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Go! 大學選才與高中育才輔助系統

Open my mind:我的自主學習計畫

2022/6/15

臺南市立大灣高中 林郁馨同學

Open my mind:我的自主學習計畫

高二時,我跟同學兩人進行的自主計畫改變了我的生活習慣、改變了我的意識形態、也讓我從對社會冷感轉為關心這個世界的覺青。

此計畫名為「讓思考和表達成為我們的習慣」,執行方法如下:

1.觀賞電影及閱讀書籍後,寫下摘要及評論,記錄自己的思考過程,並在研討會交流意見。

2.每週準備一則時事議題,須先製稿或準備材料,並在研討會分享看法。

3.總結每個月度最感興趣的主題,分工輸出成影音或文字。

後來我才知道我們抓到了排定計畫的要領:明確。如果想要計畫成功進行,與其說「我要看更多新聞」,直接列出每周看幾則、每次時間多久、看過就好?還是需要反思?會比廣而模糊的的敘述更容易達成。這也適用在設計進度週報表上,多虧我們事先敲定出每次的內容進度、討論的場地與時間,才能在計畫被疫情影響後持續進行。

於是我開始準備第一周的時事討論,主題為桃園藻礁。為了深入了解環團及中油各自的立場,我看了藻礁生態專家的TED TALK、聆聽報導者實地走訪桃園觀音溼地的Podcast,甚至到經濟部的粉專蒐集臺灣人民的真實想法。這對我而言是非常新奇的,誠如上述,在這之前我幾乎不看新聞,更遑論對社會議題懷抱關心或同理。然而隨著計畫推進,我透過《殺戮的艱難》、《我的兒子是死刑犯》開始反思死刑作為手段,是否有助於達成預防犯罪的目的(我的答案是沒有);透過《安妮日記》,我為這個在密室中、在壓迫下仍懷抱希望與生命力的女孩落淚,也反思歷史沉重的一課(或我們真的有從歷史中學到任何事嗎?);透過「納瓦尼之於普丁政權」、「俄羅斯在烏克蘭邊境增兵」,不僅為我打下洞悉目前俄烏局勢的基礎,更讓我們去質疑、討論與分析戰爭的必要性(答案是不必要);透過《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連結到臺灣的白恐,或許過於簡化,但我認為類似的人權壓迫悲劇,起因不外乎是獨裁者對權力的貪戀

圖1、時事討論的會議筆記(來源:林郁馨同學)

 

時事討論的會議筆記,當時俄國增兵於烏俄邊境,想不到一年後戰爭就開打(如上圖1)。

掛上耳機,聆聽發生在世界各個角落的事已成為我日常的一部份,也促使我想更深入了解國族、歷史、文化與生活在異國土地的人們。此外,過去兩年我積極參加各種線上線下、與疫情、難民、環境、文化相關的講座、討論、讀書會與活動。我非常推薦到Facebook的活動頁面尋找有興趣的議題、到Accupass上一堂陌生領域的課程、安排Airbnb的線上體驗,讓世界各地的達人介紹他們的傳統、節慶,甚至來一場線上虛擬之旅,或輸入任何想了解更多的關鍵字,看看有沒有相關社團(Facebook上非常、非常多)或組織(如國際特赦組織、綠色和平等),說不定能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

圖2、環境保護線上活動的會議截圖(來源:海湧工作室提供)

 

青年永續行動家 — 環境保護線上活動的會議截圖。海湧工作室的陳人平老師在解釋蚵仔煎下面套一層塑膠袋不僅不會比較衛生,反而把塑化劑都吃進去。少洗這一個盤子或許對店家而言比較省事,卻為地球製造更多麻煩(如上圖2)。

圖3、各國公視經費的比較(引用自「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

 

Green Peace的《記者真心話》說故事講座,主持人方君竹同樣也在公視P#新聞實驗室中服務,非常推薦該頻道的記者真心話》媒體素養系列影片(如上圖3)。

兩年後,我看世界的角度改變了。我知道許多事物都是緊密關聯,包含一國歷史垂直的影響以及國際地理上水平的影響;我知道這個社會是如何形塑我們,我們又怎麼反過來描繪出社會的樣貌,而催生出頭條版上的新聞軼事;我為那些對周遭不聞不問的人感到難過,他們只知道當下的片面故事(甚至一無所知),而無法窺見背後龐大的劇本架構。

如果上述聽起來很抽象,那麼請停止閱讀這篇文章,去看看新聞、去執行自主學習、去盡身為世界公民的一點責任,也許你也會有所啟發。

(本文來源為外部投稿,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想了解如何尋找自主學習主題及方向,看看高中校長建議怎麼做,也可以先從日常生活開始培養,找到方向

◆本網站歡迎投稿,有關文章及影片投稿事項請參考徵稿辦法

話題類別:看看別人怎麼做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