲器皿為作品特色。她認為,創作的過程是心、眼和手之間交流,一槌一印的敲打之下,紋理之間連接的是創作者的內心風景。 『小盛號金工』金屬工藝工作室FB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shengstudio2020/photos?locale=zh_TW 專訪『小盛號金工』負責人闕承慧 https://www.wowlavie.com/article/240024849
盛英瑋 —『鴻海數位健康專案』設計總監2016年初到鴻海任職,2017年9月轉任鴻海創新數位系統事業群白色家電事業處工業設計部的首席設計師,專責夏普白色家電的工業設計,隨後加入『鴻海數位健康專案』,攜手揚明光及長庚醫院,打造手持式智慧眼底影像擷取儀,結合長庚醫院眼科部多年累積的 AI 輔助醫療演算法,只要一張眼底圖,即可進行全身健康檢查,目前已於土城長庚醫院進行臨床驗證,預計2023年第四季正式投入市場。 手持式智慧眼底影像擷取儀是三方聯手打造的全方位數位影像診斷解決方案的第一步,包括白內障、青光眼等眼疾,像是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以及肝、腎功能等各項疾病皆在檢測範圍,並配備實體SIM卡、Wi-Fi與藍芽多重通訊功能,在偏鄉可輕易進行眼底影像即時上傳,同步醫院系統與使用者APP診斷結果。
許明香 —『台灣陶瓷雕塑學會理事長』許明香超過30年的陶藝創作經驗,實力備受肯定,曾榮獲全省美展永久免審查資格、民族工藝獎、傳統工藝獎、臺北陶藝獎、南投陶藝獎及國家工藝獎等殊榮,迄至1985年與另一半李金生,帶著理想與熱情成立了「摘星樓陶藝工坊」,致力於生活美學的觀察再創造,以及將人生體驗的轉化與表達,累積進三十年的陶藝創作經驗,兩人的作品皆傳達出對於傳統人文的關懷與憶舊 為了使自己的藝術風格讓更多人看見,位在鶯歌文化路上的展示空間於2011年成立,除了幾十年來精湛的雕塑創作,也結合傳統元素與設計創意,著手茶具的製作,分享個人創作的情感之外,也傳遞慢活的生活理念。許老師的陶藝創作時常融入臺灣的人事地物與個人生命經驗和記憶、家族情感緊密相連,用藝術的力量展現人文關懷。她用陶藝創作結合古厝建築,以精緻寫實的手法,重新詮釋並保存它們
沈士傑、符麗娟2009年創立「mufun木趣」設計工作室與品牌,致力於挖掘木頭所帶給人的各種樂趣,以台灣出發,將多元的自然生態元素,表現於木質趣味產品的設計之中。選擇用動物主題來和世界溝通,希望能化解文化和語言的隔閡,傳達出無國界的設計語言。透過踏實的腳步,逐年發表限量的木質動物公仔、文具、禮品等新作。以多樣性的動物商品,與在地製造產業一同合作及成長,用心打造60%工業與40%工藝製作高品質趣味工藝設計品 從2013年陸續參加海外展覽,伯勞單筆透過韓國代理商的牽線,有幸獲得韓國電視劇劇組的青睞,主動挑選為劇中的陳列道具,登上韓劇《非常律師-禹英禹》等作品,成為主角桌上重要的擺飾亮點。2024年3月號,啄墨對筆被選進日本情報雜誌Poco’ce「辦公室中推薦的舒壓商品」,去年開始和旅居東京的同學及當地經銷商合作拓展市場,從網路銷售市場出發,陸續拓展到實體通路,一步一腳印累積知名度,讓更多人認識我們的商品
曾柯融 — 『共享廚房創辦人』創辦人Koko從友人聊天與需求調查中發現,台北租屋族需要可以好好下廚的空間,於是著手設計一套期望符合市場的共享廚房商模。前期反覆測試,於2017年開了第一家「KOOK Living共享廚房」。如今更將共享廚房這套商模,移轉給更多有興趣的團隊。現在我們希望能將過去一步步依循的「有系統的商模開發方式」,提供給更多想要為市場創造理想生活的團隊。 KOOK Living,一個讓人跨越下廚門檻及體驗下廚樂趣的地方,讓想要嘗試下廚生活、下廚聚會及增加拿手菜的人,透過輕鬆有趣、迷你的下廚活動,深度交流、結交同好,玩出新生活。2017至2020年中,500多場的下廚聚會,有著20多年同學會、親侶約會、歡送朋友出國打拼、三代同堂慶生、畢業謝師宴、歡慶跨年......,在這個像家的地方,聚在一起為親近的人料理,讓關係變得更靠近。 |
我的學系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視覺傳達設計學系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工藝設計學系 |
|---|---|---|
多元能力 |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15%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15%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15%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15%
說服協商:提出觀點與他人商議或說服他人同意,以積極的態度引導他人,達成共識、目標,或解決困難。
10%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10%
遠觀細察:能在遠、近距離中能分辨、比較色彩差異,在不同光線強度下能觀察物體大小、距離、移動變化。
10%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10%
|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20%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15%
運作分析:分析特定需求並規劃合適的運作流程,運用技術調整、組裝、設定設備,讓設備及系統正常運作。
15%
資源管理:分配及運用可支配的資源,調配人力、物力、資源運作的合理性、平衡性,發揮預期效益。
10%
自省促進:收集、評估自己或他人的表現,提出可改善及調整的方法或採取行動。
10%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10%
空間定向:能覺察環境、物體與自己的相對位置,辨別出方向、維度,想像物體在移動或重新排列後的外觀。
10%
手工操作:能依據物體變化(如移動速度),快速地調整出肢體反應,或以運用手部與手指進行精細動作。
10%
|
性格特質 |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25%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25%
自信肯定:總是相信自己能達成目標,會肯定自身的優勢、長處,面對挫敗能較好的調整情緒。
20%
深思力行:常常追求事物的條理秩序,審慎確認事物的彼此關係,行事仔細考量後果。
15%
變通開創:常常對多種事物,表達熱情興趣,對於既有事物,進行拆解、重組,給予新的理解與觀點,並且喜愛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事物。
15%
|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20%
自信肯定:總是相信自己能達成目標,會肯定自身的優勢、長處,面對挫敗能較好的調整情緒。
20%
親和接納:總是願意關懷他人情緒與感受,樂於接納與照顧他人困擾與情緒,表現和藹友善、易於親近。
20%
堅毅負責:常常長時間專注投入於特定事物,排除干擾訊息,會對所承諾的事物,會負起責任目標、執行到底,享受追求成就。
20%
探究冒險:常常樂於探索未知事物、能夠容忍陌生情境,樂於把困難視為一種挑戰,在探索、挑戰未知中偏好看見自己的成長。
20%
|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