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大學 地質科學系 |
國立中央大學 地球科學學院學士班 |
|
---|---|---|
所屬學群 |
地球環境學群
地球科學學類 |
地球環境學群
地球科學學類 |
所在校區 |
校本部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
校本部 320桃園市中壢區中大路300號 |
學系特色 |
本系探索地球的奧秘與各種地質環境現象的成因,課程豐富多樣,學理與實作並重,與社會、環境互動性高。本系雖規模不大,但系風開放,研究與教學國際化,並鼓勵創新思維;老師與學生亦熱心服務,樂於貢獻所學於社會。 |
本學士班是國內第一且全國唯一之地球科學院學士班,旨在規劃、建置廣義地球科學(包括固體地球、海洋、大氣、太空、水文)領域的優質學習環境,並訓練修業學生具備紮實的基礎地球科學知識,以問題導向、專題及跨域等學習模式為目的,進而引導學生從內發現符合個人志趣與職能發展的學習專業,從外則能突破舊有知識藩籬,以跨域的新興技能貢獻所學。 |
學科意涵 |
本系為地質科學系,屬於地球科學相關系所。本系研究之重點領域包含基礎地質學(例如:礦物岩石、地體構造、構造地質、古生物、地質資源等方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地質災害(山崩、土石流、火山、地震等)、環境地質學,以及日益重要的全球變遷、人類世研究等。 |
「地科院學士班」以本校地球科學院現有之三系(地球科學學系、大氣科學學系、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二所(應用地質研究所、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為基礎,設計研究與產業兼容之跨域學習課程,期能培養出具有科學涵養、邏輯思辯、全球關懷、宏觀視野等能力之未來地球系統科學跨域人才。 |
學習方法 |
野外觀察:野外地質調查是地質科學的研究基礎,一本線裝筆記本、羅盤傾斜儀、放大鏡與地質鎚,是到大自然學習的基本裝備。到了野外,將觀察地質材料在不同尺度的空間分布與特徵、收集資料,從中發現問題,並提出可能模型並加以驗證,因此重視觀察能力與技巧、資料的整合與串聯,以及積極探索的態度。 圖解:野外調查與採樣,重視實地觀察與思考。 版權:台大地質科學系 實驗操作:地質學學習過程中,於不同的地質領域皆有動手操作的機會,例如:會接觸大量的礦物、岩石與化石樣本,認識其特徵並動手測試其特性;於野外調查時也常有繪圖、測量與採樣的機會,並有機會能接觸物理與化學研究室、與學習電腦軟體、撰寫程式或分析大量數據。 圖解:多種研究方法,如顯微鏡觀察、質譜儀分析。 版權:台大地質科學系 未上傳圖片 模型驗證:地質系的研究與學習過程,能學習到各樣各類的科學研究技巧,涵蓋數學、物理與化學等領域的應用,將這些基礎科學理論整合、應用於地球科學的研究。 未上傳圖片 專題討論 |
教授授課:教授授課與學生討論 版權:自行拍攝 實驗實作教學:教授及助教協助同學透過實際實驗操作,實驗驗證所學理論 版權:自行拍攝 業界實習:高年級至相關政府單位、學研組織與產業實習 圖解:2023中央氣象局暑期學生實習 版權:自行拍攝 野外考察:與其他學術單位合作進行實地野外考察及參訪 圖解:嶺頂斷層及海岸山脈構造實地考察 版權:自行拍攝 |
高中階段可以準備的學習方法或方向 |
1. 學習各項基礎數學與理科知識,並探索與發展個人興趣 |
針對有興趣的學習主題,規劃相關課程學習或參加相關營隊,以問題為導向進行研究並解決問題,具體呈現個人研究成果、觀點或反思。例如:「極端天氣」不是一個單一科目,而是多面向的主題,思考極端天氣如何對社會民生產生衝擊,進而規劃主題式專題研究與課程學習清單。 |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
地質科學是地球系統中的重要一環,著重在固態地球(地圈)的實體特性,以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的原理及野外觀測為基礎,探索地球內部的組構,了解地球內營力在近地表所造成的各種地質現象以及地球的發展變化。 |
本學士班以「院進院出、系所融合、跨域學習」之教育方針,聚焦於三大面向:一、打破既有之學科專業界線,培育兼具專業能力、實務能力、自學能力之地科跨域人才。二、透過問題導向、專案導向、職涯導向等學習模式,引領學生自主地進行多元、彈性及跨領域的課程規劃。三、鬆綁地球科學傳統「次領域」學系相對專業的課程架構,讓學生參與規劃學習之課程地圖,進而培養地球系統科學之學科綜合運用能力,並於畢業後投入相關研究或產業。 |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
本系畢業生在國內外學術界、產業界、學校與政府機構均佔有重要的地位。學生經過大學部的訓練後,多對地質領域深感興趣而選擇在相關系所繼續深造,或是積極考取地質技師執照,憑專業於公家機關與私人企業任職。新興的產業如能源與材料、防災議題(風險管理與災害評估等)、環境保育等,亦與地質相關,不必將視野限縮於一處。 |
本班出路廣泛,涵蓋中油、台電、科博館、中研院、國家太空中心、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台灣颱風洪水研究中心、工程顧問公司、教育研究機構、地科、氣象、太空、土水、防災等科技產業,或氣象局、地質調查所、民航局、環保署、水利署、農田水利處、水土保持局等。 |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
高中生常誤以為地質系課程內容僅限自然現象,且僅以背誦的方式學習。本系其實講求實地觀察、實作與獨立思考的能力;且地質領域相當寬廣,除了岩石、礦物、地震與火山,還延伸至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防災、資源、工程、材料與環境,亦涵蓋古生物、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面向,可依個人興趣與專長選擇研究領域。 |
本學士班課程設計以「院進院出、系所融合、跨域學習」之教育方針,提供修業學生一全面而充足的地球系統課程架構,據以探索、瞭解學生自身的興趣與能力,課程安排亦非採延後分流方式,針對單一系所,而是引領學生自主地進行多元、彈性及跨領域的課程規劃。 |
補充提醒與說明 |
地質科學的學術與應用層面皆有,進入本系將有許多機會參與各式國際交流活動以及野外調查,對於喜歡探索自然,觀察自然中細微變化,或是喜好野外活動的學生,是相當歡迎的。 |
本班課程設計彈性,可跨領域修習,同時以一師二生之高師生比方式帶領學生,提供學生完整的輔導與引導。 |
國立臺灣大學 地質科學系 |
國立中央大學 地球科學學院學士班 |
|
---|---|---|
核心課程地圖 |
|
|
專業選修課程 |
|
|
特色課程 |
未上傳圖片 地球物質(礦物學與岩石學)大量的礦物、寶石與岩石標本,提供一套有系統的紮實辨認訓練,為地質系研究建立良好基礎。學生能動手操作儀器,觀察各種礦物與岩石材料的辨認特性,掌握其物理、化學與光學性質,除了鑑別種類外,更能認識其生成方式與環境,以及此地質材料後續的研究與產業應用。 野外地質調查本系開設不同地區與方式的野外調查課程,培養學生到新環境後的獨立觀察與思考能力,不同的探索題目與任務,實際由眼睛觀察與雙手觸摸,不再僅是教室課堂上單方面的學習。主動學習與討論,走進大自然,是本科系的一大特色。 圖解:地質系的特色課程:野外地質調查 版權:台大地質科學系 未上傳圖片 暑期野外地質本系學生於大三升大四之暑假,探索台灣(或世界)三大岩類(火成、變質與沉積岩)的典型區域。在為期三週的課程中分組於野外進行調查,同學們需利用大學三年所學的知識,結合小組成員各自的專長,在有限的時間內發現問題、建立模型與驗證,透過分工與團隊合作,完成書面與口頭報告,培養學生們言之有理、從無到有的過程。 未上傳圖片 人類世以地球科學的角度去深究人類造成的環境問題,讓我們知道環境問題的嚴重性、社會大眾對它又有哪些誤解,此外也討論社會經濟面向上,這些問題是如何產生、它為什麼難以解決、有哪些可改善之處。 |
地球系統科學研究專題導論經由一學期的課程,院內各系所導師的演講,讓學生能夠了解地科院不同領域之研究方向與進展,並鼓勵、刺激學生探索個人興趣發展,以協助學生選擇未來四年之研究指導導師。 版權:中大地科院學士班 研究計畫寫作學生須於「研究計畫寫作」課程中提出專題計畫書,在擬訂與撰寫研究計畫過程中,同步思考自己的性向與人格特質,並尋覓自己成就感來源與價值觀,以及可能的未來職業興趣與生涯方向,為未來踏入社會後的職涯發展提早做準備。 版權:中大地科院學士班 地球系統實務藉由六天的野外實習課程,沿台灣東部進行考察,介紹台灣東部地形、地質、台灣造山帶的運動機制、MiDAS 花蓮深鑽計畫 (米崙斷層斷層鑽井計畫)、氣象站、雷達站等。 圖解:花蓮砂卡噹步道岩石探勘 版權:中大地科院學士班 服務學習課程設計希望透過「服務」,能讓學生察覺日常生活中的在地問題,並且運用科學知識鏈結在地化服務,深度了解自身周遭所面臨的公共議題,進而著手改善、解決問題。 圖解:112年桃園市清溝總動員 版權:自行拍攝 |
國立臺灣大學 地質科學系 |
國立中央大學 地球科學學院學士班 |
|
---|---|---|
適合從事工作 |
|
|
系友生涯 |
圖解:鍾教授二十年的研究造山歷程 版權:鍾孫霖教授提供
中央研究院鍾孫霖院士1981,1984與1990分獲臺灣大學地質學系學士、碩士與博士。 1991-1994臺大地質系講師與法國雷恩大學博士後研究一年。 1994-1998臺大地質系副教授。 1998-2014臺大地質系教授、特聘教授、講座教授。 2014迄今為中央研究院地球所特聘研究員,現為該所所長。 鍾孫霖教授應用各種先進的地球化學方法,長期研究與亞洲大地構造和岩石成因有關的地質問題,特別是大陸碰撞在世界屋脊 (西藏與喜馬拉雅山脈)上造成的岩漿活動,多項突破與創見受國內外矚目。在2005-2016年間獲選為多個知名國際學會的會士,獲頒世界科學院地球科學獎等殊榮。亦分別在2016年與2018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與世界科學院院士。 圖解:李鴻洲副總經理 版權:李鴻洲副總經理提供
台灣電力公司李鴻洲副總經理美國Thunderbird管理學院 企業管理碩士 亞洲理工學院 大地工程碩士 台灣大學地質系 2016.11~迄今 台電公司 副總經理(策略行政系統) 2015.12~2016.10 台灣汽電共生(股)公司 董事長 2013.01~2015.11 台電公司 副總經理 1979年畢業於台大地質系,1982年退伍後到台電抽蓄工程處,擔任明湖電廠約聘地質師,約三年後離開台電,至泰國亞洲理工學院就讀大地工程研究所,成功以「海外學人」成為台電正式員工,參與明潭抽蓄電廠計劃及921地震後各種壩體復建工程。歷任營建處長、總工程師,期間接下台電發言人職務,更借調到子公司台汽電出任董事長,有別於傳統工程出身的台電人,兼具技術專業與實務經營經驗。 圖解:環保署魏國彥前署長 版權:魏國彥教授提供
環保署魏國彥前署長1987 美國羅得島大學海洋研究所博士 1988-1994 美國耶魯大學地質與地球物理系助理教授 1994-迄今 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教授 2009-2010 行政院研究考核委員會副主委 2000-2012 台北市政府研究考核委員會主委 2014-2016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署長 魏國彥教授專長為古海洋學、古生物學,曾獲得中華民國地質學會「馬廷英論文獎」、「地質貢獻獎」。著有「全球環境變遷導論」,是第一本「全球變遷」中文教科書,獲頒教育部第一屆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政府工作方面,曾獲得行政院一等研考專業獎章、莫拉克風災重建紀念章、行政院一等功績獎章。另著有「正自有山河之異」。 |
未上傳圖片
無本班目前第一屆畢業生15人。其中10人繼續升學,進入各相關研究所(台大2人、成大1人、中大7人)就讀。第二屆畢業生15人。其中14人繼續升學,進入各相關研究所(中大13人,台北大學1人)就讀。繼續升學率高於90%。 尚無案例 未上傳圖片
無本班目前第一屆畢業生15人。其中10人繼續升學,進入各相關研究所(台大2人、成大1人、中大7人)就讀。第二屆畢業生15人。其中14人繼續升學,進入各相關研究所(中大13人,台北大學1人)就讀。繼續升學率高於90%。 尚無案例 未上傳圖片
無本班目前第一屆畢業生15人。其中10人繼續升學,進入各相關研究所(台大2人、成大1人、中大7人)就讀。第二屆畢業生15人。其中14人繼續升學,進入各相關研究所(中大13人,台北大學1人)就讀。繼續升學率高於90%。 尚無案例 |
國立臺灣大學 地質科學系 |
國立中央大學 地球科學學院學士班 |
|
---|---|---|
多元能力 |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15%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10%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10%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10%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10%
記憶詮釋:能識別、儲存、喚起多項資訊、數字、知識內容,且能以多種方式組合這些訊息間的差異與關聯。
10%
快速知覺與總結:能從散落的資訊中,快速分辨與覺察具有意義的訊息,且能歸納出要點、關聯、架構等概念。
10%
空間定向:能覺察環境、物體與自己的相對位置,辨別出方向、維度,想像物體在移動或重新排列後的外觀。
5%
同時多工:能同時接收多個訊息,切換心力在不同的訊息組合。
5%
專注力:投入心力在特定訊息及排除外部干擾。
5%
數理科學:能選擇適當的科學、數理知識或邏輯來思考問題,依據科學規律正確地推演出答案或排列資訊。
5%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5%
|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5%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5%
數理科學:能選擇適當的科學、數理知識或邏輯來思考問題,依據科學規律正確地推演出答案或排列資訊。
5%
記憶詮釋:能識別、儲存、喚起多項資訊、數字、知識內容,且能以多種方式組合這些訊息間的差異與關聯。
5%
快速知覺與總結:能從散落的資訊中,快速分辨與覺察具有意義的訊息,且能歸納出要點、關聯、架構等概念。
5%
空間定向:能覺察環境、物體與自己的相對位置,辨別出方向、維度,想像物體在移動或重新排列後的外觀。
5%
專注力:投入心力在特定訊息及排除外部干擾。
5%
遠觀細察:能在遠、近距離中能分辨、比較色彩差異,在不同光線強度下能觀察物體大小、距離、移動變化。
5%
聽覺辨識:能在有干擾的情況下專注於聲音來源,分辨音調、音量,並將不同強度的聲音轉為可辨讀的語句。
5%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5%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5%
自省促進:收集、評估自己或他人的表現,提出可改善及調整的方法或採取行動。
5%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5%
說服協商:提出觀點與他人商議或說服他人同意,以積極的態度引導他人,達成共識、目標,或解決困難。
5%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5%
運作分析:分析特定需求並規劃合適的運作流程,運用技術調整、組裝、設定設備,讓設備及系統正常運作。
5%
程式設計:了解程式語法以及邏輯架構,撰寫、修改程式,開發並設計系統。
5%
機械操作:能監控設備或系統,按程序運行、排除故障,且能進行修繕、更換零件,檢測產製成果的品質。
5%
系統運作:評估與分析系統的運作方式、效能,考慮運作成本與效益,制定系統運作可改善或調整的方式。
5%
資源管理:分配及運用可支配的資源,調配人力、物力、資源運作的合理性、平衡性,發揮預期效益。
5%
|
性格特質 |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10%
樂群敬業:總是表現活潑、傳遞熱情,主動參與活動,熱衷於與夥伴一同完成任務。
10%
自信肯定:總是相信自己能達成目標,會肯定自身的優勢、長處,面對挫敗能較好的調整情緒。
10%
開朗活潑:總是正向樂觀的看待事物的發展,即使事件發展不如預期,也能保持接納、能看見正向價值,常常表現自在、不膽怯。
10%
親和接納:總是願意關懷他人情緒與感受,樂於接納與照顧他人困擾與情緒,表現和藹友善、易於親近。
10%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10%
堅毅負責:常常長時間專注投入於特定事物,排除干擾訊息,會對所承諾的事物,會負起責任目標、執行到底,享受追求成就。
10%
深思力行:常常追求事物的條理秩序,審慎確認事物的彼此關係,行事仔細考量後果。
10%
探究冒險:常常樂於探索未知事物、能夠容忍陌生情境,樂於把困難視為一種挑戰,在探索、挑戰未知中偏好看見自己的成長。
10%
變通開創:常常對多種事物,表達熱情興趣,對於既有事物,進行拆解、重組,給予新的理解與觀點,並且喜愛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事物。
10%
|
變通開創:常常對多種事物,表達熱情興趣,對於既有事物,進行拆解、重組,給予新的理解與觀點,並且喜愛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事物。
20%
深思力行:常常追求事物的條理秩序,審慎確認事物的彼此關係,行事仔細考量後果。
15%
探究冒險:常常樂於探索未知事物、能夠容忍陌生情境,樂於把困難視為一種挑戰,在探索、挑戰未知中偏好看見自己的成長。
15%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15%
堅毅負責:常常長時間專注投入於特定事物,排除干擾訊息,會對所承諾的事物,會負起責任目標、執行到底,享受追求成就。
10%
樂群敬業:總是表現活潑、傳遞熱情,主動參與活動,熱衷於與夥伴一同完成任務。
10%
自信肯定:總是相信自己能達成目標,會肯定自身的優勢、長處,面對挫敗能較好的調整情緒。
10%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5%
|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