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學語言:從日語學習走入日本文化
2025/8/8
東海大學日本語言文化學系 謝欣妤同學

日本的神奇吸引力
因為對語文有極大的興趣,加上從小就在學習英文,原本打算在高職應用外語科畢業後繼續就讀外文相關的大學校系,殊不知某天在朋友邀約下一起看了日本動畫,就開始對日本產生興趣。廣播電台的日文歌、親朋好友分享的日本旅遊故事、國文課裡出現的日本文學等,接觸得越多,對日本就越感興趣。如果想更深入了解日本,除了直接去日本生活以外,我認為進入大學日文系就是最快的管道了。下定決心後,我便著手準備學測,最後進入了東海大學日本語言文化學系。
多元文化的理解與思考
我們系是全台唯一一所名稱為「日本語言文化學系」的大學學系,顧名思義課程涵蓋了日本文化的相關內容。所謂的文化課程,並不是老師單向在台上講述日本文化演變與發展,而是會丟出一些社會性議題,引導我們思考並進行台日差異的比較與討論。課程常透過小組發表或是辯論的形式進行,讓我們在交換意見與傾聽的過程中,學習理解多元文化、並逐步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各式各樣的交流活動
若要討論系上最大的特色,我認為就是豐富的交流活動。這些活動大致分三種:第一種是前往日本參訪;第二種是從接待日本來訪的團體;最後一種是雙方進行線上交流。我恰巧都參與過這三類型的活動。大三寒假, 我參加了與中山大學合辦的北海道名寄交流活動,為期十二天的活動,除了跟當地的學生交流外,還參觀了當地的農場、天文館、博物館等各種地方。除了認識很多當地的知識外,也與對方分享了台灣的特色。直到現在,我依然懷念日本名寄的雪景與交流經驗,親身踏上這片土地,接觸到的人事物,遠比聽他人說來得震撼許多。
有一年暑假,我參加了跟愛知縣立大學、甲南大學合辦的「甲南營」。這個營隊的活動主軸就是「教授不懂日語的台灣人講日語」。營隊籌辦前期,我們會與日本大學生共同設計教案並構思課程內容,舉辦的過程中,我們會在每天課程結束後依據學生狀況適度調整。這段歷程,讓我切身體會當老師的辛苦——不只是設計課程內容,更要思考教學背後是希望學生能學會什麼。因為營隊是由台日雙方學生共同授課,在討論的過程中,我也學會如何用日文好好傳遞自己的意見與想法。
另外,系上提供一個叫做Tandem的語言學習活動,學生可以報名匹配想學習中文的日本學生做為學伴交流。我在大二參加時,配對到來自愛知大學的現代中文學系,每周固定一次進行約半小時的線上語言交流,互相分享自己在學習語言時遇到的問題,例如我請對方修改我的作文或口說稿,對方也會詢問遇到的中文單詞問題,並且練習中文口說。我們會透過閒聊的方式分享彼此近日參與的活動或觀看的電影,讓我更貼近日本人的生活日常。
我認為這樣的語言學習形式,兼顧彼此需求與意願,尤其是老師不會直接介入,讓談話保留彈性空間,學生也可藉此交朋友。此外,對方也在學習新語言,能體會學習的難處,更易引發共鳴。雖然我的學伴因為留學而沒有持續聯絡,但我們當時交流的過程非常快樂,讓我更敢開口說日文。
日文以外的經驗也很重要
剛進入日文系時,我曾以為日語說得好,就能在系上如魚得水。但經過幾年的學習,我漸漸發現,除了日文外,還有更多值得學習的能力,例如:文章的閱讀理解能力、針對議題表達與分享的能力、團隊合作溝通能力等。透過各種課程與交流,我理解到,系上真正教我們的並不只有日語,而是藉由日語這個媒介,深入了解日本文化與社會。
◆延伸閱讀:想進一步了解這個校系所屬的學類內容嗎?點進來看看學類介紹吧!
◆本網站歡迎投稿,有關文章及影片投稿事項請參考徵稿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