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學系 |
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運動原住民專班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
|---|---|---|
| 所屬學群 |
遊憩運動學群
體育學類 |
遊憩運動學群
體育學類 |
| 所在校區 |
校本部 333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250號 |
校本部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34號 |
| 學系特色 |
競技運動原住民專班設立於109學年度,主要發展領域為原住民族文化知識學群、競技運動學群、山野教育學群以及水域活動學群。將課程結合產學合作計畫,以「課程」、「證照」、「實習」「就業」導向,作為培育專業人才的重要階段,並以「畢業即就業」作為系所發展的核心理念。 下載詳細資料 |
1.培育優秀國小(雙語)體育教師的重鎮。 |
| 學科意涵 |
國立體育大學競技學院「競技運動原住民專班」發展主要分為原住民族文化知識學群、山野教育學群、水域活動專業課程學群以及體育術科與專項體能指導學群。除此之外,將課程結合產學合作計畫,以「課程」、「證照」、「實習」「就業」導向,作為培育專業人才的重要階段,並以「畢業即就業」作為競技運動原住民專班發展的核心理念。 下載詳細資料 |
身體活動的教育。 |
| 學習方法 |
產學合作結合考取證照,以達到畢業即就業的目標。
戶外課程學習 圖解:【部落之道:走讀與手作的教育】戶外教學課
講座研討 圖解:部落社會文化傳承講座
證照核證 圖解:浮潛與水肺潛水專業人才培育研習營 |
未上傳圖片 1.團隊學習:指學生間相互學習、交流及討論,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解決問題能力。 未上傳圖片 2.實作教學:本系有運動技能實作及教學現場實習,目的培養學生體育運動專業能力及教學專業能力,厚植學生多元素養。 未上傳圖片 3.個案分析或研討:選擇一個主題,透過各種資料蒐集,並且做出結論。 |
| 高中階段可以準備的學習方法或方向 |
實務操作、返鄉服務、實習課程 |
團隊學習的部分可以透過參與學校社團,增加團隊合作能力;並透過參與高中運動社團及校隊,增加本身運動技能;透過學校課堂學習,分組討論及報告,增加對一個主題蒐集資料及溝通分析的能力。 |
|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
一、原住民族文化知識:原住民族文化與傳統體育課程、耆老說故事系列講座等,並藉由參訪及實習課程走進部落實際操作。 |
體育學系課程上,都會有各種不同的運動術科課程,雖不會要求每位同學都要達到競技運動選手的標準,但喜歡運動、懂運動競賽規則、參與運動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未來從事體育相關運動工作的基礎。除了學習傳統的體育運動項目課程與體能訓練外,也重視體育運動相關科學。各大學體育相關的研究所,也都以培養體運動研究人才為主旨,包括了運動生理、運動生物力學、運動哲學、運動史學、運動管理、運動心理…等各種領域。 |
|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
無。 |
體育系學生畢業只能到學校當小學老師?當健身教練?其實,那只是其中一些選擇,其他出路的可能性也頗為多元。例如:學術研究、運動防護員、運動中心的行政工作、公務人員等。 |
|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
無。 |
一般人容易對體育系的學習內容認為都是訓練課程等刻板印象,甚至認為體育系的學生就只會運動,此為錯誤觀念。本系的研究領域涵蓋人文(史學、哲學、管理)及科學(生理學、力學、心理學)等學科課程,每年都有學生申請通過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補助大專學生研究計畫。 |
| 學習資源或補充說明 |
本專班將特色教學課程主要分為:原住民族文化知識領域、山野教育領域、水域活動領域及競技運動領域,並奠定以課程、證照、實習、就業四個階段為導向,透過產學合作方式,予以專業證照核證,搭配業界實習,達到「畢業即就業」之構想。 |
歡迎至本系網頁查看相關訊息。 |
| 我的學系 |
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運動原住民專班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
|---|---|---|
| 核心課程地圖 |
|
|
| 專業選修課程 |
|
|
| 特色課程 |
未上傳圖片 野外求生術
介紹野外生活及戶外教育之義意及其特質
當代原住民族體育議題本課程期望讓修課同學,從世界體育發展認識台灣原住民族體育史,探討未來可行的運動項目,以提升原住民族運動表現及身體健康。
水域救生
1.知識:透過專業的水域救援技術訓練教學,以習得水域救援的相關知識與技術。 未上傳圖片 部落手工藝文化實作
1.探索和了解台灣原住民族多樣手工藝(染織、衣飾、雕刻、琉璃、陶壺、青銅等)。 |
未上傳圖片 運動生物力學榮獲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 未上傳圖片 合球唯一男女一起同場競技之項目,本校隊常為比賽中的常勝軍 未上傳圖片 國民小學教學實習會至國小現場進行三周住校實習 |
| 完整課程地圖 |
| 我的學系 |
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運動原住民專班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
|---|---|---|
| 適合從事工作 |
|
|
| 系友生涯 |
未上傳圖片
黃頌緹在大學期間,我逐漸發現自己對運動與文化研究的濃厚興趣,課堂上不僅專注理論,也積極參與與社會議題相關的討論與專案。透過修課與實作,我嘗試把興趣與專業連結,並在過程中思考未來要走向研究還是實務應用。這段探索不僅讓我確立了專業方向,也培養出跨領域思考與獨立學習的能力。 目前擔任競技運動原住民專班的專案助理,主要協助課程與活動規劃、行政統籌及跨單位溝通。在工作中,我深刻體會到專案管理的細節與挑戰,也學會如何在多元文化與專業需求間找到平衡。這份經驗不僅提升了我組織與協調的能力,更讓我看見推動原住民教育與運動發展的價值,進一步鞏固了我持續深耕相關領域的決心。 未上傳圖片
林曉珺高中時期因柔道課程而培養了堅持與紀律,並逐漸對體育領域產生濃厚興趣。進入大學後,我選擇與運動相關的科系,課程中特別關注運動訓練與教育的結合,從理論中累積對專業的理解與應用想法。這些經歷讓我更加確立自己在柔道與體育教育上的興趣與方向。 畢業後除了讀研究所外,有在進行柔道教學,目前在關渡國小擔任柔道教練,也在溪崑國中帶領柔道社團。一路走來,除了專注於專業訓練,我也特別重視如何啟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從帶領孩子們初次接觸柔道,到看見他們在比賽中突破自我,都是我最大的成就感來源。未來也希望能持續培養更多年輕選手,讓他們在柔道中找到自信與堅持。 未上傳圖片
林承穎在大學學習過程中,我逐漸對運動與社會之間的議題產生濃厚興趣。課程中,我認識到運動不僅是競技與休閒,也承載文化、性別與族群等社會意涵。尤其在探討原住民族相關案例時,更讓我意識到運動與文化傳承、身份認同及社會資源息息相關。這些經驗啟發我希望持續深入研究運動社會學,並以原住民族的運動發展作為關注方向。 在擔任國小體育鐘點教師的過程中,我累積了實際教學經驗,學習如何因材施教並啟發學生對運動的興趣。同時,身為高齡體適能指導員,我更理解不同年齡層在身體活動上的需求,並培養出耐心與專業指導能力。再加上研究生階段的理論訓練,這些執業經驗使我更有信心突破自我,並期望將專業知能回饋族群,推動健康與運動發展。 |
圖解:林顯丞老師 版權:網路
林顯丞畢業後即到台中市忠信國小代課,同時在台體進修體育研究,隔年考上台中市松竹國小專任教師,在松竹國小服務十年,期間接受師長們建議,報考數間有發展排球運動之大專院校,在101年有幸回到自己母校-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在這除了教學、研究,在服務方面,更希望將自身經驗傳授給排球隊的選手們,延續對排球運動的熱忱! 從國立臺北師範學院體育系學士班畢業後,決定繼續進修,希望不光只是會打排球,對於學術也要有專精,進而考取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到現今的國立東華大學課程所體育組博士班,因為這樣的因緣際會,讓我能夠在台中任教,以及後來回到母校國北教大服務,在這過程中其實受很多師長的協助與提攜,才能如此順遂。
圖解:林家瑩老師奪牌照片 版權:老師提供
林家瑩國中開始就是運動選手,高中進入體育班,準備考大學的階段時,曾考慮是否繼續選手生涯,最終受高中導師(也是教練)的影響,發覺更喜歡成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放棄了體育競技學校,選擇就讀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上大學後,兼顧課業及選手身份,雖然蠟燭兩頭燒的日子很辛苦,但因為可以學到更多的知識及經驗,也覺得甘之如飴。 大學畢業後,選擇到國立體大讀研究所延續選手生涯,畢竟運動生命是有時限的,研究所階段因競技表現上也有著不錯的發展,進而最後留在國立體大當教練,但是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釋放教師缺額時,回想大學大學四年的時間,培養了我多方位的能力,更促使我積極的想要回到母校服務。
圖解:高禎佑老師 版權:老師提供
高禎佑大學四年中,體育系常承辦各種賽會活動,藉此可以學習如何領導及被領導,增進人際間溝通協調的能力,更有機會與經驗豐富的前輩接觸,獲得寶貴的經驗傳承。在學科方面,修讀運動心理學時,發現其中的理論非常貼近自己在運動賽場上所遇情形,能透過理論解釋現象,進而使用相關的技巧,提升自我、甚至是團隊的運動表現。 小學任教時,會遇到各種不同的學生及家長,在面對不同的人與情況時,必須不斷地轉換,思考如何處理才能使學生更好。有些學生能夠舉一反三,但有更多的學生是需要老師用更多不同的方法及時間,才能夠讓他們接收到老師想要傳達的訊息。除了師生之間,若能與家長達成共識,彼此互相幫助,一切都會更加的事半功倍。 |
我的學系 |
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運動原住民專班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
|---|---|---|
多元能力 |
肢體力量與協調:能使肢體快速連續彎曲、伸展或扭轉,呈現力量與平衡,做出跳躍、衝刺、投擲動作。
50%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20%
同時多工:能同時接收多個訊息,切換心力在不同的訊息組合。
10%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10%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10%
|
肢體力量與協調:能使肢體快速連續彎曲、伸展或扭轉,呈現力量與平衡,做出跳躍、衝刺、投擲動作。
40%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20%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5%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5%
專注力:投入心力在特定訊息及排除外部干擾。
5%
手工操作:能依據物體變化(如移動速度),快速地調整出肢體反應,或以運用手部與手指進行精細動作。
5%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5%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5%
說服協商:提出觀點與他人商議或說服他人同意,以積極的態度引導他人,達成共識、目標,或解決困難。
5%
運作分析:分析特定需求並規劃合適的運作流程,運用技術調整、組裝、設定設備,讓設備及系統正常運作。
5%
|
性格特質 |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100%
|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50%
樂群敬業:總是表現活潑、傳遞熱情,主動參與活動,熱衷於與夥伴一同完成任務。
50%
|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