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吸」之間 探索知識脈絡與個人成長之路
2025/8/21
長庚大學呼吸治療學系系友 李政融
為什麼選擇呼吸治療?不是醫師,卻同樣守護生命
時光荏苒,經過四年的學習,我自長庚大學呼吸治療學系畢業後,便投身臨床擔任呼吸治療師,在工作四年後,如今我任職於新竹臺大醫院內科部,同時再次回到母校長庚大學,進修臨床醫學研究所,主修呼吸重症,開啟一段結合實務與研究的全新旅程。
回想十八歲時的自己,或許從未想過會成為一名「呼吸治療師」。高中時我就讀三類組,在參加過幾次醫學營、看過幾部熱血醫療劇集後,我便想朝醫學系發展,可惜經歷好幾個月的準備,我的成績仍無法達到醫學系的門檻。
於是,我開始尋找能進入醫院工作、且工作內容我不排斥的科系,最終選擇了成績落點相近,且能進入加護病房工作的呼吸治療學系。呼吸治療學(Respiratory therapy)是一門專注於與呼吸系統有關的急重症或一般門診及居家護理長期照護之醫療專業,光是工作內容就足以讓人熱血沸騰。隨著醫療分工日益精細及專業,這個職業於美國率先發展,而台灣則在民國八十八年開始設立在職專業培訓制度,至此,這個職業才開始在台灣成長茁壯。
跌跌撞撞的走過 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在大一大二時,系上課程多為生物、基礎醫學以及呼吸治療相關知識等基礎科目,直到大三大四正式進入醫院臨床實習後,我才真正明白呼吸治療師的工作內容。說實話,我的領悟能力並沒有特別突出,因此直到大四,我才漸漸掌握醫學體系與呼吸治療之間的脈絡,開始理解我們的職責以及照顧病人的邏輯。那種感覺,就彷彿之前所學過的知識點,終於在實習中一一串連成線,我想這就是所謂「開竅」的感覺吧!
大學四年,除了學習專業知識、探索自我以及人際關係,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學習做事情的方式。因此,無論是什麼樣的機會,我都努力嘗試,藉以累積生活經驗,像是擔任系學會會長、與同學一同執行研究計畫,甚至參加海外臨床實習,透過這些經歷,我也越來越了解自己:原來我對舉辦團康活動沒有熱忱、原來我想留在台灣工作大過於出國。至於研究,我雖不排斥但也不打算一頭栽進去。生活與學習,似乎就是一場不斷嘗試的旅程,了解自己喜歡什麼,適合什麼很重要。
時間淬煉的知識脈絡
如何真正理解課本的知識,了解知識的脈絡,然後與他人深入討論。這是我以前從未認真思考過的事,但在醫療領域,除了做事的技術與技巧,更重要的是,你必須了解自己現在執行的救治行動是建立在哪些醫學知識之上,這些是醫學近百年來發展知識的積累跟實踐。過去在實習時,總是難以將將課本所學在真實情況中靈活應用,不僅常常碰壁,很多時候更是一知半解,導致做很多事情都沒有信心,也很擔心做錯。在與臨床學長姐經過多次討論,加上大量閱讀科學文獻後,才讓我逐漸拼湊起知識的全貌。也讓我領悟到,學習終究是自己的責任,但在這條路上我們可以與他人同行,透過討論藉此了解他人是如何思考、如何解讀、如何實踐。很多時候,問題並非只有唯一解,隨著時代進步,現今被視作標準做法的醫療措施,也可能在未來被修正,所以保持一顆好奇的心在學習路上持續進步也很重要。
我適合呼吸治療嗎?或者說我適合做一名醫療人員嗎?
如果你對醫療領域充滿熱情、樂於助人且個性細心、充滿耐心,相信呼吸治療學系會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此外,像是喜歡與人互動、願意傾聽他人需求、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這些特質,也相當加分。透過以下幾個方式也可以讓你更了解這個領域。
首先是「參與相關營隊」,透過營隊課程與活動,你可以更了解呼吸治療在學什麼。其次是「瀏覽國外網站資源」,目前科技與AI的進步發展快速,資訊的傳播變得更快速也不受語言限制,可以透過了解國外的資料讓你更清楚目前這個領域有什麼新的發展。最後,也可以到醫院、護理之家或其他相關單位擔任志工,近距離觀察醫療人員的日常工作,進一步了解自己是否適合醫療環境的節奏與氛圍。希望以上建議能幫助各位更清楚地認識呼吸治療學系,並找到適合自己的未來方向。
◆延伸閱讀:想進一步了解這個校系所屬的學類內容嗎?點進來看看學類介紹吧!
◆本網站歡迎投稿,有關文章及影片投稿事項請參考徵稿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