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跳脫舒適圈,用跨領域學習開啟不同職涯可能
2025/8/1
高雄醫學大學呼吸治療學系 林佳蓉同學

我在呼吸治療學系學什麼?
對於生物和醫學相關的濃厚興趣,是我當初選擇呼吸治療學系的主要原因。高雄醫學大學呼吸治療學系會在大一、大二安排學生大量接觸生物或是生理相關的課程,大三、大四再擴及到醫學、疾病、臨床處置、技巧學等等的領域。經過四年的訓練與養成,可以培養出我們紮實的臨床能力和疾病認知,過程中也磨練我們的記憶力、變通力、判斷力和自我學習的獨立性。
興趣及專業能力交互作用,開創出另一條屬於自己的專業
在這些大學期間的探索和實習中,我察覺到國內在醫學領域發展的道路多以臨床醫療為主,而職內進修的方向也多半聚焦在生醫相關領域。考慮到以上原因,我開始思考是否能藉由研究所的進修途徑,將自身醫學背景結合其他領域,開創不同的可能性。在多方探索下,我決定著手準備理工方向的材料科學研究所,同時留意學校提供的學習機會,讓自己先累積更多與理工相關的實力和經驗。
我認為攻讀材料科學研究所,若結合本身擁有的生物及醫療知識,在跨領域間的研究勢必能成為優勢。過去,跨考研究所的人屢見不鮮,但從三類跨考理工的卻鮮少耳聞,也是我過去猶豫報考的最大心魔;但轉念一想:正因獨樹一幟,兩領域的研究才有更多研究空間和價值,反而成為我的優勢之一。破除心魔障礙後,我報考的決心和契機也愈發強烈且堅定。
跨領域的學習障礙和自我突破
在一次加入中山大學實驗室的經歷中,我大量運用到顯微拉曼發散光學儀的技術,針對 FGT 高居禮溫度的鐵磁性材料進行光學性質研究;包括尋找其材料的特徵峰、結構模擬、震動模式相關研究。這種技術可貴的是對於樣品的破壞性小、分析特別快速,因此被大量運用到生物、 醫學、材料等等領域。因拉曼散射中的偏振作用,可應用於合成化學、異構物方面;研究分子在晶格、液晶、聚合物中的定向、振動,進而探討材料形狀、結構、成分等等。對應上我原本呼吸治療系的專業,這段學習經歷的確為我日後的研究所方向及想走的研究領域提供了雛型和構思。
然而,面對不同領域的知識,起初的確遇到了困難,也因此繞了不少彎路。為了更快適應專題並加深理解,我額外用課外時間學習物理系的相關理論與技術知識以彌補不足。此外,在尋找有興趣、技術可行且具有研究價值的題目時,我花了很多時間深入研究各種相關文獻,以確保我的研究方向清晰且具有深度。這段時間的努力不僅讓我累積了大量純物理的專業知識,也培養了我在論文閱讀上的效率,使研究更加完整和系統化。
在學習過程中為自己呈上未來的課題
這次經驗對我而言意義非凡,除了讓我提早適應、熟悉實驗室的氛圍,我在問題解決和主動溝通能力上也有了顯著進步。我深刻體會到互助的重要性,遇到瓶頸時,實驗室成員的協助與建議,讓專題得以順利進行並發表,也增強了我對實驗室的向心力和歸屬感。
此外,實驗室中有許多外國成員和交換生,這讓我跳出了母語的舒適圈,練習了不少外語對話。在這段期間,我不僅提升了口說的流暢度,更重要的是增強外語溝通的勇氣與自信。這些在書本和日常環境中無法獲得的經驗,使我受益匪淺。在這次專題的洗禮後,我受到激勵,決心不再安於舒適圈,而是要把握各種機會、走向國外、拓展眼界,不僅是希望自己廣結人脈與朋友,更希望實現我終身學習、不侷限在單一位置處事的初衷。
最後想說的話
最後想告訴學弟妹,若未來你所選擇的大學領域,和你在職涯規劃中的發展並不完全相同時,你也能藉由就讀研究所或是在職進修,讓自己有更多選擇及發展的可能。我相信只要有勇氣跨出自己的舒適圈、願意為自己的未來拚搏一把,必能為自己的人生增添一番不凡的經歷與體驗。
◆延伸閱讀:想進一步了解這個校系所屬的學類內容嗎?點進來看看學類介紹吧!
◆本網站歡迎投稿,有關文章及影片投稿事項請參考徵稿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