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學系 |
華梵大學 佛教藝術學系藝術組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 |
---|---|---|
所屬學群 |
藝術學群
美術學類 |
藝術學群
美術學類 |
所在校區 |
校本部 新北市石碇區華梵路1號 |
校本部 112臺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 |
學系特色 |
學系特色:培養具備佛教藝術實務創作及藝術史理論人才,佛教藝術隨著佛教的源起與發展深入且廣佈於世界,尤其印度及東亞地區深愛其哲思的薰習。佛教藝術史以史為軸,伴隨佛教思想史演進,清楚闡明佛教藝術發展脈絡。豐富的資源成為研究與創作實踐的寶庫,超過一般人對於宗教意義的想像。依照學生職涯規劃所需,選讀佛教藝術實務創作、或是佛教藝術史學群。 |
教學課程涵蓋多元專業領域,透過課程的規劃,進階出水墨、繪畫、複合媒體、雕塑、版印媒體、視覺研究等專業。強化學生藝術創作實作及創作媒材的掌握能力,依個人學習需求規劃兼習藝術史學、理論與評論,孕育人文藝術思維,藝術展演能力的藝術創作專才。 |
學科意涵 |
佛教藝術學系:在佛教的精神上,以經典為基礎,探索藝術與創作。將深刻的佛學義理以視覺藝術表現方式呈現,透過繪畫、書法雕塑、建築空間等媒材技法呈現佛法精隨。此外,結合智慧科技與文創設計,進而延伸佛教藝術的應用與創作。為台灣培養優秀的佛教藝術人才。 |
美術在現代主義時代更直接與視覺藝術成為互通之類型用詞,隨視覺藝術形式的擴展,更涵括行為表演、概念、聲音等非傳統藝術脈絡之藝術表現,本美術系所指涉學科應該在既有視覺藝術脈絡延伸出之藝術相關樣貌、議題、表現之研究。 |
學習方法 |
![]() 藝術組創作:學習藝術創作之思考、技法,與詮釋作品。 圖解:學生專注於佛畫創作 版權:華梵大學佛教藝術學系 藝術組賞析:學習大師藝術創作之思維、技法,與如何欣賞其作品。 圖解:陳明華老師帶學生至韓國通度寺靈山殿解說 ![]() 藝術組選材:學習創作作品的材料選擇。 圖解:陳高登老師在介紹作品的媒材 |
1.術科的操作與應用能力:熟捻各項藝術創作媒材與技術,並善用媒材特性作出藝術表現,進而深耕未來藝術應用整合能力,以適應當代多元化藝術創作及應用要求,在藝術創作方法與技術的歷史脈絡與聯結能有充分學習與體認。 版權:版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 2.理論課程分析或研討:藝術史、藝術理論與論述、藝術研究方法等基礎學理之理解與整合思辨能力。開發學生之創作力及藝術之潛能,以適應現代多元化藝術創作及應用要求 版權:版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 ![]() 3.作品創作概念與論述能力之培養與當代跨域性質的參與和訓練。 版權:版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 4.專業整合的實踐能力:藝術應用、藝術專案、藝術教育、藝術治療領域皆有職場實習課程,深化臨場的實踐能力。 版權:版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 5.自主學習:學習過程除了老師教學引導,亦仰賴學生自主尋找資源。注重個人的 自主探索能力。 版權:版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 |
高中階段可以準備的學習方法或方向 |
藝術創作即是修行。帶著深刻與開放體驗生活的態度,將能透過藝術創作的過程深刻領略佛教的深刻意涵及其與生命的對話 |
可以利用課餘之暇多看展覽或藝術相關書籍,增進藝術涵養開拓想像與視野。 |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
華梵大學佛教藝術學系著重佛教藝術創作、佛教藝術史論、佛教傳統藝術文化之保存與修復,以及當前佛教藝術文化產業鏈所需的人才。 |
本系之創作立基於由純藝術創作,概念出發延伸之藝術表現類型為研究學習範圍。重於培養創意能力與個人創作風格,有水墨、繪畫、複合媒材、版印媒體、雕塑、視覺研究等學群。在課程上雖與其他藝術相關科系有所重疊,但本組在各類創作的課程上安排上,具有更佳的深度與廣度。藝術研究組,課程涵蓋藝術史、藝術評論、策展,有別於人文社會學系或藝術史學系。 |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
佛教藝術可充實個人涵養,職涯或生涯可一併學習,同時增長。 |
雖然是本系以培育,培育優秀創作與理論兼修人才為主,但未來出路及發展仍具多樣性。 |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
本系培養佛教藝術與佛學人才之宗旨:是以佛教藝術引領佛法及藝術的弘揚,並非每人都需出家或吃素才能報名。 |
本系以培養藝術家、發展視覺藝術相關理論為主要教學目標,較不適合以設計工作為職志的學生就讀。 |
補充提醒與說明 |
華梵大學是除了佛學經典的薰陶也著重於人文關懷,並透過佛教藝術培養藝術氣息,了解佛學結合藝術後的深厚底蘊。 |
本系所聘任專、兼任老師多達40位,師資經驗豐富、理論實務兼備,全方位指導教學,均為學術界之專家。 |
我的學系 |
華梵大學 佛教藝術學系藝術組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 |
---|---|---|
核心課程地圖 |
|
|
專業選修課程 |
|
|
特色課程 |
![]() 古代石窟壁畫製作本課程教導中國傳統壁畫繪製技法,使學員了解古代壁畫製作相關知識,並且將其運用於自身創作之中。 圖解:陳俊吉老師教學生傳統壁畫的打底方法 版權:華梵大學佛教藝術學系 未上傳圖片 膠彩該門課程教導東方畫材的獨特膠彩媒材,並且示範相關技法,將其運用在創作之中。 圖解:陳俊吉老師當場示範膠彩畫技法 版權:華梵大學佛教藝術學系 未上傳圖片 西藏佛教藝術研究藏傳佛教文物,在傳統形式上包含了雕塑(造像)、繪畫(唐卡)、其他等分類;而在當代可供群眾接觸的實列,則有古代文物、現代作品、當代藝術創作等。藉由欣賞此等傳統或現代的各種雕塑、繪畫,從其相關特徵及信息上,廣而延伸認識藏傳佛教的宗教教義、民族文化等深邃底蘊。 ![]() 密教曼荼羅研究
曼荼羅所涉及之義理儀軌和尊像十分深奧,此課程探討密教曼荼羅的發展與演變、象徵意義和藝術表現形式,並深入了解其在宗教實踐中的作用。學生將學習如何解讀曼荼羅的象徵符號,並探討其在印度、中國、日本、西藏教義與圖像表現的發展演變 圖解:日本高野山密教寺院的壇城 未上傳圖片 韓國佛畫研究
透過對韓國佛教文化資產運營現況的探討,提供對傳統文化、技藝的重新思考定位,進而創造文化資產的附加價值。 |
![]() 繪畫作為保存術I、Ⅱ
課程中練習如何使用流傳百年的古老配方和成分最簡單的催化劑將色素萃取出來製成顏料,但由於自然色素的採集量極其有限,許多色彩的色素量其實不足製成顏料。所以我們製作後即刻使用,以作畫的形式將這來自自然的顏色保存下來。 版權:版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 ![]() 造形基礎
從創作者身體行為的自我觀察與造形產生的連接性為出發點,擬定造形計畫,建構將造形概念、生產改造、呈現方式與個人身體、技術、行動的結構性關係。 經由操作練習構成方法與基本元素間的關係,訓練造型認知與運用的思辨能力。 版權:版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 抽象素描
1.了解如何欣賞抽象藝術? 版權:版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 |
我的學系 |
華梵大學 佛教藝術學系藝術組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 |
---|---|---|
適合從事工作 |
|
|
系友生涯 |
未上傳圖片
本系尚無畢業生本系尚無畢業生 本系尚無畢業生 |
![]()
彭康隆1988年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水墨組畢業。以創新形式水墨見長,為台灣當代水墨先鋒畫家。彭康隆以傳統水墨為體,復以新媒材、新技法為用,開創深具個人風格的新水墨畫美學。 精選展覽: 1998年「石魂水墨個展」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2005年 一票人票畫空間個展 2008年「眾山皆響」水墨個展,一票人票畫空間 2012年 「碑碑遢山水」,一票人票書畫空間 2014年「花木述石─彭康隆當代水墨個展」,易雅居當代空間館 ![]()
姚瑞中1994年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藝術家、藝評家兼策展人,擅以世代問題與時空轉換為題,忠實地表現社會諷諭與生活縮影。作品涉獵層面廣泛,主要探討人類荒謬處境。 曾兼任並客座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實踐大學。目前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兼任副教授,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幻影堂負責人。 ![]()
賴九岑1994年 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第八屆畢業 2002年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美術創作碩士班第二屆畢業 賴九岑一向只畫他看見的事物,或許看得到的對象物,對他來說才是真實且永不褪流行的創作方式。 近期展覽: 2018年【賴九岑 泡泡株式会社】 大未來林舍畫廊台北市台灣 2017年【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Art Taipei 2017】展位H01 大未來林舍畫廊台北市台灣 2017年【溢界 × 邊線 Borders and Beyond】 大未來林舍畫廊台北市台灣 |
我的學系 |
華梵大學 佛教藝術學系藝術組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 |
---|---|---|
多元能力 |
快速知覺與總結:能從散落的資訊中,快速分辨與覺察具有意義的訊息,且能歸納出要點、關聯、架構等概念。
10%
專注力:投入心力在特定訊息及排除外部干擾。
10%
手工操作:能依據物體變化(如移動速度),快速地調整出肢體反應,或以運用手部與手指進行精細動作。
10%
遠觀細察:能在遠、近距離中能分辨、比較色彩差異,在不同光線強度下能觀察物體大小、距離、移動變化。
10%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10%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10%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10%
說服協商:提出觀點與他人商議或說服他人同意,以積極的態度引導他人,達成共識、目標,或解決困難。
10%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10%
記憶詮釋:能識別、儲存、喚起多項資訊、數字、知識內容,且能以多種方式組合這些訊息間的差異與關聯。
5%
自省促進:收集、評估自己或他人的表現,提出可改善及調整的方法或採取行動。
5%
|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15%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15%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10%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10%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10%
自省促進:收集、評估自己或他人的表現,提出可改善及調整的方法或採取行動。
10%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10%
說服協商:提出觀點與他人商議或說服他人同意,以積極的態度引導他人,達成共識、目標,或解決困難。
10%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10%
|
性格特質 |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20%
堅毅負責:常常長時間專注投入於特定事物,排除干擾訊息,會對所承諾的事物,會負起責任目標、執行到底,享受追求成就。
20%
探究冒險:常常樂於探索未知事物、能夠容忍陌生情境,樂於把困難視為一種挑戰,在探索、挑戰未知中偏好看見自己的成長。
20%
變通開創:常常對多種事物,表達熱情興趣,對於既有事物,進行拆解、重組,給予新的理解與觀點,並且喜愛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事物。
15%
自信肯定:總是相信自己能達成目標,會肯定自身的優勢、長處,面對挫敗能較好的調整情緒。
15%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10%
|
探究冒險:常常樂於探索未知事物、能夠容忍陌生情境,樂於把困難視為一種挑戰,在探索、挑戰未知中偏好看見自己的成長。
15%
變通開創:常常對多種事物,表達熱情興趣,對於既有事物,進行拆解、重組,給予新的理解與觀點,並且喜愛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事物。
15%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10%
樂群敬業:總是表現活潑、傳遞熱情,主動參與活動,熱衷於與夥伴一同完成任務。
10%
自信肯定:總是相信自己能達成目標,會肯定自身的優勢、長處,面對挫敗能較好的調整情緒。
10%
開朗活潑:總是正向樂觀的看待事物的發展,即使事件發展不如預期,也能保持接納、能看見正向價值,常常表現自在、不膽怯。
10%
親和接納:總是願意關懷他人情緒與感受,樂於接納與照顧他人困擾與情緒,表現和藹友善、易於親近。
10%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10%
堅毅負責:常常長時間專注投入於特定事物,排除干擾訊息,會對所承諾的事物,會負起責任目標、執行到底,享受追求成就。
10%
|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