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學系 |
東海大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系 |
東海大學 生命科學系生態暨生物多樣性組 |
|---|---|---|
| 所屬學群 |
工程學群
跨
地球環境學群
環境工程學類 |
生命科學學群
跨
生物資源學群
生態學類 |
| 所在校區 |
校本部 407台中市西屯區台灣大道四段1727號 |
校本部 407台中市西屯區台灣大道四段1727號 |
| 學系特色 |
以環境污染防治、環境分析化學、環境微生物學及環境規劃與管理為教學方向,環境科學與工程領域訓練並重。以化學、物理、生物及數學為基礎,導引出環境科學知識,結合工程控制技術與風險管理概念,建立出科學引領工程的教育學程。更深入在淨零碳排、廢棄物資源化、環境綠色科技、奈米材料及人工智慧在環工領域應用的技術研發,培養環境科學與工程之專業與整合能力,亦能跟隨國際知識脈動,提升競爭力。 |
當今生命科學的重要使命之一乃為解決生態環境因我們人類破壞干擾所面臨的問題,本系自創系以來,即著重台灣本土生物與生態保育之教學與研究,致力於基礎生物與生態環境之資料調查與分析。教師的研究對象如哺乳類、兩棲爬蟲類、魚類生理、螃蟹、蜘蛛與昆蟲、藻類、珊瑚礁生態與魚類、植物生態與生理、森林動態研究等,近年來更從DNA分子延伸至生態系的整合教學與研究,為國內生命科學領域最完整的學習環境。 下載詳細資料 |
| 學科意涵 |
科學學門的訓練為發覺問題,工程學門的訓練為解決問題。本系名稱將科學放置於工程前面,期望訓練完成的學生能以科學觀點與思維,提早洞見環境問題,預防式的祛除環境問題的發生。 |
利用分子生物學、演化學、田野技術、統計學等研究方法和知識,探究基因、生物物種和生態系统的多樣性,及其與環境的互動狀況,拓展生命科學與生態學知識的疆域,以保育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環境。 下載詳細資料 |
| 學習方法 |
課堂講授:由教授帶領同學了解課程內容。 圖解:課堂講授 版權: envsci@thu.edu.tw
實驗與實作:透過實驗操作訓練同學結合理論與實際操作之能力。 圖解:實驗課程 版權: envsci@thu.edu.tw
團隊學習:以課程分組的設計方式,讓學生學習團隊合作的模式。 圖解:課程分組學習 版權:envsci@thu.edu.tw
企業參訪與實習:讓學生認知業界實務工作的知識需求。 圖解:企業參訪 版權: envsci@thu.edu.tw |
東海生科系生態組的課程,理論與實務並重,透過野外課程與實驗室實作,培養同學進行生態研究的能力。此外,生態學研究逐漸邁向大數據收集分析,本組教學也著重生物統計、地理資訊、程式語言等大數據分析技巧的訓練,來培養生物多樣性研究、生態檢核、生態保育等領域的人才。 圖解:透過田野課程培養生態研究人才 實驗實作教學: 安排相當多的實驗課程,普通生物學實驗、遺傳學實驗、生物統計學實驗、生態學實驗等,學生可以透過親手操作,應驗理論,並在過程中團隊合作,進而學習與人互動及團隊精神。 圖解:東海生科生態組的教學,理論與實務並重 野外課程: 帶領學生參加田野課程,包括蓮華池研究中心陸域田野課程,綠島海洋調查技術課程及國際(台、日、印、泰)田野課程,以厚植野外研究能力,訓練科學學習,及增進國際交流。 圖解:以潛水進行海洋生態學研究 版權:溫國彰老師攝影 |
| 高中階段可以準備的學習方法或方向 |
環境涵蓋化學、物理、數學、生物(含微生物)、生態與資訊科技,偏向廣域知識的學習與應用,在學習基礎學科與知識時,除了基礎的原理外,需要更深究其與其他基礎科學間之應用面與關連性;如昆蟲的消失可能與化學污染、物理變化(水流、氣流)及生態體系間是有關連的,因此經由專題實作來加強此驗證與邏輯推論的能力。探索觀察、歸納、推論及知識間之融會貫通等能力可經由生活體驗與動手實作來獲得。當然不可缺乏的是有環境關懷的心態與了解產業發展趨勢,因為關懷才會動手解決環境問題,了解產業趨勢才能預防產業污染環境。 |
進行與生態相關的學習活動,例如:賞鳥、進行生物觀察等 |
|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
地球與環境學群主要皆以物理、化學、生物、數學為基礎探討人類生存環境的相關知識,地球科學以探討地質、氣象的變化對人類的衝擊,而環境工程則以人類行為所產生之空氣、水、廢棄物與毒性物質對人類的衝擊為出發點。 |
本系培養學生對自然與城鄉生態與環境棲息生物之專業知識暨調查研究技術能力,得以投入生態學相關之保育、農、醫、法、教學、研究發展等之產、官、學工作。有系統地教導學生實驗室與上山、下海等各種田野專業技能,具備在校內外產、官、學機構豐富的實習系統。本系研習生態演化及自然環境及野生動植物;有別於生醫科系宥於模式生物及醫學相關專業訓練,環工系著重非生物環境之診斷與修復,畜產系訓練對家禽家畜經濟性利用。 |
|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
可從事行業包括:空氣污染整治、水污染整治、土壤污染整治、廢棄物循環再生利用、毒性物質處理、淨水(自來水)行業、水回收再利用及環境檢驗業等。環境科學領域可從事生態檢核、物質流分析、環境數據分析等。目前衍生出的二氧化碳減碳,永續投資之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領域亦是可從事的工作。 |
網路流傳「一日生科,終生科科」是最大的誤解,社會需要許多生命科學背景人才,出路很廣。相較於各校院諸多的生物科技系,生態組獨具特色,使畢業生能適性就業,就業率高,在政府相關部門,如農委會、林務局、特有生物中心、動物園、科博館、國家公園;私人企業如環評顧問公司、生態解說教育、環境友善農業,及跨域工作者。
|
|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
高中生因接觸地球科學的知識,而將環境領域納為地球與環境學群。實際上本系跨科學與工程兩個領域,科學偏理論探討,工程則以解決問題的實務學習。兩者結合,培養學生能以科學理論,衍生出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能力。同時亦帶入管理知識,以降低解決環境問題的成本,或預防環境問題的發生。 |
生態學不僅學習生物資源調查和標本採集工作,近年生態學使用的工具與分析方法有大幅進展,如遙測與地理資訊、DNA條碼、數學模型、基因體之大數據分析、無線電追踪、無人機調查、高速攝影、X光繞射等,探討問題也不斷創新,涵蓋遺傳、演化、物種、生態系、地景、一直到整個生物圈的多樣性維持與對人類生活之影響評估。 |
| 學習資源或補充說明 |
本系教育特色涵蓋工程、科學與生態三大面向,並通過IEET工程認證,培育學生四大目標:一、立專業於基礎:培養學生具備環境工程與科學領域之專業知二、行整合兼管理:培養學生辨認、解析、及處理環境問題的知識整合能力三、秉創新躍國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創造力,同時能有寬廣的世界觀四、奉永續護地球:深植學生「永續發展」的觀念,並以環境保護為核心價值觀的處事態度。為培育學生理論與實務學以致用並規劃實習課程。分為暑期型及學期型實習(一學期或一學年)。實習單位由本校或系上公告之可實習單位為原則,也可自行尋找實習單位,同學可規劃自己修課時程與需求選擇。在跨域課程方面,本系修課自由,除規定之必修或選修外,同學可規劃第二專長雙主修、輔系或學分學程,有多元化學習的選擇。 |
本系生態組強調將課堂知識與生活自然結合。專題課程讓學生進入老師研究室,與師長、同儕互動,進行兩年專題研究,將科學研究步驟觀察、問題、假設和驗證,落實並應用於臺灣各地與海外生態系研究,如金門、墾丁等陸域生態系和東沙、綠島等海域生態系,過程培養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能力。 |
| 我的學系 |
東海大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系 |
東海大學 生命科學系生態暨生物多樣性組 |
|---|---|---|
| 核心課程地圖 |
|
|
| 專業選修課程 |
|
|
| 特色課程 |
環境議題本系結合科學與工程的知識,讓學生由高中進入大一後,能快速認識環境問題的多面相。由本系教師,分別介紹不同領域的環境議題,包含淨水、污水、空氣污染、廢棄物再利用、土壤與地下水污染、環境微生物議題、綠能議題及環境資訊應用。使大一學生能銜接本系之課程。
環境資源技術與管理
此課程為大二開設。
環保專題
環保專題為大三必選課程,本課程以分組或個人方式進行。 環工畢業專題
本課程為IEET頂石課程,開設於大四上學期,採分組方式進行。
環境倫理學環境倫理學(Environmental ethics)是一門環境哲學,以關心人類與環境之間的倫理關係問題為重點。以往多以公害、自然破壞、污染等的問題為討論核心,常因各文化的差異而有不同結論。現今「環境問題」的探討已有較新的概念,以不同環境倫理思想,理解萬物在環境之角色。 |
田野技術學習陸域和水域各種生物類群的田野調查技術與方法,數據收集、建檔、整合與分析,使學生熟習方法在相關領域的運用,並拓展生態觀與研究視野。 圖解:學習爬樹技巧
動物行為學本課程為全國唯一以產業為導向的動物行為學教學,以授課和影片學習動物行為的專業知識、建立拍攝與後製生態短片的能力,認識國內外相關之職涯發展,介紹其工作內容以及福利待遇,提供校外產、官、學、研機構實習機會。 圖解:在高美溼地觀察螃蟹行為
生物統計學與實驗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透過系統化的統計學教學,建立同學分析資料與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本課程特別注重實作能力的建立,在實驗課程中,同學們需學習使用統計軟體R,進行統計分析與撰寫程式,建立處理大數據的能力。 圖解:學習分析數據
生態學專題論文生態學專題論文為生態組學生必修,同學在大二進實驗室,由指導教授及學長姐帶領,至野外向大學然學習;大三擬定題目,師徒制學習,期末得具專題海報製作與展示能力;專題實驗結果於大四進行口頭宣讀,完成紙本論文。培養同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圖解:學生研討會進行的海報展示,同學們熱烈討論 |
| 完整課程地圖 |
| 我的學系 |
東海大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系 |
東海大學 生命科學系生態暨生物多樣性組 |
|---|---|---|
| 適合從事工作 |
|
|
| 系友生涯 |
版權:江光華系友提供
江光華民國71年,那個大家都忙著拼經濟的年代,甚少人談論與關心環境議題,每個人都覺得「環境」所提供的各種資源很理所當然,所以當時的我其實也不太清楚「環境科學」究竟要學習什麼?就這樣懵懵懂懂的選擇了這個科系,進入綠草如茵、書聲朗朗,擁有豐富學術底蘊的東海大學就讀。(節錄,全文如圖片) 環境問題的解決應先經「診斷」:釐清形成的緣由、分析污染的嚴重性(成分與濃度),後擬定處理對策,且要追蹤處理成效,所以「環境分析」為環境保護的基礎工作。「環境分析」是以各種科學(數學、化學、物理、生物…)的方法去檢驗各種環境介質(水質、空氣、廢棄物、土壤…)其中所含的各項污染成分。我的工作內容就是要遵循法定的檢驗方法去操作,而我的技術養成則來自於在東海大學---(節錄,全文如圖片)。 未上傳圖片
連興隆1992年畢業,對於栽培我的母系感念在心。在學期間對環境科學的認知,從懞懂到理解乃至於最終認識這是一生的志業,都要感謝系上老師的教導。這是一個本身就很跨領域的學科,學習的經驗讓我知道,博學與專精皆是未來工作上不可或缺的能力。在東海環工系,你將有機會擁有這樣的能力,未來在職場上,贏在起跑點。 2000年在美國取得環境工程博士學位後,至美國環保署國家實驗室工作兩年,於2002年返台任教於國立高雄大學至今。期間除了教授環境工程相關專業課程外,亦擔任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系主任、學務長、教務長、行政副校長等行政工作,並積極從事環境奈米技術開發與應用等相關方面的研究。能發揮影響力,啟發下一代的新思維,成就更美好的未來,是這份工作最美妙的部分。而這一切的起點就是我的母系。 未上傳圖片
黃沐域1991選擇東海大學環工系就讀。大學期間多次參與老師的研究計畫,深覺環境工程領域充滿各種無限的想像與可能,同時也因為研究計畫的執行,即與業界多間廠商保持一定的聯繫,對於未來就業的方向與期待顯得較為明確且踏實,為了延續環工領域所學,且更加與社會上環工實務接軌,畢業後優先選擇環工顧問類型公司就業。 2000-2006從環境工程師做起,後擔任公司副理,負責主導執行政府委辦計畫,也協助環境影響評估作業;2006~2015與朋友共同創立澔宇工程顧問(股)公司,以環工顧問為主,除延續顧問公司之執行經驗外,亦開始面臨各種企業管理上之挑戰;2015/05至今,另與朋友再創設典唐資材(股)公司,將在校所學與多年的顧問公司歷練結合,針對事業單位產出之事業廢棄物進行再利用或處理作業,有效減輕環境負擔。
版權:王喜青系友提供
王喜青1995/09進入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系,學習有關於環境分析、工程及生態相關內容,個性上較喜歡戶外,故就學期間較常參與生態研究室的研究,後來選擇就讀台灣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而從理工背跨領域至 2004至2011年間,分別在民間及林務局東眼山自然教育中心,擔任教學人員,環科的生態背景與研究經驗幫助我「讀懂」環境,成為教學的內容知識。2011年轉任為東眼山的經營管理團隊迄今,2016年成立與人環境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內容需要輔導成立環教設施場所,環科的工程背景知識,亦提供了我在規劃課程和設計教案的養份。目前正攻讀環教博士班。 |
圖解:趙淑妙主任 版權:http://www.biodiv.tw/tw/%E4%BA%BA%E5%93%
趙淑妙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主任)趙博士於1973年進入東海生物系,在系上她跟著自己的興趣,充分享受學習的樂趣。她深受王忠魁教授的植物分類學、植物地理學影響,覺得看老師做研究、讀英文報告,是件很有趣的事情。而林俊義教授帶來全新的生態及演化學思想,從內容、方法到觀念,著重學生自我預習、師生互動討論的啟發式教學,讓她非常著迷。 在東海生物系畢業後,趙博士進入台大植物所,隨後到美國杜蘭大學進修,取得博士學位。趙博士研究種子植物之分子親緣關係,成就斐然,她的研究改寫裸子植物五大群分類的古典理論。當趙淑妙以幾篇極具顛覆色彩的論文取得學術地位後,她又看出資訊將改變世界,積極學習生物資訊,透過基因體定序,開展更廣闊的研究範疇。
圖解:特有生物中心楊嘉棟主任 版權:https://tesri.tesri.gov.tw/view.php?cati
楊嘉棟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主任)本系注重理論與實務的結合,我在東海生科的學習過程中,除課堂及實驗室外,我們最大的教室在臺灣精彩多樣的自然環境,這樣的學習環境是真正的「接地氣」。專題報告與海報發表也是一大特色,由生態組老師共同指導,激發許多想法與觀點;同學間的互評與討論,更帶動整體的學習風氣,這些都是令我感受深刻的學習經驗。 我服務於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的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以臺灣生物多樣性調查、研究、保育與推廣教育為宗旨的政府研究機構。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生態組的扎實訓練,對我的調查研究工作有很大的幫助。在野外調查學習過程更凝聚東海生科系友的情感與團結精神,因此在工作上持續受到系上師長及各界系友的協助與支持,讓我受益良多。
圖解:科博館最受歡迎的展示—-電動暴龍
劉德祥(自然科學博物館副研究員)我在香港完成大學教育,當時熱衷於分子生物學研究。到東海念研究所後,發現老師群的研究以生態和演化學為主。這些課完全改變我的生物學觀。老師給我的學習經驗不再只是知識的增加,而是科學結合人文思考模式的改變,至今依然影響我看待科技發展的觀點。事實上,我已將這種學習經驗深化,形成了我通識教育課程的核心價值。 我任職於自然科學博物館,其核心價值就是對社會大眾解釋地球和生命演化史。我負責展示規劃和科學教育,扮演科學溝通者。這份工作完全可以發揮我對演化生物學的熱愛。2004年,我更完成恐龍廳更新,將20年來關於恐龍的系譜研究重新呈現,當然也包含恐龍演化成鳥這段迷人故事。在東海的學習,完全可讓我發揮在職場上。
圖解:蘇國強經理帶領鳥類調查活動
蘇國強 (民享環境生態調查公司計畫經理)系上最有特色及助益的學習模式便是正課與實驗課程的相輔相成,透過紮實的實驗操作訓練,培養學生完成實驗的耐心,解決問題的反應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這些都是大學教育所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另外,在畢業時將學士專題論文作一口頭或海報競賽,並有機會至國內外進一步發表,亦是對自身大學歷練之一重要的自我考核及自信養成。 學生目前服務於民享環境生態調查有限公司,是國內具規模之生態評估顧問公司,成立逾二十年。除過去於生物(科)系所受之專業訓練及教育,得於此領域發揮長才外,系上畢業校友亦是學生於生態產業界闖蕩之重要人脈及資源,而東海生物(科)系教育出具解決問題能力並肯實作實學的學生,口碑在業界更是我們引以為傲的品質保證。 未上傳圖片
徐睿伶(桃園復旦高中生物教師)學習經驗: 我對科系選擇很明確,由於熱衷於探究生物,到東海大學生物系更覺得來對了地方。大學每學期都超修學分,而且極度喜愛上實驗課,東海生物的必修選修都十分精實。之後,我進入實驗室做專題及繼續念研究所。在實驗室參與專論、研習、野調等,除了紮實自己在專業領域的能力,更增加邏輯思考與系統分析的能力。 職業經驗: 目前是桃園復旦高中生物教師,大學時的課程經驗讓我發覺自己的長處與喜好。目前國高中108新課綱上路以及教育思維的翻轉,教師除了必須把本科教好外,也要研發新課程或與跨年級領域的老師合作,可以適度地開設生態調查課程,結合現實面的課綱與實際教學現場資源,這時候以前的邏輯訓練與生物知識就派得上用場了。 |
我的學系 |
東海大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系 |
東海大學 生命科學系生態暨生物多樣性組 |
|---|---|---|
多元能力 |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5%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5%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5%
數理科學:能選擇適當的科學、數理知識或邏輯來思考問題,依據科學規律正確地推演出答案或排列資訊。
5%
記憶詮釋:能識別、儲存、喚起多項資訊、數字、知識內容,且能以多種方式組合這些訊息間的差異與關聯。
5%
快速知覺與總結:能從散落的資訊中,快速分辨與覺察具有意義的訊息,且能歸納出要點、關聯、架構等概念。
5%
空間定向:能覺察環境、物體與自己的相對位置,辨別出方向、維度,想像物體在移動或重新排列後的外觀。
5%
專注力:投入心力在特定訊息及排除外部干擾。
5%
手工操作:能依據物體變化(如移動速度),快速地調整出肢體反應,或以運用手部與手指進行精細動作。
5%
肢體力量與協調:能使肢體快速連續彎曲、伸展或扭轉,呈現力量與平衡,做出跳躍、衝刺、投擲動作。
5%
遠觀細察:能在遠、近距離中能分辨、比較色彩差異,在不同光線強度下能觀察物體大小、距離、移動變化。
5%
聽覺辨識:能在有干擾的情況下專注於聲音來源,分辨音調、音量,並將不同強度的聲音轉為可辨讀的語句。
5%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5%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5%
自省促進:收集、評估自己或他人的表現,提出可改善及調整的方法或採取行動。
5%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5%
程式設計:了解程式語法以及邏輯架構,撰寫、修改程式,開發並設計系統。
5%
機械操作:能監控設備或系統,按程序運行、排除故障,且能進行修繕、更換零件,檢測產製成果的品質。
5%
系統運作:評估與分析系統的運作方式、效能,考慮運作成本與效益,制定系統運作可改善或調整的方式。
5%
資源管理:分配及運用可支配的資源,調配人力、物力、資源運作的合理性、平衡性,發揮預期效益。
5%
|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10%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10%
數理科學:能選擇適當的科學、數理知識或邏輯來思考問題,依據科學規律正確地推演出答案或排列資訊。
10%
記憶詮釋:能識別、儲存、喚起多項資訊、數字、知識內容,且能以多種方式組合這些訊息間的差異與關聯。
5%
快速知覺與總結:能從散落的資訊中,快速分辨與覺察具有意義的訊息,且能歸納出要點、關聯、架構等概念。
5%
空間定向:能覺察環境、物體與自己的相對位置,辨別出方向、維度,想像物體在移動或重新排列後的外觀。
5%
肢體力量與協調:能使肢體快速連續彎曲、伸展或扭轉,呈現力量與平衡,做出跳躍、衝刺、投擲動作。
5%
遠觀細察:能在遠、近距離中能分辨、比較色彩差異,在不同光線強度下能觀察物體大小、距離、移動變化。
5%
聽覺辨識:能在有干擾的情況下專注於聲音來源,分辨音調、音量,並將不同強度的聲音轉為可辨讀的語句。
5%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5%
自省促進:收集、評估自己或他人的表現,提出可改善及調整的方法或採取行動。
5%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5%
說服協商:提出觀點與他人商議或說服他人同意,以積極的態度引導他人,達成共識、目標,或解決困難。
5%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5%
運作分析:分析特定需求並規劃合適的運作流程,運用技術調整、組裝、設定設備,讓設備及系統正常運作。
5%
程式設計:了解程式語法以及邏輯架構,撰寫、修改程式,開發並設計系統。
5%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5%
|
性格特質 |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10%
樂群敬業:總是表現活潑、傳遞熱情,主動參與活動,熱衷於與夥伴一同完成任務。
10%
自信肯定:總是相信自己能達成目標,會肯定自身的優勢、長處,面對挫敗能較好的調整情緒。
10%
開朗活潑:總是正向樂觀的看待事物的發展,即使事件發展不如預期,也能保持接納、能看見正向價值,常常表現自在、不膽怯。
10%
親和接納:總是願意關懷他人情緒與感受,樂於接納與照顧他人困擾與情緒,表現和藹友善、易於親近。
10%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10%
堅毅負責:常常長時間專注投入於特定事物,排除干擾訊息,會對所承諾的事物,會負起責任目標、執行到底,享受追求成就。
10%
深思力行:常常追求事物的條理秩序,審慎確認事物的彼此關係,行事仔細考量後果。
10%
探究冒險:常常樂於探索未知事物、能夠容忍陌生情境,樂於把困難視為一種挑戰,在探索、挑戰未知中偏好看見自己的成長。
10%
變通開創:常常對多種事物,表達熱情興趣,對於既有事物,進行拆解、重組,給予新的理解與觀點,並且喜愛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事物。
10%
|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50%
樂群敬業:總是表現活潑、傳遞熱情,主動參與活動,熱衷於與夥伴一同完成任務。
50%
|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