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轉身,從社會系確定所愛,回歸中文系大家庭
2025/6/11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 黃淇郁同學

躲回蛋殼裡的十八歲
從小到大,我對生涯規劃沒有特別的想法,課業表現也不突出,唯一拿手的科目就是國文,而我也對國文與文學領域不感到排斥,讓我萌生了順勢就讀中文系的想法。
然而,實際過程並沒想像中順遂,在高中最重要的那場考試,我搞砸了,就連最有把握的國文,成績也遠遠不如預期。即便我仍在申請的最後階段成功備取上了中文系,但當時的我對自己已經失去了信心。「即便我真的上了中文系,未來又應該怎麼辦呢?」類似的問題在腦海裡始終揮之不去,於是我打退堂鼓,將中文系填到後面的志願。
展翅過才知道飛行的可能
在我失去方向之際,回想起高二那年的一次競賽經歷,讓學測失利的我重新燃起了一線生機。當時,我在因緣際會下參與了地理奧林匹亞競賽,最後獲得不錯的成績。想起那些令我內心澎湃的訪談過程,能聽見不同身份、職業的人們,分享各自的人生故事,我才意識到自己似乎很喜歡訪談,於是,我最終割捨中文系備取的機會,選擇就讀正取的社會系,準備開啟了另一段屬於自己的探索旅程。
抱著這種準備開展新領域的心情進到社會學系,卻沒想到,我與文學的距離仍然如此接近。當時,系上開了一門名為「文學社會學」的選修課程,好奇的我便想一探究竟,社會學視角下的文學會是什麼樣子。讀了一個學期,我發現社會學下的文學大多時候是從文本的外部條件出發,去分析及關注作品所處的社會背景和歷史脈絡,課程依然有趣,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
後來我慢慢明白,那份缺少的東西,正是故事性——那種可以貼近人物、在故事裡流連、從細節感受一個時代的方式。就像當年在高中時進行訪談的感覺一樣,我喜歡聽故事,喜歡透過故事、文本去了解一個人、一件事,乃至一個社會或一個時代,而這正是中文系的魅力所在。或許我早在不知不覺中,在那片我熱愛的領域中默默耕耘了許久,而我只是一直沒有察覺。
雲霧後面是什麼?繼續飛行就知道了
在這之後,我萌生了轉系的念頭,但這畢竟是個攸關人生的重大決定,因此我遲遲無法下定決心。「轉系這件事,真的能夠說轉就轉嗎?就算成功了,我能在三年內順利修完四年的中文系課程嗎?我有辦法割捨好不容易建立的人際關係嗎?」無數的不安與疑問不斷浮現在腦海中,掙扎了好一陣子,也詢問過朋友們的意見, 思索再三,我決定大一下先到中文系修課再做決定。
當我抱著既緊張又期待的心情踏入中文系的課堂,我便立刻被課程內容深深吸引,「對了!這就是我想聽到的課程內容!」那瞬間,我彷彿找回了遺失已久的熱情。走出教室的那刻,我滿心歡喜,也終於下定決心報名轉系考。經過一連串的準備,看到榜單上出現自己名字的那刻,內心湧上的感慨與喜悅難以言喻,那一刻我才明白,原來中文系從來不是我所謂「不排斥」的選項,而是我早已習慣,也深深熱愛的日常,文學其實一直都在我身邊。只是非要兜兜轉轉了一大圈,我才能夠向自己證明,我終究是喜歡文學的。
未來航道還有什麼?更多的不確定,也更堅定
時光荏苒,即便我在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的時光才剛邁入第二年,卻是要準備面對職涯的大三生了。「中文系出來之後可以做什麼?」、「中文系出來要當老師嗎?」⋯⋯。面對他人的疑問,目前的我,雖然還無法很篤定地向別人描繪出自己的方向,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我現在正走在對未來更感堅定的路上。」我多方嘗試各種「不排斥」甚至是「有點喜歡」的事情,像是到出版社實習、當數位學伴、聽華語文教學講座⋯⋯,每一次的嘗試過程,就像是在跟自己對話,過程總會知道什麼是我真正喜歡、不喜歡的東西,就像大一的我一樣。
如今的我,無比感謝曾經那個不夠勇敢,卻依舊選擇踏出第一步的自己,因為他,我才走進了社會系;也正因為進入了社會系,我才知道自己對文學的熱愛有多深。
◆延伸閱讀:想進一步了解這個校系所屬的學類內容嗎?點進來看看學類介紹吧!
◆本網站歡迎投稿,有關文章及影片投稿事項請參考徵稿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