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的去向:新課綱下的教學征途
2025/8/1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陳詠雯同學

回到學校之前:發現「需求」
大學出身於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的我,兜兜轉轉了幾年,曾一度北上就讀另一個知名院校的文學研究所,經數年輾轉,又回到了大學母校接續自己的學術之路。曾經,學術之路的顛簸與中斷,一度將我踩進最深的泥裡,自卑與自厭的情緒無時無刻不環繞身側,所幸還有教學的工作與熱情支撐著現實生活。
之所以又鼓起勇氣回到研究所,其中原因當然與「需求」最為相關,即便我所從事的教學工作並非體制內教師,而是一對一輔導的家教性質,以國文為教學專長的我,除了讓學生們掌握課本內容、考試技巧,最需要輔導的領域也泰半與「閱讀與寫作」與「小論文」等相關。學生們需要累積學習歷程,這些成果不僅是叩開大學申請門扉的依據,也是孩子們探索成長的必然印記。看著愁眉苦臉的孩子們,以及迫於自身需要並提供協助的剛性需求,才讓我又想起了自己的大學,想起了曾為我們操碎了心的老師們,因為當前我學生們的需求,我在大學時代都曾經學過,甚至實際操作過數回。與孩子們同樣處於茫然階段的我,又再一次回到了學校。
回到學校之後:重開眼界
多年的闊別,重新回到大學院校之內,我親眼見證了中文系的轉變與更新,課程所學與設計和我當年在學時差異甚巨,在學術、實作或是創作這三個面向都有更加多元的新課程出現。老師們更是在如何知識轉化、如何學以致用上都下足了功夫,連上課地點也不再是一成不變的教室內,內容也不是相對艱深、枯燥的紙面知識,時而是校園、時而是社區、時而是日月潭,甚至結合鄰近產業、文化資源帶著學生到博物館上課,雖仍以中文專業為主軸,但不設限任何可能,盡量讓學生們與更多可能性碰撞與探索,真正做到了「以世界為課室」的轉變。
或許正是因為見證了這樣的轉變,我也才調整了自己面對學生的心態,意識到真正重要的是對世界、知識的好奇心與求知慾,知識的積累固然同樣重要,但在正青春爛漫的年紀裡,探索、遠遊甚至漫無目的享受一個下午又何嘗不是生命的另一種模樣?允許多元、保持彈性正是我的學校與老師們教會我的第一個道理。
而第二個道理,則是更加多角的利用大學資源,畢竟無論哪一所大學院校都集合了許多不同門類的學識於一體,系與系之間並非壁壘分明,在講求跨界、跨域的當代社會(職場),所需具備的學識與能力都是多元的。正所謂「藝多不壓身」,在大學提供眾多資源的前提下,我該以怎麼樣的心態去面對?我對自身科系學識有所掌握了嗎?我有辦法整合其他系的知識與資源嗎?這三連問的答案我仍在嘗試、實踐的路上,所以重回學校後,我選修、旁聽更多其他科系的課程,嘗試以更多不同的角度去學習、積累自身學識,如同第一個道理所提,持續抱持著「多元」與「彈性」的心態虛心求教,允許自己有更多的可能,在教學的工作內亦不給自己與學生設下限制。
不設限的教學現場:尋找自己
在教師與學生的雙重身分下,我在面對學生時也有了不同的想法。國文對他們來說僅是紛雜科目當中的一科,甚至經常因為艱深、無趣而被學生厭棄,學生最常問我的問題是:「國文到底有什麼用?」比較籠統一點的答案是:「國文可以增加你的文學素養。」又或者是:「國文可以訓練你的寫作能力。」諸如此類飄渺的回答總讓學生們倒盡胃口。所以國文到底可以幹嘛?在重新回學校之前,我的答案也離不開這些玄之又玄的回應,但我現在暫時有了新的回答方式:「國文可以讓你找到、表達自己。」
但要如何找到自己?我的老師們曾在課堂上為我傾心演繹過數次:過去文章與現今世界/自我的連結。任何文章提供的知識,除了字句內的意涵之外,還有邏輯思辨推衍、人生際遇展演、人格塑造過程,這其中涉及到的相關學識、閱歷廣之又廣,故身為老師的自己在學習上絲毫不可懈怠,甚至學識不能偏廢,需雜食以對,才有辦法面對學生千奇百怪的提問;另外,這是個以「人」為本而非以「文」為本的科目,故重點還是應該擺在「人」的問題上。雖說千古風流人物有他們得以載入史冊的風流一生,可活在當下的人們又何嘗沒有責任成就自己的「一生風流」?故我告訴學生:「江山代有才人出,請把那個才人當成自己,你們有責任成就自我。」即便國文主打一個厚積薄發,除了大量吃書出奇蹟,思考與討論的價值更加重要,因而我習慣把課堂弄成討論課,以老師們引導我的方式引導我的學生們,讓他們在不停發言甚至反駁我的互動裡,持續展開思辨、自我辯證,同時積累各式各樣的學識,最終希冀他們可以排列組合出一個最獨特的自己。故不論在課本內或課本外,無處不是課堂,又課文內什麼樣的人都有,千百個人生版本可供臨摹,擇其善者而從之,真正的限制往往源於自我,課本外的你又想如何去做、如何去說?
你理想的履歷是什麼?—自己的無限可能
若你打算來中文系,首先要有怎麼樣都不會厭倦閱讀的心,以及做好被「知識」毒打的準備。前三年一定是蹲馬步、熬基本功的時期,這時無數的待閱讀材料會充斥在你的課堂、課間甚至課餘,熬到三更半夜還在跟古籍、理論苦戰的時刻常有。中文系與任何基礎科系的性質一樣——如海般寬闊,你將見證什麼叫做真正的書海無涯,雖說大致可以區分為「文學」、「語言(文字)」、「思想」三大核心主軸,但分朝分代、分門分類,數百數千種排列組合之中,沒有最多只有更多,可若傾心投入必會找到自己所愛。
另外,若你想將中文系唸到出類拔萃,那就是無止盡的軍備競賽了。作為一個基本(基礎)學科,除上述「寬廣」特性以外,延伸出去其他科系的觸角也需具備,無論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史學、哲學可能都要略懂略懂,因為這也是這場軍備競賽的一環。總之可以理解成一個「長滿觸角的移動的圖書館」(這個形象可能有點噁心),所以夠雜食、夠喜歡思考、甚至喜愛與人辯論的特性都會讓你在這個科系如魚得水。
但也正是以上兩類特性,不知是幸或不幸,讓中文人的「出走」可能性與成功率大大提高,可以相對輕鬆地跨域、跨界甚至斜槓到不能再斜(一些文跨理的例子近些年也是越來越常見),總之就是觸手可以伸很長,因著被科系訓練出的過硬閱讀能力、資訊彙整能力與書寫能力,這些各領域都通用的基礎戰力值絕對比別人更強,輕鬆就可以涉入別人的水潭撈魚,甚至換個水潭生活。
有鑒於以上,中文系當然不是什麼人都適合來,若你有一個「中文夢(或文學夢)」,充分必要條件就是「喜歡看書」,這點是大前提中的大前提。但看完書千萬不可以腦袋空空,另一個必要條件是可以彙整書中資訊講出自己的想法,好的也行、不好的也行,若激動到想找作者吵架甚至吵得有理有據更好,因此「輸入(讀)」與「輸出(寫)」是最重要的兩件事情,也是最基本的實踐、探索方式。至於讀什麼與寫什麼當然毫無限制,看你是要在抒情表意上自我培養,又或者在邏輯理性上自我修煉,條條大路通中文,真理隱藏在現實的每一個橫切面當中。
◆延伸閱讀:想進一步了解這個校系所屬的學類內容嗎?點進來看看學類介紹吧!
◆本網站歡迎投稿,有關文章及影片投稿事項請參考徵稿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