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學系 |
國立中興大學 水土保持學系 |
國立中央大學 地球科學學系 |
---|---|---|
所屬學群 |
工程學群
跨
地球環境學群
水利工程學類 |
地球環境學群
地球科學學類 |
所在校區 |
校本部 402 台中市南區興大路145號 |
校本部 320桃園市中壢區中大路300號 |
學系特色 |
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大規模災害與環境保育問題持續引起社會關注,水土保持人才需求極為重要。本系自成立以來培養眾多水土保持專長之人才,畢業系友擔任政府要職,或於工程界有重大成就者眾多。本系亦因應時代潮流,加強師資陣容、強化課程安排、充實實驗儀器;持續加強教學與研究能量,貢獻臺灣災害防治與環境保育工作,促進社會福祉。 |
本系所是國內最早成立的地球物理教研單位,兼具了陸域及海域的固態地球基礎研究及實務應用。主要特色涵蓋地震、地質、地球物理探勘、地球化學等學科領域,致力於培養永續防災與綠能開發等項目人才。 |
學科意涵 |
「水」與「土」是生物繁衍及人類生活生存不可或缺之資源,用之得當則生生不息,用之不當則逐漸枯竭、洪水橫流、山崩土解,嚴重影響國民生計及安全。目前水土保持已發展成一包括環境保育及土木、水利、大地等工程之綜合性科學,與環境資源保育、災害防治、國家建設及經濟發展等息息相關。 |
本系系名所指涉的學科定義為研究地球固態實體特性之科學,包括地球內部的組成、結構及分佈規律暨地表自然作用及其發展變化等,以地震、地球物理探勘及地質三大類為主軸,並加強遙測、大地工程及地理資訊系統相關知識傳授。 |
學習方法 |
![]() 基礎理論課程:授課老師將以基礎數學、物理理論進行水土保持相關理論之說明與推導,如土壤物理學、土壤力學、流體力學、土壤沖蝕等相關基礎理論課程。 圖解:防砂壩理論計算設計 版權: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 ![]() 實驗學習:搭配所開設的基礎理論課程,以實驗方式進行理論之驗證,如土壤物理實驗、工程圖學實習、流體力學實驗、土壤力學實驗等相關實驗課程。 圖解:學生操作流體力學試驗設備 版權: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 ![]() 專題實作課程:同時以理論與實作進行課程,達到由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目標,課程實作將以專題方式進行,以特定題材交由學生透過課堂上所學之基礎理論應用於實作進行,如結構學、坡地保育等相關課程。 圖解:透過計算結構之變形量,估計結構之適用性。 版權: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 ![]() 業界實習課程:透過學校與業界公司的配合,提供學生實務實習之機會,使學生在在學期間即可與業界建立橋樑,避免所學與實務狀況脫節。 圖解:學生實習期間參與現地勘查時所拍攝之現況 版權: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蔡瑞田拍攝 |
培養同學的專業知識及實驗觀測,透過親自實作瞭解課程內容及培養技能。 圖解:野外實地勘查 版權:中央大學地科系自有照片 強調學生直接進到未來職場環境,應用其所學與現職工作者經驗交流,達到建構自我知識、興趣與務實兼顧之目標。 圖解:開設實務課程與業界結盟(如:地調所) 版權:中央大學地科系自有照片 ![]() 學習如何針對特定的主題或問題,藉由觀察、發覺(形成)問題、假設並尋求解決方案,發展解決問題的方法等過程,繼而完成計畫的執行。 圖解:專題製作 版權:中央大學地科系自有照片 ![]() 如何透過儀器的量測及數據得知其數據所具含的意義。 圖解:地球物理探勘實習 版權:中央大學地科系自有照片 |
高中階段可以準備的學習方法或方向 |
1. 基本理論:應用大量物理力學觀念,建議於力學領域多加鑽研。 |
培養數學、物理、地科基礎知識與能力。 |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
本系透過跨領域的知識整合,學習範疇包含:資源保育、環境保護、坡地災害、河道災害、工程方法、植生方法、農藝方法等知識,以面對及處理各種類型的天然災害。 |
本系師資專長聚焦在地震、地球物理、地球物理探勘、地質等面向,也在近年新增了地球化學領域。與國內其他地科相關之大學系所不同處: |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
1.隸屬於農資院,但畢業為工學士。 |
地科系畢業不僅能當地科老師,在求學期間也與中油、氣象署、中興工程、工研院、地礦中心、科博館等單位合作,提供學生大量的實習機會。畢業後,可至學術單位繼續研究,或到國營機構、私人企業、顧問公司工作,地科工作影響的層面非常大,舉凡土石流、地震、土壤液化,其實都跟地科相關。 |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
本系為一整合型科系,在學習內容上包含生態保育、大地工程、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整合各式理論知識,面對環境氣候變遷的挑戰也能適當因應。 |
本系主要特色在陸海域方面的固態地球科學,不含高中地科教材中的天文與大氣。 |
學習資源或補充說明 |
補充說明如下:
|
其實地科相關產業一直都很蓬勃。因為災害不斷發生,科技也一直在進步,石油枯竭的問題使我們轉做地熱,而地熱基本上和地球物理探勘是有關係的。另外一個二氧化碳的問題,如何封存、減少二氧化碳製造,其實是與地質有密切關係,所以整個產業是在持續擴大的。所以預計未來幾年,會有越來越多工作機會開放。 |
我的學系 |
國立中興大學 水土保持學系 |
國立中央大學 地球科學學系 |
---|---|---|
核心課程地圖 |
|
|
專業選修課程 |
|
|
特色課程 |
![]() 沖蝕原理透過課程內容希望同學了解基本的土壤沖蝕原理,包含土壤沖蝕之分類與機制,並且瞭解各主要因子對沖蝕之影響,最後透過常用之USLE土壤流失公式之介紹,希望同學在未來能正確的估算土壤流失量。本課程預計搭配土壤沖蝕相關實驗,使學生對於書本上的內容有更進一步了解。 圖解:沖蝕原理-了解加勁擋土牆內部原理 版權: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 ![]() 植生工程
課程簡述 圖解:植生工程-認識岸邉植生(九芎、油桐) 版權: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 ![]() 岩石力學
介紹岩石力學基本原理,說明岩石材料、不連續面與岩體之力學行為,以及岩石力學在岩石工程之應用。 圖解:橫流溪露頭岩體參數量化調查 版權: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 ![]() 農村發展理論
課程簡述:這門課程旨在介紹農村發展領域的基本概念、理論和實踐。課程將涵蓋農村社區的社會、經濟、環境和政治方面,並透過德國、日本及臺灣農村永續發展典範研析,探討農村未來的挑戰與機會。 圖解:農村發展理論校外參訪-珠仔山社區 版權: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 ![]() 水土保持工程(一)
了解如何以工程方法進行水土資源保育及土砂災害防治,並應用水文學、沖蝕原理與渠道水力學等課程所教授的基礎理論,針對水土保持工程設施(沉砂滯洪池、防砂壩、固床工、丁壩等),學習其規劃設計。 圖解:滯洪池蓄存河川水流及坡地上的地表逕流 版權: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 |
野外地質考察
介紹台灣地區(包括海域)自中生代至現代的大地構造演變與其所紀錄的各種地質現象、台灣的岩石、地層、岩石圈與地殼結構、台灣造山帶的運動機制、第四紀地質與活動構造。藉由六天的野外實習課程,環島一圈,介紹台灣中央山脈、海岸山脈、恆春半島、西部麓山帶之地質與地形。 圖解:台灣地質 版權:中央大學地科系自有照片 ![]() 地球科學實務開設「地球科學實務」課程,實習單位包括: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中央氣象署、工業技術研究院、中興工程顧問社、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等,藉由校外實習課程,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認識業界工作內容,此課程不僅讓學生能提早接觸職場,亦可培養出自己的實作能力,提早確立自己的目標。 圖解:地球科學實務 版權:中央大學地科系自有照片 野外地質學實習藉由野外地質現象的觀察與記錄,了解地區的地質狀態,包括出露岩層的岩石種類、岩層的排列方式等。期中的周末分別前往東北角(萊萊-龍洞)、明德水庫、台中大坑等地量測地質構造、製作地質路線圖與地層柱狀圖。另以5天的時間,赴嘉義曾文水庫一帶,分組從事地質調查與測繪。 圖解:野外地質學實習 版權:中央大學地科系自有照片 ![]() 地球科學的挑戰與機會主要目標在提供大一學生對本系的專業領域與現今國家相關重點產業間的連結,並透過業界專家演講與同儕討論,認識身為地科人在未來可能接受的全球環境與資源挑戰與其所帶出的跨領域就業機會與市場。 未上傳圖片 地球系統科學概論讓學生由認識地球與太空環境,了解我們日常生活與地球系統和日地太空環境之間密切的關係。藉由瞭解,學生可學會保護自己,避免因無知,造成生命財產的損失。也藉由瞭解,學生們將學會如何為環境保護盡一份心力。 地球物理和地震部分:增進對地球的認識,並提供最好的保護方法。 |
完整課程地圖 |
資料準備中
|
我的學系 |
國立中興大學 水土保持學系 |
國立中央大學 地球科學學系 |
---|---|---|
適合從事工作 |
|
|
系友生涯 |
未上傳圖片 圖解:江崇榮 版權:中華民國經濟部經新聞網頁
江崇榮專長: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水土保持 經歷: 1.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組長年資 2.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主任秘書年資 3.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副所長年資 4.民國80年模範公務員 5.民國104年全國水利傑出貢獻獎-大禹獎 主要事蹟: 江所長在地質調查所的38年間,致力於推動地下水觀測網,讓水文地質調查及平原區地下地質得以建立完整的架構。於所長任內推動地質敏感區劃設,並經歷美濃地震土壤液化潛勢公開的艱辛時刻,帶領地調所成為國土保育及防災的重要機關。 未上傳圖片 圖解:李鎮洋 版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網頁
李鎮洋專長: 水土保持工程、治山防災規劃設計、土石流防災應變 經歷: 1.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副局長 2.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南分局分局長 3.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第六及第四工程所所長 主要事蹟: 李鎮洋局長從事水土保持工作 30 年,舉凡水土保持事業之相關領域,例如:集水區治山防災、土石流防災應變、山坡地保育利用管理與監測、農村建設及水土保持法規等,均戮力參與,擴大水土保持新視野。 未上傳圖片 圖解:吳輝龍 版權: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
吳輝龍專長: 水土保持問題分析及策略規劃、土石流防災、山坡地保育利用、農村發展策略規劃。 經歷: 1.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局長 2.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任技正兼水土保持科長 3.中華水土保持學會理事長 4.台灣坡地防災學會理事長 主要事蹟: 推動921災後重建,成功打造雲林古坑華山台灣咖啡故鄉名號。 開發『整合式水土保持工程管考系統』。 建立土石流防災應變系統,保障民眾生命安全。 建立全國22處水土保持戶外教室及教學園區。 營造農村新風貌,帶動地方觀光熱潮,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辦理土石流及崩塌地源頭處理。 水土保持資訊e化,達資源共享及善用社會資源標的。 未上傳圖片 圖解:賴建信 版權:中時電子報
賴建信學歷: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訪問學者 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博士 經歷: 1.經濟部水利署副署長 2.經濟部水利署主任秘書 3.經濟部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局長 4.經濟部水利署工程事務組組長 主要事蹟: 從經濟部水利署工程事務組長,曾在接任南區水資源局局長時,因水利工程預算浩大,主動和廉政署合作,以「防貪優於肅貪」的概念,召集相關工程廠商、官員講習,對從招標到工程的舞弊防杜三令五申,並獲各界肯定。 在擔任副署長期間,負責督導推動再生水資源發展條例、水利法及自來水法修正等節水三法公布施行有功。 |
![]()
馬國鳳1985年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系(今地球科學系)畢業, 1987年取得國立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地球物理組碩士, 1993年取得加州理工學院的地質與行星科學系博士學位。 曾任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國立中央大學教授,地球科學研究推動中心主任。 現任職於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中央大學地震災害練風險評估管理與研究中心主任、台灣地震科學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 2000:中華民國十大傑出女青年。2001:國科會傑出研究。2004:首次觀測到大型地震斷層的滑移帶厚度,將生成地震的能量量化。2007:教育部學術獎。2011: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2012:發表「均向地震」研究。2013:第17屆國家講座。2015:參與「臺灣地震模型」團隊發表「未來30年臺灣孕震構造之發震機率圖」。2018:成立地震災害鏈風險評估及管理研究中心。2019:美國地球物理學會會士 ![]()
辛在勤國立中央大學物理學系地球物理學組學士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 美國聖路易大學地震研究所博士 曾任國立中央大學地物所副教授,1987至中央氣象局,1991-1994年為地震測報中心主任,1994.12任副局長,2009.06.03接任局長。 1990年辛博士擔任地震測報中心主任,更新全台地震觀測儀器進入數位年代,地震觀測網由17站擴充至75站,完成嚴密全島地震監測系統,更成立600多站全島強地動觀測網。1999年九二一地震發生,全島地震觀測網詳細記錄該地震的發生細節,成為全球首次大地震的完整記錄,2000年獲頒交通部專業獎章。 ![]()
黃國聰台灣智能機器人科技股份公司總經理,國立中央大學應地所碩 士。過去曾任職於華寶通訊、仁寶電腦。台灣智能機器人成立於2008年, 2014 年底開始營運,專注在服務型機器人B2B 領域。 2009年參與華寶通訊負責機器人自動化開發,2014年與新光保全及中新科技等團隊,一起集資成立《台灣智能機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致力於機器人客制化系統整合,以博彩、醫療或生技醫療器材、觀光餐旅、保全及巡檢為主。 |
我的學系 |
國立中興大學 水土保持學系 |
國立中央大學 地球科學學系 |
---|---|---|
多元能力 |
數理科學:能選擇適當的科學、數理知識或邏輯來思考問題,依據科學規律正確地推演出答案或排列資訊。
20%
空間定向:能覺察環境、物體與自己的相對位置,辨別出方向、維度,想像物體在移動或重新排列後的外觀。
20%
程式設計:了解程式語法以及邏輯架構,撰寫、修改程式,開發並設計系統。
10%
機械操作:能監控設備或系統,按程序運行、排除故障,且能進行修繕、更換零件,檢測產製成果的品質。
10%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5%
說服協商:提出觀點與他人商議或說服他人同意,以積極的態度引導他人,達成共識、目標,或解決困難。
5%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5%
運作分析:分析特定需求並規劃合適的運作流程,運用技術調整、組裝、設定設備,讓設備及系統正常運作。
5%
快速知覺與總結:能從散落的資訊中,快速分辨與覺察具有意義的訊息,且能歸納出要點、關聯、架構等概念。
5%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5%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5%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5%
|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20%
數理科學:能選擇適當的科學、數理知識或邏輯來思考問題,依據科學規律正確地推演出答案或排列資訊。
20%
記憶詮釋:能識別、儲存、喚起多項資訊、數字、知識內容,且能以多種方式組合這些訊息間的差異與關聯。
15%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15%
快速知覺與總結:能從散落的資訊中,快速分辨與覺察具有意義的訊息,且能歸納出要點、關聯、架構等概念。
10%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10%
程式設計:了解程式語法以及邏輯架構,撰寫、修改程式,開發並設計系統。
10%
|
性格特質 |
堅毅負責:常常長時間專注投入於特定事物,排除干擾訊息,會對所承諾的事物,會負起責任目標、執行到底,享受追求成就。
25%
深思力行:常常追求事物的條理秩序,審慎確認事物的彼此關係,行事仔細考量後果。
25%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20%
樂群敬業:總是表現活潑、傳遞熱情,主動參與活動,熱衷於與夥伴一同完成任務。
15%
自信肯定:總是相信自己能達成目標,會肯定自身的優勢、長處,面對挫敗能較好的調整情緒。
10%
變通開創:常常對多種事物,表達熱情興趣,對於既有事物,進行拆解、重組,給予新的理解與觀點,並且喜愛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事物。
5%
|
深思力行:常常追求事物的條理秩序,審慎確認事物的彼此關係,行事仔細考量後果。
35%
變通開創:常常對多種事物,表達熱情興趣,對於既有事物,進行拆解、重組,給予新的理解與觀點,並且喜愛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事物。
35%
探究冒險:常常樂於探索未知事物、能夠容忍陌生情境,樂於把困難視為一種挑戰,在探索、挑戰未知中偏好看見自己的成長。
30%
|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