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屏東大學 社會發展學系 |
國立東華大學 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
|
---|---|---|
所屬學群 |
社會心理學群
社會學學類 |
社會心理學群
人類民族學類 |
所在校區 |
民生校區 900391屏東縣屏東市民生路4-18號 |
壽豐校區 974301 花蓮縣壽豐鄉大學路二段一號 |
學系特色 |
本系11位來自於不同社會科學領域的專業教師,引導同學學習社會科學的跨域理論視野,與紮實的田野研究調查方法,並於教學中融入對於社會實務發展的掌握、理解與實作。站在社會科學的堅實研究基礎之上,學會如何應用於社會發展的貢獻於社項,帶著這些能力,社發系歷屆的畢業系友投身在各級公務機關、學校、國營事業、私人企業、非營利組織、社區協會、政黨智庫、文化產業等,為促進社會發展而努力。 |
本系著重族群文化教學與實務之訓練,培育多元文化視野及原住民族議題之研究和教學人才,增進社會實踐的行動力,實現族群平等暨多元文化之社會實踐。在教學上設有「民族文化教育」與「族群與文化」兩學程,是台灣第一個具有培訓學士、碩士、博士之完整教學單位研究族群關係與文化的學術單位。 |
學科意涵 |
「社會」可大可小,小自家庭村里,中層可見社會組織團體、大至國家與國際潮;「發展」則指群體得以往有益集體大眾的方向成長。「社會發展」涉及社會多方層面,需要綜合跨域的社會科學知識,並具備實作應用能力。據此,本系師資來自於社會學、發展研究、政治學、法學、都市計畫、企業管理、歷史學和教育學,均具有積極的教學與研究量能。 |
「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承襲既有的「族群關係」與「民族文化」的教學研究特色,並擁有相互支持的豐富教學研究資源;使學生有能力承擔族群文化,作為多元發展及升學就業的基礎。 |
學習方法 |
在課堂之外則經常安排實地參訪、田野踏查蹲點、實務體驗等活動,此外亦有深入的專題研究、個案研討等形式的教學互動。 圖解:課程實地參訪研究 課程目標如下: (一)獨立製作完成具備總整意義的作品。 (二)運用社會科學訓練,養成準確掌握在地發展脈絡的抓地力。 (三)課程與在地緊密連結,養成投入社區發展工作的行動力。 (四)養成表達的敘事能力,再現社會議題的發展趨勢。 圖解:社會發展實作-社區蹲點研究 「社會發展實作」課程為本系的總整課程(capstone course),旨在使學生能獨立製作具備總整意義的作品,以便打造學生的三項實務能力,即「抓地力」(運用社會科學訓練,準確掌握在地發展脈絡)、「行動力」(課程緊密與在地連結,投入社區發展工作)和「敘事力」(強化表達與敘事能力,再現社會議題發展趨勢 圖解:多元社會議題專題演講 舉辦「社會發展系列講座」、「公民社會系列講座」、「南台灣社會發展研討會」,提供師生多元視野與專業知能。本系於2022年主辦「台灣社會學年會」,為台灣社會學會史上首次跨越高屏溪到屏東舉辦年度研討會會。 |
(1)藉由跨領域學術基礎訓練:包括人類學、社會學、藝術學、法律及歷史等相關學科,以養成學生對多元文化之敏感度,及跨文化溝通能力。 圖解:本系特色與資源 版權:本系所有 (2) 專殊課題發展:如教育、藝術、宗教、經濟、文化展演、社會政策、性別,及各特定民族相關的研究及議題分析,使學生有反思與承擔族群文化的能力。 圖解:113級畢業製作【族見.族漸】海報 版權:本系所有 (3) 實務演練:如提供田野工作與社會服務方案,與部落社區、社會服務機構,及非營利組織合作,以增進學生職場競爭力與工作能力。 圖解:本系實務課程與教學活動 版權:本系所有 (4) 二大學程彈性選擇,本系課程除了核心必修課程外,設有「民族文化教育」與「族群與文化」兩項專業學程,作為多元發展及升學就業的基礎。亦可以依個人志趣,選修它系學程,豐富自己的學業知識及能力。 圖解:小米園&竹麻屋手工藝課程 版權:本系所有 |
高中階段可以準備的學習方法或方向 |
1.參與校內外社會科學議題的自主學習計畫或者研究/小論文計畫。 |
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重視對日常現象的觀察與反思,以及社會議題的了解和參與。能夠在高中階段持續針對有興趣的社會與人文議題進行探索,並且提出自身的觀點與討論,最能符合本系的入學需要。參與各類社會議題討論社團,實際到現有族群議題與文化的現場進行參與觀察,是最佳建議。 |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
望文生義,有時會分不清楚本系與社會工作學系、社會學系有何差別。本系關心社會集體如何往更為良善的方向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的旨趣是相通的,不過,本系更關心如何建構有益人類生存的脈絡、環境和制度,與著重直接服務個案的社工證照訓練取向有所不同。與社會學系相比,本系除同樣強調學術研究外,本系教學更為強調與社會現場連結,更重視實作能力、實踐方法和應用策略之訓練。 |
本系與民族學系,社會系,以及人類學系有類似背景。但不同在於,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發揮在地之便,建立地方研究、原住民社會文化發展之資料庫,並推動地方議題與文化的創新構想。同時,在全球原住民族傳統智慧的前提下,結合原住民部落、社區、社會服務機構,或非營利組織之連結與合作,開創社區文化延續與開創的實務工作。 |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
本系學生在學期間修習了不少高普特考的科目,例如: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史學通論、地理學通論、法學緒論、行政學。有利本系學生參與國家考試發展進而擔任公務員;不過社會的組成,除政府部門外,還有營利的私人企業部門和公益性質的第三部門(NPO/NGO),也都符合本系的知識訓練。 |
本系學生具備廣博的多元文化知識與社會實踐能力,以進入公私立機構從事族群與文化之研究或服務工作,協助制度及政策之制定與施行。畢業生可從事的工作,除了進入國內外族群文化相關研究所深造外,舉凡政府文化部門、博物館、文史工作室、原鄉社區工作等,皆是本系學生擅長發揮的領域。並非只做公務訓練,更是文化意識搖籃。
|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
社會科學,是一門科學,並非像一般所言「因人而異,沒有標準答案」。社會科學在過去兩百餘年來的發展,不僅讓我們更為理解社會的發展動態,並且是諸多公共政策、社會制度、教育方針、組織發展的制訂基礎。社會發展學系,正是在提供這些為社會各界所需的基礎訓練。 |
本系的學習內容與學習方法方面著重於實務演練,課程上提供田野工作與社會服務方案,與部落社區、社會服務機構,及非營利組織合作,以增進學生職場競爭力與工作能力。本系訓練並非只針對原住民身份同學,更重視在主流社會與原住民議題的對話思考訓練。非原住民同學在本系得到比一般社會系或公共行政系,更具文化深度的訓練。
|
補充提醒與說明 |
對於本系之課程設計、學習與未來出路,請見本系系網之影像說明:https://social.nptu.edu.tw/index.php?Lang=zh-tw |
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期許同學成為族群議題的開路先鋒,文化觀點的翻譯橋樑,以及「全民原教」的種子教師,為台灣的族群議題注入更多生命力。歡迎您來報考本系!若有任何問題請直接與我們聯繫: sumay@gms.ndhu.edu.tw
|
國立屏東大學 社會發展學系 |
國立東華大學 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
|
---|---|---|
核心課程地圖 |
|
|
專業選修課程 |
|
|
特色課程 |
區域研究方法
在課程中融入「多媒體工作坊」,培養學生運鏡、分鏡的概念,以及剪接與使用空拍機的技能。期末成果除書面報告外,亦鼓勵學生為研究的社區量身打造一支紀錄片,以呈現在地社會文化面貌。 當代社會議題、社會運動透過讓學生親自參與遊行、訪談參與者,來讓學生看見、聽見性別多元的豐富面向,並瞭解社會動員之形式與過程。 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藉由踏訪社區、田野調查,瞭解社區需求及問題,透過實質社區方案的提出來改善現況。 |
原住民族神話與傳說神話與傳說忠實反映了臺灣原住民族對宇宙創生的想像、對上古祖先遷徙的記憶、對歷史教訓的記取、以及對自然萬物、男女關係、族群互動的態度和倫理價值等。原住民族神話與傳說可說是臺灣寶貴的文化資產。 圖解:「穿越原住民當代工藝」-開幕式 版權:授課教師林素珍老師提供 原住民族飲食文化本課程透過講座,結合「食」做,讓學生理解原住民族飲食文化的內涵與社會意義。DIY的課程設計,讓「做中學」的經驗成為學生的知識與技藝。期末的市集方案設計,更鼓勵學生運用所學,推廣族群傳統風土與創意美學的「原汁原味」。 圖解:原住民族飲食文化課程手做「彩虹竹筒飯」 版權:授課教師葉秀燕老師提供 台灣文面族群研究
本課程以族群互動與後殖民的觀點分析台灣文面族群之社會特徵,及其在變遷過程中所引發的議題 : 圖解:課程中進行編織實作與部落踏查 版權:授課教師賴淑娟老師提供 觀光與展演本課程以社會學、人類學與文化研究的取徑介紹觀光與遊客展演之論述及討論。除了藉由課程讓學生認識相關理論及探討台灣在地個案,也透過專題演講、觀光參訪與行動劇場帶領學生透過實踐的方式,更深刻的理解觀光與展演之間的關係,並以花蓮在地的產業為案例,探討相關的議題。 圖解:至支亞干部落參與「香蕉飯製作」活動 版權:授課教師林明老師提供 社區發展理論與實務政府面對城鄉發展失衡,祭出地方創生等相關發展政策。學生需建立社區議題敏感度並培育課程學生能夠具備未來社區創新和地方創生之能力,進而藉由花東地區特殊區域引導同學具備專業能力在各種崗位上活化地方。 圖解:走入台灣第一慢城現地學習 版權:授課教師藍姆路‧卡造老師提供 |
國立屏東大學 社會發展學系 |
國立東華大學 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
|
---|---|---|
適合從事工作 |
|
|
系友生涯 |
黃O証現為社區工作者。 社區是重要的社會工作場域,但制度與大環境的限制,需要積極培育社區組織與專業實務人才,讓社區組織得以連結社區內外資源,增強社區動員能量。 社發系透過課程安排、實務體驗,讓在學時的我對社區經營與營造有深刻了解,雖當時不知如何著手改變眼前已看見的問題,卻也透過與理論的溝通,開始讓腦海中的「未來社區」有了雛型與想像。 現在的我,藉由理性的規劃、務實的評估,並採取其體行動,以挑戰體制下的壓迫與不平等,促進社會變遷,達成社會正義。
柳O盈任職於位於屏東縣潮州鎮之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已逾10年。主要以屏東縣東港溪流域為行動範圍,並以南部地區水資源政策及河川保育治理為關心標的。透過社區營造、媒合公私協力之策略,與協會成員一起研發全台首創畜牧廢水減廢行動策略,並實際與公部門及社區三方共同合作,進行污染源頭管理治理行動。期能藉由東港溪水質改善過程,結合公私部門,共同推展親近河川生態之自然倫理及經營沿岸人文環境,藉以達成復原河川生命力及做 就學時對於社會議題及田野調查多有興趣,並積極運用系上資源參與研討會、座談會或是參與非營利或環保組織辦理之活動。系上有許多關於社會公民的相關課程,透過理論對話及實際案例探討,讓我得以運用社會學角度耙梳環境議題發展的脈絡、探討問題的來源以及思考解決方案。
吳O蓉目前位於台北市某間國小任教 透過不同以往的思維,由社會心理學角度研習教學方法,進而改變身為國小教師適任教師之行政、課程、教學及班級經營等專業能力。不同於以往的傳統教學方法,身為教師應多方考量,應材施教,翻轉教學。而課程的設計、同學適性課輔、班級多元領導經營,正是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的廣義應用。 本身對於教育有高度興趣,在大學二年級時有幸申請到教育學程。在社發系的所學,對於後續在教師的路途上有不少幫助。其中大學四年中接觸到許多社會議題,如:性別、教育、環境等,都有助於教學中融入相關時事提供學生多元的視角。最重要的是培養看待事物能以開放的態度去面對,並站在不同的立場進行對話。此外同儕間的互動或小組討論,也促使我學習如何去包容不同想法。 |
圖解:總統教育獎領獎 版權:本系藍姆路.卡造老師提供
藍姆路.卡造(曾文廣)民族文化學系(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前身)學士班畢業 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碩士班畢業 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系博士生 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2009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臺灣原住民部落服務獎助 2009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碩士畢業 2011 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小說組 佳作 2014年總統教育奬 前豐南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 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佐理員 現任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圖解:葉雅庭同學 版權:國立東華大學網頁
葉雅庭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學士班畢業 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碩士班畢業 現任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產與藝術創新研究所博士生 原住民族電視台工作 娥葛絲巧品屋擔任負責人 義守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原住民專班擔任講師 榮獲國立東華大學第一屆傑出校友 電視金鐘獎兒童青少年節目最佳主持人獎入圍(個人獎) 榮獲電視金鐘獎最佳綜合節目獎(團隊獎) 圖解:新台灣和平基金會第一屆台灣研究博碩士論文 版權:Fasa Namoh本人臉書貼文
法撒克那墨禾Fasa Namo(高瑋毅)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學士班畢業 國立臺灣大學城鄉所碩士班 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研究生 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清大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助理 台大政治系研究助理 中研院民族所臺灣原住民訪問研究者 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助理 2017考取教育部公費留學獎學金 2012年獲原民會原住民出國短期研究進修獎助 2014年獲雲門舞集第11屆流浪者計畫文學美術建築類獎助金 未上傳圖片 圖解:《走,進城玩一天》繪本 版權:網路圖片
林佳誼民族文化學系(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前身)學士班畢業 現任 小野心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總監 蔚藍文化出版社 特約主編 經歷 蔚藍文化出版社創意總監 蔚藍文化出版社主編 小野心工作室負責人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助理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導覽員 南瀛文化協會企劃執行 National Maritime Museum實習生 著作 《走,進城玩一天》繪本(作者) 未上傳圖片
陳學祈民族文化學系(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前身)學士班畢業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 曾任《鹽分地帶文學》雜誌編輯 《新地文學》雜誌執行副主編 飛頁書房圖書部研究員等職 現任 「竹風書苑」,負責文獻史料之搜羅、拍賣工作。 |
國立屏東大學 社會發展學系 |
國立東華大學 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
|
---|---|---|
多元能力 |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15%
自省促進:收集、評估自己或他人的表現,提出可改善及調整的方法或採取行動。
15%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15%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15%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15%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10%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10%
快速知覺與總結:能從散落的資訊中,快速分辨與覺察具有意義的訊息,且能歸納出要點、關聯、架構等概念。
5%
|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15%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15%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10%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10%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10%
說服協商:提出觀點與他人商議或說服他人同意,以積極的態度引導他人,達成共識、目標,或解決困難。
10%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5%
資源管理:分配及運用可支配的資源,調配人力、物力、資源運作的合理性、平衡性,發揮預期效益。
5%
數理科學:能選擇適當的科學、數理知識或邏輯來思考問題,依據科學規律正確地推演出答案或排列資訊。
5%
記憶詮釋:能識別、儲存、喚起多項資訊、數字、知識內容,且能以多種方式組合這些訊息間的差異與關聯。
5%
自省促進:收集、評估自己或他人的表現,提出可改善及調整的方法或採取行動。
5%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5%
|
性格特質 |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15%
自信肯定:總是相信自己能達成目標,會肯定自身的優勢、長處,面對挫敗能較好的調整情緒。
15%
堅毅負責:常常長時間專注投入於特定事物,排除干擾訊息,會對所承諾的事物,會負起責任目標、執行到底,享受追求成就。
15%
探究冒險:常常樂於探索未知事物、能夠容忍陌生情境,樂於把困難視為一種挑戰,在探索、挑戰未知中偏好看見自己的成長。
15%
變通開創:常常對多種事物,表達熱情興趣,對於既有事物,進行拆解、重組,給予新的理解與觀點,並且喜愛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事物。
10%
深思力行:常常追求事物的條理秩序,審慎確認事物的彼此關係,行事仔細考量後果。
10%
開朗活潑:總是正向樂觀的看待事物的發展,即使事件發展不如預期,也能保持接納、能看見正向價值,常常表現自在、不膽怯。
10%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10%
|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30%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30%
深思力行:常常追求事物的條理秩序,審慎確認事物的彼此關係,行事仔細考量後果。
20%
變通開創:常常對多種事物,表達熱情興趣,對於既有事物,進行拆解、重組,給予新的理解與觀點,並且喜愛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事物。
20%
|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