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學系 | 國立體育大學 陸上運動技術學系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 
|---|---|---|
| 所屬學群 | 遊憩運動學群 體育學類 | 遊憩運動學群 體育學類 | 
| 所在校區 | 校本部 333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250號 | 和平校區I 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 
| 學系特色 | 本系教育目標 | 本系歷史悠久,培育無數體育與運動專業人才,師資優良、資源豐富,課程兼具理論與實務,致力培養具專業知識與領導力的全方位人才。課程涵蓋體育教學、運動指導、體適能、運動科學、管理與行政等領域,並自大二起專業分流,依興趣與職涯方向深化學習。另設運動傷害防護與運動科技學分學程,並與多所國際知名大學合作推動雙聯學制與海外交流,拓展學生全球視野與競爭力。 | 
| 學科意涵 | 學科必修:運動生理學(2學分)、運動心理學(2學分)、運動生物力學(2學分)、運動訓練法(4學分) | 「體育與運動科學系」除持續肩負體育師資培育使命外,亦積極拓展至體育運動學術研究、行政管理與產業發展等多元領域。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共識,並彰顯跨域整合與多元發展的定位,兼顧師資培育傳統與運動科學的人文及自然科學內涵,更加契合本系國內外的發展方向,有助於學生多元化專業成長。 | 
| 學習方法 |   課堂學習   實作精熟   專長訓練 |   1.精熟學習:學習各主要運動項目、運動傷害防護之相關技能。 圖解:術科課程 版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2.專題導向學習與成果展示:透過口語演示或報告形式分享專題成果。 圖解:專題報告 版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3.合作學習:學科之小組討論及術科團隊合作。 圖解:學科小組討論 版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4.運動裁判及教練實務學習社群:練習各種運動之裁判,以及教練之實務操作。 圖解:擔任校外運動會裁判 版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5.多媒體行動與線上數位學習:透過APP或MOODLE及磨課師之學習平台與軟硬體,結合運動與科技,促進運動學習與運動表現之效果。 圖解:運動科技提升運動技術 版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 
| 高中階段可以準備的學習方法或方向 | 
                                                        1.具備運用運動訓練科學知識之能力。 | 
                                                        建立學科基礎能力: | 
|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 為培養優秀競技運動人才,本系十分注重專長訓練,故專長訓練時間長 | 
                                                        本系兼具教育、人文與自然科學特色。與一般體育系相比,本系不僅培育體育教師,也涵蓋運動科學研究、運動傷害防護、運動產業與行政管理等多元領域。若與運動休閒、運動競技或運動健康管理等科系相比,本系更強調理論研究與科學基礎,課程橫跨運動生理學、運動心理學、生物力學、運動教育學與運動產業經營等領域,並具備完整學士、碩士、博士的學制體系。
                                                             | 
|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 
                                                        1、成為"正式教師":就學期間考教程>修畢教程>通過教檢>通過教甄 | 許多高中生誤以為念體育系就是「當體育老師」。實際上,本系畢業生出路十分多元,除教師外,還可投身運動教練、體適能與體能訓練、運動傷害防護、運動心理輔導、運動管理與行銷、運動科學研究、體育行政及運動科技等領域。隨著運動產業發展與全民健身風氣興起,體育與運動科學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就業與升學前景皆相當廣闊。 | 
|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 專長訓練時間:周一、四晨操,周一~五每天下午,及週六上午 | 許多人以為體育相關科系只重視體能訓練,但本系強調理論與實務並重。除術科課程外,學生還需學習運動生理、心理、教學法與運動測驗等課程,了解運動原理與應用。學習不只是「會動」,更要「懂為什麼動」,能運用所學設計訓練、分析表現,並應用於教學、體能指導與活動規劃,培養兼具理論與實務能力的運動專業人才。 | 
| 學習資源或補充說明 | 歡迎到本系網頁查看相關資訊https://dostsa.ntsu.edu.tw/ | 
                                                        本系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資源與國際機會: | 
| 我的學系 | 國立體育大學 陸上運動技術學系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 
|---|---|---|
| 核心課程地圖 | 
 | 
 | 
| 專業選修課程 | 
 | 
 | 
| 特色課程 |   運動專長訓練(田徑)(含晨間訓練)短跨、跳部、擲部、中長   運動專長訓練(射箭)(含晨間訓練)射箭   運動專長訓練(舉重)(含晨間訓練)舉重   運動專長訓練(體操)(含晨間訓練)競技體操、韻律體操、有氧體操   運動專長訓練(游泳)(含晨間訓練)游泳 |   運動術科各項運動項目之技術、規則與知能。 圖解:武術課程 版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運動及休閒活動企劃規劃運動及休閒活動之方案,以實作和活動體驗為主。 圖解:野營溯溪 版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運動健康與訓練科學以運動生理學,運動心理學,運動力學為基礎,維持健康,增進運動表現。 圖解:運動科學實驗與研究 版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體育教材教法及教學實習透過培訓教師相關課程與實習,培育一流師資,學習教案撰寫、課程設計、教學評量,並赴中學進行實地教學。 圖解:師資培育課程 版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運動傷害防護課程以運動科學角度觀察運動訓練內容、分析運動傷害發生主因,藉此提供有效之運動傷害預防,並強化相關專項體能要素。 圖解:運動傷害評估課程 版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 
| 完整課程地圖 | 
                                                    資料準備中
                                                 | 
| 我的學系 | 國立體育大學 陸上運動技術學系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 
|---|---|---|
| 適合從事工作 | 
 | 
 | 
| 系友生涯 |   
 林育信85年6月畢業 現任:2022年杭州亞洲運動會 男子競技體操培訓隊 教練 指導運動員成績: 2020東京奧運 男子鞍馬/銀牌 2019年世界競技體操錦標賽 男子鞍馬/銀牌 2018年競技體操克羅埃西亞挑戰賽 男子鞍馬/金牌 男子地板/第4 男子跳馬/第4 2018年泛太平洋競技體操錦標賽 男子跳馬/金牌及銅牌 男子鞍馬/銀牌 男子地板/第4   
 呂曜宏98年6月畢業 國中開始踏入競技體操專項運動,期間雖然體操成績沒有特別突出,但學習期間,經由體操校隊優良傳統,造就學習態度端正,積極思考,努力搭建知識框架,探索學習多樣性。以前遇到事情,腦子一團亂,根本理不清思路。但現在,通過選手時期為了突破難度動作思路,開始利用金字塔原理,鍛煉自己的結構化思維能力,發現問題的根源,並且努力去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不拘泥於一種答案,從多種方案中找到最優解。 現任:飛奇兒體操教學系統/總經理 國立體育大學畢業,選手退役後從事幼兒體操教學14年。對幼兒耐心、負責,教學活潑生動,並且教學經驗豐富,深受家長喜愛。透過幼兒體操教學,幫助孩子強化身體素質,提升孩子自信心、受挫力、專注力、感覺統合。此外,因多年幼兒領域經驗,負責組織、編寫教學課綱,參與教練培訓工作,傳授授課技巧,分享教學心得,培養出很多優秀的年輕教練員。   
 陳鴻傑106年6月畢業 現任:威達運動有限公司負責人 指導運動員成績: 亞洲U18田徑錦標賽男子跳高銅牌、女子跳高銅牌 全國田徑U18跳高紀錄保持人 110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高中男生跳高破大會紀錄 111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高中女生跳高金牌、國中女生跳高金牌 產業: 杭州亞運會射箭、射擊比賽服 東京奧運會射箭、體操、舉重比賽服 各級學校專業比賽服裝、運動口罩 運動電子商務平台   
 陳婷妮94年6月畢業 現職: 資茂國際有限公司負責人 亞洲射箭總會-賽事總監 國際射箭總會認證國際級裁判 國際射箭賽務經歷: 2022 世界殘障射箭錦標賽 2021 東京奧林匹克運動會、東京帕林匹克運動會 2021 世界射箭錦標賽 2020、2022 世界室內射箭系列賽 2019、2021、2022 亞洲射箭大獎賽 2019、2022 世界射箭大獎賽 2019 東南亞運動會-射箭 2018 雅加達亞洲運動會-射箭 2019 亞洲射箭錦標賽 2019 亞洲殘障射箭錦標賽   
 方莞靈111年6月畢業 2020東京奧運 女子舉重49kg 第4名 | 未上傳圖片 
 呂聯宗臺灣師大體育學系畢業,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商業總會籌組之「工商界美加貿易考察團」顧問。(1974),精省財政廳核准為優良商人,於商人節頒獎表揚。(1979) 一、1970年呂聯宗轉型由塑料加工業發展為生產醫用骨科產品的企業。主要生產骨科產品、持續被動活動機、戶外急救產品、自助輔具及長照保健產品,彈性褲襪和塑身衣產品,動物骨科復健系列產品及物理治療產品。 未上傳圖片 
 林青嶔臺灣師大體育學系畢業,創立巨運體育用品公司(1980-87),創設鼎業國際股份有限公司(TopInternationalTraders(Pty)Ltd) (一)中華民國行政院僑務委員、諮詢委員 (二)非洲臺灣商會聯合總會理事、監事長、諮詢委員 (三)世界臺灣商會聯合總會會員代表、理事、副監事長、顧問 (四)南非臺灣上善會執行委員 (五)阿彌陀佛關懷中心(AmitofoCareCentre,簡稱ACC)秘書長 未上傳圖片 
 郭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畢業,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擔任景美女中拔河隊的指導教練,從2010年迄今,一路橫掃世界盃、歐洲盃、亞洲盃、世界運動會拔河賽,奪下十六座冠軍的景美黃衫軍,稱霸世界。  指導學生獲92-98學年度全國拔河錦標賽高女組七連霸。  八人制拔河國家級教練證。  擔任中華民國拔河運動協會第4、5屆拔河技術委員會委員。  當選99年臺北市藝能類科特殊優良教師。 未上傳圖片 
 趙麗雲臺灣師大體育學系畢業,目前任職於考試院考試委員。 (一) 立法院第七屆立法委員 (二) 國民大會代表兼主席團主席 (三)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四) 國立編譯館館長 (五) 教育部體育司司長 (六) 教育部科員、專員、科長、視察、專門委員、副司長、司長。 (七) 中國人事行政學會 常務理事 (八) 財團法人中國科技大學 董事 (九) 財團法人哥倫比亞大學同學會文教基金會 董事 (十) 國際佛光會中華總 總會長 | 
| 我的學系 | 國立體育大學 陸上運動技術學系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 
|---|---|---|
| 多元能力 | 
                                                            肢體力量與協調:能使肢體快速連續彎曲、伸展或扭轉,呈現力量與平衡,做出跳躍、衝刺、投擲動作。
                                                             
                                                                
                                                                30%
                                                            專注力:投入心力在特定訊息及排除外部干擾。 
                                                                
                                                                20%
                                                            手工操作:能依據物體變化(如移動速度),快速地調整出肢體反應,或以運用手部與手指進行精細動作。 
                                                                
                                                                20%
                                                            自省促進:收集、評估自己或他人的表現,提出可改善及調整的方法或採取行動。 
                                                                
                                                                10%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5%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5%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5%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5%
                                                             |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5%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5%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5%
                                                            數理科學:能選擇適當的科學、數理知識或邏輯來思考問題,依據科學規律正確地推演出答案或排列資訊。 
                                                                
                                                                5%
                                                            記憶詮釋:能識別、儲存、喚起多項資訊、數字、知識內容,且能以多種方式組合這些訊息間的差異與關聯。 
                                                                
                                                                5%
                                                            快速知覺與總結:能從散落的資訊中,快速分辨與覺察具有意義的訊息,且能歸納出要點、關聯、架構等概念。 
                                                                
                                                                5%
                                                            空間定向:能覺察環境、物體與自己的相對位置,辨別出方向、維度,想像物體在移動或重新排列後的外觀。 
                                                                
                                                                5%
                                                            同時多工:能同時接收多個訊息,切換心力在不同的訊息組合。 
                                                                
                                                                5%
                                                            專注力:投入心力在特定訊息及排除外部干擾。 
                                                                
                                                                5%
                                                            手工操作:能依據物體變化(如移動速度),快速地調整出肢體反應,或以運用手部與手指進行精細動作。 
                                                                
                                                                5%
                                                            肢體力量與協調:能使肢體快速連續彎曲、伸展或扭轉,呈現力量與平衡,做出跳躍、衝刺、投擲動作。 
                                                                
                                                                5%
                                                            遠觀細察:能在遠、近距離中能分辨、比較色彩差異,在不同光線強度下能觀察物體大小、距離、移動變化。 
                                                                
                                                                5%
                                                            聽覺辨識:能在有干擾的情況下專注於聲音來源,分辨音調、音量,並將不同強度的聲音轉為可辨讀的語句。 
                                                                
                                                                5%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5%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5%
                                                            自省促進:收集、評估自己或他人的表現,提出可改善及調整的方法或採取行動。 
                                                                
                                                                5%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5%
                                                            說服協商:提出觀點與他人商議或說服他人同意,以積極的態度引導他人,達成共識、目標,或解決困難。 
                                                                
                                                                5%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5%
                                                            資源管理:分配及運用可支配的資源,調配人力、物力、資源運作的合理性、平衡性,發揮預期效益。 
                                                                
                                                                5%
                                                             | 
| 性格特質 |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30%
                                                            自信肯定:總是相信自己能達成目標,會肯定自身的優勢、長處,面對挫敗能較好的調整情緒。 
                                                                
                                                                30%
                                                            堅毅負責:常常長時間專注投入於特定事物,排除干擾訊息,會對所承諾的事物,會負起責任目標、執行到底,享受追求成就。 
                                                                
                                                                20%
                                                            變通開創:常常對多種事物,表達熱情興趣,對於既有事物,進行拆解、重組,給予新的理解與觀點,並且喜愛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事物。 
                                                                
                                                                10%
                                                            親和接納:總是願意關懷他人情緒與感受,樂於接納與照顧他人困擾與情緒,表現和藹友善、易於親近。 
                                                                
                                                                10%
                                                             |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20%
                                                            自信肯定:總是相信自己能達成目標,會肯定自身的優勢、長處,面對挫敗能較好的調整情緒。 
                                                                
                                                                20%
                                                            親和接納:總是願意關懷他人情緒與感受,樂於接納與照顧他人困擾與情緒,表現和藹友善、易於親近。 
                                                                
                                                                20%
                                                            堅毅負責:常常長時間專注投入於特定事物,排除干擾訊息,會對所承諾的事物,會負起責任目標、執行到底,享受追求成就。 
                                                                
                                                                20%
                                                            探究冒險:常常樂於探索未知事物、能夠容忍陌生情境,樂於把困難視為一種挑戰,在探索、挑戰未知中偏好看見自己的成長。 
                                                                
                                                                20%
                                                             |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