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出一份易讀的學習歷程檔案(三)—轉譯,寫好學習歷程檔案的關鍵
2021/10/15
臺中市立臺中一中課程諮詢教師召集人 陳光鴻老師
累計觀看次數:15,762 次
◆上一篇:如何寫出一份易讀的學習歷程檔案(二)—反思二字的內涵
高中生要寫下自己的學習心得並不難,難的是,要寫下讓別人看了之後有感,且一目瞭然的記錄。這個能力的培養,在高中並沒有專門的課程在教學生,勉強在國文、英文、數學三大語言學科的學習上,有一點鏈結。這裡講的能力是「轉譯 translation」,說好故事的關鍵。 底下是一個例子(引用自陳建銘於Cheers雜誌發表之「訓練會說好故事,顛覆傳統的大學生」https://www.cheers.com.tw/career/article/5098967?page=4)。
同樣的道理,一份學習歷程檔案,很重要的是轉化所學,用適當的語言或故事描述。
另一個例子(引用自曾友志於商業思維學院─交流社團發表之影片0:14~2:00內容https://www.facebook.com/stanleytseng/posts/10157737578667190)。
為為為......為什麼呢?因為,小明給老闆看的是結果,而非成果。沒有轉譯,沒有提出老闆想看的績效指標就是企劃不合格的原因。
所謂的成果,應該是:
用閱聽者的視角,將學習歷程檔案改寫,透過動機、目的、過程、省思分別列點陳述,是讓人一目瞭然一份學檔意義所在的方法。如圖(一),轉譯發生在每一個列點說明之間的關聯性建構,讓閱聽者明白,分析學的學習內容、學習後的成果摘要、學習心得與反思,以及,對學習者未來的學習影響。
圖(一) 多元選修課程「分析學」的課程學習成果封面(來源:陳光鴻老師)
學習歷程內容有:
●SWOT分析~我與iPhone
● 對比分析~讀書時間VS.玩樂時間
●分類分析~不同學科的學習屬性之我愛語文科
●轉化漏斗分析~電商行業PChome與露天市集分析
●同期群分析~自然科探究實作從無到有的影響
●使用者來源分析~學校垃圾場的外來不分類垃圾
從列點敘寫中,很容易看出學習者學習了6種分析方法,但學到不等於學會,於是,檢查學習成果,才能明白學習者透過什麼歷程學會分析方法。
成果摘要計有:
●完成手機使用SWOT分析報告。
●學會使用白底黑字橘重點技巧。
●完成二維結構對比分析學習單,製作熱衷與敷衍的對比圖。
●學會如何搜尋資料,透過轉化漏斗分析PChome與露天市集的留存(光顧網站)與傳播(協助推廣)狀況。
●未能學會同期群分析,對108課綱實施後自然科探究實作課程對自然科教師的壓力隨著時間的變化差異不完全理解。
●針對中一中垃圾場出現的未分類垃圾進行使用者來源分析,評估外來機率達80%。
從中可以看見學習者完成了一份報告、一份學習單、一張對比圖,理解學習者有搜尋資料的經驗、對同期群分析不甚明暸,最後,完成了一個表現任務,透過來源分析,得到中一中垃圾場出現的未分類垃圾外來機率達80%這個重要的結論。即便結論不一定正確,學習者在高中階段的嚐試都是有意義的。接下來,透過反思,來審酌學習者的後設成果。
反思總結有:
●將無形的知識變成有形的行動,對我而言是這次學習最大的收穫。
●學習課本上沒有教到的知識是一種能力,面對未來的能力。
●好的表達必須經歷「準備、內容、論述、表達、熱情」等七個階段的優化。
●很開心能獨立自主完成三份報告並上台分享,未來學習時要善用SWOT、對比分析、使用者來源分析等技巧。
●數學科的學習對分析學有實質上的協助,是我最大的思考收穫。
以及對未來學習的展望有:
●感謝設計課程的老師,讓我學到許多分析學知識。實際田野調查,不只增強了我的數學推理能力,更增強了觀察部分訊息變化趨勢後歸納出規則的能力。
●在未來的課程報告中,我會透過SWOT做事前分析,利用分類與轉化漏斗形成報告的脈絡,使用使用者分析來進行整份報告的結構處理。期許自己在三項技巧的使用上能更加熟練,增進學習成效。
學習後的反思,是一份學習歷程紀錄最有價值處,學習者對學習內化後成果的檢視,透過簡單的行動方案,來展現對未來學習的影響,讓自我省察得以具體化實現。即便學生的敘寫,可能過分美好,有超譯的現象,但其中展現出對學習的渴望與熱誠,恰是新課綱「自動好」(自發、互動、共好)的終身學習者所要培養的價值觀。
一份易讀的學習歷程檔案封面,是透過轉譯才能得到的成果。寫出讓人一看就懂的學習歷程紀錄,需要以閱聽者為主體撰寫,而非作者的角度,「轉譯」的能力,扮演了關鍵角色。轉譯能力的培養,大量閱讀是地基,換位思考是臺階,樂於分享是支柱,與人對話是門鈴。希望這門「分析學」的課程學習成果封面,能給大家一點想像。
◆下一篇:如何寫出一份易讀的學習歷程檔案(四)─反思的文字撰寫結構
◆本網站歡迎投稿,有關文章及影片投稿事項請參考徵稿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