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open day

ColleGo! 大學選才與高中育才輔助系統

IG、FB限動裡的你,真的能代表你嗎?我要怎麼做學習歷程檔案?(三)—什麼是「對學習的省思」?

2021/10/1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中 洪逸文老師

累計觀看次數:8,731 次
IG、FB限動裡的你,真的能代表你嗎?我要怎麼做學習歷程檔案?(三)—什麼是「對學習的省思」?

◆上一篇:IG、FB限動裡的你,真的能代表你嗎?我要怎麼做學習歷程檔案?(二)—好的課程學習成果需要有哪些要素

 

上一篇提到一份好的課程學習成果需要具備8個要素,其中有個容易被忽略的關鍵就是在自己對學習過程中有什麼想法或得到了什麼,用比較正式的說法就是對學習的省思或心得。

底下我們將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如何呈現省思或心得,許多學校的校訂必修課程是以地方學為主,也就是讓學生親自探查生活周遭環境中許多人文史地的特色,其中還包含了地方美食的介紹,很多學生上傳了這類課程的作業或報告當作一個課程學習成果。

可是從許多報告的心得或省思中發現,同學只是依照課程先後順序來記錄參訪的地點與各類特色小吃,然後心得或省思中常常使用底下這些表達方式:「看到這麼有歷史性的建築,心中非常感動......,我們應該好好保存這些特色建築,讓我們能更了解過去」;「老闆這麼用心地製作食物,讓我覺得東西不只是好吃,心中更加充滿了感動,我們應該要好好珍惜」;「我很高興能認識這些家鄉的人文特色,不僅讓我學習到許多知識,還讓我願意對這片土地有更多付出……。」換言之,他們寫出的是「心情」,而非「心得」。

上述的這些情緒性直覺反應,可能是在現場親身經歷的當下所自然湧現的,而用來描述未來行動的話語也都是一般常見的。但就像我們一開始所說的,這些感動可能都是「過程」,要如何把這些感動的過程變成具有個人特色的歷程呢?甚至加入學習的元素,讓它真正變成你的「課程學習成果」呢?

讓我們深入地以「地方特色小吃」為例,若是能透過相關問題的教學設計,或是讓學生先自行設計議題,然後再由學生蒐集、探討這個特色小吃所用的食材與地方農牧業的關係、烹煮方式隨著時間有何改變等背景資料,然後加上自己的品嚐經驗,最後再準備相關問題去採訪店家與顧客,這樣對於課程的學習就有不同的風貌。換言之,上述的這一系列過程就不再只是知道、吃到與感動,而是想辦法讓自己與課程內容產生更多的「連結」。

若是用學習歷程的角度來看,這個課程的學習經驗可以用底下的方式來描述:在「經歷」了這些課前準備、「發現」了特色小吃與地方產業、社會變遷的關係,因此,我「學習」到原來特色小吃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情境脈絡,同時這也「影響」了自己未來如何從表面現象開始進行探究的步驟。

最後,「對學習的省思與心得」怎樣的表達方式比較好呢?建議不要只寫「做了什麼事情、心中的感覺如何」這種常見的紀錄模式,而是加入對於個人重新思考所從事過的觀察、行動與感知的內省模式,也就是運用上述的「經歷→發現,因此,學習→影響」這個模式,來表達個人對於此課程學習的省思。

◆下一篇:IG、FB限動裡面的你,真的能代表你嗎?我要怎麼做學習歷程檔案?(四)—善用資訊與科技來整理學習成果

◆本網站歡迎投稿,有關文章及影片投稿事項請參考徵稿辦法

話題類別:看看別人怎麼做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