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設計組 |
臺北市立大學 視覺藝術學系 |
|
---|---|---|
所屬學群 |
建築設計學群
跨
藝術學群
藝術設計學類 |
建築設計學群
跨
藝術學群
藝術設計學類 |
所在校區 |
校本部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34號 |
博愛校區 100234臺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1號 |
學系特色 |
本組以培養具協同合作、創新設計人才為目標。課程跨域、修課彈性,理論與實務並重,滿足跨域整合人才培育的需要。 |
本系以培育具藝術創作能力、藝術應用能力與專案執行能力與藝術理論涵養之「都會藝術產業人才」為宗旨。以扎實藝術創作能力為底蘊,佐以藝術理論與媒體創意應用、藝術專案執行訓練,培養學生靈活之藝術整合專業能力,並提供跨域藝術治療與藝術教育橋接課程,為學生未來進入藝術創作、應用、研究、推廣相關專業領域做好準備。 |
學科意涵 |
本系設計組主要包含工藝設計、產品設計、UI與UX設計,課程亦含部分視傳與互動設計 |
廣義視覺藝術包含視覺感官所能感知之所有藝術形式與展現。本視覺藝術學系則從藝術創作之多元媒材與技巧出發,搭配特色專業課程,並聚焦在藝術創作、藝術應用、藝術理論、藝術專案執行、藝術教育、藝術治療等領域人才之培育。 |
學習方法 |
做中學,透過動手練習促進實作能力,如表現技法與模型製作,軟體熟練度 圖解:2021年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設系系展 版權:系展照片 閱讀、討論與發表:專題總整課程,不論是個人或者teamwork,經常使用到文本閱讀、討論以及作品成果發表,以提升互動、分享能力,同時促進設計說服能力 圖解:大四畢業展 版權:系上拍攝 文本閱讀:設計為設證推理過程,需要大量資料蒐集與閱讀能力,然後進行歸納與問題釐清與界定。 |
1.學科的邏輯推論能力:藝術史、藝術理論與論述、藝術研究方法等基礎學理之理解與整合思辨能力。 圖解:視覺藝術學系展場 版權:視覺藝術學系 2.術科的操作與應用能力:熟捻各項藝術創作媒材與技術,並善用媒材特性來表達意義,進而深耕未來藝術應用整合能力。 圖解:視覺藝術學系學生作品 版權:視覺藝術學系 3.專業整合的實踐能力:藝術應用、藝術專案、藝術教育、藝術治療領域皆有職場實習課程,深化臨場的實踐能力。 圖解:視覺藝術學系學習進路 版權:視覺藝術學系 |
高中階段可以準備的學習方法或方向 |
詳細可以參考審查資料準備指引 |
同學可以試著針對自己喜好的某一種創作媒材,進行長期的技法磨練,過程中可以仔細觀察自己的變化(諸如技法的熟練,或是關注的創作主題產生改變等等),並整理為一份思考紀錄與作品兼具的作品集。亦或是可以試著針對自己喜好的某一課題(不一定為藝術領域),進行精深而長期的嘗試性研究,並試著將探索過程以文字或圖片等媒材進行紀錄,最終歸納並分析自己的所見所聞,且整理為一份圖文並茂的報告。 |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
相較於國內多數工業設計、工藝設計學系,本系整合工藝、產品兩大領域,同時積極發展UI/UX設計,學生可以彈性選擇有興趣的課程。 |
本系為一整合性視覺藝術學系,規劃大學四年課程,前兩年以藝術創作為本,藝術理論為輔,培養學生基礎藝術涵養與材質技法之掌握能力。後兩年則依興趣分流,以專業藝術創作或媒體應用兩大領域進行深度訓練,佐以藝術專案執行訓練與職前準備課程,培養出未來藝術創作人才、媒體創新應用人才、藝術教育人才、藝術行政專業人才。 |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
設計師其實要有好的外語能力 |
課程範圍過於多元導致專業度的疑慮? |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
本系設計組以造形設計為名,其造形意指產品造形與相關知識的學習。 |
(一)以為藝術標準是一種主觀的判斷,因人而異且無客觀性? |
補充提醒與說明 |
系上網站會不定時更新新訊息 |
本系在日據時代就是台灣美術教育的培育搖籃,為全台最早的高等教育學校。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設計組 |
臺北市立大學 視覺藝術學系 |
|
---|---|---|
核心課程地圖 |
|
|
專業選修課程 |
|
|
特色課程 |
陶藝創作工作室
陶藝知識基本介紹-泥土的故事與陶藝的創作觀念 未上傳圖片 介面與互動設計
本課程設計結合理論(互動設計概論、使用者介面)與實踐活動(Arduino互動設計),包含Arduino電子晶片開發環境介紹,導入電學與電子零件相關概念,認識麵包板、模組化工具之功用,以專題方式帶領學生實際動手探索介面與互動設計。 數位表現技法
在數位環境下,訓練學生能短時間內將腦中所想的事物形體,清楚快速的表達出來, |
未上傳圖片 .本系課程設計適性且均衡發展,並與校內橫向跨領域課程銜接,同時也固定提供校內教師與業師協同課程,以滿足學生修課所需。本系每年檢討課程結構,來新增、整合並汰換課程,因此目前課程多為受學生歡迎課程。 未上傳圖片 .. 未上傳圖片 ..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設計組 |
臺北市立大學 視覺藝術學系 |
|
---|---|---|
適合從事工作 |
|
|
系友生涯 |
趙偉森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 懷得居木工學校 6 期 南投工藝中心 木工進階班 漆藝基礎班 even studio / 專案執行 丹麥倉庫 / 家具修復 2013 Creo 設計神人競賽 / 入圍 2018 宜蘭椅競賽 / 銀牌 / 銅牌 / 佳作
劉知潔擔任畢業製作副召。 畢業後於台灣科技大學工商業設計研究所就讀,曾獲得台灣政府補助的全額獎學金於藝術中心設計學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攻讀平面設計(Graphic Design), 反覆分心 Placebo Studio 創辦人兼執行長 獲多項國際競賽獎項肯定,包含德國紅點傳達設計奬、美國 ADAA Award、韓國仁川國際設計獎等。
安怡曾在紐約Pratt Institute進修 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 家具設計碩士。 大可意念實習 目前在洛杉磯MASHstudios擔任設計師 |
未上傳圖片
美術教師陳聖智(國立政治大學副教授)、 吳岱融(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副教授)、 吳立行(南開大學文學院藝術設計系副教授) . 未上傳圖片
藝術家鐘兆綱(留德藝術家) 鐘和憲(藝術家,北美獎、高雄獎得主) 陳昭淵 (專業藝術家、作家) 林芷帆 (專業藝術家 國內外展演) 陳代如 (專業藝術家 國內外展覽) 張獻文 (專業藝術家 國內外展覽) . 未上傳圖片
設計師顏茗儀(留英設計師)、 黃育銘(留美設計師)、 黃思蜜(獨立出版社與書籍裝幀設計師) .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設計組 |
臺北市立大學 視覺藝術學系 |
|
---|---|---|
多元能力 |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20%
快速知覺與總結:能從散落的資訊中,快速分辨與覺察具有意義的訊息,且能歸納出要點、關聯、架構等概念。
20%
說服協商:提出觀點與他人商議或說服他人同意,以積極的態度引導他人,達成共識、目標,或解決困難。
20%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20%
程式設計:了解程式語法以及邏輯架構,撰寫、修改程式,開發並設計系統。
20%
|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15%
專注力:投入心力在特定訊息及排除外部干擾。
15%
遠觀細察:能在遠、近距離中能分辨、比較色彩差異,在不同光線強度下能觀察物體大小、距離、移動變化。
10%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10%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10%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5%
記憶詮釋:能識別、儲存、喚起多項資訊、數字、知識內容,且能以多種方式組合這些訊息間的差異與關聯。
5%
快速知覺與總結:能從散落的資訊中,快速分辨與覺察具有意義的訊息,且能歸納出要點、關聯、架構等概念。
5%
空間定向:能覺察環境、物體與自己的相對位置,辨別出方向、維度,想像物體在移動或重新排列後的外觀。
5%
自省促進:收集、評估自己或他人的表現,提出可改善及調整的方法或採取行動。
5%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5%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5%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5%
|
性格特質 |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50%
親和接納:總是願意關懷他人情緒與感受,樂於接納與照顧他人困擾與情緒,表現和藹友善、易於親近。
25%
堅毅負責:常常長時間專注投入於特定事物,排除干擾訊息,會對所承諾的事物,會負起責任目標、執行到底,享受追求成就。
25%
|
樂群敬業:總是表現活潑、傳遞熱情,主動參與活動,熱衷於與夥伴一同完成任務。
20%
自信肯定:總是相信自己能達成目標,會肯定自身的優勢、長處,面對挫敗能較好的調整情緒。
20%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20%
堅毅負責:常常長時間專注投入於特定事物,排除干擾訊息,會對所承諾的事物,會負起責任目標、執行到底,享受追求成就。
20%
變通開創:常常對多種事物,表達熱情興趣,對於既有事物,進行拆解、重組,給予新的理解與觀點,並且喜愛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事物。
20%
|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