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Go! 大學選才與高中育才輔助系統

在迷霧中尋找方向,要先點燃熱情

2025/8/21

世新大學數位多媒體設計學系 孔安宜同學

在迷霧中尋找方向,要先點燃熱情

什麼是正確的道路?

  高中時我有幸考入當地的第一志願,卻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到越發迷茫,看見周圍同學彷彿都有明確且光明的未來:醫生、律師、外交官⋯⋯。對我來說,他們像是走在一條閃閃發光又「正確」的道路上。我放手嘗試各式各樣的社團活動,也積極參與各種類型的論壇與志工服務,但隨著學習歷程的豐富、選項的多元,我的抉擇卻是越來越舉棋不定。

  回到最開始的啟蒙時期,愛畫畫的我從國中起便一直對教育富有很大的熱忱,也夢想自己可以成為美術老師。高中寒暑假期間,我前往偏鄉籌備課程,將理想付諸行動。當時我一直以為教育是我的天職,也理所當然以為成為老師是實現理想的唯一道路。直到高三時,被老師提點我在創作上的天賦,我才終於找回對創作的熱情,也才意識自己對動畫的嚮往。於是,在高三學測的前夕決定將目標鎖定為動畫系。

  從一開始,我就沒有考量台北以外的學校。這倒不是因為中部人對台北的盲目憧憬,只是我希望前往機會最多的地方,也想盡力把握每一次的可能。自知基礎不如人、起步也比別人晚,因此我選擇了數位多媒體設計系,希望可以藉由自身美感結合電腦軟體的輔助,補足自己在傳統美術基礎上的不足。世新大學的特點在於教學內容貼近業界所需,加上交通方便的地點位置、與各方企業合作實習的機會,我在多方考量下輾轉來到世新大學數位多媒體設計學系就讀。

 

從學校到職場:學界與業界的距離

  在當今的動畫產業中,經驗往往被視為比學歷更為重要的因素。進入大學後,我有幸前往數個公司實習、參訪,期間我深刻意識到動畫創作是一個高度實踐的過程,技術的掌握和創意的實現往往需要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積累經驗,這是書本知識、更是課堂上的紙上談兵難以提供的。

  大三時,我透過校內管道至《夢想動畫》公司參與產學合作的培訓,有幸得到許多業界前輩的親傳並習得經驗談,讓我得以具備產業所需之觀念和能力。動畫這個產業的趨勢和技術不斷演進,我自許能夠持續學習,保持自身的競爭力,更希望自己能在實習中發揮所學,成為有能力將理論知識、創意想法轉化為實際技能的從業者。

  在這段日子中受了非常多師長以及前輩的照顧,無論文化產業在台灣生存有多艱辛,業界的前輩們一直都很願意提拔、幫助學弟妹,在必要時提供無條件的支援,看見這樣友善健康的風氣也令我對未來抱有極大的憧憬。

 

多面手的困境,通才還是庸才?

  「大學四年中,我到底應該要專注於找尋自己的專長而專精呢?還是要廣泛接觸、探索各種可能性?」如今台灣的大學教育普遍被認為是「通才教育」,鼓勵學生接觸多元領域;然而在現實中,也可能被質疑是「缺乏專精」。在只有兩千三百多萬人口的台灣,社會對於「泛而不精」的人才需求似乎相對有限。

  大一剛入學時我便察覺了自己的通才傾向,也為此感到憂心。俗話說:「適才適所。」在動畫製程中,分工複雜且不同階段的工作內容大相逕庭,但我卻始終找不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大二時我擔任社團幹部,參與製作宣傳美編與期刊,在老師的支持與引薦下前往一間 2D 動畫公司實習。在實習工作的過程中,除了事務能力的增長,也令我更加了解動畫產業的現況,讓我對未來的藍圖有了更多的想法。大三下學期,我參與世新大學和《夢想動畫》的合作計畫,有了更多和業界交流的機會,也接觸到專案管理相關的工作內容,終於跳脫學生的視野、真正與業界的專業人士進行交流。這段經驗完全改變我的大學生活,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職涯選項,理解動畫產業的多面性與可能性。

(參加世新大學和夢想動畫的合作計畫培訓第一堂課)

(在夢想動畫培訓課程中應用AI製作成的動畫,並進行作品發表)

 

聽自己的聲音,做想做的事情

  大學四年不長不短,人生也可長可短。每天上學、上班經過的早餐店,在那個位置開了不知道多少年,怎麼能不好吃? 每個人都有大把的時間把一件事情做好,但只有少數人能做自己熱愛的事,更多的人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歡的是什麼。大學期間,我用大量的時間與自己對話,三年過去了,我每天都在努力讓自己少留下一些遺憾、多一些體悟。現在的我或許還是一張白紙,而我不介意用我的未來填滿它。

 

◆延伸閱讀:想進一步了解這個校系所屬的學類內容嗎?點進來看看學類介紹吧!

◆本網站歡迎投稿,有關文章及影片投稿事項請參考徵稿辦法

話題類別:同系不同樣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