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學系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海洋環境資訊系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 |
|---|---|---|
| 所屬學群 |
地球環境學群
海洋科學學類 |
生物資源學群
海洋資源學類 |
| 所在校區 |
海大校區 202基隆市中正區北寧路2號 |
海大校區 202基隆市中正區北寧路2號 |
| 學系特色 |
因應全球變遷、海洋暖化等議題,海洋環境日益重要。本系為鼓勵優秀同學專心向學,設有「師長獎學金」、「許長煇獎學金」、「胡世棻教育基金會獎學金」及各項研究工讀金。本系訂有「碩士學位先修學程」(學生最快可於五年內取得學士及碩士學位)及大學部學生逕讀博士班辦法。本系有開授海洋觀測實習課程,參與研究船實習航次,讓學生實際體驗海洋現場實驗之規劃與進行,並實際接觸及操作海洋探測儀器。。 |
本系以培育環境生物、漁業技術、漁場生態、海洋環境保護、漁業資源保育與復育、環境生物評估與管理等領域之人才為宗旨;在大學部著重於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之基礎養成專業知識教育、教導漁業資源、海洋生物生產及漁業資源管理等,在學期間應進行4-8週海上實習訓練或陸上實習訓練,結合學用合一。 |
| 學科意涵 |
本系成立之目的,在為國家培育海洋科學、環境監測、資訊處理的科技人才。本系教學研究的方向,主要以監測或偵測海洋環境中的各種現象、資源為主。主要研究對象為海洋物理、海洋化學及海洋環境監測。本系教學及研究重點並專注在海洋環境污染的因子之探討及監測,且強化各種資訊處理方法的整合運用。 |
本系為我國整合海洋漁業及環境生物教育研究之最高學府,「以海洋漁業為主,但不以海洋漁業為限」的思維,培育新世代漁業科學與生態環境領域「教學」、「研究」、「企劃」、「管理」之專材。其方向包含「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兩大主軸,包括漁業技術、漁場環境、海洋生態、漁業資源保育與管理等領域之學科訓練,蓄積進階知識。 下載詳細資料 |
| 學習方法 |
課堂講解。 圖解:課堂講解物理海洋儀器ADCP海流儀的使用 版權:海洋環境資訊系
實作及校外教學參訪(例如前往氣象署參訪) 圖解:課程教師率學生赴業界校外教學參訪 版權:海洋環境資訊系
課後輔導與教學助理補強教學 圖解:示範光學遙測儀器操作 版權:海洋環境資訊系
海洋觀測與實習課程 圖解:安排修課同學搭乘研究船出海實習 版權:海洋環境資訊系
產學交流與業界實習 圖解:授課教師訪視參加暑期實習同學 版權:海洋環境資訊系 |
專題實做: 透過小組互動討論教學,探討課程延伸議題,從中學習產業發展與生態間永續平衡。以小組報告、專題演講及校外教學的心得報告評估學生學習狀況。 圖解:學生專題實作報告成果 版權:海洋大學環漁系自有照片
產業連結: 透過企業講座將課程與企業結合,課程內容由現階段業界實際所需之課程由業界主導開設,並從中提供企業實習工作機會 圖解:企業產業業者主導講授之課程並提供有薪實習 版權:海洋大學環漁系自有照片
實務應用: 透過企業實習以達到學用合一的目標,縮短理論基礎與實際應用間之落差,親身投入漁業生產者、管理者在海中之生活與實地經驗 圖解:海上實習課程搭乘訓練習船至日本姐妹校交流 版權:海洋大學環漁系自有照片 |
| 高中階段可以準備的學習方法或方向 |
本系對基礎理論與觀測實務同樣重視,可以透過參加科學專題來加強海洋科學、環境科學及資料科學的實作分析能力。未來透過專業的課程內容,讓同學們具備多種程式語法及電腦軟體之應用與分析能力。同時也循序式、導向式的培養邏輯思考能力,以期未來可活用於日常生活、資訊發展或科學研究,成為海洋科學、環境監測、資訊處理等多面向的科技人才。 |
◆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應關注國際漁業動態、漁政機關政令宣導與時事、漁業資源之利用與管理、瀕危海洋生物之保育,尤其需要勇於嘗試及接觸不同之人、事、時、地、物,拓展生活圈瞭解漁業基層第一線的需求、生活、工作模式、,互助合作,同時培訓新的研究人力與能力,參加我國及國際之漁業資源現況、保育、管理等研究計畫。 |
|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
本系以海洋(大洋、大尺度、離陸地較遠之海洋)科學或近岸海洋環境監測為主,與河海或水利(小尺度、近岸之河、海、港灣)工程相關科系之研究主題與應用範圍不同。 |
以發展「海洋漁業產業」、維護「海洋生態環境」以及健全「海洋資源管理」之教育研究理念,並以永續漁業經營發展為目標培育漁業與保育相關領域教學、研究、企劃及管理之專業人才。 |
|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
台灣四面環海,政府常宣示以海洋立國,海洋之重要性不言可喻,目前雖無海洋科學直接相關之產業別,但行政院海洋事務委員會已經成立,以本系三大專業研究領域,包括海洋災害、海洋環境變遷與監測及海洋能源等三大特色。將可使本系同學畢業後,可根據其主修如海洋科學或環境資訊等領域專長,找到相關合宜之工作。 |
本系之教育目標與宗旨在於培育漁業科學與生態環境領域「教學」、「研究」、「企劃」、「管理」之專業人材。過去外界長期誤解本系畢業生之就業出路在於擔任基礎的漁民漁夫或跑船等勞力工作,僅能與漁船、漁港、漁貨相處,基本薪資低落無法維持生計出路不易,實際上畢業生多進入公部門及教育研究單位,起薪範圍介於4-5萬。 |
|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
本系屬於理工相關學科,很多專業課程必須具備物理、化學基礎知識,並運用數學方法及電腦程式語言與軟體工具,而專業教材更須英文具有一定基本能力以利研讀學習,高中同學易以高中地球科學有渉及海洋的部分,誤解本系為地質或海洋生物相關學科.。實際上本系稱以海洋物理和海洋化學為主要研究領域。 |
本系常常被誤解,教學內容強調漁撈作業,不講求保育與管理。本系之教學內容在於以瞭解漁業產業、海洋環境以及管理層面之相關議題,並探討資源變動與環境變遷之相互影響以提供制定相關管理政策之依據。然而,過去外界長期誤解本系之教學內容偏重漁撈作業之勞務領域,而忽略了保育管理、政策法規、社會經濟等相關議題。 |
| 學習資源或補充說明 |
本系教學概括「海洋環境」與「環境資訊」兩大領域。「海洋環境」領域課程保留原來海洋科學的特色,著重於近岸物理、化學環境的探討,以及全球環境變遷對台灣鄰近海域之影響;「環境資訊」則著重在資訊相關課程,強調各類海洋數據(如現場觀測、衛星遙測及數值模擬等資料)的整合及呈現,強化學生電腦資訊處理分析能力,以增加就業機會競爭力。 |
本系之生學就業出路如附件檔補充說明
|
| 我的學系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海洋環境資訊系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 |
|---|---|---|
| 核心課程地圖 |
|
|
| 專業選修課程 |
|
|
| 特色課程 |
海洋學介紹海洋物理、海洋化學及海洋環境。海洋物理學是研究海水運動過程如海浪、洋流及潮汐、以及其他海洋環境中的各種物理現象。海洋化學是研究海水及其中生物和海底沈積物之化學反應,以及所含成分元素之化學分析。 圖解:參訪美國研究船ROGER REVELLE 版權:海洋環境資訊系
環境分析化學物質的數量分佈和化學物種變化,是環境科學上所注重的課題。而要了解這些課題之前,分析方法的建立、分析儀器的選擇和分析數據的處理是必要的基礎步驟。因此,本課程將介紹環境分析上的基本概念、分析儀器原理和環境數據的處理等三大部分。 圖解:師生參訪SGS臺灣檢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海洋環境資訊系 海洋氣象介紹氣象學的基本理論與觀測實務,並進而了解一般天氣與海象預報的作業。 圖解:參訪氣象局儀器檢校中心 版權:海洋環境資訊系 水質分析本課程將提供修課學生規劃、採樣和化學分析,並且讓學生了解最新的分析實驗室技術和數據分析。課堂口授教學為主,並搭配實驗室操作 圖解:校外教學參訪SGS公司 版權:海洋環境資訊系 遙感探測學介紹遙感探測基本原理並講解各種感應器的特性及其應用 圖解:校外教學參訪中央大學太遙中心 版權:海洋環境資訊系 |
海上實習前往國外港口進行4-8週海上實習訓練,讓學生體驗漁業生產者在海中之生活,同時讓學生親身投入現場漁撈作業及航海操作訓練,並安排各項國外教學研究單位之陸上參訪行程,使學生投入漁業管理、企劃與研究領域時,能充分認知漁業生產中「人」與「海」與「魚」與「船」之交互關係。 圖解:海上實習訓練課程、至日本姊妹校交流參訪 版權:海洋大學環漁系自有照片
魚類學
培養學生具備經濟魚種分類基礎能力及不同魚種的生態習性學習魚類外部形態、分類、生態及不同漁港或漁法所捕撈魚種差異介紹魚體硬組織種類的週期輪紋形成機制、魚類成長序列紀錄與驗證、個體年齡成長資料、成長方程式評估、耳石微化學及化學定年之原理,並配合實際操作實習,瞭解魚類成長之生理生態軌跡。課綱 圖解:魚類學上課實作 版權:海洋大學環漁系自有照片
資源評估與管理水產生物棲息於海面之下,且棲地環境又影響著資源的豐度,透過族群動力學、資源模式解析、漁撈作業動態解析、漁業管理及監測,進行各項漁業資源之評估與管理。
全球環境變遷採取議題為導向之教材,包括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溫室氣體與懸浮微粒、大氣環流、臭氧洞與酸雨、海水面升降與海岸地帶、未來氣候變遷等自然災害,瞭解人類與自然的互動之全球變遷主要議題。
漁具學捕獲海洋生物除了漁船、漁民,另一項就是漁具,藉由網漁具的結構與漁網設計圖之表示法,介紹流體力學之基本定理與網之力學特性,比較漁船主機馬力與網具規模的關係,瞭解各種網具之設計方法與漁獲選擇性差異,藉由漁具結構的改變,強化漁業資源保育之效率。 |
| 完整課程地圖 |
| 我的學系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海洋環境資訊系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 |
|---|---|---|
| 適合從事工作 |
|
|
| 系友生涯 |
白書禎1971.9~1975.7 臺灣省立海洋學院海洋學系畢業 1977.9~1978.7 利物浦大學海洋學系碩士預科 1978.7~1981.7 利物浦大學海洋學系哲學博士 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化學組教授 教育部中山學術獎 81年 國家科學委員會傑出研究獎 84年 國家科學委員會傑出研究獎 94年 教育部設置學術獎 95年 教育部第9屆國家講座暨第49屆學術獎
孟培傑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博士 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碩士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科學系 學士 2025.05 中央研究院關鍵議題研究中心 研究員(合聘) 2024.02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 合聘教授 2023.08 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 主任 2023.08 中華民國海洋學會 常務理事 2018.08 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理事 2013.02 台灣海域保護及監測協會 委員 2012.08 國立東華
版權:蔡世豪攝影
吳逸民1991.06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1999.01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 2004.02 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研究員 2006.07 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助理教授 2010.07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副教授 2010.08迄今 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教授 2021年以享譽世界的「地震P波警報器」獲得教育部「數學及自然科學」類科第六十四屆學術獎。吳逸民教授在大學時期秉持著對於海洋的嚮往來到了基隆的海洋大學就讀海洋學系。大學時期的他興趣廣泛,對很多東西都很有興趣,尤其喜歡看山、看海,也好奇背後的物理現象。或許是這樣的人格特質使吳逸民教授成為日後成為一名地球科學家。 |
圖解:黃昭欽 政務次長 版權:環漁系自有照片
黃昭欽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漁業科學系碩士班 畢業 高雄區漁會總幹事 台灣區遠洋鮪魚公會 總幹事 財團法人農業信用保證基金 董事 財團法人台灣區鮪魚產銷發展基金會 執行長 台灣水產協會 董事、監事 台灣水產協會 秘書長 行政院農業部 政務次長
圖解:王茂城 署長 版權:環漁系自有照片
王茂城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漁業科學學系碩士 畢業 農業部漁業署署長 海洋委員會處長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副組長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簡任技正 行政院農業部漁業署 署長
圖解:翁進坪 校長 版權:德育護理健康學院網站
翁進坪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漁業學系學士、碩士、博士 國立澎湖技術學院學生事務長 國立澎湖技大學箱網養殖產業技術研發中心主任、海洋暨工程學院院長 國立澎湖技大學校長 德育護理健康學院 校長
圖解:蔡明欽 總經理 版權:本人提供
蔡明欽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漁業科學學系學士、漁業經濟研究所碩士 天和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經理 天和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
圖解:陳人平 創辦人 版權:本人提供
陳人平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學士、碩士畢業 水產試驗所助理研究員 澎湖縣望安鄉沙灘志工 海湧工作室創辦人兼執行長,身體力行環境保護及減塑生活的環境教育工作者,從學術研究到海洋教育推廣,從辦公室出走到海岸環島淨灘。 |
我的學系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海洋環境資訊系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 |
|---|---|---|
多元能力 |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20%
數理科學:能選擇適當的科學、數理知識或邏輯來思考問題,依據科學規律正確地推演出答案或排列資訊。
20%
記憶詮釋:能識別、儲存、喚起多項資訊、數字、知識內容,且能以多種方式組合這些訊息間的差異與關聯。
10%
專注力:投入心力在特定訊息及排除外部干擾。
10%
程式設計:了解程式語法以及邏輯架構,撰寫、修改程式,開發並設計系統。
10%
機械操作:能監控設備或系統,按程序運行、排除故障,且能進行修繕、更換零件,檢測產製成果的品質。
5%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5%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5%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5%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5%
運作分析:分析特定需求並規劃合適的運作流程,運用技術調整、組裝、設定設備,讓設備及系統正常運作。
5%
|
說服協商:提出觀點與他人商議或說服他人同意,以積極的態度引導他人,達成共識、目標,或解決困難。
15%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15%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10%
數理科學:能選擇適當的科學、數理知識或邏輯來思考問題,依據科學規律正確地推演出答案或排列資訊。
10%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10%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10%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5%
專注力:投入心力在特定訊息及排除外部干擾。
5%
聽覺辨識:能在有干擾的情況下專注於聲音來源,分辨音調、音量,並將不同強度的聲音轉為可辨讀的語句。
5%
運作分析:分析特定需求並規劃合適的運作流程,運用技術調整、組裝、設定設備,讓設備及系統正常運作。
5%
程式設計:了解程式語法以及邏輯架構,撰寫、修改程式,開發並設計系統。
5%
資源管理:分配及運用可支配的資源,調配人力、物力、資源運作的合理性、平衡性,發揮預期效益。
5%
|
性格特質 |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20%
自信肯定:總是相信自己能達成目標,會肯定自身的優勢、長處,面對挫敗能較好的調整情緒。
20%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20%
深思力行:常常追求事物的條理秩序,審慎確認事物的彼此關係,行事仔細考量後果。
20%
探究冒險:常常樂於探索未知事物、能夠容忍陌生情境,樂於把困難視為一種挑戰,在探索、挑戰未知中偏好看見自己的成長。
20%
|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25%
堅毅負責:常常長時間專注投入於特定事物,排除干擾訊息,會對所承諾的事物,會負起責任目標、執行到底,享受追求成就。
25%
變通開創:常常對多種事物,表達熱情興趣,對於既有事物,進行拆解、重組,給予新的理解與觀點,並且喜愛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事物。
20%
樂群敬業:總是表現活潑、傳遞熱情,主動參與活動,熱衷於與夥伴一同完成任務。
15%
開朗活潑:總是正向樂觀的看待事物的發展,即使事件發展不如預期,也能保持接納、能看見正向價值,常常表現自在、不膽怯。
15%
|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