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學系 |
靜宜大學 永續環境與智慧科技學士學位學程 |
國立中央大學 地球科學學系 |
---|---|---|
所屬學群 |
工程學群
工程跨學類 |
地球環境學群
地球科學學類 |
所在校區 |
校本部 43301臺中市沙鹿區臺灣大道7段200號 |
校本部 320桃園市中壢區中大路300號 |
學系特色 |
本學程專注於各項廢棄物資源化開發、廢棄物對環境影響的改善以及智慧科技在工程與管理的應用,開設多門特色課程,提供學生自由選修,竭誠歡迎加入。 |
本系所是國內最早成立的地球物理教研單位,兼具了陸域及海域的固態地球基礎研究及實務應用。主要特色涵蓋地震、地質、地球物理探勘、地球化學等學科領域,致力於培養永續防災與綠能開發等項目人才。 |
學科意涵 |
基礎科學、循環經濟、生態與社會環境、智慧科技與管理等專業知識領域 |
本系系名所指涉的學科定義為研究地球固態實體特性之科學,包括地球內部的組成、結構及分佈規律暨地表自然作用及其發展變化等,以地震、地球物理探勘及地質三大類為主軸,並加強遙測、大地工程及地理資訊系統相關知識傳授。 |
學習方法 |
![]() 學理導讀: 建立基礎學理能力 ![]() 實作演練: 透過各項實驗習得資料蒐集與分析能力 ![]() 專題研究: 加入教授實驗室深耕專業能力 ![]() 多元交流: 透過國外交換、校外參訪、競賽、成果展或研討會等非課堂教學提升個人視野 |
培養同學的專業知識及實驗觀測,透過親自實作瞭解課程內容及培養技能。 圖解:野外實地勘查 版權:中央大學地科系自有照片 強調學生直接進到未來職場環境,應用其所學與現職工作者經驗交流,達到建構自我知識、興趣與務實兼顧之目標。 圖解:開設實務課程與業界結盟(如:地調所) 版權:中央大學地科系自有照片 ![]() 學習如何針對特定的主題或問題,藉由觀察、發覺(形成)問題、假設並尋求解決方案,發展解決問題的方法等過程,繼而完成計畫的執行。 圖解:專題製作 版權:中央大學地科系自有照片 ![]() 如何透過儀器的量測及數據得知其數據所具含的意義。 圖解:地球物理探勘實習 版權:中央大學地科系自有照片 |
高中階段可以準備的學習方法或方向 |
強化永續發展目標(SDGs)知識作為基礎 |
培養數學、物理、地科基礎知識與能力。 |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
本學程以「永續環境」為核心理念,重視廢棄物轉化、減緩碳排放及恢復生態環境,並強調運用智慧科技輔助實踐,旨在培養具備循環經濟產業價值的轉廢為資源人才。此學程專業整合本校多種學科,屬於高度跨領域的課程設計。課程內容多樣化,並要求學生在畢業前進行產業實習或專題研究,以實現學以致用。 |
本系師資專長聚焦在地震、地球物理、地球物理探勘、地質等面向,也在近年新增了地球化學領域。與國內其他地科相關之大學系所不同處: |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
本學程的畢業生可從事資源循環、資源工程、資源管理、永續管理、政府機構以及非營利組織等多樣化的職業發展。 |
地科系畢業不僅能當地科老師,在求學期間也與中油、氣象署、中興工程、工研院、地礦中心、科博館等單位合作,提供學生大量的實習機會。畢業後,可至學術單位繼續研究,或到國營機構、私人企業、顧問公司工作,地科工作影響的層面非常大,舉凡土石流、地震、土壤液化,其實都跟地科相關。 |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
學程範疇為跨領域專科,專業學科包含化學、生態環境、材料、工程、社會科學、資訊以及管理等。 |
本系主要特色在陸海域方面的固態地球科學,不含高中地科教材中的天文與大氣。 |
學習資源或補充說明 |
無 |
其實地科相關產業一直都很蓬勃。因為災害不斷發生,科技也一直在進步,石油枯竭的問題使我們轉做地熱,而地熱基本上和地球物理探勘是有關係的。另外一個二氧化碳的問題,如何封存、減少二氧化碳製造,其實是與地質有密切關係,所以整個產業是在持續擴大的。所以預計未來幾年,會有越來越多工作機會開放。 |
我的學系 |
靜宜大學 永續環境與智慧科技學士學位學程 |
國立中央大學 地球科學學系 |
---|---|---|
核心課程地圖 |
|
|
專業選修課程 |
|
|
特色課程 |
未上傳圖片 循環經濟及回收創新本課程為選修,主要學習包含議題尋找、廢棄物轉化、以及市場價值評估 未上傳圖片 實務評估報告寫作本課程為選修,主要學習如何撰寫專業實務報告,包含: 專業實務成果理念與個案描述、學理基礎、方法技巧詮釋及分析、成果貢獻及其他衍生性成就 未上傳圖片 產品碳足跡準則與實務練習本課程為選修,學習產品碳足跡準則要求以及實務演練 |
野外地質考察
介紹台灣地區(包括海域)自中生代至現代的大地構造演變與其所紀錄的各種地質現象、台灣的岩石、地層、岩石圈與地殼結構、台灣造山帶的運動機制、第四紀地質與活動構造。藉由六天的野外實習課程,環島一圈,介紹台灣中央山脈、海岸山脈、恆春半島、西部麓山帶之地質與地形。 圖解:台灣地質 版權:中央大學地科系自有照片 ![]() 地球科學實務開設「地球科學實務」課程,實習單位包括: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中央氣象署、工業技術研究院、中興工程顧問社、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等,藉由校外實習課程,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認識業界工作內容,此課程不僅讓學生能提早接觸職場,亦可培養出自己的實作能力,提早確立自己的目標。 圖解:地球科學實務 版權:中央大學地科系自有照片 野外地質學實習藉由野外地質現象的觀察與記錄,了解地區的地質狀態,包括出露岩層的岩石種類、岩層的排列方式等。期中的周末分別前往東北角(萊萊-龍洞)、明德水庫、台中大坑等地量測地質構造、製作地質路線圖與地層柱狀圖。另以5天的時間,赴嘉義曾文水庫一帶,分組從事地質調查與測繪。 圖解:野外地質學實習 版權:中央大學地科系自有照片 ![]() 地球科學的挑戰與機會主要目標在提供大一學生對本系的專業領域與現今國家相關重點產業間的連結,並透過業界專家演講與同儕討論,認識身為地科人在未來可能接受的全球環境與資源挑戰與其所帶出的跨領域就業機會與市場。 未上傳圖片 地球系統科學概論讓學生由認識地球與太空環境,了解我們日常生活與地球系統和日地太空環境之間密切的關係。藉由瞭解,學生可學會保護自己,避免因無知,造成生命財產的損失。也藉由瞭解,學生們將學會如何為環境保護盡一份心力。 地球物理和地震部分:增進對地球的認識,並提供最好的保護方法。 |
完整課程地圖 |
我的學系 |
靜宜大學 永續環境與智慧科技學士學位學程 |
國立中央大學 地球科學學系 |
---|---|---|
適合從事工作 |
|
|
系友生涯 |
未上傳圖片
本系尚無畢業生本系尚無畢業生 本系尚無畢業生 |
![]()
馬國鳳1985年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系(今地球科學系)畢業, 1987年取得國立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地球物理組碩士, 1993年取得加州理工學院的地質與行星科學系博士學位。 曾任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國立中央大學教授,地球科學研究推動中心主任。 現任職於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中央大學地震災害練風險評估管理與研究中心主任、台灣地震科學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 2000:中華民國十大傑出女青年。2001:國科會傑出研究。2004:首次觀測到大型地震斷層的滑移帶厚度,將生成地震的能量量化。2007:教育部學術獎。2011: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2012:發表「均向地震」研究。2013:第17屆國家講座。2015:參與「臺灣地震模型」團隊發表「未來30年臺灣孕震構造之發震機率圖」。2018:成立地震災害鏈風險評估及管理研究中心。2019:美國地球物理學會會士 ![]()
辛在勤國立中央大學物理學系地球物理學組學士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 美國聖路易大學地震研究所博士 曾任國立中央大學地物所副教授,1987至中央氣象局,1991-1994年為地震測報中心主任,1994.12任副局長,2009.06.03接任局長。 1990年辛博士擔任地震測報中心主任,更新全台地震觀測儀器進入數位年代,地震觀測網由17站擴充至75站,完成嚴密全島地震監測系統,更成立600多站全島強地動觀測網。1999年九二一地震發生,全島地震觀測網詳細記錄該地震的發生細節,成為全球首次大地震的完整記錄,2000年獲頒交通部專業獎章。 ![]()
黃國聰台灣智能機器人科技股份公司總經理,國立中央大學應地所碩 士。過去曾任職於華寶通訊、仁寶電腦。台灣智能機器人成立於2008年, 2014 年底開始營運,專注在服務型機器人B2B 領域。 2009年參與華寶通訊負責機器人自動化開發,2014年與新光保全及中新科技等團隊,一起集資成立《台灣智能機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致力於機器人客制化系統整合,以博彩、醫療或生技醫療器材、觀光餐旅、保全及巡檢為主。 |
我的學系 |
靜宜大學 永續環境與智慧科技學士學位學程 |
國立中央大學 地球科學學系 |
---|---|---|
多元能力 |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10%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10%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10%
專注力:投入心力在特定訊息及排除外部干擾。
10%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10%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10%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5%
說服協商:提出觀點與他人商議或說服他人同意,以積極的態度引導他人,達成共識、目標,或解決困難。
5%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5%
程式設計:了解程式語法以及邏輯架構,撰寫、修改程式,開發並設計系統。
5%
數理科學:能選擇適當的科學、數理知識或邏輯來思考問題,依據科學規律正確地推演出答案或排列資訊。
5%
記憶詮釋:能識別、儲存、喚起多項資訊、數字、知識內容,且能以多種方式組合這些訊息間的差異與關聯。
5%
快速知覺與總結:能從散落的資訊中,快速分辨與覺察具有意義的訊息,且能歸納出要點、關聯、架構等概念。
5%
空間定向:能覺察環境、物體與自己的相對位置,辨別出方向、維度,想像物體在移動或重新排列後的外觀。
5%
|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20%
數理科學:能選擇適當的科學、數理知識或邏輯來思考問題,依據科學規律正確地推演出答案或排列資訊。
20%
記憶詮釋:能識別、儲存、喚起多項資訊、數字、知識內容,且能以多種方式組合這些訊息間的差異與關聯。
15%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15%
快速知覺與總結:能從散落的資訊中,快速分辨與覺察具有意義的訊息,且能歸納出要點、關聯、架構等概念。
10%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10%
程式設計:了解程式語法以及邏輯架構,撰寫、修改程式,開發並設計系統。
10%
|
性格特質 |
樂群敬業:總是表現活潑、傳遞熱情,主動參與活動,熱衷於與夥伴一同完成任務。
20%
自信肯定:總是相信自己能達成目標,會肯定自身的優勢、長處,面對挫敗能較好的調整情緒。
20%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20%
堅毅負責:常常長時間專注投入於特定事物,排除干擾訊息,會對所承諾的事物,會負起責任目標、執行到底,享受追求成就。
20%
探究冒險:常常樂於探索未知事物、能夠容忍陌生情境,樂於把困難視為一種挑戰,在探索、挑戰未知中偏好看見自己的成長。
20%
|
深思力行:常常追求事物的條理秩序,審慎確認事物的彼此關係,行事仔細考量後果。
35%
變通開創:常常對多種事物,表達熱情興趣,對於既有事物,進行拆解、重組,給予新的理解與觀點,並且喜愛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事物。
35%
探究冒險:常常樂於探索未知事物、能夠容忍陌生情境,樂於把困難視為一種挑戰,在探索、挑戰未知中偏好看見自己的成長。
30%
|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