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心之所向,致敬一期一會的人生
2025/8/13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 蔡昀恩同學

佇立人生交叉路口的抉擇
高中三年身為自學生的我,當時以特殊選才之途徑踏入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於自學期間,我督促自己盡可能嘗試不同領域之學習,例如攝影、繪畫、音樂、文學等,因此在高三面臨科系抉擇時,我縝密考慮該朝著哪個方向前進,於我而言助益能夠發揮至最大。
「你為何會選擇中文系?而不是美術或設計方面的科系?」這句是我參加不同大學的特選面試時,皆聽過的問句。
高中時期,我幾乎忙於實務經驗的累積,對於理論研究則較為生疏,這有時使我的作品缺乏深度與脈絡可循。我最終將目標放於中文系,是期盼自己能夠在充實自我內涵、建構哲思觀念之後,再將其融入到藝術創作之中,實現創作的價值,同時增強語文表達和組織能力。這,便是我獻給特選面試官們的答覆。
體制內外的穿梭
入門中文系,首先接觸的,是築起根基的文學概論、中文敘事思辨、新詩及散文創作等課程。除去中文本體之外,更會觸及到東西方的歷史與哲學思想、社會結構性問題、性別議題,甚至藝術形式等不同面向之討論,好似一張密度極高的網,點與點相互連結。
進入大學,我總有種「半自學」之感,經由對於主體的學習與思辨,延伸至周遭具有關聯性的領域,從而愈學愈深入、愈廣闊,形成環狀式之學習系統。我的高中自學生活主要專注於實務操作上,大學則著重於理論研究與分析,兩者的相輔相成,印證了我當初對於大學中文系的憧憬。
學習即是一場場「柳暗花明又一村」
於大部分中文系的課程中,教授與老師皆十分注重學生們的參與度,時常透過課間問答或由學生製作報告之方式,讓同學開始學會從不同層面探討課題,也能大量接觸各種來自不同人的觀點與想法,並且於過程中不斷地經歷:觀念被顛覆、嘗試反思、最終成長,這三大階段的挑戰。
上述之上課模式使我在短短一年中拓寬不少眼界,不僅愈來愈勇於在大眾面前發表看法,同時也漸漸了解自我定位,以及意識自己的不足之處。
經歷一學年的豐沛知識洗禮,我清楚自己尚未觸及的世界比起想像中還要更遙遠,並希望能夠藉由離開家鄉、脫離舒適圈的方式擴展視野,因此萌生背起行囊,前往異國吸收不同文化、邂逅來自世界各國不同人們的想法。我始終認為,讀萬卷書的同時,行萬里路也是必要。
每一次選擇,成就獨一無二的人生
結束大學中文系一年級的課程,我選擇暫時休學,離開校園,重新拾起攝影器材,準備飛往日本與歐洲,開啟為期一年的獨旅。
佇立於日本澀谷最廣為人知的交叉路口,不禁回憶起四年前的自己,向當時的高中辦理休學後,迷惘之際,鬼使神差地訂下機票,來到日本旅遊,同樣地站在這路口時,便下定決心要向教育局申請個人自學。即使後續深陷家人與師長的不解及排斥、一個十五歲的學生如何獨自編排自己的學習企畫、師資難尋等種種困境,依然咬牙向前邁步。義無反顧選擇自學的起因是,在人生首次獨自遊走於陌生街頭之際,我忽然靈光乍現——既然旅遊能夠選擇是否跟隨旅行社安排之行程,亦或做好功課後隨心所欲地自由行,那麼對於人生極為重要的學習歷程,其實掌控權也始終是握於自己手中。
也許,某些決定未符合所謂世俗價值觀,人們投來質疑的目光,你因此發現自己似乎和群體格格不入,且為此感到痛苦與掙扎,甚至自信心破碎,但是一路走來,會發覺沒有人能真正徹底地干預你的人生。
學習從來不是用以限制或框架自己,而是透過學習,進而發現自己所擁有的更多可能性。
◆延伸閱讀:想進一步了解這個校系所屬的學類內容嗎?點進來看看學類介紹吧!
◆本網站歡迎投稿,有關文章及影片投稿事項請參考徵稿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