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脫教室的框架,從交流活動中學習日文
2025/8/22
東海大學日本語言文化學系 賴彥銘同學

跟隨內心的想法,踏入日文的世界
自國中以來,我就對日本動漫和日劇充滿興趣,各種美好的架空世界讓我對日本相關事物產生了深深的憧憬。儘管一直喜愛日本文化,但我始終沒有開始學習日文。於是,在升上大學前,我決定選擇日文系,並立志要將日文學好。
學習不是坐著等老師來教
進入東海大學日本語言文化學系後,學習日文自然是首要任務。由於學生之間日語程度有所差異,課程由零基礎開始,大一、大二以日文基礎學習為主,並穿插社會、語言等人文面向的課程,培養學生的邏輯思考能力。到了大三、大四,則以選修課程為主,學生可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向。在這一階段,日文學習不再是學習重點,更成為探索其他知識範疇的工具。例如「日本資訊導論」這門課程,透過閱讀日本新聞內容,培養學生的媒體識讀能力及文字邏輯思考,日文則成為訓練能力的手段。在閱讀新聞的過程中,當面對新的單詞與文法時,需要主動找尋答案並向老師請教,間接提升自身日語能力。
自主學習作為本系課程設計的核心之一,其中「契約學習」這門課程充分體現了這一理念。契約學習,顧名思義即制定一份學習計畫書並將它當成契約來遵守。修課的時候,我選擇以閱讀日文小說學日文為方向,設定每周要閱讀的篇幅,理解故事內容之外,也要將作品裡不理解的日文內容釐清,同時每周也會和授課老師面談,討論學習進度並解決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除此之外,畢業專題也是一種自主學習的體現。學生們活用四年所學進行專題研究,可採用論文、作品兩種形式呈現,研究自己有興趣的主題,與指導老師討論製作方向,並在大四下學期以日文進行口頭發表,展現大學四年的學習成果。
不怕說日文,只怕不開口說日文
我認為,與日本人實際交流是本系最大的特色及優勢。無論學習哪種語言,最怕沒有開口實踐的對象。能夠實際運用並開口與外國人交流,是許多外語學習者夢寐以求的機會。而東海日本語言文化學系提供了許多這樣的機會,例如由日文系學生主辦的台日學生交流活動「日語迴廊」,想要認識日本人、交朋友的,很適合參加這個活動。每次活動都會設計一些破冰遊戲及交流主題,讓參與者能更好的融入其中,自然地使用日文進行交流。除了社交性質的活動,系上每學期也會募集有意願進行語言交換的學生,協助配對日本大學生進行一對一的互動,減少了人多時無法充分練習的困擾,對於想要多練習日文的學生而言是很好的機會。
除了前述的活動外,我們的課程也經常融入活動性質,例如「台日社區交流」、「甲南日文營」、「名寄服務學習」等課程,不僅培養學生的思考與教學能力,也透過與日本大學生的合作,在異文化交流中,將日語作為溝通媒介,將語言訓練自然地融入到活動,在實際應用中提升語言能力。
以我參加「甲南日文營」的經驗為例,我們將日語教學課堂上學到的理論實際運用在教學情境中。透過與日本大學生合作,共同設計一個主題式課程,讓學員沉浸式學習日文。從教學前的準備、實際授課到課後檢討,整個過程以日語作為溝通橋樑,提升了我的日語能力。這些寶貴的教學經驗成為我學習旅程中非常重要的體驗。
轉變往往在於無心之舉
語言學習需要長時間的持續累積。入學之前,我曾對自己許下學好日文的承諾,儘管離精通日文還有一段遙遠的路,但透過這四年的努力,從五十音都不會的初學者,到通過日文一級檢定,這份成果對我來說是極大的肯定。此外,升上大學之前的我,不擅長面對群體,更害怕在公開場合開口發言。升上大學後,透過參與系上課程與交流活動,讓我有更多機會與日本人接觸,並與他們練習會話,這不僅提升了我對日文語感和日本表達方式的理解,也幫助我克服過往在人群面前緊張的弱點。
特別是參加「甲南日文營」的經驗,啟發了我的人生方向。最初抱持著當一回日文老師,以及與日本人交流的單純想法,卻意外發覺教學的樂趣。儘管需要花許多時間備課,但課堂中同學的參與以及課後的回饋,都讓我覺得付出的努力是有回報的。這段經歷也啟發了對於未來感到迷茫的我,讓我找到了明確的方向──朝著日語教學的目標邁進。
◆延伸閱讀:想進一步了解這個校系所屬的學類內容嗎?點進來看看學類介紹吧!
◆本網站歡迎投稿,有關文章及影片投稿事項請參考徵稿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