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Go! 大學選才與高中育才輔助系統

統計不只是計算:跨領域競爭力的起點

2025/8/21

國立臺北大學統計學系 魏治宇同學

統計不只是計算:跨領域競爭力的起點

因為喜歡數學,進而選擇統計系!

  每次提到我是統計系學生,親朋好友總會帶著驚訝與佩服的表情說:「統計這麼難!你數學一定很好吧?以後是要當精算師嗎?」我總是笑著回應:「其實統計的應用遠超乎想像,能做的事情可不僅僅是這些!在這個大數據時代,各行各業都需要統計專業的人才!」

  我當初選擇統計系,單純是因為自己還滿喜歡數學的,但聽說數學系課程較為艱深,統計系則相對貼近生活一些。加上我曾考慮過成為高中數學老師,於是選擇就讀統計系。高中時,我們接觸過標準差、變異數,以及迴歸直線等內容,但只是簡單地背公式、記題型,我那時心想:「也就差不多這些東西吧? 頂多多幾個模型來做分析。」沒想到進入國立臺北大學統計學系後,隨著學習的深入,我發現要做好資料的整理、分析和預測,所需的知識和應用範圍遠遠超出我先前的想像。

 

那麼,統計系究竟能學到什麼呢?

  初等統計學的課程,從高中學過的排列組合和機率開始,例如經典的骰子問題。接著,我們學到了過往完全沒聽過的「機率密度函數」,這屬於機率論的範疇。舉例來說,如果上一班公車剛離開,而平均每十分鐘會有一班公車,請問在八分鐘內下一班公車抵達的機率是多少?由於時間是一個連續變數,無法像骰子問題列出所有可能的情況去計算,「機率密度函數」便是用來處理這類連續變數問題的工具。

  接下來,我們學到了「統計推論」。例如:如果想知道全校學生的平均身高,理論上得蒐集每一位學生的身高,但這將耗費大量時間和成本。統計學告訴我們,只要抽樣部分學生的身高,樣本的平均數會非常接近全校的平均數。更有趣的是,統計學還能計算出「誤差範圍」,告訴我們真實平均值極有可能落在某個範圍內,讓推論變得更具科學依據。

  最後是「假設檢定」,假設我們想知道A校和B校的學生平均身高是否存有差異,僅需從兩校各抽出一部分學生,計算平均值並進行統計比較,統計學便能幫助我們得出答案。雖然這些結果並非百分之百準確,但這些概念背後都有嚴謹的數學理論支持,比單純憑直覺猜測更具科學依據。

 

資料的醫生、數據的偵探

  進入了大二之後,我們便從上述的基礎課程延伸,深入學習更完整的理論推導,並開始學習應用於實務資料分析的工具,如迴歸分析和變異數分析。當我們真正處理資料時,我深刻體會到了統計學的迷人之處。我認為,統計系就像是「資料的醫生」──面對不同的「病人」(數據),我們需採取不同的方法進行診斷與治療,針對問題對症下藥。在這過程中,我們從資料中不斷挖掘有用的信息,並調整策略,以提高分析的準確性,絕非僅僅把數據丟給程式跑出一個結果便了事。

  到了大三、大四,課程內容更進一步,涵蓋了各式各樣的分析方法,其中一些應用於生醫領域,例如「存活分析」、「無母數統計」和「縱向資料分析」;也有另一些應用於大數據領域,如「巨量資料分析」和「機器學習」。此外,系上也安排了更深入的統計理論課程,例如「數理統計」和「隨機過程導論」,幫助我們在理論和應用之間取得平衡,並強化分析能力。

  此外,從大一開始,系上便非常重視程式語言能力,並規劃一系列課程來培養我們的實作技術。由於統計分析需要進行大量運算,如果沒有電腦輔助,效率會大打折扣。儘管市面上有許多現成的統計軟體,但在處理更為複雜的問題時,它們往往力有未逮。此外,透過電腦模擬可以更清晰地呈現統計的各種特性。在修習「統計計算」這門課時,我時常為實作結果而震撼,許多過去不甚理解的理論也在實作中逐漸明朗,讓我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數據時代的職場競爭力

  在當今這個大數據時代,各行各業都有大量數據等待分析,統計專業的出路也變得匙分多元。例如在金融業,數據分析師利用數據模型來預測市場趨勢和風險;在醫療產業中,統計學家可以協助分析臨床試驗數據,以評估治療的有效性;而在製造業中,數據分析可幫助提高生產效率,優化資源配置。此外,行銷和電子商務領域也依賴數據洞察消費者行為並進行精準行銷。

  即使未來的職涯不直接從事統計相關工作,學習統計學所培養的資料分析能力和程式設計技能,仍然是職場上的一大優勢。無論在數據工程、商業分析或產品管理等工作中,這些技能都能協助迅速理解並運用資料,做出更具數據支撐的決策。

 

◆延伸閱讀:想進一步了解這個校系所屬的學類內容嗎?點進來看看學類介紹吧!

◆本網站歡迎投稿,有關文章及影片投稿事項請參考徵稿辦法

話題類別:同系不同樣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