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Go! 大學選才與高中育才輔助系統

走進東台灣,走近歷史的多重樣貌

2025/8/15

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 翁建中同學

走進東台灣,走近歷史的多重樣貌

從高雄跑到花蓮只為了讀歷史

  我是一名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的學生。當初在入學面試時,教授很納悶為什麼來自高雄的我會從選擇來花蓮就讀,我回答:「我希望以東部史觀來看待臺灣與世界的發展。」我認為歷史如何呈現往往取決於執政(勝利)者,我們所熟悉的臺灣史也多構築在北部與西部思維下。而東部人的生活、故事、族群該由誰來挖掘,誰來述說?也並不是說我跑來東部讀書就能幫東部人講故事(有興趣可以參考《文化的困境》一書),而是我認為立足東臺灣,其特有的文化背景、族群生活,和每個地方不同的故事,將會帶給我們更多不同的思考與理解。至於為什麼選擇歷史,則是因為從小就很喜歡閱讀故事,像是《侯文詠與蔡康永的歡樂三國志》將很枯燥的歷史知識轉化成詼諧的故事,是我嚮往也希望可以達成的。

 

比起上課程更喜歡老師的實務分享

  本系的課程學習,除了該有的院基礎(例史導)、系核心課程(如三通),選修課程的學程制度也讓同學們可以學習其興趣與深入熱愛領域。在我喜歡的課程中,「考古學與博物館學」是由系上曾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就讀的金蕙涵老師的創新開課,這堂課打破「想要學習考古學必須在人類學系、考古專業研究所等學習」的印象,用考古發展、博物館的社會教育面向等提供同學們初步的認識,結合支亞干社區的實務教學,讓同學更認識考古知識並實際體驗。而這個學期開設的「影視史學」也是系上很有趣精彩的課程,如同《影視史學與歷史教學》中提到,認識歷史不只是從文本文獻中學習,器物、影音等等也是可以接觸的媒介,過去的影視史學課程多會讓同學在學習中一邊拍攝成果紀錄片,而這學期則邀請《國際橋牌社》的汪怡昕導演業師授課,更能讓同學知道工作實務與產業脈動,藉此增加不同的學習經驗與未來出路的可能性。 

  精彩的課程細數不完,如本系進金老師的「口述歷史」,有許多臺灣轉型正義的實際案例;劉慧老師的「歷史與小說」不只接觸文本,也分析當時的社會環境與人文現象如何架構出作者的心理與著作。當然要一一分享課程真的太過流水帳,只不過許多課程都會採「移地教學」,把同學們帶出去學習參訪的同時,也促成一次次的歷史系旅行社開張,在縱谷間的學習是很舒服的,也是本系許多課程的特色。

 

在大山大海間的學習,東華歷史帶給我的啟發

  本系學程分為「大眾史學與應用」與「環太平洋區域史」。由於東華有大眾史學中心,結合新科技與應用發展,讓歷史不只存在文本文獻中,在「大眾史學與應用」學程中,可見如影視史學、歷史小說、口述歷史、電影體育醫療等等課程。跨越多個領域並結合各教授的專長,讓同學們可以用不同媒介、課程方式、學習思維結合歷史該有的探究精神與研究方法,同時也跨足文學、影視、藝術等領域,提供同學們以不一樣的方式認識歷史,更拓展了未來出路選擇。而「環太平洋區域史」學程則立足東半部、太平洋的浪頭,用獨特視野看待東亞文化經濟發展。加上中國史、歐洲史的課程學習,還有臺灣與世界各國的發展關係,也是同學們選讀時會很有收穫的領域。 

  東華學程制度的優點在於,同學們在取得歷史系學位畢業的同時,也強化了自己在特定領域的專業能力,並在學習過程中有更彈性的修課規劃。而兩個學程間包含9學分的課程可互相承認,因此即使選擇了其中一個學程,也不用擔心自己無法在另一個學程中修習自己有興趣的課。

 

電腦嘛會揀土豆,歷史系的出路當然不只當老師

  一開始選擇讀歷史,並未獲得身旁親友的支持,但因為有著讀歷史而培養出的技能與觀點,當我在參與公共事務或文化創生等活動時,也會有更完整的思緒脈絡與行動。與其說讀歷史限制住我的發展空間,我認為更應該是轉化為另一種意義:讀歷史幫助了我提升對文本的掌握、對生活的觀察、對地方的認識,並對文化區域等都有更加通盤性的學習與成長。

 

 

延伸閱讀:想進一步了解這個校系所屬的學類內容嗎?點進來看看學類介紹吧!

本網站歡迎投稿,有關文章及影片投稿事項請參考徵稿辦法

話題類別:同系不同樣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