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大學 圖書資訊學系 |
國立臺灣大學 人類學系 |
|
---|---|---|
所屬學群 |
資訊學群
跨
文史哲學群
圖書資訊學類 |
社會心理學群
人類民族學類 |
所在校區 |
校本部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
水源校區 100台北市中正區思源街18號 |
學系特色 |
*本系為以培育圖書館與各式資訊服務機構之中堅人才,服務社會人群為目標,為國內第一個體系完整之圖書館學教育機構。 |
為全國最早設立的人類學教學研究機構,累積了豐厚的研究資料與學術能量。涵蓋人類學四分支與博物館學,理論和田野訓練並重,兼具學士班至博士班課程,又具博物館與學刊發行,提供了完整之教學與研究訓練系統;不僅持續臺灣考古學、南島語族原住民文化及漢人社會等傳統的研究領域,更把田野工作地延伸到東北東南亞、大洋洲、非洲與南美洲等,新角度的親屬、族群、性別、社會記憶、與物質文化等主題探索亦陸續開展,是本系獨特的優勢 |
學科意涵 |
是以處理資訊流為主要研究範圍,著重探究其性質、載體與內容的分析, |
本系強調整合性之人類學研究取向,學士班階段規劃人類學四大分科考古學、文化人類學、體質人類學、語言學的基礎教學,碩、博士班階段則以考古學、文化社會人類學為主;民國82年更加入博物館學相關領域課程。對於臺灣人類學專業人才的培育、知識傳承及學術發展,承擔重責大任。 |
學習方法 |
未上傳圖片 資訊檢索:是從資訊資源集合獲得與資訊需求相關的資訊資源的活動。利用一定設備和方法,從某種媒體上面的文獻、資料或數據中查找所需資訊的一種過程。 未上傳圖片 知識組織:將無序或分散的特定知識,根據一定的原則與方法,進行整理、加工、表示、獲取、和利用,使之有序、集中、定址、以方便知識的提供、利用和傳播。 未上傳圖片 文獻研究: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能了解有關問題的歷史和現狀,幫助確定研究課題。形成關於研究對象的一般印象,有助於觀察和訪問。得到現實資料的比較資料。助於了解事物的全貌。 |
人類學基礎知識、跨文化視野:一方面透過基礎理論課程、區域民族誌與專題等課程,期許學生具備理解人類社會文化發展歷程的能力,另一方面與英國牛津大學考古學院、南安普敦大學、美國哈佛大學、夏威夷大學進行教授與碩、博士班學生之交換合作計畫,近年來與荷蘭萊頓大學簽署雙聯學位合約,鼓勵跨文化學習環境。 邏輯思考能力、獨立思考及批判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邏輯思考和表達溝通能力的訓練,期冀培訓具探究進階學問的能力或具實務工作的能力,做為進一步從事學術研究或參與推廣各層級文化發展政策的基礎。 生活中實踐人類學知識的能力,理解文化多元性、包容差異並能關懷、反省當代社會問題的素養。除提供系上學生豐富的跨文化思辨的訓練外,亦提供於通識課程,並於95學年度起陸續加入文學院「經典人文學程」、「臺灣研究學程」、「領導學程」。以此,期望更多的學生接觸人類學的課程,擴展系外學生多元文化的視野。 |
高中階段可以準備的學習方法或方向 |
以上學習方法是進入圖資系後會學習的專業能力,同學在高中階段建議可以培養對事物的好奇心、磨練基本的文書處理技能,並對學習新事物永遠保有熱情。 |
實踐、參與、觀察 |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
於他校相同科系而言--- |
人類學系正式創系已六十多年,為臺灣歷史最悠久、涵蓋領域最豐富、教學體系最為完備的人類學教學、研究機構,也為臺灣培育了眾多的人類學專才。承繼日治以來豐厚的民族學與考古學材料、臺灣歷史與原住民的研究成果,致力於承先啟後的職責,不斷自我檢視與調整方向,同時藉由評鑑機制,透過不同的內、外在視角,期盼能獲得更深濬、更客觀的檢視與建議。 |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
對圖資系最常見的誤解是「花四年學借還書?」其實圖資系最重要的專業養成在於「扮演需求者跟資訊之間的中介者」,因此各類型資訊組織服務機構都是未來同學可以追求職涯發展的選擇,並不侷限於擔任圖書館員。 |
本系教學與研究發展目標強調三個特色:(1)跨文化視野;(2)縱時間深度;(3)究社會實踐。積極與國際及校內相關單位合作,試圖發展跨領域議題的研究基礎,加強邏輯思考和表達溝通能力的訓練,期冀培訓具探究進階學問的能力或具實務工作的能力,做為進一步從事學術研究或參與推廣各層級文化發展政策的基礎。 |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
本系較容易被誤解為教授圖書館基層業務實作,但實際上本系涵蓋圖書資訊學與資訊科學等跨領域能力,包含資訊檢索、知識組織、科技應用、使用者行為研究等等面向,因此能夠更快速有效率的使用相關資源統合資訊,也因此特性,除圖書資訊學外,也具備跨學科領域的學習,如:教育科技、管理學、傳播學、社會學、心理學等。 |
相關常見迷思可以到人類學系杜鵑花節網站查詢 |
補充提醒與說明 |
與本系相關資訊,請詳見本系網頁 https://www.lis.ntu.edu.tw/ |
歡迎到本系網頁查詢更多資訊:https://anthro.ntu.edu.tw/ |
國立臺灣大學 圖書資訊學系 |
國立臺灣大學 人類學系 |
|
---|---|---|
核心課程地圖 |
|
|
專業選修課程 |
|
|
特色課程 |
未上傳圖片 資訊組織資訊組織是藉由描述資訊物件(information objects)之載體與內容,建立代表原件之替代性紀錄(surrogate/representation),再藉由系統化的組織,建置成檢索工具,以幫助使用者依其資訊需求查詢、檢索、辨識、評估、及查知資料所在。 未上傳圖片 資訊資源與服務領域
包含各類型資源與服務、資訊網路資源利用、資訊結構與網站設計、人際溝通與讀者服務、書目療法專題等課程。 未上傳圖片 資訊計量學資訊計量學又稱書目計量學、科學計量學,已發展成跨學域的研究,研究範圍相當廣泛,也被應用在許多實務工作,包括圖書館館藏發展、使用者資訊尋求、學術評鑑、國家科學政策等。屬量化研究方法,但不純然是量化資料的處理。 未上傳圖片 數位人文概論
1. 認知數位典藏以及數位人文的內涵 未上傳圖片 人機互動以使用者互動經驗為主軸,探索資訊系統、載具、介面與訊息設計、發展與評估方法。瞭解人機互動理論基礎、科技演進及應用趨勢。關注人機互動社會、行為與設計議題,探討人與機器之相互理解與溝通過程,及計算機在圖資服務社會情境下的各種應用。 |
人類學人類學透過比較的視野與具體的民族誌調查,提供人們理解世界不同時空與社會文化下,人與環境、人與人、人與超自然之間的互動與關係。從基本分析概念的解讀,文化與社會知識誕生的背景與條件談起。然後分別進入人類學不同探究領域,包括親屬家庭、性別認同、宗教儀式、族群與國族、全球化與資本主義等等。 考古學概論
本課程為考古學之最基礎教育,主要內容包括現代考古學學門之輪廓簡介、理論潮流、基礎概念、遺物辨別等,最後並介紹台灣考古學之過去、現在與未來,並重學術領域的介紹以及考古工作的說明。 考古田野實習與方法田野工作是考古學研究中重要與基礎的階段,考古學的研究都須奠基在一個紮實的田野工作基礎上。因此課程規劃從實際研究策略、田野調查技術、遺址發掘、標本整理、資料分析、報告撰寫等面向的原則、方法與技術進行討論與實作。期待學生能藉實際的田野經驗,更加認識何謂考古學與其研究、知識的建置。 文化田野實習與方法本課程分上下學期,上學期課程重點為田野研究方法之研讀與練習,第二學期則為田野資料的整理、分析、與書寫。修課同學在上學期透過文本閱讀及一系列的小型田野實作,熟悉基本的田野技法如觀察能力、訪談技巧、與書寫田野筆記的功夫。我們希望一整年兼具理論與實作的田野課程,能讓同學體會文化人類學之核心--田野工作。 |
國立臺灣大學 圖書資訊學系 |
國立臺灣大學 人類學系 |
|
---|---|---|
適合從事工作 |
|
|
系友生涯 |
圖解:莊芳榮館長專訪 版權:https://www.lis.ntu.edu.tw/?p=4743
莊芳榮學歷: 臺灣大學圖書館學系文學士、中國文化大學碩士、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文學博士 經歷: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學系講師、文建會參事、臺北市政府民政局長、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主任、國家圖書館館長 莊芳榮為本系第五屆(民國54年入學)系友,大二通過普考,兵役後即考上高考,七十五年又考上甲等特考。服役後的首份工作至經濟部金屬工業研究所服務,後至中壢中原理工學院(今中原大學)擔任圖書館主任,再至行政院研考會任職,同時於臺大圖資系兼課。爾後再前後擔任行政院研考會科長、文建會參事、臺北市政府民政局局長、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主任、國家圖書館館長以及台灣藝術大學副校長。 圖解:劉秋菊學姐專訪 版權:https://www.lis.ntu.edu.tw/?p=4422
劉秋菊學歷: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學士、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 傳技資訊助理工程師/行銷專員、市場/產品行銷主任、臺灣大學圖書館計畫助理、凌網科技企劃分析師、企劃經理 大學是念臺大中文系、輔修圖資系,就著這兩項特質的結合而找到第一份工作,因此踏入圖資產業,擔任過大學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學校圖書館的資訊系統客服、系統導入與行銷工作。後再回校攻讀圖資所碩士在職專班。目前於國內資訊公司擔任企劃經理,從前端專業服務人員轉偏向軟體研發、人員管理與市場推廣。 圖解:電獺創辦人謝綸專訪 版權:https://www.lis.ntu.edu.tw/?p=5161
謝綸學歷:台大圖資系學士、政大圖檔所肄業 2012年與夥伴成立「電獺股份有限公司」, 旗下有社群共創平台「Pastewall」、行動新聞服務「鄉民晚報APP」、及科技部落格「電獺少女」 現職: 電獺股份有限公司 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 國小寫了第一行html程式碼,國中參賽獲獎上新聞被廣告公司招攬為實習生,高中獲得全台網路比賽第二名,研究圖資領域書籍而至臺大圖資系就讀,在大學中學習:嘗試失敗、人際交流與課業知識。畢業後組了工作室接案試驗能力極限,再與朋友成立研發團隊(昂圖股份有限公司),從而推出flyingV,最後創辦了電獺公司。 |
張光直就讀台北市建國中學,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畢業後留學美國,於哈佛大學師從戈登·藍道夫·威利,取得人類學博士學位。取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後張光直於耶魯大學人類學系任教長達16年,1977年回到母校哈佛人類學系任教,曾任該系系主任一職。 在聚落考古學(settlement archaeology)有卓著的貢獻。將當代文化人類學及考古學的理論以及方法應用在中國考古學與臺灣考古學,並促成兩者與當代考古學發展的接軌。其代表作《古代中國考古》(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a) 曾修訂多次,其中最後一版提出中國文化的多元起源論,迄今仍然是中國考古學最主要的指導理論。
李亦園李亦園考入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後來又轉入該校人類學系。1958年,他前往哈佛大學人類學系就讀。 1968年至1983年,他在國立臺灣大學擔任合聘副教授、教授,後又被該校聘任為講座教授;其間,他教導出如莊英章、徐正光、黃應貴、黃樹民、陳中民、吳燕和、許木柱、餘光弘、臧振華、胡台麗等知名人文社會學科學者。1984年,他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當時,有報紙以標題「冷門學科出狀元」報導此一新聞。 未上傳圖片
陳其南台灣人類學家,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畢業、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碩士、美國耶魯大學文化人類學博士 1976年提出有關清代台灣漢人移民社會的「土著化」理論,開啟台灣史研究的新典範。 1981年以人類學的觀點提出長久以來被過度宣揚的「吳鳳神話」之質疑和批判,影響了後來的原住民覺醒運動。 1984年提出漢人傳統家族制度的「房系」模式,建立本土人類學研究的基礎理念。 |
國立臺灣大學 圖書資訊學系 |
國立臺灣大學 人類學系 |
|
---|---|---|
多元能力 |
快速知覺與總結:能從散落的資訊中,快速分辨與覺察具有意義的訊息,且能歸納出要點、關聯、架構等概念。
20%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20%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20%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20%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5%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5%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5%
資源管理:分配及運用可支配的資源,調配人力、物力、資源運作的合理性、平衡性,發揮預期效益。
5%
|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10%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10%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10%
專注力:投入心力在特定訊息及排除外部干擾。
10%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10%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10%
自省促進:收集、評估自己或他人的表現,提出可改善及調整的方法或採取行動。
10%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10%
說服協商:提出觀點與他人商議或說服他人同意,以積極的態度引導他人,達成共識、目標,或解決困難。
10%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10%
|
性格特質 |
開朗活潑:總是正向樂觀的看待事物的發展,即使事件發展不如預期,也能保持接納、能看見正向價值,常常表現自在、不膽怯。
20%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20%
樂群敬業:總是表現活潑、傳遞熱情,主動參與活動,熱衷於與夥伴一同完成任務。
15%
變通開創:常常對多種事物,表達熱情興趣,對於既有事物,進行拆解、重組,給予新的理解與觀點,並且喜愛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事物。
15%
親和接納:總是願意關懷他人情緒與感受,樂於接納與照顧他人困擾與情緒,表現和藹友善、易於親近。
10%
深思力行:常常追求事物的條理秩序,審慎確認事物的彼此關係,行事仔細考量後果。
10%
探究冒險:常常樂於探索未知事物、能夠容忍陌生情境,樂於把困難視為一種挑戰,在探索、挑戰未知中偏好看見自己的成長。
10%
|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10%
樂群敬業:總是表現活潑、傳遞熱情,主動參與活動,熱衷於與夥伴一同完成任務。
10%
自信肯定:總是相信自己能達成目標,會肯定自身的優勢、長處,面對挫敗能較好的調整情緒。
10%
開朗活潑:總是正向樂觀的看待事物的發展,即使事件發展不如預期,也能保持接納、能看見正向價值,常常表現自在、不膽怯。
10%
親和接納:總是願意關懷他人情緒與感受,樂於接納與照顧他人困擾與情緒,表現和藹友善、易於親近。
10%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10%
堅毅負責:常常長時間專注投入於特定事物,排除干擾訊息,會對所承諾的事物,會負起責任目標、執行到底,享受追求成就。
10%
深思力行:常常追求事物的條理秩序,審慎確認事物的彼此關係,行事仔細考量後果。
10%
探究冒險:常常樂於探索未知事物、能夠容忍陌生情境,樂於把困難視為一種挑戰,在探索、挑戰未知中偏好看見自己的成長。
10%
變通開創:常常對多種事物,表達熱情興趣,對於既有事物,進行拆解、重組,給予新的理解與觀點,並且喜愛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事物。
10%
|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