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了設計師夢想的我,卻找到了科學家人生
2025/5/7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系友 孫沛煒

理想vs.現實 平面設計師似乎並不適合我
一直以來,我以為自己未來會走上藝術與人文的道路。高中時,我曾嘗試申請美術班,然而失敗後,我選擇進入了普通班。那三年,我像著了魔般地沉浸在藝術世界裡,痴迷地閱讀各種相關書籍,並不特別專注於學科知識,反而將大部分心力投入在寫生與畫畫上。當時的我,對未來的想像單純又美好,總以為能以藝術為生,並懷抱著能在大學時如願以償地進入藝術相關科系的憧憬。
大學放榜後,我成功進入了師大設計系的平面組,然而,隨著第一學期的課程推進,我漸漸對「設計師」這個職業產生了疑問,原來,成為設計師並不如我想像的那般自由。實際上設計師往往需要不斷地回應雇主的需求,以滿足商業與實用性的考量。而非如我所憧憬的那般,自由地表達自己心中的藝術。經過一段時間的掙扎,我意識到,自己對藝術的熱愛,似乎更適合成為終身的興趣,而非賴以維生的職業;然而另一方面,失去了目標的我也陷入徬徨,開始思考自己到底想要怎麼樣的生活以及未來。
跨系選修課程讓我重拾夢想
在大一的同一時間,我選修了學校生科系的「無脊椎動物學實驗」課程,這門課程為我打開了生命科學的大門。我透過觀察各種標本與活體,親身參與野外調查,深深感受到生物學的魅力,大自然中無窮無盡的生物多樣性,讓我如同發現了另一個藝術世界。
我逐漸意識到,科學研究的自由性超越了設計師的創作束縛。成為科學家,我能自行探索有趣的研究問題,單純為了滿足自己的求知慾,而非迎合他人的需求。於是,我做出了重大決定——休學重考。那一年,我不斷研究各校的生命科學系,最終選擇了強項為生態與演化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同時在入學前便確立目標:畢業後出國攻讀博士學位,見識全球的科學研究。
從師大到耶魯:一段生物研究的旅程
由於高中時我是三類組,生命科學系的大學課程對我來說並不算困難。大學期間,我修遍了系上為碩士生提供的課程,雖然課業繁重,但每一堂課都讓我感到無比充實。在師大生科系的四年訓練,不僅幫助我打下了紮實的科學基礎,也讓我在實驗分析技巧上成長不少。
此外,我同時在師大與台大兩間研究室進行大專生題目,雖然這兩間實驗室的研究對象分別聚焦於動物和植物,但皆運用了族群遺傳學的方法,這些經驗讓我理解了不同實驗室的風格與價值觀,也豐富了我的研究視野。我也從與不同老師的相處過程中,開始思索自己未來想成為什麼樣子的科學家。雖然那段時間我幾乎鮮少放假,甚至也沒有寒暑假,但是我不斷告訴自己,這些都是為了未來的投資,也就這樣堅持下來了。大學畢業後,我則花了一年半的時間在師大完成碩士學位,為未來申請國外博士班做好準備。
由於美國博士班的申請競爭激烈,碩士畢業後我又擔任了一年的中央研究院研究助理,持續累積經驗;同時也發表了碩士與大學時期的研究成果,並聯絡國外教授尋找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幸運的是,我成功申請到了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耶魯大學以及明尼蘇達大學的博士班,這也讓我正式從設計的世界中轉身,向著生物研究的未知領域邁進。
妥協並非放棄 我選擇追隨渴望
如果當年我沒有勇敢選擇跨系修課,也許我永遠不會踏出舒適圈,探索到更廣闊的知識領域與未來可能性。這些經歷促使我重新思考未來,並最終選擇休學,轉換人生方向。
但我並未真正放棄藝術。在研究所期間,我依然每週去師大美術系的課堂中畫畫,與美術系的同學們一同沉浸在創作的喜悅中。除了生物,我的大學生活中還有哲學、人類學與政治學,這些學科豐富了我的人格與價值觀,成為我成長過程中的養分。
人生有時必須妥協,但妥協並不等同於放棄,與其將就於一份自己並不喜歡的工作,我選擇了重新出發,追隨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望,即便我會因此而比其他人晚了幾年才進入博士班,所經歷的一切仍讓我明白,人生正是由這些轉折與體驗所構築的。
作者簡介
目前的我是耶魯大學一年級的博士生,在美國研究植物的生態與演化。大學與碩班畢業於師大生科系。愛好登山、攝影、藝術、旅行。在美國最想做的事情是來一場沒有盡頭的公路旅行,一路走到阿拉斯加看極光。
◆延伸閱讀:想進一步了解這個校系所屬的學類內容嗎?點進來看看學類介紹吧!
◆本網站歡迎投稿,有關文章及影片投稿事項請參考徵稿辦法。