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大學 醫學系 |
高雄醫學大學 醫學系 |
|
---|---|---|
所屬學群 |
醫藥衛生學群
醫學學類 |
醫藥衛生學群
醫學學類 |
所在校區 |
城中校區 100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一段1號 |
校本部 80708高雄市三民區十全一路100號 |
學系特色 |
本系位於全國最卓越的綜合型大學醫學院中,有最優秀的師資提供多元化的學習課程及最精密的教學研究設備,同時擁有醫學中心及社區化的臨床實習機構,提供學生最優良的學習環境。 |
本系課程採基礎與臨床整合,並加入多元教學及小組教學方式(如PBL、TBL等)。重視通識教育、醫學倫理,培養術德兼修以人為本、關懷生命及具國際觀優秀醫學人才。實習期間,均可分派至校內外醫學中心及社區型教學醫院,實際參與臨床工作。提供國際交流,可於六年級校外實習課程申請至國外姐妹校實習,包含美洲、歐洲、亞洲等。 下載詳細資料 |
學科意涵 |
醫學系修業年限為六年,畢業後授予醫學士學位。 |
以培育術德兼修以人為本、關懷生命及國際觀的醫學人才,整合基礎科學與臨床醫學,落實關懷鄉土、服務社會、放眼世界目標,透過課程整合的多元,實踐全人照護所需具備的知識、技能與態度,搭配實習實際參與臨床工作。 |
學習方法 |
未上傳圖片 1. 閱讀:不論是通識課程、基礎醫學課程、或是臨床醫學課程,醫學系的知識量又深又廣,大量閱讀的能力與終身學習的習慣,加上精實的語言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 未上傳圖片 2.整合:為求基礎與臨床醫學知識的整合,本系已經傳統型課程改為整合型課程,並以器官系統整合及小組教學來施教。各科目、各年級知識上的橫向、縱向整合,才能淬鍊出全人醫療照顧的通盤概念與理解。 未上傳圖片 3.資料蒐集與小組討論:為了讓醫學生充分具備解決病人問題的能力,本系在三四年級之後,逐步導入問題導向學習,透過問題或臨床個案引發學生思考,利用同學們蒐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小組互動討論,培養解決問題及團隊合作的能力。 未上傳圖片 4.邏輯推理及思辨:以知識與技能為基礎,藉由熟悉臨床上各種病徵,透過病史詢問及身體診察,訓練邏輯思考、推理、以及鑑別診斷的能力,以期能確立病人診斷、解決病人問題。 未上傳圖片 5.實習:學習以病人為中心團隊化的醫療照護模式,針對病人呈現的各種醫學問題、檢查、治療,力求有精準詳細的觀察、忠實的紀錄、有效率的跨團隊討論,才能夠全盤了解。 |
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 簡稱PBL)是由學生組成學習小組,配合整合式Block課程,以情境化的教案為核心,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培養主動學習、批判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圖解:問題導向學習 版權:老師上課自行拍攝 Team-Based Learning(TBL)團隊導向學習是一種運用個人的學習、小組的學習與立即回饋等特定的學習順序,去創造一個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動機的架構。在此架構中,學生們互相支持與協助,從個人充分預習,到教室參加測驗,及熱烈地參與討論。 圖解:TBL上課實況 版權:老師上課自行拍攝 臨床技能學習:醫學為學中做、做中學的實務性科學,除了課堂上的知識傳授,更注重臨床與實務教學,醫學生除了在病房門診等,跟隨資深醫師學習醫療實務外,也藉由擬真教學、技能操作、情境演練等,不斷精進自我的醫療能力與技術,提升人文關懷與全人醫療素養。 圖解:臨床技能學習-縫合練習 版權:老師上課自行拍攝 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是以模擬各種臨床情境,來測驗醫學生是否具備各項技術與能力,並能展現其整合運用於情境處置,包括病史詢問、醫病溝通、身體檢查、操作型技能等。 圖解:與標準病人進行病史詢問 版權:本校學生模擬測驗時拍攝 |
高中階段可以準備的學習方法或方向 |
1. |
1-均衡發展學科不偏廢放棄 (累積自身經歷) |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
醫學系的學習內容包括基礎科學及臨床醫學,學生畢業後可參加國家醫師考試,取得醫師證書。工作上有多元的專科選擇,例如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急診科、各臨床科系等。 |
本系為六年制醫學系,提供基礎醫學,醫學人文,服務學習,基礎與臨床醫學整合課程,與國內外大學實習等豐富學習課程,畢業及通過國家考試後可取得醫師證書,未來也可選擇喜歡的科別從事醫療或教學及研究工作。本校另有四年制學士後醫學系,提供已取得學士學位並對從醫有興趣之學生報考。 |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
本系畢業生除畢業後經過多年住院醫師訓練成為主治醫師,肩負起照顧人們健康重任外,同時也可在醫學院擔任基礎或臨床的教師或研究員;未來也可投身進入公共衛生相關領域,成為政府衛生行政官員或大型醫院管理者;亦可進入目前最熱門的生物科技產業企業進行研發工作。 |
許多人所認知的醫學士職涯規畫仍然以臨床醫師為主,但在現今科技與體制快速發展下,醫師已只是醫學士可能的職業之一。生涯規劃上也有許多非臨床醫師的選擇。包括研究、教育、公衛政策或醫學相關的社會人文領域等。
|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
1. |
醫學系的課程是否過於繁重並著重記憶性學習? |
補充提醒與說明 |
無 |
目前住院醫師已經實施工時制度,以及標準化的專科訓練制度,以建構合理完善的學習環境。同時,將於108年9月納入勞基法,進一步落實對於工作權益的保障。醫學系學制由七年改為六年,除了精實授課內容,也大幅增加技能性、實務性課程與訓練,與擬真醫療等創新教學方式。 |
國立臺灣大學 醫學系 |
高雄醫學大學 醫學系 |
|
---|---|---|
核心課程地圖 |
|
|
專業選修課程 |
|
|
特色課程 |
未上傳圖片 大體解剖系列課程
一系列基礎醫學課程讓學生踏入醫學的殿堂,瞭解人體的奧妙。課程包括: 未上傳圖片 各年級小組討論課程
藉由不同主題的討論,促進小組成員互動及學習。 未上傳圖片 臨床實習
包含下列三項實習內容: |
大體解剖學「解剖學」是醫學生的特權及責任,只有醫學生在具有完整的解剖學知識後,才有別人沒有的機會去接受大體老師的親身教誨。面對及解剖大體老師身上的器官及系統後,醫學生都應該努力的再去追求各項醫學的基礎及臨床知識,然後學習尊重生命,及具有同理心的與病人一起面對病痛。 醫用本土語-福佬「醫學台語(及醫學母語)」: 醫療始於人性,每個人在病痛時,他對痛苦的行為表現及言語形容,都深深受他從小成長過程中的文化、語言所影響。因此母語 (台語、客語、原住民語等)是許多人表達痛苦的直接反應。一位醫師在病人痛苦時使用病人的母語 (或許這也是醫師的母語)與病人溝通,病人的心靈將獲得無比的撫慰。 南杏講座-習醫之道(I)及(II)「南杏講座」: 現實和理想是有差距的,披上白袍的你,和病人眼中披上白袍的你,對白袍的感受是不一樣的。透過跟診與臨床學習,「南杏講座」課程讓在你在成為一位真正的醫師之前,觀察與學習醫師與病人的互動,讓你的白袍為自我所肯定,及被病人所尊重。 基礎醫學哈佛線上課程本課程是由醫學系與校方合力募資購買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線上課程,提供醫學系一年級新生優先選修。遺傳學基礎概念是醫學的根基。本課程的特色是在臨床背景下,研究遺傳學相關的主題。 |
國立臺灣大學 醫學系 |
高雄醫學大學 醫學系 |
|
---|---|---|
適合從事工作 |
|
|
系友生涯 |
未上傳圖片
蔣渭水先生(1891~1931) 蔣先生於1915年畢業於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畢業後於台北大稻埕開設大安醫院,因身處動搖的時局常感憂國憂民,發表文章《臨床講義》,從醫師角度針砭臺灣各種「疾病」;經營「文化書局」,引進新思潮。 蔣先生與當時有志之士共同發起第一份臺灣人的報紙「臺灣民報」、成立「臺灣文化協會」,編寫臺灣文化協會會歌,推動文化啟蒙活動;創立「臺灣民眾黨」,籌組「臺灣工友總聯盟」,透過演講活動等,爭取地方自治、提倡言論自由,鼓舞臺灣各階層對抗殖民統治,是臺灣於日治時期重要的文化及社會運動領導人物。 未上傳圖片
賴和先生(1894~1943) 賴先生於1914年畢業於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畢業後於彰化建立賴和醫院,開始懸壺濟世生涯。隨後加入「臺灣文化協會」,積極投入台灣新文學的創作,發表了台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散文「無題」、第一首新詩「覺悟下的犧牲—寄二林的同志」及白話小說「鬥鬧熱」等。 民國34年臺灣最大的文學社團「台灣文藝聯盟」成立,賴先生被推舉擔任委員長,其文學作品採「寫實主義」手法,先生擅長以文學剖析台灣被殖民的諸多面向,洋溢著民族情感與人道主義,後世譽為「台灣新文學之父」。 未上傳圖片
李鎮源先生(1915~2001) 李教授為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第一屆畢業生(1940年畢),畢業後跟隨杜聰明博士研究,揭開鎖鏈蛇中毒致死原因並獲得帝大醫學博士學位,其發現雨傘節毒素機轉,對神經-肌傳遞貢獻卓著,為國際知名藥理學者,於1970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76年獲頒國際毒物研究最高榮譽—雷理獎。 李教授擔任台大醫學院院長時期,非常重視醫學倫理教育改革,革除醫界紅包文化,建立專勤制度,其正直清高的作風,被譽為醫學界的清流。在民主貢獻上,李教授帶領行動聯盟成功廢除刑法第一百條,並積極推動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等,於國際逆境中爭取外國學者支持,致力將台灣帶向國際,厥功甚偉。 未上傳圖片
宋瑞樓先生(1917~2013) 宋教授1942年畢業於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首開國內胃鏡檢查先河,被譽為台灣消化系內視鏡之父,其證實肝炎病毒是導致肝癌的主因,提出將GOT及GPT納入捐血篩檢;全面為新生兒和國小學童接種B肝疫苗,大幅降低肝炎及肝癌發生率,被譽為台灣的肝病之父,1982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宋教授於擔任和信醫院院長時期, 最念茲在茲的是以「病患為尊」,詳究病因及提供病患最妥善的醫療照顧;其擔任「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創會董事長,以提供更普及的民眾諮詢及醫療研究為宗旨。直至九十歲高齡仍於各醫院和醫學院指導,於2011年獲頒醫療奉獻獎之特殊醫療貢獻獎。為台灣醫界的永久典範。 |
譚俊祥醫師在高醫醫學系的七年學習中,對神經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醫學系五年級時,獲得高醫-哈佛聯合基金的支持,前往哈佛大學的B and W Hospital的神經科見習,在哈佛醫學院的環境中發現臨床醫學結合基礎科學的重要性,於是立志在未來要以臨床神經學為志業,並對基礎神經科學進行深入學習。 完成兵役後,進入台大醫院進行神經內科專科醫師訓練,更加確立出國深造方向。完成專科訓練後,便前往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於Peter McNaughton教授之實驗室,利用神經電生理之技術研究體溫調控與溫度感知之機制。完成博士學位後,繼續前往倫敦國王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成功發現TRPM2為溫覺感知所必須。
盧克凡醫師我生長在基督教家庭,曾任教會少年團契會長,國中加入排球校隊、高中時當任台東高中山青社會長。大學時期主要於本校加入橄欖球隊、山杏社及高醫團契活動,就學期間,來自偏鄉原住民的我,在高醫感受到特別的溫暖。我心中原想走外科系,但因為原住民養成功費生,最後仍選擇返鄉為部落盡一份心力,增加偏遠地區的醫療資源。 民國87年醫學系畢業,先後到門諾醫院、童綜合醫院及台中榮民總醫院服務,直到民國97年返回台東故鄉,目前為大武衛生所主任。106年,與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合作,設立「醫療影像判讀中心」。因感於台9線南迴段醫療資源窘境,大力推動”南迴救護中心”,歷經10年時間,終於在民國107年5月動工,同年獲得第二十八屆醫療奉獻獎。
陳肇隆教授畢業於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於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及加拿大多倫多HSC接受外科住院醫師訓練,並於美國賓州大學師專攻肝臟移植。民國82年升任外科學教授。30年多來在肝臟移植領域創立多項台灣、亞洲及全球的肝臟移植紀錄,2018年達成1800例肝臟移植手術,並在活體肝移植維持全球最高的存活率之ㄧ。 陳教授是台灣及亞洲肝臟移植的開拓者,1984年完成亞洲首例成功的肝臟移植手術,率先採用腦死亡定義,促成台灣1987年達成亞洲第一個腦死亡器官移植立法。陳教授卓越的成就,獲得許多國內外榮譽,包括1992年獲選為高雄醫學大學第一屆傑出校友、200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15年台灣醫療奉獻獎、2017年獲選為國際活體肝移植研究會候任會長。
鐘育志校長鐘教授為第20屆校友,畢業後攻讀本校醫學研究所並負笈日本東京女子醫科大學取得醫學博士學位。鐘教授為國際知名的小兒神經科醫師,專長兒童神經學、神經肌肉病學及神經遺傳學,所領導的神經肌肉疾病研究團隊,於脊髓肌肉萎縮症之動物模式、藥物治療及臨床照顧,深受全球肯定,更為國內推動轉譯醫學研究的典範。 於83年擔任附設醫院臨床教育訓練部主任,榮獲「高雄醫學院教育改革貢獻獎」;擔任小港醫院院長防堵SARS,榮獲「抗煞有功」醫院殊榮;擔任附院副院長,訂定推動研究之辦法及平台;95年任高醫大副校長,卸任後,借調國立交通大學擔任生物科技學院院長。107年返回母校擔任校長,希望讓高醫成為一所跨域創新、典範傳承之醫學大學。 |
國立臺灣大學 醫學系 |
高雄醫學大學 醫學系 |
|
---|---|---|
多元能力 |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10%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10%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10%
快速知覺與總結:能從散落的資訊中,快速分辨與覺察具有意義的訊息,且能歸納出要點、關聯、架構等概念。
10%
專注力:投入心力在特定訊息及排除外部干擾。
10%
自省促進:收集、評估自己或他人的表現,提出可改善及調整的方法或採取行動。
10%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10%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10%
說服協商:提出觀點與他人商議或說服他人同意,以積極的態度引導他人,達成共識、目標,或解決困難。
5%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5%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5%
記憶詮釋:能識別、儲存、喚起多項資訊、數字、知識內容,且能以多種方式組合這些訊息間的差異與關聯。
5%
|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10%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10%
數理科學:能選擇適當的科學、數理知識或邏輯來思考問題,依據科學規律正確地推演出答案或排列資訊。
10%
快速知覺與總結:能從散落的資訊中,快速分辨與覺察具有意義的訊息,且能歸納出要點、關聯、架構等概念。
10%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10%
自省促進:收集、評估自己或他人的表現,提出可改善及調整的方法或採取行動。
10%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10%
說服協商:提出觀點與他人商議或說服他人同意,以積極的態度引導他人,達成共識、目標,或解決困難。
10%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10%
資源管理:分配及運用可支配的資源,調配人力、物力、資源運作的合理性、平衡性,發揮預期效益。
10%
|
性格特質 |
堅毅負責:常常長時間專注投入於特定事物,排除干擾訊息,會對所承諾的事物,會負起責任目標、執行到底,享受追求成就。
35%
自信肯定:總是相信自己能達成目標,會肯定自身的優勢、長處,面對挫敗能較好的調整情緒。
30%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20%
親和接納:總是願意關懷他人情緒與感受,樂於接納與照顧他人困擾與情緒,表現和藹友善、易於親近。
15%
|
樂群敬業:總是表現活潑、傳遞熱情,主動參與活動,熱衷於與夥伴一同完成任務。
20%
自信肯定:總是相信自己能達成目標,會肯定自身的優勢、長處,面對挫敗能較好的調整情緒。
20%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20%
深思力行:常常追求事物的條理秩序,審慎確認事物的彼此關係,行事仔細考量後果。
20%
探究冒險:常常樂於探索未知事物、能夠容忍陌生情境,樂於把困難視為一種挑戰,在探索、挑戰未知中偏好看見自己的成長。
20%
|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