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
|
---|---|---|
所屬學群 |
遊憩運動學群
體育學類 |
遊憩運動學群
體育學類 |
所在校區 |
和平校區 80201高雄市苓雅區和平一路116號 |
校本部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34號 |
學系特色 |
本系秉持本校「雙核心」菁英之養成教育,一方面延續學校培育體育優秀師資傳統,一方面因應運動就業環境之社會變遷,以多元特色系所發展,培育體育運動社會人才,發展成為南部優質的一流體育師資及運動專業人才培育系所為目標。 |
1.培育優秀國小(雙語)體育教師的重鎮。 |
學科意涵 |
本系是以運動科學及運動社會學領域,如:運動生理學、運動心理學、運動教育學、運動管理學、運動解剖學、運動傷害防護等為學科基礎,並以運動競技類別,如:田徑、體操、舞蹈、游泳、國術、各項球類運動為術科專業能力。 |
身體活動的教育。 |
學習方法 |
課程的講授 : 由教授帶領同學思考及研讀課程知識。 吸取學科的知識,運用所學的加以鑽研,例如可參加校內外的相關講習或是培訓營等。 術科實作:各類術科由基礎開始學習到進階進行實作學習,提升身體素質、體能進而精進運動術科能力,並且學習如何將其運用在教學或者是未來想從事的行業上。 團隊的學習 :透過交流與討論,培養學生不只是自我精進,更重要的是同學之間的相互學習、團隊合作以及在面對問題時的解決能力。 |
未上傳圖片 1.團隊學習:指學生間相互學習、交流及討論,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解決問題能力。 未上傳圖片 2.實作教學:本系有運動技能實作及教學現場實習,目的培養學生體育運動專業能力及教學專業能力,厚植學生多元素養。 未上傳圖片 3.個案分析或研討:選擇一個主題,透過各種資料蒐集,並且做出結論。 |
高中階段可以準備的學習方法或方向 |
本系所的課程是以理論與實務並重,所以體育基本專業課程與大眾化的運動技能規劃於一、二年級修習,以建立穩固之理論基礎,三、四年級則趨向專業實務課程,期能培育文武兼備的體育專才。而現今體育運動產業蓬勃發展,本系也逐漸轉型,未來出路除了一般傳統的培育中、小學體育教師外,也鼓勵同學們可以朝運動產業、專任教練、防護員、選手…等發展,因此,也建議對本科系有興趣之同學,除了術科能力的加強外,也可以多了解目前體育運動的發展,越早開始思考要往哪一方面發展越好,當然每一條路都很辛苦,但只要想要,並願意努力,那這條路就會為您所開。 |
團隊學習的部分可以透過參與學校社團,增加團隊合作能力;並透過參與高中運動社團及校隊,增加本身運動技能;透過學校課堂學習,分組討論及報告,增加對一個主題蒐集資料及溝通分析的能力。 |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
體育學系與運動休閒系、運動競技系等相關科系的差別,體育學系在課程設計上除培養體育教師、運動優秀人才外,也培育休閒及健身運動指導人才及運動科學相關研究人才。運動休閒系以運動與休閒產業之企劃、經營與推廣為主:運動競技系主要培育優秀運動選手及專業競技運動教練,且進行提升競技運動之科學研究,以強化國家運動競技實力,增強運動競技能力,以提昇國家國際形象與表現。 |
體育學系課程上,都會有各種不同的運動術科課程,雖不會要求每位同學都要達到競技運動選手的標準,但喜歡運動、懂運動競賽規則、參與運動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未來從事體育相關運動工作的基礎。除了學習傳統的體育運動項目課程與體能訓練外,也重視體育運動相關科學。各大學體育相關的研究所,也都以培養體運動研究人才為主旨,包括了運動生理、運動生物力學、運動哲學、運動史學、運動管理、運動心理…等各種領域。 |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
體育學系畢業不只可以當中小學教師或體育研究人員,其畢業後出路多元化,如:體育行政公職人員、運動教練、運動指導人才、運動裁判、運動防護員、運動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幼兒體能老師、個人工作室等。 |
體育系學生畢業只能到學校當小學老師?當健身教練?其實,那只是其中一些選擇,其他出路的可能性也頗為多元。例如:學術研究、運動防護員、運動中心的行政工作、公務人員等。 |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
一般人覺得讀體育學系只要運動能力好就可以,這是錯誤的觀念,就讀體育學系不只要奠定學科的基礎,如:運動生理學、運動心理學、運動生物力學等,也要有專業的術科能力,如田徑、游泳、體操、各項球類項目等,在學術科並重下,才能成就一位專業的體育人。
|
一般人容易對體育系的學習內容認為都是訓練課程等刻板印象,甚至認為體育系的學生就只會運動,此為錯誤觀念。本系的研究領域涵蓋人文(史學、哲學、管理)及科學(生理學、力學、心理學)等學科課程,每年都有學生申請通過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補助大專學生研究計畫。 |
補充提醒與說明 |
體育學系需有基礎體能表現,必須參加大學體育術科考試。 |
歡迎至本系網頁查看相關訊息。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
|
---|---|---|
核心課程地圖 |
|
|
專業選修課程 |
|
|
特色課程 |
適應體育概論瞭解適應體育的基礎理論,瞭解身心障礙者運動特質,設計個別化適應體育教學策略,進而評估身心障礙學生各項運動能力,再藉由不同之運動項目,進行課程調整教學,以帕拉林匹克比賽項目體驗不同之運動項目。實際操作的動態課程。 團體有氧教學概論聘請健身工廠資深優質教師,以生動活潑又有活力的教學方式進行課程,培養學生基本團體有氧課程的設計編排與教學指導能力,學習運用強度變化要素調整課程內容以因應不同體適能水準的需求,認識健身產業的目前走向與未來趨勢,協助規劃進入業界的管道與考取證照。 專業實習於三年級上學期開課,鼓勵學生前往體育運動相關單位進行教學、行政、訓練、研究等之實習教育,以藉此貫徹學用合一,讓學生提前體驗體育教學/行政/研究、休閒健身產業、專項運動教練、運動防護之職場運作。 未上傳圖片 運動體能訓練運動體能訓練課程旨在提升學生的體能素質,包括力量、靈活性和協調性等。課程內容涵蓋運動生理學、訓練方法、運動處方設計等理論知識,並通過實際體能訓練、運動測評和健身計劃制定,幫助學生理解如何根據個人需求進行有效的訓練。此課程不僅適合體育專業學生,也有助於任何希望增強體能、提高運動表現的學員。 未上傳圖片 運動產業概論運動產業概論課程旨在介紹運動產業的基本結構和運作方式,涵蓋運動市場、商業模式、行銷策略、媒體與贊助等方面。學生將學習到運動產業的各種領域,包括專業體育賽事、運動產品、健身產業、運動旅遊等,以及如何應用商業知識來推動這些領域的發展。課程還會討論運動產業中的創新與趨勢,並幫助學生了解目前運動產葉。 |
未上傳圖片 運動生物力學榮獲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 未上傳圖片 合球唯一男女一起同場競技之項目,本校隊常為比賽中的常勝軍 未上傳圖片 教學實習會至國小現場進行三周駐校實習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
|
---|---|---|
適合從事工作 |
|
|
系友生涯 |
金湘斌本系第一屆畢業生,博士班畢業於日本國立金澤大學人間社會環境研究科學術博士,博士畢業後至本系擔任教授。 金湘斌副教授為本系第一屆校友,學術專長為體育史,術科專長為十項,博士畢業後至本校體育學系服務迄今。
林子翔目前擔任高雄市鳳山國中訓育組長,考上正式教師後,自發性回系上成立教師檢定及教師甄試讀書會,從99年迄今,讀書會仍在進行中,也將良好的典範傳承給學弟妹。 目前為鳳山國中體育教師及高雄市健體領域輔導小組兼任輔導員,術科專長為跳水,也曾經是亞運國手,教學用心多元,教練經驗豐富。
楊啓文碩士班畢業於美國北科羅拉多大學人體運動系,博士班畢業於美國德州女子大學人體運動學系,目前擔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室主任。 楊啟文校友學術專長為運動行政與管理,經歷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教授、學務處課外活動組組長、體育室主任,亦擔任台灣體育運動管理學會理事。 |
圖解:林顯丞老師 版權:網路
林顯丞畢業後即到台中市忠信國小代課,同時在台體進修體育研究,隔年考上台中市松竹國小專任教師,在松竹國小服務十年,期間接受師長們建議,報考數間有發展排球運動之大專院校,在101年有幸回到自己母校-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在這除了教學、研究,在服務方面,更希望將自身經驗傳授給排球隊的選手們,延續對排球運動的熱忱! 從國立臺北師範學院體育系學士班畢業後,決定繼續進修,希望不光只是會打排球,對於學術也要有專精,進而考取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到現今的國立東華大學課程所體育組博士班,因為這樣的因緣際會,讓我能夠在台中任教,以及後來回到母校國北教大服務,在這過程中其實受很多師長的協助與提攜,才能如此順遂。 圖解:林家瑩老師奪牌照片 版權:老師提供
林家瑩國中開始就是運動選手,高中進入體育班,準備考大學的階段時,曾考慮是否繼續選手生涯,最終受高中導師(也是教練)的影響,發覺更喜歡成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放棄了體育競技學校,選擇就讀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上大學後,兼顧課業及選手身份,雖然蠟燭兩頭燒的日子很辛苦,但因為可以學到更多的知識及經驗,也覺得甘之如飴。 大學畢業後,選擇到國立體大讀研究所延續選手生涯,畢竟運動生命是有時限的,研究所階段因競技表現上也有著不錯的發展,進而最後留在國立體大當教練,但是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釋放教師缺額時,回想大學大學四年的時間,培養了我多方位的能力,更促使我積極的想要回到母校服務。 圖解:高禎佑老師 版權:老師提供
高禎佑大學四年中,體育系常承辦各種賽會活動,藉此可以學習如何領導及被領導,增進人際間溝通協調的能力,更有機會與經驗豐富的前輩接觸,獲得寶貴的經驗傳承。在學科方面,修讀運動心理學時,發現其中的理論非常貼近自己在運動賽場上所遇情形,能透過理論解釋現象,進而使用相關的技巧,提升自我、甚至是團隊的運動表現。 小學任教時,會遇到各種不同的學生及家長,在面對不同的人與情況時,必須不斷地轉換,思考如何處理才能使學生更好。有些學生能夠舉一反三,但有更多的學生是需要老師用更多不同的方法及時間,才能夠讓他們接收到老師想要傳達的訊息。除了師生之間,若能與家長達成共識,彼此互相幫助,一切都會更加的事半功倍。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
|
---|---|---|
多元能力 |
肢體力量與協調:能使肢體快速連續彎曲、伸展或扭轉,呈現力量與平衡,做出跳躍、衝刺、投擲動作。
20%
遠觀細察:能在遠、近距離中能分辨、比較色彩差異,在不同光線強度下能觀察物體大小、距離、移動變化。
10%
聽覺辨識:能在有干擾的情況下專注於聲音來源,分辨音調、音量,並將不同強度的聲音轉為可辨讀的語句。
10%
手工操作:能依據物體變化(如移動速度),快速地調整出肢體反應,或以運用手部與手指進行精細動作。
10%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5%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5%
快速知覺與總結:能從散落的資訊中,快速分辨與覺察具有意義的訊息,且能歸納出要點、關聯、架構等概念。
5%
空間定向:能覺察環境、物體與自己的相對位置,辨別出方向、維度,想像物體在移動或重新排列後的外觀。
5%
專注力:投入心力在特定訊息及排除外部干擾。
5%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5%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5%
自省促進:收集、評估自己或他人的表現,提出可改善及調整的方法或採取行動。
5%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5%
說服協商:提出觀點與他人商議或說服他人同意,以積極的態度引導他人,達成共識、目標,或解決困難。
5%
|
肢體力量與協調:能使肢體快速連續彎曲、伸展或扭轉,呈現力量與平衡,做出跳躍、衝刺、投擲動作。
40%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20%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5%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5%
專注力:投入心力在特定訊息及排除外部干擾。
5%
手工操作:能依據物體變化(如移動速度),快速地調整出肢體反應,或以運用手部與手指進行精細動作。
5%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5%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5%
說服協商:提出觀點與他人商議或說服他人同意,以積極的態度引導他人,達成共識、目標,或解決困難。
5%
運作分析:分析特定需求並規劃合適的運作流程,運用技術調整、組裝、設定設備,讓設備及系統正常運作。
5%
|
性格特質 |
樂群敬業:總是表現活潑、傳遞熱情,主動參與活動,熱衷於與夥伴一同完成任務。
20%
自信肯定:總是相信自己能達成目標,會肯定自身的優勢、長處,面對挫敗能較好的調整情緒。
20%
開朗活潑:總是正向樂觀的看待事物的發展,即使事件發展不如預期,也能保持接納、能看見正向價值,常常表現自在、不膽怯。
15%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15%
探究冒險:常常樂於探索未知事物、能夠容忍陌生情境,樂於把困難視為一種挑戰,在探索、挑戰未知中偏好看見自己的成長。
15%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15%
|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50%
樂群敬業:總是表現活潑、傳遞熱情,主動參與活動,熱衷於與夥伴一同完成任務。
50%
|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