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新媒體藝術學系 |
國立清華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系創作組 |
|
---|---|---|
所屬學群 |
藝術學群
藝術跨學類 |
建築設計學群
跨
藝術學群
藝術設計學類 |
所在校區 |
校本部 112臺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 |
南大校區 新竹市東區南大路521號 |
學系特色 |
新媒系為全國首創,是一跨越人文藝術領域與尖端科技結合的未來學門。它作為推動數位科技與藝術整合的重要推手,以培育前瞻性的「新媒體科技」、「新媒體影像」與「新媒體跨域」等全方位未來藝術創意人才。學系重要定位包括:具高藝術性與創造力領域指標、強調技術與創作思考力之平衡、結合科技應用的獨特創意、發展跨領域與未來藝術的新可能等。 |
|
學科意涵 |
新媒系刊《郭昭蘭 / 科技藝術、新媒體藝術與當代藝術交織》 |
本系名稱為「藝術與設計學系」,創作組基本以「視覺藝術創作」為核心,並擴及當代與新興藝術的學習。 |
學習方法 |
作品評圖:各年級皆有一門專題課程,學生在透過所學的電腦程式、電路板、機械動力、影像設計等技術或新媒材完成個人或團體合作之藝術創作。藉由專題教師與外審委員共同針對改創作提出專業建議,進而強化學生在藝術見解與科技技術的成長,並透過各類活動展現出自己的藝術成果與實踐,活動如系展、關渡光藝術節、後花園實驗場 數位自造:學生藉由系上提供之設備與器材(如雷射切割機、CNC數控車床、3D印表機、VR虛擬設備等),將個人創意與想像具體實踐在藝術創作中。 教學分組、學習不分組:本系學士班分為新媒體影像組、新媒體科技組、新媒體跨域組。分組的目的在於每組學生皆能在專業科目教學規劃下術業有專攻,但因學生個別差異與自我興趣不同之因素,我們亦鼓勵學生跨組選修強化自身能力。 |
實務操作:基礎訓練的課程務求紮實,因此會需要投入大量的練習時間;進階課程則以不同單元的操作、試驗、議題反思等內容,開發多元藝術創作的思維與表達。 圖解:圖像與媒材教學成果展示 版權: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版權所有 討論與表述:不論是理論課程還是創作課程,皆重於思想的激盪與個人觀點的陳述,教師引導、掌握課程運作,討論分享令學生學習分析統整以及自我表達。 圖解:學生發表分組工作成果 版權: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版權所有 參觀學習:美術館、機構與重要藝術活動的實際參訪。 圖解:參觀亞洲雙年展,聆聽策展人說明 版權: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版權所有 工作坊:聘請校外專業人士,與學生密集互動。 圖解:工作坊海報 版權: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版權所有 |
高中階段可以準備的學習方法或方向 |
因課程學習與作品創作需要,在「科技藝術」及「數位媒體」部分須具備高度藝術創作之能力,如學生需操作各類數位機具、電子焊接和機械動力製作等手部動作,以及完成數位影像設計與聲音藝術創作等視覺與聽覺辨識能力。 |
不論是理論課程還是創作課程,皆重於思想的激盪與個人觀點的陳述,教師引導、掌握課程運作,討論分享令學生學習分析統整以及自我表達。 |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
【與美術系的不同】傳統美術媒材側重形態描寫。新媒系則在部分的傳統美術基礎之上,更專注探求新媒材在當代創作的可能性,包括當代科技、互動媒體、數位影像與新思維的應用 |
本系創作組重於純藝術的學習與創作,基本以各類繪畫和複合媒材的創作為主。在課程上雖與其他藝術相關科系有所重疊,但本組在各類創作的課程上安排上,具有更佳的深度與廣度。 |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
本系畢業生常誤認為僅能做多媒體動畫、美術設計或藝術家,但如同新媒體藝術是開拓未來藝術之精神,任何工作只要與藝術、科技、設計相關之行業,皆有本系畢業生發展的可能性。 |
以為本系畢業生只能在學校任教,擔任美術教師。本系學生畢業以後可以從事以下相關事業之工作,包括專業藝術創作、繪本創作/設計、藝術導賞與行政管理、才藝班經營/教學,學生在學表現一鳴驚人,未來成就潛力無限。 |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
新媒體藝術常被誤認為大眾傳播相關學系,或是多媒體動畫相關科系。本學系有別於傳統美術繪畫、雕塑表現,而是透過「數位媒材」及「創新媒材」呈現進行高度創意之藝術創作。學習著重於「藝術創作」、「動手實作」、「跨域整合」等面向,為全國首創最前瞻之跨域整合學系 |
本系創作組課程以純藝術創作為主,並不適合以設計工作為職志的學生就讀。 |
補充提醒與說明 |
如何培養「新媒體藝術獨創性」? |
1.創作組課程TA皆為研究生學長姐,可協助課外術科輔導。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新媒體藝術學系 |
國立清華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系創作組 |
|
---|---|---|
核心課程地圖 |
|
|
專業選修課程 |
|
|
特色課程 |
未上傳圖片 未來電影不是一種電影型式,而是對動態影像(Moving Image)媒體發展的未來性指出可能。自2002年德國卡司魯爾媒體藝術中心(ZKM)推出「未來電影」大展後,數位影像的前衛性定義更加寬廣。本課程由當代藝術的媒體觀念出發,以詮釋跨領域數位時代的新影像語言可能。 未上傳圖片 感測器原理與應用透過無所不在的IoT物聯網感測器,發展智慧型裝置成為互動藝術作品,並透過大量感測資料分析,轉化成創新形式的藝術創作。 未上傳圖片 互動3D程式設計透過unity程式撰寫,發展VR/AR/MR之虛擬/擴增/混合實境等各種穿梭虛實空間之藝術創作與創新應用。 未上傳圖片 實景投影「projection mapping」為一種新形態的作品呈現方式。常應用於投影在建築物(建築投影)、舞台空間以及立體物(特殊幾何模型、汽車等)上,以大型光影秀之姿呈現,改變原先的材質狀態或立體透視影像,並賦與其驚人的震撼視覺效果。 未上傳圖片 聲音藝術有別於傳統或流行音樂,創作者以其開放、自由的觀念,發展出大膽而創新的聲響風格;運用來自不同源頭的聲音素材、透過電腦技術的處理,創作出帶有環境色彩的實驗聲響。 |
藝術管理與策展實務籍由參訪、實習、講座等不同上課方式,學習策劃藝術展覽與藝術行政的理論與實務 圖解:實習策展成果展示 版權: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版權所有 繪畫-圖像與構成開發學生在繪畫表現上的多元才能 圖解:學生工作室之狀態 版權: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版權所有 進階油畫透過課程講座邀請藝術家示範及講授油畫繪畫技法等專業知識技能 圖解:邀請藝術家示範 版權: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版權所有 媒材與應用於「跨域:實驗空間」進行作品裝置演示與拍攝練習 圖解:媒材與應用課程展示演練 版權: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版權所有 水墨畫透過各種單元的練習,學習水墨畫的傳統技法與寫生。 圖解:教師上課示範 版權: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版權所有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新媒體藝術學系 |
國立清華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系創作組 |
|
---|---|---|
適合從事工作 |
|
|
系友生涯 |
未上傳圖片
姚仲涵實踐大學室內空間設計學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班 作品透過日光燈與聲音之間的呼應和對比,觸發觀者對自身體感的想像。作為臺灣聲光藝術先驅,姚仲涵曾獲臺北數位藝術節聲音藝術首獎,並受邀參加日本「福岡亞洲藝術三年展」、「NTT ICC-Emergencies!014」、荷蘭「STEIM - Massive Light Boner」等盛會,作品多發表於國際性展會,目前為專職藝術創作者與臺北藝術大學、實踐大學兼任講師 未上傳圖片
王仲堃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班 台灣近年科技藝術的生力軍,他創造了各式各樣的機器,這些機器有著耐人尋味的單純性與獨特的美感,它們在感應觀眾靠近之際,不知疲憊地自顧自進行自己的運動,或發聲、或開關、或吐氣、或旋轉或叮噹,它們不僅僅執行簡單的單一動作,反之它們有著自己的節奏變化,既似頑愚,又似有靈。 未上傳圖片
莊志維以藝術與建築雙重背景的學習經歷,透過數位科技物件與自然生物材料的實驗,持續找尋新媒體藝術與建築跨領域整合的可能。在日常生活咖啡中,莊志維跨越日常表面探尋精神性的想像,以燈管呈現一則超脫現實的輕盈宇宙,亦複合植物標本,討論著人文科技與自然間微妙平衡的共存可能。 有著藝術與建築背景的莊志維,擅長運用光和空間創造互動裝置,探討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至今於創作歷程中仍不斷追尋跨領域間的揉合,呈現理性與感性並存的藝術美學。2014年獲選至東京Tokyo Wonder Site創作駐村。作品曾獲2013高雄獎、2015年臺北美術獎,於同年入選臺北數位藝術獎、2016文化部 Made In Taiwan ─新人推薦特區,並受邀參加東亞當代藝術展(釜山市立美術館). 未上傳圖片
蘇文琪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碩士班 為一當代舞團(YiLab.)主要成員,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系碩士,現為英國Roehampton University 舞蹈博士班研究生。2012年為瑞士弗里堡Belluard Bollwerk 國際表演術節 Watch&Talk 駐藝術節藝術家、2010年於北京駐村、2009年在台北國際藝術村駐村;2007-2012年間數次前往法國巴黎西帖藝術村駐村。主要作品有《身體輿圖》(2012).. 未上傳圖片
張徐展藝術家、實驗動畫導演。以動畫作為藝術創作的實踐,並探索動畫作為擴展觀影經驗的各種可能,擅長揉合擴延電影、實驗動畫、錄像裝置、大型多頻道投影裝置創作與雕塑物件,作品常見奇異、怪誕的影像擴展,擅以結合各式隨手的當代生活經驗,圍繞於 ”個人之於社會經驗的謬察、文化流動中家族紙紮記憶與技藝的狀態思考”;假以一種荒謬、怪誕的影像包覆,討論關於存在的腐朽,以及那從未結束的狂歡與寂寞。現為專職 藝術動畫 2018年以錄像動畫《Si So Mi》提名第55屆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獎,並受邀參加PSA上海當代藝術美術館《第十二屆 上海雙年展》,並榮獲台中國際動畫影展台灣獎首獎。2019 受邀美國CalArts加州藝術大學 Visiting Artist 客座藝術家,同年獲頒世界四大動畫影展之一《薩格勒布國際動畫影展》評審特別提及獎。為首位獲頒德意志銀行年度藝術家獎的台灣藝術家。 |
圖解:劉鳳鴒 版權:劉鳳鴒
劉鳳鴒學歷: 2023臺南藝術大學 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 2017臺中教育大學 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 公費碩士班 美勞組畢業 2011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 藝術教育與創作碩士班畢業 經歷: 現任桃園市中壢區信義國小教師 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出生於臺灣桃園,西元2000年以前,從未學過畫,因著熱情與衝動,報考設有美術班的高中,自此與藝術之路結下不解之緣,開始與更廣闊的藝術領域結緣。大學與研究所,進入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就讀,更開啟對於創作的興趣;畢業後,持續創作與展覽,並在閱讀、創作、書寫中,逐漸找到屬於自己的作息。 圖解:李奇鴻 版權:李奇鴻
李奇鴻學歷: 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 藝術教育與創作碩士班畢業 基隆在地藝術家 透過藝術教育的社會轉化,於家鄉基隆規劃並執行多項大型藝術擾動計畫。用藝術活化在地文史與社區再造,於各地演講授課、分享藝術轉化經驗。並與朋友成立Nuhox怒吼獅設計品牌,致力將台灣文化設計運用並推廣。 圖解:吳易澤 版權:吳易澤
吳易澤學歷:2014年畢業於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藝創系碩士 曾任:2017年度新竹鐵道駐村藝術家 曾任:2018年清華大學藝設系兼任講師 現職:全職藝術家 作品典藏:奇美博物館、台中國立美術館、新營、嘉義文化局等單位。 創作媒材以平面油畫為主,所繪主題多以台灣野地或靜景、風景為大宗,挖掘在地內涵並融入個人情感作詮釋,技法以具象繪畫風格為主要表現形式,目前常活動於台灣西部與家鄉苗栗,探究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在創作中追求共生與永恆的價值體現。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新媒體藝術學系 |
國立清華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系創作組 |
|
---|---|---|
多元能力 |
數理科學:能選擇適當的科學、數理知識或邏輯來思考問題,依據科學規律正確地推演出答案或排列資訊。
20%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20%
說服協商:提出觀點與他人商議或說服他人同意,以積極的態度引導他人,達成共識、目標,或解決困難。
20%
運作分析:分析特定需求並規劃合適的運作流程,運用技術調整、組裝、設定設備,讓設備及系統正常運作。
20%
程式設計:了解程式語法以及邏輯架構,撰寫、修改程式,開發並設計系統。
20%
|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15%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15%
空間定向:能覺察環境、物體與自己的相對位置,辨別出方向、維度,想像物體在移動或重新排列後的外觀。
10%
手工操作:能依據物體變化(如移動速度),快速地調整出肢體反應,或以運用手部與手指進行精細動作。
10%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10%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10%
專注力:投入心力在特定訊息及排除外部干擾。
5%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5%
自省促進:收集、評估自己或他人的表現,提出可改善及調整的方法或採取行動。
5%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5%
說服協商:提出觀點與他人商議或說服他人同意,以積極的態度引導他人,達成共識、目標,或解決困難。
5%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5%
|
性格特質 |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30%
變通開創:常常對多種事物,表達熱情興趣,對於既有事物,進行拆解、重組,給予新的理解與觀點,並且喜愛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事物。
20%
堅毅負責:常常長時間專注投入於特定事物,排除干擾訊息,會對所承諾的事物,會負起責任目標、執行到底,享受追求成就。
15%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15%
樂群敬業:總是表現活潑、傳遞熱情,主動參與活動,熱衷於與夥伴一同完成任務。
10%
深思力行:常常追求事物的條理秩序,審慎確認事物的彼此關係,行事仔細考量後果。
10%
|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50%
樂群敬業:總是表現活潑、傳遞熱情,主動參與活動,熱衷於與夥伴一同完成任務。
50%
|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