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Go! 大學選才與高中育才輔助系統 
分享網頁
已複製網址
我的學系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新媒體藝術學系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
所屬學群 藝術學群
藝術跨學類
藝術學群
美術學類
所在校區

校本部

112臺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

校本部

112臺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

學系特色

新媒系為全國首創,是一跨越人文藝術領域與尖端科技結合的未來學門。它作為推動數位科技與藝術整合的重要推手,以培育前瞻性的「新媒體科技」、「新媒體影像」與「新媒體跨域」等全方位未來藝術創意人才。學系重要定位包括:具高藝術性與創造力領域指標、強調技術與創作思考力之平衡、結合科技應用的獨特創意、發展跨領域與未來藝術的新可能等。
本學系介紹影片https://youtu.be/KoslVeGYub4

教學課程涵蓋多元專業領域,透過課程的規劃,進階出水墨、繪畫、複合媒體、雕塑、版印媒體、視覺研究等專業。強化學生藝術創作實作及創作媒材的掌握能力,依個人學習需求規劃兼習藝術史學、理論與評論,孕育人文藝術思維,藝術展演能力的藝術創作專才。

學科意涵

新媒系刊《郭昭蘭 / 科技藝術、新媒體藝術與當代藝術交織》
https://www.nma-news.com/technologyart-newmediaart-contemporaryart/


美術在現代主義時代更直接與視覺藝術成為互通之類型用詞,隨視覺藝術形式的擴展,更涵括行為表演、概念、聲音等非傳統藝術脈絡之藝術表現,本美術系所指涉學科應該在既有視覺藝術脈絡延伸出之藝術相關樣貌、議題、表現之研究。

學習方法
高中階段可以準備的學習方法或方向

因課程學習與作品創作需要,在「科技藝術」及「數位媒體」部分須具備高度藝術創作之能力,如學生需操作各類數位機具、電子焊接和機械動力製作等手部動作,以及完成數位影像設計與聲音藝術創作等視覺與聽覺辨識能力。

可以利用課餘之暇多看展覽或藝術相關書籍,增進藝術涵養開拓想像與視野。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與美術系的不同】傳統美術媒材側重形態描寫。新媒系則在部分的傳統美術基礎之上,更專注探求新媒材在當代創作的可能性,包括當代科技、互動媒體、數位影像與新思維的應用
【與多媒體科系的不同】一般多媒體科系專注在已知的商業化成果應用。新媒系專注於將數位媒體轉化為更當代的創意表現,為實驗性的跨領域藝術展演,側重於藝術開創性、獨特性與實踐對社會的影響

本系之創作立基於由純藝術創作,概念出發延伸之藝術表現類型為研究學習範圍。重於培養創意能力與個人創作風格,有水墨、繪畫、複合媒材、版印媒體、雕塑、視覺研究等學群。在課程上雖與其他藝術相關科系有所重疊,但本組在各類創作的課程上安排上,具有更佳的深度與廣度。藝術研究組,課程涵蓋藝術史、藝術評論、策展,有別於人文社會學系或藝術史學系。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本系畢業生常誤認為僅能做多媒體動畫、美術設計或藝術家,但如同新媒體藝術是開拓未來藝術之精神,任何工作只要與藝術、科技、設計相關之行業,皆有本系畢業生發展的可能性。

雖然是本系以培育,培育優秀創作與理論兼修人才為主,但未來出路及發展仍具多樣性。
可從事藝術創作、展覽策展、承接個案創作、自行成立工作室、教學,及其它藝術相關之工作,並非以設計人才為主。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新媒體藝術常被誤認為大眾傳播相關學系,或是多媒體動畫相關科系。本學系有別於傳統美術繪畫、雕塑表現,而是透過「數位媒材」及「創新媒材」呈現進行高度創意之藝術創作。學習著重於「藝術創作」、「動手實作」、「跨域整合」等面向,為全國首創最前瞻之跨域整合學系

本系以培養藝術家、發展視覺藝術相關理論為主要教學目標,較不適合以設計工作為職志的學生就讀。

學習資源或補充說明

如何培養「新媒體藝術獨創性」?
1.觀察生活周遭細節並轉化成創作想法。透過影像、文字紀錄等方式,培養獨立思考觀察能力,並以創作方式呈現。
2.廣泛參與藝術展演、工作坊活動。透過現場觀賞與體驗,了解藝術樣貌、科學原理,並學習提出自我見解及評論。
3.美感與藝術感知需要長期的累積。
4.了解與認識當代科技與藝術史的發展。從最新科技發想,從藝術史中學習藝術發展脈絡及表現形式。

本系所聘任專、兼任老師多達40位,師資經驗豐富、理論實務兼備,全方位指導教學,均為學術界之專家。

我的學系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新媒體藝術學系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
核心課程地圖
  • 不分年級必修
    • 跨組選修
  • 大一必修
    • 影音基本技術
    • 新媒體藝術概論
    • 機具實習與維安
    • 數位影像設計
    • 後攝影(主修新媒體影像/新媒體跨域)
    • 錄像藝術(主修新媒體影像組)
    • 基礎影像特效(主修新媒體影像組)
    • 設計構成(主修新媒體影像組)
    • 基礎動畫(主修新媒體影像/新媒體科技)
    • 影像創作思維專題(主修新媒體影像組)
    • 電腦程式設計(主修新媒體科技組)
    • 感測器原理與應用(主修新媒體科技組)
    • 網頁創意與設計(主修新媒體科技組)
    • 科技創作思維專題(主修新媒體科技組)
    • MAX媒體程式設計(主修新媒體跨域組)
    • 感測器實務(主修新媒體跨域組)
    • 新媒體劇場概論(主修新媒體跨域組)
    • 跨域創作思維專題(主修新媒體跨域組)
    • 當代藝術史
  • 大二必修
    • 影像美學(主修新媒體影像組)
    • 影像合成研究(主修新媒體影像組)
    • 數位實驗動畫(主修新媒體影像組)
    • 影像創作實踐專題(主修新媒體影像組)
    • 當代錄像藝術創作(主修新媒體影像組)
    • 動畫裝置(主修新媒體影像組)
    • 沉浸式投影(主修新媒體影像組)
    • 科技創作實踐專題(主修新媒體科技組)
    • 互動影像程式設計(主修新媒體科技組)
    • 互動多媒體設計(主修新媒體科技組)
    • 物件導向程式設計(主修新媒體科技組)
    • 衍生藝術(主修新媒體科技組)
    • 跨域創作實踐專題(主修新媒體跨域組)
    • 聲音藝術(主修新媒體跨域組)
    • 視覺互動程式設計(主修新媒體跨域組)
    • 機械動力(主修新媒體跨域組)
    • 劇場影像設計(主修新媒體跨域組)
    • 音像藝術(主修新媒體跨域組)
    • 動力藝術實務(主修新媒體跨域組)
    • 劇場實務(主修新媒體跨域組)
    • 實景投影(主修新媒體跨域組)
  • 大三必修
    • 新媒體影像專題(主修新媒體影像組)
    • 未來電影(主修新媒體影像組)
    • 創新視覺技術工作坊(主修新媒體影像組)
    • 新媒體科技專題(主修新媒體科技組)
    • 互動3D程式設計(主修新媒體科技組)
    • 互動科技創新應用(主修新媒體科技組)
    • 新媒體跨域專題(主修新媒體跨域組)
    • 身體與行為藝術(主修新媒體跨域組)
    • 穿戴裝置表演(主修新媒體跨域組)
    • 新媒體動畫(主修新媒體影像組)
  • 大四必修
    • 新媒體影像畢業製作(主修新媒體影像組)
    • 新媒體科技畢業製作(主修新媒體科技組)
    • 新媒體跨域畢業製作(主修新媒體跨域組)
  • 大一必修
    • 中國美術史
    • 西洋美術史
    • 素描A、B、C、D
    • 筆墨造型基礎
    • 水墨傳統技法(主修水墨)
    • 重彩(主修水墨)
    • 東西繪畫基礎(主修水墨)
    • 東西繪畫比較(主修水墨)
    • 繪畫基礎(主修繪畫)
    • 圖像的擴延(主修繪畫)
    • 繪畫材料與實踐(主修繪畫)
    • 繪畫中的身體與時間(主修繪畫)
    • 物件媒材(主修複媒)
    • 造形藝術(主修複媒)
    • 影像、聲音、文字與藝術實踐(主修複媒)
    • 活動影像與計畫執行(主修複媒)
    • 塑造(主修雕塑)
    • 木材質(主修雕塑)
    • 造形藝術(主修雕塑)
    • 凸版畫(主修版印媒體)
    • 凹版畫(主修版印媒體)
  • 大二必修
    • 造形基礎
    • 當代藝術導讀
    • 書畫表現(主修水墨)
    • 水墨材質與創作(主修水墨)
    • 非具象繪畫(主修繪畫)
    • 繪畫綜合媒材(主修繪畫)
    • 跨領域創作基礎(主修複媒)
    • 計劃型創作(主修複媒)
    • 金屬造型-焊接(主修雕塑)
    • 石雕(主修雕塑)
    • 孔版畫(主修版印媒體)
    • 平版畫(主修版印媒體)
    • 複製圖像(主修版印媒體)
    • 書畫論(主修水墨)
    • 繪畫論(主修繪畫)
    • 影像思維(主修複媒)
    • 雕塑論(主修雕塑)
    • 版畫藝術(主修版印媒體)
  • 大三必修
    • 創作論述寫作
    • 藝術理論
    • 水墨創作(主修水墨)
    • 繪畫創作(主修繪畫)
    • 複合媒體創作(主修複媒)
    • 雕塑創作(主修雕塑)
    • 版畫創作(主修版印媒體)
  • 大四必修
    • 畢業製作
專業選修課程
  • 新媒體影像組
    • 數位時代最主要的傳達介面由「影像力」所控制,而「影像」的生成與再創造,則成為詮釋數位世界的重要溝通語言,其透過和數位影像相關的創作,建構以影像藝術為新時代的溝通語言。課程設計不僅僅包含各式基礎技術,更重要的是在創意觀念及美學上的總體訓練思考,以期創造出代表當代思維的影像作品。
  • 新媒體科技組
    • 新媒體科技組之研究領域包含:智慧互動科技應用、虛擬/擴增實境應用、物聯網應用,透過上述領域基礎知識之學習,以及即時互動程式撰寫之基本能力養成,進行互動藝術作品之創作。
  • 新媒體跨域組
    • 主要在連結身體、空間與時間概念的複合創作。強調不同領域和媒體之間的渲染與對話,重視創作者和觀者之聯結關係與更多不同的互動體驗。本組聚焦不同領域和媒材的横向整合,融合美學性、藝術性與技術性,以打破固有的媒體傳達形式,開拓出更具未來性的全新創作,為當前極具前瞻與潛能的創意表現領域。
  • 藝術史與視覺文化
    • 宋元書法史 明清書法史 清代金石書畫 臺灣美術史 臺灣美術專題 藝術及其全球史 展覽史 藝術寫作與詮釋
  • 藝術理論與實踐
    • 藝術批評 視覺語言 媒體造形研習 視覺文化導論Ⅰ、Ⅱ 論文寫作基礎 展演實踐 現代與當代藝術專題 現代女性藝術家群像 當代女性藝術家群像 當代藝術思潮 台灣當代藝術展覽觀察Ⅰ、Ⅱ
  • 影像媒體創作
    • 動畫原理與創作Ⅰ、Ⅱ 藝術創作影像編輯 數位網路藝術平臺 暗房基礎 數位攝影 另類攝影技法 大型相機攝影 編導攝影進階 攝影與親密生活 影像技術實踐
  • 材質工作室選修
    • 鑄造 塑造進階創作 陶塑 赤燒 石材與造形 繪畫作為保存術 裝置藝術 造形創作與身體 觀念雕塑 立體造形 水墨裱褙 鑲嵌藝術 書法 書法研究 篆刻 篆刻的史論與應用 素材研習 油畫修復 敘事漫畫 當代版印策略與創作脈絡 版畫應用 藝術家的書
特色課程
完整課程地圖
資料準備中
資料準備中
我的學系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新媒體藝術學系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
適合從事工作
  • 藝術家、藝術行政與評論、藝術教師

    藝術家(錄像、互動、媒體、網路、聲音、動力)、藝術行政與評論(新媒體藝術評論家、媒體趨勢家)、藝術教師等。


  • 其他研究人員

    數位創意與互動科技開發研究人員。


  • 其他特殊工程師

    網路媒體設計師、多媒體程式設計師、多媒體資訊管理師等。


  • 多媒體/動畫設計人員

    藉由電腦或其他數位、電子工具來整合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等多項元素,製作成動畫、特效等產品。例如:多媒體資訊管理師、動態網頁設計師、數位典藏工作、動畫設計師、電視電腦繪圖師、建築師、數位建築、程式規劃師等。


  • 廣告設計人員

    平面設計師、插畫設計師、攝影家、展示設計師、包裝設計師、商業製片製作、舞台設計、插畫創作、商廣告影片製作、商業攝影、廣告公關媒體企劃等。


  • 藝術家

    藝術家


  • 中學教師

    具有中等教師身分,擔任各國民中學、普通中學學校教師人員。依教學科目擬定各種課程的教材,進行課堂教學,並視學生學習情況給予支援。


  • 美術老師

    負責教授學生使用各式的繪畫工具及指導繪畫技巧,並設計及開發相關課程。


系友生涯

我的學系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新媒體藝術學系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

多元能力

數理科學:能選擇適當的科學、數理知識或邏輯來思考問題,依據科學規律正確地推演出答案或排列資訊。
20% Complete
20%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20% Complete
20%
說服協商:提出觀點與他人商議或說服他人同意,以積極的態度引導他人,達成共識、目標,或解決困難。
20% Complete
20%
運作分析:分析特定需求並規劃合適的運作流程,運用技術調整、組裝、設定設備,讓設備及系統正常運作。
20% Complete
20%
程式設計:了解程式語法以及邏輯架構,撰寫、修改程式,開發並設計系統。
20% Complete
20%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15% Complete
15%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15% Complete
15%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10% Complete
10%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10% Complete
10%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10% Complete
10%
自省促進:收集、評估自己或他人的表現,提出可改善及調整的方法或採取行動。
10% Complete
10%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10% Complete
10%
說服協商:提出觀點與他人商議或說服他人同意,以積極的態度引導他人,達成共識、目標,或解決困難。
10% Complete
10%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10% Complete
10%

性格特質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30% Complete
30%
變通開創:常常對多種事物,表達熱情興趣,對於既有事物,進行拆解、重組,給予新的理解與觀點,並且喜愛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事物。
20% Complete
20%
堅毅負責:常常長時間專注投入於特定事物,排除干擾訊息,會對所承諾的事物,會負起責任目標、執行到底,享受追求成就。
15% Complete
15%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15% Complete
15%
樂群敬業:總是表現活潑、傳遞熱情,主動參與活動,熱衷於與夥伴一同完成任務。
10% Complete
10%
深思力行:常常追求事物的條理秩序,審慎確認事物的彼此關係,行事仔細考量後果。
10% Complete
10%
探究冒險:常常樂於探索未知事物、能夠容忍陌生情境,樂於把困難視為一種挑戰,在探索、挑戰未知中偏好看見自己的成長。
15% Complete
15%
變通開創:常常對多種事物,表達熱情興趣,對於既有事物,進行拆解、重組,給予新的理解與觀點,並且喜愛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事物。
15% Complete
15%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10% Complete
10%
樂群敬業:總是表現活潑、傳遞熱情,主動參與活動,熱衷於與夥伴一同完成任務。
10% Complete
10%
自信肯定:總是相信自己能達成目標,會肯定自身的優勢、長處,面對挫敗能較好的調整情緒。
10% Complete
10%
開朗活潑:總是正向樂觀的看待事物的發展,即使事件發展不如預期,也能保持接納、能看見正向價值,常常表現自在、不膽怯。
10% Complete
10%
親和接納:總是願意關懷他人情緒與感受,樂於接納與照顧他人困擾與情緒,表現和藹友善、易於親近。
10% Complete
10%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10% Complete
10%
堅毅負責:常常長時間專注投入於特定事物,排除干擾訊息,會對所承諾的事物,會負起責任目標、執行到底,享受追求成就。
10% Complete
10%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