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學系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海洋工程科技學士學位學程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海洋環境資訊系 |
|---|---|---|
| 所屬學群 |
工程學群
工程跨學類 |
地球環境學群
海洋科學學類 |
| 所在校區 |
馬祖校區(馬祖三系大二校區) 210連江縣北竿鄉坂里村59號 |
海大校區 202基隆市中正區北寧路2號 |
| 學系特色 |
本學程強調「海洋工程科技」特色,如海洋能源及離岸風電海洋工程技術、並兼蓄水下工程、探測與海岸、港灣等工程技術,以跨領域的整合,培養學生寬廣視野,並提升學生海洋工程科技專業知識整合能力。 |
因應全球變遷、海洋暖化等議題,海洋環境日益重要。本系為鼓勵優秀同學專心向學,設有「師長獎學金」、「許長煇獎學金」、「胡世棻教育基金會獎學金」及各項研究工讀金。本系訂有「碩士學位先修學程」(學生最快可於五年內取得學士及碩士學位)及大學部學生逕讀博士班辦法。本系有開授海洋觀測實習課程,參與研究船實習航次,讓學生實際體驗海洋現場實驗之規劃與進行,並實際接觸及操作海洋探測儀器。。 |
| 學科意涵 |
以「海洋能源與海事工程」專業課程為特色,整合現有教學資源為原則,建立學生具整合跨領域之概念與知識,使其對工程之瞭解有更宏觀與前瞻之視野,並能致力於海洋能源相關領域之應用,強化理論與實務並重,促進產學交流與合作,以及增進多元及整合課程的學習,厚實學生就業競爭力,進行課程規劃與設計。 下載詳細資料 |
本系成立之目的,在為國家培育海洋科學、環境監測、資訊處理的科技人才。本系教學研究的方向,主要以監測或偵測海洋環境中的各種現象、資源為主。主要研究對象為海洋物理、海洋化學及海洋環境監測。本系教學及研究重點並專注在海洋環境污染的因子之探討及監測,且強化各種資訊處理方法的整合運用。 |
| 學習方法 |
未上傳圖片 基礎理論學習-以海洋工程科技為主體,涵蓋《波浪力學》、《流體力學》等課程為核心,結合《海洋及近岸地形測量》、《結構學》、《基礎工程學》等實務訓練,讓學生具備海洋結構設計、探測與施工管理能力,能投入港灣、水下及近岸工程等專業工作。 未上傳圖片 觀念探討-藉由觀念探討以更宏觀與前瞻之視融會貫通其相關理論概念。 未上傳圖片 實際應用-產學交流與合作,將理論應用與實務技能相互結合,增強後續就業競爭力。 |
課堂講解。 圖解:課堂講解物理海洋儀器ADCP海流儀的使用 版權:海洋環境資訊系
實作及校外教學參訪(例如前往氣象署參訪) 圖解:課程教師率學生赴業界校外教學參訪 版權:海洋環境資訊系
課後輔導與教學助理補強教學 圖解:示範光學遙測儀器操作 版權:海洋環境資訊系
海洋觀測與實習課程 圖解:安排修課同學搭乘研究船出海實習 版權:海洋環境資訊系
產學交流與業界實習 圖解:授課教師訪視參加暑期實習同學 版權:海洋環境資訊系 |
| 高中階段可以準備的學習方法或方向 |
在閱讀各個基礎學科與知識時,除了基礎的原理外,需要更深究其應用面,如何應用這個基礎知識在材料的製程與應用上,此外,因為學科內容豐富且具一定廣度,因為需要具備歸納與融會貫通的能力,可以透過參加科學專題來加強這項能力,透過自己發現問題,嘗試解決回答它,將有助於提升自己的觀察力,歸納與融會貫通的能力,同時也能培養動手做的實力,此外,與國際接軌一直是做個材料科技人需要具備的能力,因為需要提升英文的聽說讀寫能力,以降低未來在面臨英文授課時的壓力。 |
本系對基礎理論與觀測實務同樣重視,可以透過參加科學專題來加強海洋科學、環境科學及資料科學的實作分析能力。未來透過專業的課程內容,讓同學們具備多種程式語法及電腦軟體之應用與分析能力。同時也循序式、導向式的培養邏輯思考能力,以期未來可活用於日常生活、資訊發展或科學研究,成為海洋科學、環境監測、資訊處理等多面向的科技人才。 |
|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
1.創新海洋工程,實務接軌產業: |
本系以海洋(大洋、大尺度、離陸地較遠之海洋)科學或近岸海洋環境監測為主,與河海或水利(小尺度、近岸之河、海、港灣)工程相關科系之研究主題與應用範圍不同。 |
|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
可能只侷限在海上工作 |
台灣四面環海,政府常宣示以海洋立國,海洋之重要性不言可喻,目前雖無海洋科學直接相關之產業別,但行政院海洋事務委員會已經成立,以本系三大專業研究領域,包括海洋災害、海洋環境變遷與監測及海洋能源等三大特色。將可使本系同學畢業後,可根據其主修如海洋科學或環境資訊等領域專長,找到相關合宜之工作。 |
|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
本學程係涵蓋「海洋能源與海事工程」相關領域之專業,並非一定要在海上工作。 |
本系屬於理工相關學科,很多專業課程必須具備物理、化學基礎知識,並運用數學方法及電腦程式語言與軟體工具,而專業教材更須英文具有一定基本能力以利研讀學習,高中同學易以高中地球科學有渉及海洋的部分,誤解本系為地質或海洋生物相關學科.。實際上本系稱以海洋物理和海洋化學為主要研究領域。 |
| 學習資源或補充說明 |
本學程研修課程涵蓋「海洋能源與海事工程」相關領域之專業知識,未來就業出路包含:國內外相關海洋能源開發建設學術研究單位、海洋能源開發、建設相關開發業、工程顧問公司等產業及高普考及特考進入各級政府機關相關職系公職。 |
本系教學概括「海洋環境」與「環境資訊」兩大領域。「海洋環境」領域課程保留原來海洋科學的特色,著重於近岸物理、化學環境的探討,以及全球環境變遷對台灣鄰近海域之影響;「環境資訊」則著重在資訊相關課程,強調各類海洋數據(如現場觀測、衛星遙測及數值模擬等資料)的整合及呈現,強化學生電腦資訊處理分析能力,以增加就業機會競爭力。 |
| 我的學系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海洋工程科技學士學位學程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海洋環境資訊系 |
|---|---|---|
| 核心課程地圖 |
|
|
| 專業選修課程 |
|
|
| 特色課程 |
未上傳圖片 海洋工程科技導論海洋工程科技導論(Introduction on Ocea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乃針對海洋工程科技所涵蓋之範圍,作一深入淺出之探討,提供大一新生瞭解海洋工程科技之內涵與未來之研究發展方向及出路。 未上傳圖片 職業安全衛生法規與實務在勞動人權逐漸受重視的今日,有關勞工安全與健康問題逐漸受到勞工、事業單位及社會各界所重視。希透過本課程建立學生職業安全衛生法規之概念及技能,幫助尚未進入職場的學生瞭解職業安全衛生相關法規、實務作業安全管理規範與職業安全衛生文件製作。 未上傳圖片 程式設計與資料處理訓練學生抽象思考的能力,理解電腦基本運作,並且利用程式語言技巧來解決問題。 未上傳圖片 海洋測量學海洋測量是進行一切海洋工程的基礎,以海洋及陸地水域為研究對象,探討港口、碼頭、航道及水下地形測量的理論及方法的測量問題。本課程設計首先建立學生測量學的基本知識,再進入學習海洋定位測量、水深地形測量原理及技術及港口航道等海洋工程相關測量,使修課學生具備海洋測量的基本技能。 |
海洋學介紹海洋物理、海洋化學及海洋環境。海洋物理學是研究海水運動過程如海浪、洋流及潮汐、以及其他海洋環境中的各種物理現象。海洋化學是研究海水及其中生物和海底沈積物之化學反應,以及所含成分元素之化學分析。 圖解:參訪美國研究船ROGER REVELLE 版權:海洋環境資訊系
環境分析化學物質的數量分佈和化學物種變化,是環境科學上所注重的課題。而要了解這些課題之前,分析方法的建立、分析儀器的選擇和分析數據的處理是必要的基礎步驟。因此,本課程將介紹環境分析上的基本概念、分析儀器原理和環境數據的處理等三大部分。 圖解:師生參訪SGS臺灣檢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海洋環境資訊系 海洋氣象介紹氣象學的基本理論與觀測實務,並進而了解一般天氣與海象預報的作業。 圖解:參訪氣象局儀器檢校中心 版權:海洋環境資訊系 水質分析本課程將提供修課學生規劃、採樣和化學分析,並且讓學生了解最新的分析實驗室技術和數據分析。課堂口授教學為主,並搭配實驗室操作 圖解:校外教學參訪SGS公司 版權:海洋環境資訊系 遙感探測學介紹遙感探測基本原理並講解各種感應器的特性及其應用 圖解:校外教學參訪中央大學太遙中心 版權:海洋環境資訊系 |
| 完整課程地圖 |
| 我的學系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海洋工程科技學士學位學程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海洋環境資訊系 |
|---|---|---|
| 適合從事工作 |
|
|
| 系友生涯 |
未上傳圖片
本系尚無畢業生本系尚無畢業生 本系尚無畢業生 |
白書禎1971.9~1975.7 臺灣省立海洋學院海洋學系畢業 1977.9~1978.7 利物浦大學海洋學系碩士預科 1978.7~1981.7 利物浦大學海洋學系哲學博士 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化學組教授 教育部中山學術獎 81年 國家科學委員會傑出研究獎 84年 國家科學委員會傑出研究獎 94年 教育部設置學術獎 95年 教育部第9屆國家講座暨第49屆學術獎
孟培傑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博士 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碩士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科學系 學士 2025.05 中央研究院關鍵議題研究中心 研究員(合聘) 2024.02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 合聘教授 2023.08 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 主任 2023.08 中華民國海洋學會 常務理事 2018.08 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理事 2013.02 台灣海域保護及監測協會 委員 2012.08 國立東華
版權:蔡世豪攝影
吳逸民1991.06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1999.01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 2004.02 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研究員 2006.07 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助理教授 2010.07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副教授 2010.08迄今 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教授 2021年以享譽世界的「地震P波警報器」獲得教育部「數學及自然科學」類科第六十四屆學術獎。吳逸民教授在大學時期秉持著對於海洋的嚮往來到了基隆的海洋大學就讀海洋學系。大學時期的他興趣廣泛,對很多東西都很有興趣,尤其喜歡看山、看海,也好奇背後的物理現象。或許是這樣的人格特質使吳逸民教授成為日後成為一名地球科學家。 |
我的學系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海洋工程科技學士學位學程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海洋環境資訊系 |
|---|---|---|
多元能力 |
數理科學:能選擇適當的科學、數理知識或邏輯來思考問題,依據科學規律正確地推演出答案或排列資訊。
15%
記憶詮釋:能識別、儲存、喚起多項資訊、數字、知識內容,且能以多種方式組合這些訊息間的差異與關聯。
10%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10%
自省促進:收集、評估自己或他人的表現,提出可改善及調整的方法或採取行動。
5%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5%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5%
運作分析:分析特定需求並規劃合適的運作流程,運用技術調整、組裝、設定設備,讓設備及系統正常運作。
5%
程式設計:了解程式語法以及邏輯架構,撰寫、修改程式,開發並設計系統。
5%
機械操作:能監控設備或系統,按程序運行、排除故障,且能進行修繕、更換零件,檢測產製成果的品質。
5%
系統運作:評估與分析系統的運作方式、效能,考慮運作成本與效益,制定系統運作可改善或調整的方式。
5%
快速知覺與總結:能從散落的資訊中,快速分辨與覺察具有意義的訊息,且能歸納出要點、關聯、架構等概念。
5%
專注力:投入心力在特定訊息及排除外部干擾。
5%
手工操作:能依據物體變化(如移動速度),快速地調整出肢體反應,或以運用手部與手指進行精細動作。
5%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5%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5%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5%
|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20%
數理科學:能選擇適當的科學、數理知識或邏輯來思考問題,依據科學規律正確地推演出答案或排列資訊。
20%
記憶詮釋:能識別、儲存、喚起多項資訊、數字、知識內容,且能以多種方式組合這些訊息間的差異與關聯。
10%
專注力:投入心力在特定訊息及排除外部干擾。
10%
程式設計:了解程式語法以及邏輯架構,撰寫、修改程式,開發並設計系統。
10%
機械操作:能監控設備或系統,按程序運行、排除故障,且能進行修繕、更換零件,檢測產製成果的品質。
5%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5%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5%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5%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5%
運作分析:分析特定需求並規劃合適的運作流程,運用技術調整、組裝、設定設備,讓設備及系統正常運作。
5%
|
性格特質 |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25%
自信肯定:總是相信自己能達成目標,會肯定自身的優勢、長處,面對挫敗能較好的調整情緒。
25%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25%
堅毅負責:常常長時間專注投入於特定事物,排除干擾訊息,會對所承諾的事物,會負起責任目標、執行到底,享受追求成就。
25%
|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20%
自信肯定:總是相信自己能達成目標,會肯定自身的優勢、長處,面對挫敗能較好的調整情緒。
20%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20%
深思力行:常常追求事物的條理秩序,審慎確認事物的彼此關係,行事仔細考量後果。
20%
探究冒險:常常樂於探索未知事物、能夠容忍陌生情境,樂於把困難視為一種挑戰,在探索、挑戰未知中偏好看見自己的成長。
20%
|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