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山大學 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 |
國立中央大學 文學院學士班 |
|
---|---|---|
所屬學群 |
跨領域
|
文史哲學群
文史哲跨學類 |
所在校區 |
資料準備中 |
校本部 320桃園市中壢區中大路300號 |
學系特色 |
因應當今產業對跨領域人才的實務需求,國立中山大學在107學年度(2018年)成立「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本學程透過跨領域核心素養課程、議題導向式跨領域創新專題課程與學位學程的彈性課程規劃制度,提供有創新實作與創業理念、對社會人文與科技現象、問題或議題有興趣的學生「適性選擇及跨領域學習」的學習場域,並以專題導向學習為方法,發展個人獨特的大學學習地圖,培養問題解決、創意思考、實作與溝通能力。 |
文學院學士班以本院哲學、歷史、藝術學三研究所特別針對學士班開設之課程為核心,並輔以文院其他科系相關課程,透過多元師資及教學資源的整合,突破既有教學模式,提供跨領域學習模組。本班基礎與核心課程目標在培養具有邏輯思辨、歷史思維、人文關懷、社會參與及SDGs跨領域應用能力的未來人才。除注重專業性及應用性外,更鼓勵學生自由選課,依自己的性向規劃學習,使學生得以自主學習、培養未來所需的學力。 |
學科意涵 |
本學程期待學生透過跨領域學習(Interdisciplinary)的歷程打造個人獨特的大學學學地圖,落實自我探索與自主學習的目標。學程課程以設計思考4D(發現、定義、開發、交付)為骨架設計。同時,設計思考五步驟也同樣融入學程畢業創新專題核心架構和方法,並且學程期待學生在跨領域創新專題課程中勇敢尋求真實場域問題的最佳解方和實作迭代經驗。 |
本學士班強化學生洞悉當前社會脈動之能力,側重人文學科的基本訓練,打破固定學術領域的限制,透過自由的主修課群組合,讓學生有更廣闊的發展方向。本班以四類專業課群:哲學思維與經典詮釋、知識傳統與歷史應用、藝術與視覺文化,以及影像與敘事為基座,縱貫四年的專題計畫為軸心,發展理論與實務兼具的人文教育。 |
學習方法 |
專題討論與專案實作(Seminar and Practice): 學程教師將針對學習主題設計合作學習(分組共學),同學們將針對主題進行深度閱讀與討論,並且透過團隊實作完成學習挑戰。 專題導向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 ):各課程教師將陪伴同學針對特定問題進行專題探究與實作,並經過設計思考方法發展創新解方,強調透過實踐來驗證學習成效。課程:設計思考、跨領域創新專題(一)、創意街區發展與設計思考、創意街區發展食物與藝術管理、都市環境概論 自我導向學習(Self-Directed Learning ):同學們除了能夠透過彈性的課程學分配置來規劃自己以專題為核心的學習地圖,還能藉由申請人科學程於2023年起發展的「跨領域自主學習領航夥伴計畫」、「個人化學程」,落實自主學習行動與目標。本校「西灣我課」制度也提供學生自主規劃課程之學習機會。 講授類:科技創新趨勢與需求探索基礎知識內含科技創新、科技趨勢分析、科技應用、產業分析、市場分析、使用者需求分析、創新產品與服務開發等知識。 專題實作:基礎程式應用與創客基礎主要培養同學們的程式設計與產品設計能力:(一)基本程式撰寫技巧、(二)解讀與分析資料能力、(三)繪製虛擬立體圖、(四)產品設計能力、(五)產品創作表達與溝通。 |
課堂學習:教師講授關於思想、歷史、藝術與文學及文化的知識與分析方法,啟發學生批判思考。學生透過指定教材研讀,回答問題、參與討論,進而撰寫報告或論文。 圖解:藉此畫作探究藝術、歷史與哲學。 版權:名畫檔案www.ss.net.tw/paint-147_68-3683.html 自主學習:在有教師支援的條件下,由學生根據自己的性向或志向選擇學習內容與學習方法。本學士班並特別鼓勵以人文為基礎的跨領域學習內容,以及實用導向的學習目標。 圖解:以策展為學習。 版權:自己攝影。 未上傳圖片 計畫導向學習:從大一開始有意識地探索方向,在大二以上最多可有五個學期的時間發展專題計畫。本學士班特別鼓勵人文的應用與實作,學生以個人或團隊合作的計畫為主軸,發展適於自己的學習路徑。 圖解:實作一支宣導「永續食糧」的短片。 版權:學生自製。 |
高中階段可以準備的學習方法或方向 |
本學程和其他一般大學全校不分系的主要差異在於強調以創新為核心願景、發展以設計思考為方法的專題導向學習。高中階段的同學可以先接觸了解「設計思考」的基礎方法知識或程序知識,在此提供幾個核心問題,供同學自主學習: |
專注一個主題,知識性或技能性皆可,持之以恆,跟隨學校裡或網路上的老師學習。 |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
本學程和其他一般大學「不分系」的主要差異在於強調以創新為核心願景、發展以設計思考為方法的專題導向學習,並且在學生滿足畢業門檻(修滿128學分及其他校定畢業條件後)將授予「跨領域學士學位」。 |
不分系學士班是未來的教育趨勢,然而,國內至今人文學院仍未出現整合哲學、歷史、藝術,以及文學在視覺領域方面實踐等專業的學士班,也未見以專題計畫製作引導跨領域自主學習的課程設計方案。故本學士班的設立,不僅是培養國家未來社會人力需求的搖籃,也是國內創新教學的發端。 |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
畢業後立即擔任社區、產品/使用者經驗設計師等職務。其實只是部分選擇。若能知悉思考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方法,則能更容易達成工作範疇目標。故可知本系出路廣泛,但卻可因紮實的思考及解決能力而攀升更快。 |
社會上常有人文專業難以就業的錯誤觀念。事實上,在機器的能力愈來愈強的世界裡,需要特定「硬技能」的工作消失得最快,反而是機器不能取代的人文知能才是社會的亟需。 |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
人科學程不僅提供人文及科學核心素養課程,重視基礎技能實作訓練,更強調跨領域技術知識之應用、學理之對話和創意的碰撞。在人科學程的跨域學習道路上,人科學程將陪伴你結合學理和技術之應用,運用跨領域的技術知識動手打造自己獨一無二的創新方案。學程期待「你/妳們負責作夢,我們負責陪你/妳們夢想成真」。 |
計畫導向:雖然專題計畫以產生實際作品為目標,但它是藉以學習的方法。學生的主要目的仍是學習與充實自我,並非製作產品。 |
補充提醒與說明 |
系所網站:https://pis.nsysu.edu.tw |
課程教學為強調理論與實作,本班有學士班巢映電影院、大眾史學研究室、視覺文化研究中心等空間與單位的硬體支援。除人文應用專題課群提供實作能力外,亦有「科技、藝術與社會」、「電影研究與實務」微學程提供人文與科技的跨科學習。透過產學合作經驗豐富師資的引導,落實人文學科與表演藝術的跨域對話,從而提升台灣人文學科學生的實務專長。 |
國立中山大學 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 |
國立中央大學 文學院學士班 |
|
---|---|---|
核心課程地圖 |
|
|
專業選修課程 |
|
|
特色課程 |
出走西灣 希望高雄系列工作坊老師與業界典範加上大一~大四不同領域學生一同到台灣不同角落,以中山大學共學群五大議題,藉由假日與週末期間的密集式學習,達成深度旅行,鍛練思惟與創意,培養面對議題的全面性思考能力。除了對台灣地方有更深一層的認識與回饋,更從中找到在中山大學學習,以及妥善運用校園資源,尋找身在校園、與高雄的價值。 圖解:礦工子弟簡盛隆大哥與學生討論愛情觀課題 創意設計方法
設計是一個解決複雜難題的過程,從構想發散、收歛到上市,在設計、研究、調查、測試等過程中,需要透過許多的方法來幫忙解決問題。創意設計方法課程目的在教導設計流程中常運用到的方法和技巧,透過方法的練習可以幫助設計者創造出更符合人性化的產品。 圖解:《犯犯之交》是從個人告解室做出發 創意街區發展與設計思考「鹽夏不夜埕」為中山大學近年來每年舉辦的創意街區活動,希冀帶動鹽埕社區發展,吸引年輕人重新感受街區魅力。2023年活動搭上影視作品多元平行宇宙的熱潮,以「Time to Leap一路向北」為主題,設計出代表角色—時空旅人「Dr. 府北」帶領民眾透過裝置藝術、表演藝術、市集穿越不同時空的府北里。 設計溝通與表達應對未來工作挑戰,溝通與表達一直是不可或缺的軟實力。中山大學西灣學院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開設設計溝通與表達課程,藉由教學實作及場域氛圍的引導,讓學生增進軟實力。 |
未上傳圖片 人文與科技發展此課程為文學院學士班一年級的基礎課程,在學士班的整體課程規劃中,這門課的任務就是要藉由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展開學生的視野:對於人文與社會議題的視野,以及國際視野,進而以此為基本的動機,展開跨領域數位人文的學習旅程。而本課程標題中所謂的科技發展,也是沿著議題的軸線而展開。 未上傳圖片 影像與敘事分析透過主題導向的中英文作品欣賞討論,培養學生分析文學與電影的基本能力。 未上傳圖片 數位人文工具導論本課程擬為文學院大學部學生設計適合其背景知識、學習性向、應用需求的數位工具入門課程。文史哲領域的學生有其專業知識與能力的學習目標,為將數位科技納入其專業發展的工具箱內,需要培育學生達到流暢溝通的能力。所謂溝通可粗分為對機器的溝通,此即程式語言的撰寫,以及對專業資科人士的溝通,此即資科領域的觀念語彙。 |
國立中山大學 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 |
國立中央大學 文學院學士班 |
|
---|---|---|
適合從事工作 |
|
|
系友生涯 |
未上傳圖片
本系尚無畢業生本系尚無畢業生 本系尚無畢業生 |
未上傳圖片
本系尚無畢業生本系尚無畢業生 本系尚無畢業生
|
國立中山大學 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 |
國立中央大學 文學院學士班 |
|
---|---|---|
多元能力 |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10%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10%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10%
數理科學:能選擇適當的科學、數理知識或邏輯來思考問題,依據科學規律正確地推演出答案或排列資訊。
10%
專注力:投入心力在特定訊息及排除外部干擾。
10%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10%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10%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10%
說服協商:提出觀點與他人商議或說服他人同意,以積極的態度引導他人,達成共識、目標,或解決困難。
10%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10%
|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20%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15%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10%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10%
快速知覺與總結:能從散落的資訊中,快速分辨與覺察具有意義的訊息,且能歸納出要點、關聯、架構等概念。
10%
專注力:投入心力在特定訊息及排除外部干擾。
5%
自省促進:收集、評估自己或他人的表現,提出可改善及調整的方法或採取行動。
5%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5%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5%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5%
數理科學:能選擇適當的科學、數理知識或邏輯來思考問題,依據科學規律正確地推演出答案或排列資訊。
5%
記憶詮釋:能識別、儲存、喚起多項資訊、數字、知識內容,且能以多種方式組合這些訊息間的差異與關聯。
5%
|
性格特質 |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10%
樂群敬業:總是表現活潑、傳遞熱情,主動參與活動,熱衷於與夥伴一同完成任務。
10%
自信肯定:總是相信自己能達成目標,會肯定自身的優勢、長處,面對挫敗能較好的調整情緒。
10%
開朗活潑:總是正向樂觀的看待事物的發展,即使事件發展不如預期,也能保持接納、能看見正向價值,常常表現自在、不膽怯。
10%
親和接納:總是願意關懷他人情緒與感受,樂於接納與照顧他人困擾與情緒,表現和藹友善、易於親近。
10%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10%
堅毅負責:常常長時間專注投入於特定事物,排除干擾訊息,會對所承諾的事物,會負起責任目標、執行到底,享受追求成就。
10%
深思力行:常常追求事物的條理秩序,審慎確認事物的彼此關係,行事仔細考量後果。
10%
探究冒險:常常樂於探索未知事物、能夠容忍陌生情境,樂於把困難視為一種挑戰,在探索、挑戰未知中偏好看見自己的成長。
10%
變通開創:常常對多種事物,表達熱情興趣,對於既有事物,進行拆解、重組,給予新的理解與觀點,並且喜愛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事物。
10%
|
親和接納:總是願意關懷他人情緒與感受,樂於接納與照顧他人困擾與情緒,表現和藹友善、易於親近。
50%
探究冒險:常常樂於探索未知事物、能夠容忍陌生情境,樂於把困難視為一種挑戰,在探索、挑戰未知中偏好看見自己的成長。
50%
|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